袁詩蓓
[摘? 要] 數學教學不是一些呆板的、教條的、無味的知識傳授。在教學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多重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多重數學活動中動腦、動口、動手,以促進其獲得深度體驗,從而掌握數學知識。文章以“千克和克”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創(chuàng)設多重活動,讓學生獲得深度體驗。
[關鍵詞] 教學策略;教學活動;深度體驗
傳統教學,總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無法獲得很好的學習體驗。事實上,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的身體、思維和情感都投入數學探究活動中,才能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感知和深度的體驗,也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對此,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具有實踐性、操作性和建構性的數學教學活動,讓學生經歷主動思考、積極探索、合作學習的過程,從而獲得深度體驗。本文將以“千克和克”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創(chuàng)設多重活動,讓數學課堂教學高潮迭起,使學生獲得深度體驗。
一、具體教學過程
1. 活動導入,引領漸次深入
師: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學生七嘴八舌地進行推薦)
師:那我們想一個辦法來考驗一下,看他(她)到底能不能稱得上大力士?(教師請出大家推薦的大力士,并另外找出一胖一瘦兩名學生)
師:請大力士同學分別抱一抱這兩名學生,抱完之后說一說你的感受。(該學生用豐富的描述表達抱之后的感覺)
師:那你知道這個胖一點的男生比瘦一點的男生到底重多少嗎?(學生搖了搖頭)
師:能不能想出一個辦法?
生1:可以用秤稱一下。
師:嗯,那我們就先來認識一下秤。
……
設計意圖:學生的探究意愿是與生俱來的,他們總是會本能地參與活動。因此,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新穎有趣的數學活動,在課始就讓學生興趣盎然,將數學探究逐步引向深入,幫助他們一步步抵達知識核心。以上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以趣味性游戲導入,引起學生對新課學習的興趣,使得數學課堂瞬間變得生機勃勃,水到渠成地過渡到認識“秤”的教學上。
2. 初識盤秤,興趣盎然
師:現在你們可以看到每個小組都有一個秤,請大家深入觀察,并說說你能看到什么。
生2:上面有字母。
師:什么字母?
生2:kg。
師:真是會觀察的孩子,那kg是什么意思,誰知道呢?
生3:我知道,是千克。
師:非常好,那還發(fā)現了什么呢?
生4:還有數字。
師:不錯,那你們認識秤嗎?(大多數學生都點頭表示認識)
師:那我們就一起來說一說,這些物體重多少千克。(課件出示圖片,學生一一回答)
師:那這個呢?(教師出示一張秤盤空但秤盤上的指針對著10千克的圖片)
生5:10千克。
生6:我覺得是0千克。
師:為什么呢?
生6:它的指針指向10千克只是說明這個秤最多可以稱10千克的物品。
師:太棒了,真是愛動腦筋的好孩子?,F在大家認識秤了嗎?就讓我們開始今天“稱一稱”的活動吧!
設計意圖:教師設計認識盤秤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為了之后的一系列探究活動做準備。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探究中,學生不僅認識了盤秤,同時也對千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從而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積累認知經驗,為后續(xù)實現從實際水平向著潛在水平的跨越助力。
3. 多重活動,深度體驗
活動1:稱出1千克的物體,一個要求是同一種物體,另一個要求是數一數所稱物體的個數。
(學生按照要求一一展開活動,氣氛火熱)
師:下面請每個小組展示你們在活動中的收獲。
生7:3根香蕉約重1千克。
生8:4個蘋果約重1千克。
生9:2個果凍約重1千克。
生10:4個梨約重1千克。
生11:8個蘋果約重1千克。
師:對于以上結果,有什么想法嗎?
生11:同樣是1千克的蘋果但個數卻不相同,個頭大的個數少,個頭小的個數多。
師:說得非常好,其他同學明白了嗎?下面請每個小組的組員掂一掂你們稱得的1千克物品,切實感受1千克的重量。
活動2:你們想知道這些面粉有多重嗎?下面我們一起稱一稱。(師生共同操作,稱得面粉的質量為1千克)
活動3:下面邀請一名學生上來參加一個小游戲。(生12自告奮勇地進行游戲)我們將1千克的面粉放在生12的左手上,下面請大家排隊依次將自己的數學書放在他的右手上,當兩只手上物體的質量差不多時立刻叫停,看一看生12能不能準確感知出1千克。(學生興奮地開始活動,生12很快叫停,有學生自告奮勇地幫忙稱重,果然與結果相差無幾)
活動4:老師兩只手上各有一個物品(左右手上各有包裝相同但體積相差很大的兩個物體),你們猜一猜哪個重?
大部分學生覺得大的那個重,但少部分學生對此有異議。
師:誰來掂一掂?(學生又一次興致勃勃地進行嘗試)
師:既然無法判斷,那就請大家稱一稱吧?。▽W生展開活動,很快得出結果“都重1千克”)
師:都是1千克,就說明它們一樣重。通過這個游戲你有何想法?
生13:物體的外觀并不能決定它的質量,我們不能受到外觀的迷惑。
活動5:這是一個大西瓜,你們猜一猜它有多重?大家可以掂一掂。(學生在掂量后七嘴八舌地猜測,有的猜3千克,有的猜5千克……)
師:我們還是一起來稱一稱吧……
設計意圖:以上環(huán)節(jié),教師設計多個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活動去稱和掂,切實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以獲得初步感知;隨著活動的深入,教師讓學生在稱和掂之上進行猜和思,以獲得更加深刻的感悟和體驗。這里,教師從簡單的活動開始,設計這么多有趣的游戲,引領學生感知和體驗,讓學生更進一步地感知1千克,從而逐步形成更具數學內涵的交流,最終形成對千克更深層次的認識。
活動6:用桌子上的電子秤稱一稱花生米的質量,并說一說1?;ㄉ准s有多重。
(學生在認識電子秤之后,通過稱得出1?;ㄉ准s重1克)
活動7:用桌子上的電子秤稱一稱5粒、20粒相同規(guī)格花生米的質量,并想一想200粒、1000粒相同規(guī)格花生米的質量。
(學生最后得出1000粒相同規(guī)格花生米的質量約為1000克,并得出1000克=1千克)
活動8:掂一掂,再猜一猜橡皮擦、鉛筆等學習用品的質量,并用電子秤稱一稱,看看你猜得準確嗎。
設計意圖:教師巧妙地設計三個探究活動,讓學生再來體驗“1克有多重”,自然而然地引出“千克和克”之間的進率,無形中突破了本課的重難點,讓學生在活動中深化對“千克和克”的認識。
4. 應用拓展,深化認知
課堂練習:在括號里填“千克”或“克”。
①張老師的體重是51(? ?);
②1枚硬幣約重3(? ? );
③1袋鹽重50(? ? ?)。
師:下面,讓我們來稱一稱課始大力士抱過的兩名學生的體重,好不好?(教師取出一個體重秤,分別稱出兩名學生的體重,并板書在黑板上)
師:下面看誰最先口算出兩名學生的體重差是多少?
生14:12千克。
師:體重差距有些大,看來我們還是要均衡營養(yǎng),加強鍛煉,才能讓身材更標準!
師:本節(jié)課中,大家的表現都非常棒,最后,請大家用一句話簡潔表達感受。
……
設計意圖:教師以簡單練習深化學生的感知,并以與課始相呼應的稱體重活動結束本節(jié)課,最后讓學生談體會和感受,使得學生對數學探究由具體走向抽象,由現實逼近本質,讓學生獲得最真實、最深刻的活動體驗。
二、教學感悟
數學教學不是一些呆板的、教條的、無味的知識傳授。在教學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多重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多重數學活動中動腦、動口、動手,發(fā)現、探究和掌握數學知識,從而提高數學理解能力,發(fā)展數學應用能力,激發(fā)數學學習興趣。學生只有在多重數學活動中學數學,才會有充分的時間、空間和機會,投身于數學學習活動,以獲得深度體驗;也才會使知識在多重數學活動中升華,智慧在多重數學活動中閃爍。關于多重數學活動的創(chuàng)設,應努力做到“三個相結合”:一是做到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二是做到發(fā)展智力因素與發(fā)展非智力因素相結合,三是做到數學課堂教學與數學課外活動相結合。
伴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各種教學的新方式、新理念、新教法,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百花齊放、爭奇斗艷,其中以學習方式為特征的課程改革更是在如火如荼地開展。特別是應運而生的深度體驗,不僅以其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以其能培養(yǎng)學生樂于學習、善于探究、勇于實踐的能力,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還以其生動活潑、入情入境、多姿多彩的特點,越來越深受學生的喜愛。
然而,如果驀然回首,我們就不難發(fā)現,很多數學教學少了一些樸實,多了一些花哨;少了一些清靜,多了一些熱鬧;少了一些感悟,多了一些迷茫。導致深度體驗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追求花架子,使學生身處“戴著鐐銬跳舞”的尷尬境地。
為了真正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有貨真價實的深度體驗,使數學教學蘊含靈動的生命力,對于創(chuàng)設多重活動,促進學生深度體驗,要有四種清醒的認識。
首先要認識到:深度體驗的源泉,是學生的生活。生活既是實踐的基石,又是發(fā)現的源泉,也是感悟的沃土,更是體驗的平臺。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生活中提取、捕捉和發(fā)現有意義的教學內容,打造豐富的、生活的、有趣的數學課堂,推動深度體驗的活動進程,使數學教學能真正給予學生一種積極、主動、愉悅的深度體驗。對此,教師可以在三個方面著力,一是課前認真預習,為深度體驗提供土壤;二是親歷生活片段,為深度體驗夯實基礎;三是合理重組教材,為深度體驗掃除障礙。
其次要認識到:深度體驗的載體,是情境的創(chuàng)設。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催生學生情感的有效機制;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促使學生觸景生情。學生的觸景生情,是指學生進入某一實際的情景,或接觸某一模擬的情景,或頭腦中出現某一想象的情景,激發(fā)起深度體驗的欲望。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有很多,諸如錄音、幻燈、投影、視頻等多媒體都可用來輔助教學。對此,教師可以在三個方面著力,一是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點燃學生深度體驗的熱情;二是創(chuàng)設愉悅情境,激發(fā)學生深度體驗的興趣;三是創(chuàng)設音響情境,渲染學生深度體驗的氣氛。
再次要認識到:深度體驗的追求,是生活的回歸。生活的回歸,是數學課程標準倡導的;生活的回歸,是當下數學教學的核心理念。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教學離不開生活,數學寓于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認識生活、感悟生活和體驗生活。數學教學回歸生活,不但是數學教學的本質需求,而且是數學教學的價值追求。數學教學,只有回歸到學生的生活中,才能引發(fā)學生的深度體驗?;貧w學生生活的深度體驗,既能夠變傳統的灌輸為情感的交流,又能夠變煩瑣的說教為心靈的溝通,還能夠變有形的要求為無形的激勵,更能夠變冰冷的督促為自覺的行動。有了回歸生活的深度體驗,就有了為學生打造出豐富知識、提高能力、完善人格的數學課堂,數學課堂就會呈現出無限的生機,綻放出靈動的精彩。
最后要認識到:深度體驗的關鍵,是活動的設計。想要給予學生足夠的體驗,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如何設計適當的探究活動,將學生的思維不斷地引向深入,讓學生獲得深度體驗。縱觀“千克和克”的教學,可以發(fā)現“千克和克”的探究活動,環(huán)環(huán)相扣、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引得學生激情四溢,使學生思維的火花時時綻放,讓數學課堂教學精彩紛呈。在多重活動中,學生產生了積極的學習心向,通過掂、猜、思、稱、比、說、辯等學習活動,充分體驗“千克”與“克”,由表及里體會二者的本質屬性。由于在“千克和克”的教學中,學生始終經歷著想象、操作、比較、討論等思維活動,既獲得了數學知識,又豐富了探究經驗,還發(fā)展了思維能力,更培養(yǎng)了數學探究的理性精神。
以上是基于探究活動設計,對深度體驗進行的實踐與思考。探索永無止境,數學探究活動的優(yōu)化設計成為高效數學課堂構建的有效載體,需要教師深入研究,反復思考,探尋促進學生深度體驗和主動建構的策略,讓學生在深度體驗中深化數學認知,發(fā)展數學能力,培養(yǎng)數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