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堅 馬躍 蔡宗森
(1.南昌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江西南昌 330032;2.江西財經大學體育學院 江西南昌 330013;3.上饒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江西上饒 334001)
截至2017年底,全國社會組織共有76.2萬個,其中體育社團3.0萬個,體育民辦非企業(yè)單位1.8萬個,全年違法違規(guī)案件4293起,行政處罰4270起[1]。隨著體育社會組織市場化的發(fā)展,各種不良失責現(xiàn)象涌現(xiàn)出來,如假球黑哨、濫權謀私以及各類離岸社團,產生了惡劣的社會影響。ISO26000 標準指出,社會責任基本實踐是社會責任辨識和利益相關者的識別與參與[2]。以社會責任實現(xiàn)社會組織之治,關鍵在于明確組織的社會責任和具體實踐[3]。故從利益相關者視角出發(fā),探討體育社會組織的社會責任內容體系具有重要研究意義。雖然ISO26000標準為體育社會組織監(jiān)管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4],但GB/T36000-2015《社會責任指南》更加契合我國國情[5]。社會責任表現(xiàn)為特定時期內社會的期望和需求[6],因此構建社會責任內容體系,既要充分考慮到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也要契合我國國情和時代背景。該文從利益相關者視角出發(fā),基于GB/T36000標準來探討我國體育社會組織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內容,旨在為推進體育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建設添磚加瓦。
體育社會組織都是反映群眾訴求和表達公共利益的重要載體,分享一定治理權力和社會資源,是彌補政府失效和市場失靈所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體育社會組織切實履行社會責任,是對政府責任和市場責任缺失的有力補充。體育社會組織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不僅能在承接政府職能,提供公共服務,滿足群眾需求,遵守社會公德和開展公益事業(yè)等方面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還能使體育社會組織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得到大幅提升,為體育社會組織自身的發(fā)展增添動能。利益相關者是指能夠影響組織目標的實現(xiàn)或者受組織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所影響的個人或群體,組織需要對這些利益相關者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7]。體育社會組織是通過與社會建立契約而獲得合法性的,故具有社會契約性,這與企業(yè)簽商業(yè)合同類似,不過其簽訂的契約是實現(xiàn)一定的目標和共同的愿望,要保證的是契約雙方的權益,即體育社會組織與利益相關者之間各取所需,所以體育社會組織應該對利益相關者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另外,雖然體育社會組織是非營利組織,但同樣有政府、社會大眾等諸多的利益相關者,體育社會組織應對這些利益相關者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其中社會責任的具體程度或大小取決于體育社會組織所具備的資源和能力,因此每個體育社會組織的社會責任都是獨一無二的,體育社會組織社會責任的履行也是無法被替代的。
柳鳴毅等人[8]認為,我國奧運項目體育組織應承擔項目推廣、社會分享、精英培養(yǎng)和賽事運籌等社會責任。郝亮[9]指出體育社會組織的社會責任分別是對政府、企業(yè)、媒體、組織內部成員和社區(qū)建設等方面的責任。彭昕[10]認為,法律責任是底線義務,比法律責任更高層次的是道德責任,經濟效益責任并非為責任重點,保證組織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責任才是關鍵所在。劉潤芝[11]認為,我國合法體育組織應承擔法律、公共福利、道德和經濟等方面的社會責任。陳叢刊[12]認為,體育社會組織應該承擔社會責任,包括對政治責任、經濟責任、法律責任以及公益責任的理解和擔當。李理等人[13]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和生態(tài)文明等方面出發(fā),構建了體育社團的“五位一體”社會責任體系。盧從飛等人[14]認為,體育社團的社會責任有經濟建設、社會治理、文化傳承、公共服務與生態(tài)健康等。陳叢刊認為[15],體育社會組織具有提升競技體育水平,促進群眾體育發(fā)展,刺激體育產業(yè)創(chuàng)新,推動體育文化繁榮和擴大體育對外交流等時代責任。汪焱[16]指出體育社會組織的社會責任研究歷程分為初步結合階段(2004—2009 年)、高速融合階段(2010—2015 年)、內化發(fā)展階段(2016—2018 年),未來應加強頂層設計、配套方案、品牌建設、SR 績效體系的相關研究。總體來看,我國體育領域的社會責任研究主要聚焦在營利性和職業(yè)化的體育組織,研究體育社會組織的相對較少,主要圍繞政治、經濟、法律、公益、道德和體育服務等方面展開,在組織治理、信息披露、人權、文化和環(huán)保等方面提及較少,主要運用的是卡羅爾CSR“金字塔”理論,而運用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相對較少,故該文以利益相關者理論為切入點,以期補齊我國體育社會組織的社會責任內容體系短板。
根據相關程度,可將利益相關者分為主要和次要,主要利益相關者是指政府、組織和社會大眾,次要利益相關者是指企業(yè)、其他體育社會組織、裁判員、志愿者等。體育社會組織對主要利益相關者承擔了主要的社會責任,故該文圍繞體育社會組織對主要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來展開探討。
3.1.1 遵循國家發(fā)展布局
政府作為體育社會組織的業(yè)務主管單位,承擔著對體育社會組織的重要監(jiān)管職責,并且將部分的公共權力、服務職能和社會資源分享給了體育社會組織,所以體育社會組織的業(yè)績表現(xiàn)與政府利益緊密相連,體育社會組織理應對政府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體育社會組織應堅持和服從黨的正確領導,將新時代黨的執(zhí)政理念貫徹落實到體育社會組織的實際工作中,以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作為行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調解層出不窮的社會糾紛,緩解日益加深的社會矛盾;在積極承接政府職能的同時,應當建立健全組織自身的治理體系,完善社團自身的組織架構,提高社團自身的運營管理和體育服務業(yè)務水平。
3.1.2 遵守法律道德規(guī)范
體育社會組織由人們自發(fā)組成,自主管理的體育社會組織,是由多個相互聯(lián)系的個體組合而成的群體組織,故體育社會組織在充當組織角色時也扮演著社會公民角色,也應當與其他社會公民一樣,嚴格遵守《體育法》《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承擔應有的法律責任和法定義務,遵守社會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自覺、主動地進行登記注冊或備案,以取得體育社會組織合法性為根本前提和基本追求。體育社會組織應當尊重公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權利,保障其知情、表達、參與、監(jiān)督等權利,尤其是弱勢群體的權益,在公平自由、福利待遇、健康教育等方面為其提供應有的保障;應做合乎道德要求的責任行為,弘揚良好的道德風尚,形成良好道德品質,把外部的道德要求轉化為組織的內在動力。
3.1.3 自覺接受政府監(jiān)督
政府作為體育社會組織的利益相關主體,應該對體育社會組織進行有效的引導和監(jiān)管,幫助體育社會組織形成規(guī)范運行、合理布局和科學發(fā)展的良好態(tài)勢。而體育社會組織也應該加強與政府的溝通和合作,主動為政府部門分憂,避免組織自身出現(xiàn)此類不良行為,從根源上杜絕社會責任缺失現(xiàn)象的產生。所以體育社會組織應確保組織自身的行為公平,與其他社團組織進行良性競爭;在經濟收支方面保持公開透明,定期公示社團信息,營造一個規(guī)范、和諧的體育社會組織發(fā)展環(huán)境;應樹立“誠信自律”的責任理念,培養(yǎng)組織成員養(yǎng)成自律意識,完善組織內部管理制度,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及時編制和發(fā)布社會責任報告,建立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自律機制,促進組織自身的健康有序發(fā)展。
3.1.4 主動參與社會治理
體育社會組織肩負著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責,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社會治理中去,充當政府與社會溝通的橋梁,完成國家和人民賦予的重要使命。應確保公共政策的合理制定,既要反映基層群眾的訴求,表達集體利益的要求,表明社會公眾的需求等,又要為弱勢群體發(fā)聲和謀利,為社會倡導合理的公共政策。同時,體育社會組織要履行民主監(jiān)督責任,積極參加立法及政策的制定過程,確保法律和政策符合當下的國情和人民的意愿,并且代表社會公眾成為政府權力行使、政策實施、職能履行的有效監(jiān)督者,保障公共政策的高效實施;體育社會組織應當積極參與社區(qū)治理,協(xié)助解決社區(qū)事務和矛盾,為社區(qū)公共服務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技術上的指導,服務上的便利,物質上的支持和資金上的幫助等。
3.2.1 積極組織賽事活動
參與、承接公共體育服務是體育社會組織的主要業(yè)務,能夠推動經濟產業(yè)發(fā)展,增強城市經濟發(fā)展活力,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給諸多利益相關者帶來紅利。所以體育社會組織應認識到參與公共體育服務的促進作用及重要意義,竭心盡力地籌備好每一場賽事活動,多舉辦一些對城市形象提升,社會經濟發(fā)展等有所裨益的群眾性賽事活動,為體育產業(yè)及其他行業(yè)的發(fā)展提供強大的驅動力。體育社會組織需要考慮自身的經濟能力和承受范圍,汲取歷屆經驗教訓,量力而行地組織賽事活動,不給政府增添經濟負擔;應重視公共體育服務的品牌打造,加大宣傳力度,增加城市文化元素,增添活動特色,提高活動吸引力,提升公共體育服務質量,豐富相應配套活動,健全公共體育服務體系。
3.2.2 合理配置體育資源
從公共產品理論的視角看,體育社會組織所享有的大多數(shù)資源都是社會公共產品,所有社會成員都有權對其進行享受、消費或者收益,故體育社會組織應合理使用社團經費,防止社會資源浪費,妥善利用專業(yè)人才,提高社會資源利用效率,健全組織管理體系。結合大眾的現(xiàn)實訴求和組織的實際情況,突出強調社會資源分配的公益性和實效性,合理地對體育社會組織現(xiàn)有資源進行配置和整合,重點解決社會資源閑置,分布不均和利用不充分等問題,確保公共體育資源的最優(yōu)化配置。優(yōu)化體育社會組織的公共服務供給,保障公民享受公共服務的權利,緩解社會需求與組織供給之間的矛盾,實現(xiàn)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2.3 社團經費開源節(jié)流
政府能力有限,體育社會組織應當減少對政府的經濟依賴,并為政府分擔財政壓力,同時社會資源的公共性決定了體育社會組織應保障公共利益,合理利用好現(xiàn)有資源。故體育社會組織應拓寬資金來源渠道,確保經費來源多元化,增強組織自身的造血能力;應降低組織運營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在有限資金條件下保證體育社會組織正常運行;厘清非營利性組織經營經濟實體和組織有償服務的誤區(qū),非營利并不等同于非盈利,體育社會組織若是將自身盈利用于社團的發(fā)展,其經營活動就并沒有背離社團的宗旨[17]。借鑒國外體育社會組織發(fā)展經驗,以俱樂部的形式,呈現(xiàn)市場化特征,經費不依靠政府撥款,而通過經營經濟實體或組織有償教學、培訓、服務等來維持組織運行,成效顯著。所以應摒棄以往的錯誤理念,創(chuàng)新體育社會組織的運營管理機制,大力支持體育社會組織經營經濟實體或組織有償活動,但所獲取的經濟收入應當全部用來維持組織的運行和發(fā)展。
3.2.4 謀劃長遠發(fā)展布局
社會責任既是政府、社會大眾等利益相關者對體育社會組織角色的期待和要求,也是體育社會組織自身維持長遠發(fā)展的內在需要。體育社會組織應立足當下態(tài)勢,結合實際情況,高瞻遠矚地確定未來發(fā)展走向及目標,科學謀劃好長遠發(fā)展的全方位戰(zhàn)略布局。反思當前不足,吸納國內外先進發(fā)展理念,并落到實處。高度注重社團人才的培養(yǎng),形成科學長效的學習機制,增強體育社會組織吸納人才的能力。借助國家政策的紅利和社團自身的優(yōu)勢,改革創(chuàng)新發(fā)展路徑,提高社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增強自我創(chuàng)收能力,讓體育社會組織煥發(fā)蓬勃的生機和活力,進而實現(xiàn)體育社會組織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3.3.1 提供優(yōu)質公共體育服務
當前我國體育需求日益高漲與體育供給量小力微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18],因服務供給低質量、不充足、不均衡等原因引起的社會矛盾沖突層出不窮,這些現(xiàn)象折射出來的是當下嚴峻的民生問題。體育社會組織理應積極、主動地為民謀利和解憂,既要盡力而為,激發(fā)體育社會組織活力,努力滿足社會大眾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和身體健康方面的期望,多謀民生之利,又要量力而行,在組織能力范圍內多解民生之憂,突出組織自身的服務主體意識,將為民眾提供更好的體育服務作為價值取向,主動表達民眾的實際訴求,積極承接政府轉移的公共服務職能,健全體育社會組織的公共服務體系,為人民群眾提供優(yōu)質的公共體育服務。
3.3.2 開展公益體育活動
體育社會組織要經常開展公益性體育活動,發(fā)展公益體育事業(yè)。體育社會組織發(fā)展公益體育事業(yè)不僅符合社團的宗旨和章程,也利于提高社團自身的美譽度、公信力及社會影響力。因此體育社會組織應當積極承擔公益責任,突出組織自身的公益性特征,主動追求、倡導和堅守公益體育理念。關注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為社會大眾提供免費或更加優(yōu)惠的配套資源,提供無償?shù)募夹g指導和培訓,保障公民的相應權利。高頻率、高質量地開展公益體育活動,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公益體育事業(yè)。
3.3.3 弘揚優(yōu)秀體育文化
體育社會組織應在推動我國優(yōu)秀體育文化發(fā)展的同時,積極傳播和學習國內外的先進文化,摒棄那些不符合我國國情,消極且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糟粕文化。積極弘揚拼搏進取,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如紅色愛國精神、女排精神等,增強民族自豪感,使人們通過體育文化來加深對祖國高大形象的認識。積極培育包括志愿精神在內的公益體育文化,凈化體育社會組織的不良風氣,強化體育社會組織的社會責任意識,引導公民養(yǎng)成甘于奉獻的道德品質和不畏艱辛的意志品質。
3.3.4 引領全民健康生活
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特別是隨著國民體質每況愈下,健康問題已然成為當下亟須解決的重點問題之一。在當前人口老齡化、疫情肆虐的背景下,政府突出強調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明確指出社會各部門應“知責思為”。因此,體育社會組織應當承擔起促進全民健康的社會責任,堅持運動預防為主,倡導健康生活方式,促使健康理念深入人心,營造濃厚的全民健身氛圍。
體育社會組織承擔社會責任,既是順應體育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的時代要求,也是推進體育事業(yè)改革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要意識到體育社會組織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加強對體育社會組織社會責任的相關研究,為體育社會組織的長遠發(fā)展夯實基礎,為推進體育社會組織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增添動力。與此同時,體育社會組織應認識利益相關者,并加強與之溝通,其中與利益相關者的溝通應涉及多元主體,不能因為利益相關方沉默,就對其忽略漠視。其次,應保障體育社會組織的利益相關者利益,確保社團資金使用合理,不能謀取個人私利,提高組織決策和活動的透明度,自覺接受利益相關者監(jiān)督,構建誠信公開的信息披露機制。最后,應合理協(xié)調組織自身利益與利益相關者利益、社會整體利益之間的沖突,實現(xiàn)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協(xié)同治理,確保體育社會組織穩(wěn)步有序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