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靜,伍芯雨,夏凡舒,張儀雯
應用型高校以應用作為辦學定位,旨在培養(yǎng)服務于地方社會經濟,既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專業(yè)素養(yǎng),又有較強實操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而實現這一培養(yǎng)目標的主要抓力就是其“金課”的打造與建設。這需要高校將教學工作放到整個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核心位置,圍繞人才培養(yǎng)這一核心,提升教學質量,使學生學有所獲,獲得充分、全面的發(fā)展。2018年6月,時任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金課”概念,強調要把全面振興本科教育作為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核心任務。同年8月,教育部發(fā)布《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明確提出全面整頓教學秩序,嚴格本科教育教學過程管理,要求對本科教育合理增負,淘汰“水課”,打造“金課”。這是教育部首次正式提出高校“金課”的打造與落實,也是近年來在高校辦學規(guī)??焖贁U張、教學質量嚴重下滑的背景下,對大學教學質量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戰(zhàn)。
然而,學生到底需要什么樣的課程,什么樣的課才是“金課”,不是教師說了算,不是教育教學管理者說了算,而是學生說了算。在應用型高校學生心目中,“金課”是什么樣的?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只有通過研究和探討學生對當前課堂教學的認識、評價與感受,才能更好地確定學生心目中的“金課”應該具有何種特征,把握其中存在問題的癥結所在,以期打造滿足學生興趣和需求的“金課”,優(yōu)化課堂教學。所以深入了解學生的需要,從應用型高校學生的視角出發(fā),以學生為中心,建設有獲得感的“金課”,才是提高本科教育教學水平與質量的關鍵核心。由此,以“課堂獲得感”為切入點來探討“金課”建設,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本次調查面向C 校2020 級本科學生,以“問卷星”隨機發(fā)送并回收相關調查問卷,總共回收到660份問卷,對回收的問卷進行甄別,剔除不符合要求的無效問卷。其中有效問卷647 份,有效率為98%。調查對象中,男生120 人,女生540 人,男女比約為1:4;擔任學生干部的有238 人,占總人數的36%。其專業(yè)主要為管理類、教育類、理學類、工學類。每月生活費開支在1000 元以下的有54 人,占比8%;1000~1500 元的有429 人,占比65%;1500~2000 元的有145 人,占比22%;2000 元以上的有33 人,占5%。
問卷分為三個部分,即課堂獲得感的來源、課堂獲得感的現狀(獲得的實際的知識、持續(xù)的內在發(fā)展力量)、影響課堂獲得感的因素。
一是關于課堂獲得感的來源。調查顯示,有92.79%的被調查學生認為課堂獲得感主要來源于“自身知識與技能的提高”;有80.63%的被調查學生認為“被尊重和被認可”也會影響獲得感的獲??;認為“老師的口頭表揚”是主要來源的占60.36%;有50%的被調查學生認為“同學的贊賞”是主要來源;僅有38.74%左右的被調查學生將 “物質的獎勵”作為其來源。由此可見,學生更加重視自我發(fā)展,強調精神上的認同感大于物質的反饋。
二是關于課堂獲得感中“自身知識與技能的提高”的獲得情況。調查顯示,僅有14.86%的被調查學生對目前“課堂上獲得的知識和技能”是滿意的,說明課堂上的知識較難完全滿足學生的需要;有78.38%的被調查學生比較滿意和一般滿意,說明課堂上提供的知識和技能基本能夠達到一定的數量和質量,但并沒有讓學生完全滿意,還有提高的空間;還有約7%的被調查學生不太滿意,說明目前少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知識和技能較難滿足自身的需求,可能是學生自身無法很好地獲取知識和技能,也可能是老師知識的輸出存在問題。從數據來看,一般滿意、比較滿意、滿意所占的百分比為93.24%,說明整體上學生對課堂專業(yè)知識、技能的獲得是滿意的,但要讓大多數同學評價為非常滿意,還需要老師提高自身知識儲備量或者轉變課堂的教學模式。
三是關于課堂獲得感中“尊重和認可”的獲得情況。調查顯示,有42.34%被調查學生能在課堂上得到尊重和認可,34.68%的被調查學生基本能在課堂上得到認可和尊重,由此推測大部分的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得到尊重和認可。21.62%的被調查學生感覺一般,僅有約1.5%的被調查學生不能在課堂上得到認可和尊重。由此可知絕大多數的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得到老師的認可和尊重,但仍有極少數學生不能體驗到尊重和認可。這正好反映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讓學生得到尊重和認可的意識,教學中有情感目標的設計,但對學生的關注度需要提高。對于課堂中參與度低的學生,要注重因材施教。針對因自尊水平較低不敢參與課堂的學生,要有意識地鼓勵,及時給予強化;針對缺乏學習興趣的學生,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參與到課堂中來。高參與度的課堂,不僅能讓學生學有所獲,提高學生的表達與溝通能力,而且能讓他們感受到被老師認可和尊重,從而提高課堂獲得感。
四是關于教師層面哪些方面會影響課堂獲得感。被調查學生認為上述所提及的教師層面影響課堂獲得感的因素占比都超過40%,說明問卷中列舉的9 條教師層面的因素都會影響到課堂獲得感。其中影響較小的為教師團隊的規(guī)模(40.54%)、師生關系的好壞(48.65%),影響較大的為教師自身知識儲備量(82.43%)和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72.52%),可以看出,學生認為教師的知識儲備量和語言表達能力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課堂獲得感。結合學生更想獲得知識和技能、被尊重和被認可的結論,更說明教師提高自身知識儲備量和語言表達能力有利于滿足學生的這兩項需求。
五是關于學校的哪些方面會影響課堂獲得感。調查顯示,僅有19.82%的被調查學生認為學校教學設施沒有問題,同時部分學生認為學校教學設施存在配備不完善和質量良莠不齊的問題,占比分別為57.21%和45.05%,認為教學設施數量不能滿足實際需要的占比為39.64%。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學校的教學設施不夠完善,這也說明學校的教學設施正處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與學校近些年在建設應用型高校發(fā)展戰(zhàn)略下不斷加大教學硬件設施投入的實際情況一致。教學設施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質量,要提高課堂獲得感,完備的硬件設施是不可缺少的。
六是關于學生認為課堂獲得感高的課堂模式的問題。調查顯示,65.77%的被調查學生向往師生和諧自由交流的課堂狀態(tài),有31.08%的被調查學生希望課堂上能與老師有互動。由此可見,雙向互動和諧自由交流的課堂狀態(tài)更受學生歡迎,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僅有3%的被調查學生喜歡老師單向輸出知識型的課堂。因此,想要提高課堂獲得感,師生在課堂應呈現一種和諧的雙向自由交流的狀態(tài),充分地創(chuàng)設有利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情境。
七是關于學生最想從課堂上獲得什么。調查顯示,83.78%的被調查學生想從課堂上獲得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72.07%的被調查學生想從課堂上獲得組織、溝通能力的提升。在課堂上擁有自我展示機會的學生占比接近一半,想學習課堂思維方式的學生占比為68.92%,56.31%的學生最想從課堂上獲得內心的成長。由此可知,目前課堂上能夠給予學生的知識和實踐技能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需要,或者學生已經擁有一定的知識和實踐技能,但需要更深層、更豐富的知識。
八是關于每月生活費支出和課堂需求的關系。將每月生活費支出和課堂需求進行交叉分析可以看出,關于“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獲取”這一需求,無論生活費支出的高低,占比都是最高的。其中生活費支出在1500~2000 元這一水平的被調查學生對于此需求高達91.84%;在“自我展示的機會”需求中,只有生活費支出在2000 元以上的被調查學生對此需求達到了60%,其余皆在50%以下,其中1000 元以下的被調查學生對此需求僅有27.78%。一般說來,生活費支出越高的學生家庭物質條件一般更好。以上數據表明,家庭物質條件更好的學生對于課堂上的各項需求都偏高,其中對于精神層面的需求更為注重;家庭物質條件比較差的學生課堂上的需求則更注重能夠改善未來生活條件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對于目前無法直接作用于現實的精神層面的需求較低。這與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一致,因為只有當基本的能夠保障當下穩(wěn)定生活的需求如生理、安全需求被滿足之后,才會追求更高等級的需求,如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九是對是否為學生干部和是否能在課堂獲得尊重和認可的交叉分析,學生干部能在課堂上明確感受到尊重和認可的比例為48.75%,比普通學生同一項目高了10%;在尊重和認可的感受上,普通學生選擇“一般”的比學生干部高出5 個百分比;而學生干部在課堂上“不能”感受到尊重和認可的比例為0。由此可見,擔任干部的同學比沒有擔任干部的同學更容易獲得尊重和認可,推測出在課堂上可能一方面學生干部更敢于表現自己,主動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另一方面教師可能也會給予更多的機會給擔任干部的學生。
學生既看重知識和技能的獲得與提升,也注重個人是否受尊重和自我價值實現等的精神需求。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指出,受尊重和自我價值實現是最高層次的需求。一方面,學生看重知識和技能的獲得與提升。目前的課堂多呈現挑戰(zhàn)度低、難度不足、內容過時、教學效果差等問題[1],不少課堂存在講段子、放視頻等“水課”現象,學生的知識和技能難以得到真正的提升。另一方面,學生也越來越注重個人在課堂上是否受尊重和自我價值實現等精神需求。因此高校需要建立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度的一流課程,即“金課”[2]。例如,課堂上學生需要更多的師生互動、情感交流,上課方式不僅局限于口頭講述、PPT 授課,應對性地設計開展互動感、體驗感強的課堂活動。
同時,課堂獲得感以知識技能的獲得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學生才會有更多精神層面的獲得需求。兩者有機結合才是“金課”,否則還是“水課”。拋開知識技能的胡吹亂侃,學生在課堂一陣歡笑之后,卻沒有能夠真正地掌握到知識,僅僅“好玩有趣”,這樣的課堂同樣也不可取。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主導者和教育者。調查問卷數據顯示,關于“教師層面”的各項影響因素都有較大占比,越來越多的學生關注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程度以及相關教學方法,大多數學生更喜歡既有豐富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老師,說明在提高課堂獲得感上要注重老師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高校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是知識傳播的重要陣地。調查問卷數據顯示,目前高校在滿足學生課堂獲得感的基礎條件方面仍有不足,主要體現為教學設施還需進一步完善,教師教學科研水平良莠不齊,向學生提供的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不夠豐富,較難滿足所有學生的實踐需求。所以,高校在基礎條件的配備、教師整體素質水平提升、教學實踐活動豐富上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金課”是使學生的課堂獲得感高度滿足的課程,即在滿足學生知識技能獲得的基礎上,滿足其更多精神層面的獲得需求,如課堂上被尊重、認可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高”課堂獲得感是“金課”的一個充分必要條件。
“金課”,是學生能有所收獲的課程,體現為知識技能的提高與尊重、認可的獲得?!敖鹫n”是具有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度的課堂,應用型高校雖然重實踐教學,但同樣需要在課堂教學設計上體現挑戰(zhàn)度和創(chuàng)新度。應用型高校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與挑戰(zhàn),不能為了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不能為了挑戰(zhàn)而設置提升難度,這樣課堂是“高大上”了,但學生卻收獲甚小。“金課”建設要具體分析學生的學情,根據學生現有能力水平及學生所需設計課堂教學內容,以學生能夠有所獲得為目標和衡量標準。
教學是教與學的結合,在教學基礎設施完善的前提下,不僅需要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還需要學生“俯身傾耳以請”。所以,提高課堂獲得感需要從三個方面著手,即教學基礎設施、教師層面、學生層面。調查問卷顯示,教學基礎設施方面,應提高教學設施的質量,及時更新和維修設備,保證其被高效使用;教師層面,教師應讓課堂模式多樣化,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也應提高自身知識儲備量和語言表達能力;而學生需要做到認真聽講、積極互動,善于思考、敢于質疑,加強實踐,提高技能等。
美國心理學家赫茲伯格在其雙因素理論中指出,企業(yè)中有關因素分為滿意因素和不滿意因素。滿意因素是指可以使人得到滿足和激勵的因素。不滿意因素是指容易產生不滿意和懈怠行為的因素,即保健因素。他認為這兩種因素是影響員工績效的主要因素。在課堂教學中,影響學生獲得感的因素也可以分為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保健因素包括課堂上獲得的專業(yè)知識、技能、新的方法等。如果滿足這些因素,能消除不滿情緒,但不能激勵學生更積極的行為。激勵因素包括成就、贊賞、學習本身的意義及挑戰(zhàn)性、成長與發(fā)展等。這些因素如果得到滿足,可以使學生產生很大的激勵,若得不到滿足,也不會像保健因素那樣產生不滿情緒。因此,在課堂獲得感的提升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是根基,沒有這個根基,賦予再多的精神需求,都不能讓學生有真正的獲得感。既關注學生個體的精神需求,也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金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