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馬塘鎮(zhèn)凌民幼兒園 張秦毓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不少優(yōu)秀的民間故事都以童謠或兒歌的形式口口相傳,還有的則結合各地的地域特點,逐漸演變成民間游戲。而在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內(nèi),有以“搓草繩”為代表的地域特色文化,從幼兒的父輩甚至祖輩開始,“搓草繩”游戲便融合了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成為當?shù)厝伺c故土之間的“情感鏈接”。筆者結合鄉(xiāng)村幼兒園支教的經(jīng)歷,根據(jù)特色教育資源——“草繩”游戲,以大班晨間活動作為主要的切入點,從實地開展意義、草繩游戲?qū)嵤┌咐?、民間游戲滲透思考以及農(nóng)村教育特色走向四個方面展開論述,以期為鄉(xiāng)村幼兒園民間游戲的具體實施提供創(chuàng)新路徑。
筆者開展研究的園所位于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馬塘鎮(zhèn),所教授的幼兒大都來自農(nóng)村家庭。在幼兒所居住的村落中,草繩是能輕松獲得的物品,并且幼兒的爺爺奶奶們掌握“搓草繩”這門傳統(tǒng)手藝。幼兒在家庭生活中見過這樣的工藝,并在本園開展的園本課程活動中也有過實際操作。幼兒還曾親身體驗過,將秸稈通過手掌的搓揉變成一根根堅韌的繩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幼兒對草繩有著極為濃厚的興趣,這為后續(xù)游戲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民間游戲是地方文化和習俗的結晶,是通過感官參與的形式流傳下來的集體活動,是一代代人傳授給下一代有關“歷史”的游戲“文本”。民間游戲還常常與當?shù)氐耐{以及兒歌結合起來,具有兒童哲學中的詩性美。這樣的游戲孕于天地、誕于田野、植于心中,同時也充分滿足了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對于游戲的內(nèi)在需求。當然,民間游戲不會過度拘泥于規(guī)則,它能讓幼兒充分感知獨特的文化魅力,進而潛移默化地增進幼兒對家鄉(xiāng)的歸屬感和民族自豪感。
游戲介紹:踩尾巴是一種常見的民間游戲,其規(guī)則簡單,不限制人數(shù),一般為二十名幼兒參與。在劃定的區(qū)域內(nèi),十名幼兒手拉手圍成一個圓圈,另外十名幼兒扮演貓和老鼠,其中一名幼兒扮演老鼠大王,一名幼兒扮演貓,其余幼兒扮演小老鼠,扮演老鼠大王的幼兒需在褲子的背后安裝好一段拖至地面的草繩代表“老鼠尾巴”。在規(guī)定的十分鐘時間內(nèi),扮演小老鼠的幼兒需要保護老鼠大王的“尾巴”,而扮演貓咪的幼兒需要盡快踩掉老鼠大王的“尾巴”,一旦超過時間,“貓咪”沒有踩掉老鼠大王的“尾巴”,則算老鼠方獲勝。一輪游戲結束后,參與游戲的幼兒與圍圈的幼兒交換,兩隊輪流游戲。
游戲目標:了解游戲規(guī)則,懂得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能夠和同伴協(xié)商,并通過游戲鍛煉跑、跳、追逐等技能;喜歡參與游戲,感受“貓捉老鼠”游戲的有趣。
游戲約定:不能使大力沖撞后伴,不可以踩到同伴的腳;一旦有人摔倒,立刻停止游戲,將對方扶起來;游戲結束后,“小老鼠”的扮演者主動將草繩交給“貓咪”,由扮演“貓咪”的幼兒一并收齊。
童謠: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喵喵喵,貓咪來,嘰里咕嚕滾下來。
游戲介紹:兩名幼兒面對面,雙手抓著草繩,隨后一名幼兒在旁邊當“廚師”,兩名幼兒一邊念童謠,一邊左右晃動繩子,在念完童謠后幼兒問“廚師”:“翻幾個豆?”廚師的扮演者會給出翻滾的方向同時說出數(shù)字,例如:“向你的左手邊翻兩個豆?!彪S后,兩名幼兒就會朝廚師所指的方向翻轉(zhuǎn)兩圈,同時借助繩子保持平衡。
游戲目標:認識十以內(nèi)的數(shù)字,初步掌握方向感;能夠快速地反應過來翻轉(zhuǎn)的圈數(shù)和方向,并且集中注意力;喜歡參與游戲,感受與同伴合作游戲的樂趣。
游戲約定:在轉(zhuǎn)圈時注意安全,如果圈數(shù)多要慢慢轉(zhuǎn),防止眩暈跌傷;注意同伴的翻轉(zhuǎn)方向,以免繩子打結;游戲結束后由扮演“廚師”的幼兒將繩子收好放回原處。
童謠:炒蠶豆,炒豌豆,鍋里豆豆翻跟頭。
游戲介紹:民間常見的“跳格子”游戲一般都是在地上畫出標記,但與草繩結合下的“跳格子”游戲,格子的標記一般是幼兒用草繩擺放而成的,甚至格子中間還可以加入一些“挑戰(zhàn)”,例如,“叉叉”代表跳過此格,“員圈”代表連跳兩格,“三角”代表叉開腿跳旁邊兩格等此游戲一般不限制幼兒的人數(shù),幼兒需要排隊依次來跳。
游戲目標:能夠看準再跳,手腳協(xié)調(diào),遵守游戲規(guī)則;知道格子內(nèi)符號的含義;管理隊伍秩序,感受不一樣的游戲樂趣。
游戲約定:跳格子時不可以碰到草繩,以免打亂草繩的擺放順序;參與游戲后,大家一起收拾草繩,將卷好的草繩放入籃子中。
童謠: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問你借火叉;火叉要燒鍋,問你借只鍋;里面煮啊粥,問你借蠟燭;蠟燭著噶火,燙啊你的個壞屁股。
游戲介紹:在“跨海浪”游戲中,草繩是用來模擬如東漁民在打魚時遇到的海浪。游戲規(guī)則為幼兒按照順序站成一排,一般為十名左右的幼兒,隨后兩名幼兒半蹲在隊伍的兩側并用手拉住草繩,其他幼兒從隊伍的開頭向隊伍的末端移動。繩子大概至幼兒的腳踝位置,到了誰的腳邊誰就要跳過去排在最前面的幼兒跳完后可以轉(zhuǎn)到隊伍最后繼續(xù)跳,童謠念完一遍游戲結束一次。
游戲目標:了解游戲規(guī)則,知道游戲的主題背景;動作協(xié)調(diào),反應靈敏,在繩子快來的時候能跳過去;感受“扶海越江”的如東文化,體會游戲的刺激與快樂。
游戲約定:拉繩子模擬“海浪”的幼兒移動速度不可以過快,防止絆倒同伴;排隊準備“跨浪”的隊伍不可以過于緊湊,以防間距不夠幼兒來不及反應。
童謠:萬里黃河水連天,我家住在黃海邊:一年四季十二月,月月魚兒離水鮮。正月龍門預報喜,二月刀魚正當時;三月黃花魚兒上了市,紅燒清燉隨你意;四月嫻魚大眼痘,五月馬蟹正當家;六月條魚肥又大,老酒烤烤樂哈哈;七金八板九箭頭,十月魚數(shù)鐵頭;十一月帶魚白如銀;十二月鱸魚最聞名。要吃鮮魚把網(wǎng)開,要吃龍肉自下海;漁民雄心比海大,金銀財寶撈回家!
除了在晨間活動時間開展民間游戲,筆者查閱資料時發(fā)現(xiàn),民間游戲也可以與幼兒園一日生活進行有機結合,以滲透式的方法更好地促進幼兒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的發(fā)展。西南師范大學李姍澤在《學前教育應重視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論民間游戲在幼兒園課程資源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提到:“民間游戲具有地方性、生活性、趣味性、隨機性、簡便性。”故此,幼兒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民間游戲的優(yōu)點,在鄉(xiāng)村的學前教育中因地制宜地開展民間游戲。
隨著課程游戲化理念的革新,區(qū)域游戲逐漸轉(zhuǎn)變了視角,開始注重以幼兒的選擇為游戲開展的基礎。廖雯曉在《挖掘民間游戲中的教育價值》一文中給出建議:“第一創(chuàng)新民間游戲材料,第二拓寬民間游戲玩法,第三借鑒民間游戲的特點,以促進幼兒的發(fā)展?!倍覉@開展的民間游戲活動時,則可以借助“草繩”資源滲透于幼兒的區(qū)域游戲中。例如,美工區(qū)可開展“繩子卷畫”“草繩貼畫”等游戲;科探區(qū)內(nèi),教師一方面可以提供道具讓幼兒利用草繩進行長短、粗細的探究,另一方面可以讓幼兒利用草繩進行科學小實驗,例如,靜電探究活動等:生活區(qū)內(nèi),幼兒動手搓搓繩子,學習繩子的打結方式,從而鍛煉手部精細動作的發(fā)展:圖書區(qū)內(nèi),教師可以投放與民間故事相關的繪本,并引導幼兒用繩子拼寫自己的名字,積累前書寫經(jīng)驗并體驗閱讀的樂趣……
民間游戲與本土草繩融合,一方面考驗教師對于游戲主題篩選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幼兒實際生活的折射——或許有高科技含量的昂貴玩具并不是最適合幼兒的,而最貼近幼兒生活的草繩才是。
我園的早操分為三段:第一段是武術操,第二段是運動循環(huán),第三段則是放松活動。在開展民間游戲的過程中,草繩可以順勢融入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幼兒跟著隊形進行跑跳活動,草繩以“跨浪”的形式融入早操之中,幼兒一邊用方言唱著童謠,一邊從草繩上依次跳躍而過,通過“小老鼠抓尾巴”的方式,幼兒跟著草繩跑動。民間游戲與早操融合,不僅可以讓幼兒感知秩序,還可以讓其更進一步地體驗“一繩多玩”的創(chuàng)意游戲。
在放松環(huán)節(jié)中,草繩可以幫助幼兒進行拉伸。幼兒可以兩兩聯(lián)合,在舒緩的音樂中放松肌肉、舒展筋骨。例如,雙手與肩同寬,抓舉草繩從前向后,可以放松背部肌肉,或單腳踩住草繩,用“左一右一左”的方式下蹲,以促進幼兒腿部肌肉的舒緩。加入草緝不僅可以提升早操活動的趣味性,同時幼兒的各個身體部位也能得到充分放松。
每日進餐活動之前是幼兒園秩序最混亂的時候在洗手、靜坐、等待中容易造成幼兒的消極等待,而手指游戲和繪本故事則可以幫助幼兒很好地“過渡”。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加入民間游戲、童謠等。在筆者所工作的園所中,幼兒在進行午餐前,會進行簡單的手指操和游戲,例如,背誦童謠念白:“唐僧騎馬咚呦個咚,后面跟著個孫悟空……”一開始由教師帶領,之后則可以邀請幼兒上臺進行帶領示范。
教師在童謠收集的過程中,還可以加入衍生游戲主題,讓幼兒了解如東地區(qū)的特色方言以及民間故事,這樣不僅能吸引幼兒的興趣,快速地整頓好餐前紀律,還能從幼兒的興趣出發(fā),讓幼兒在餐前閱讀、手指游戲等環(huán)節(jié)發(fā)揮想象、獲得經(jīng)驗。
在餐后的睡前散步環(huán)節(jié),一般由教師帶領幼兒在園內(nèi)散步15~20分鐘,在此期間,教師也可以與幼兒聊聊:“你最喜歡哪個故事/游戲?”“還有哪些童謠和故事可以被改編成游戲?”“你還想怎么玩?”幼兒在非集體活動的放松環(huán)境中與教師聊天會表達出很多真實想法,教師再進行收集歸納,從幼兒的想法出發(fā),并在游戲中加以實踐。
筆者在農(nóng)村支教的經(jīng)歷中,除了推進關于民間游戲和本土資源的整合以及幼兒園游戲課程的建設之外,還有許多深刻的感悟。有不少農(nóng)村的幼兒屬于留守兒童,在家一般由隔代的爺爺奶奶看管,容易出現(xiàn)“過渡溺愛”和“放任不管”的極端現(xiàn)象,除了在園內(nèi)的教師教育和集體活動之外,家園聯(lián)系與親子教育的引導對留守兒童來說也格外地重要。借助民間游戲的開展,幼兒開始與祖父母產(chǎn)生互動,增進了親子之間的感情,同時也收獲了獨特的鄉(xiāng)土民間故事,填補了留守兒童缺失的親情關懷。
就另一個層面而言,農(nóng)村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場地、豐富多彩的自然資源和極具傳奇色彩的民間故事,這不僅是教育發(fā)揮因地制宜的優(yōu)勢所在,還是在這片土地上成長起來的幼兒引以為傲的“資本”。但
不少農(nóng)村幼兒往往為自己的出身感到自卑,且在長大后鮮少提及故土,但筆者認為,鄉(xiāng)村教育者不應只重視“分數(shù)”和“考出去”,應當多一份人文引導,而這種引導應該是從孩提時代就逐步滲入,正如筆者所工作的幼兒園,幼兒生長在大海之岸,邁步于田埂之間,心懷著對土地的熱愛,驕傲于家鄉(xiāng)的快速發(fā)展,而對于家鄉(xiāng)、民族、祖國的自信也應當來源于此。鄉(xiāng)村教師更應向農(nóng)人學習,以知識教化。故此,民間游戲不僅是啟發(fā)一代兒童的“載體”,更是根植在下一代人心中的“自信”;“草繩”也不僅是牽住一方土地的文化,更是推進農(nóng)村教育的浪潮。作為鄉(xiāng)村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應時時自省,自覺發(fā)掘民族文化中的深厚底蘊,并將其逐步滲透于幼兒的稚嫩心田,啟發(fā)新生代步入更璀璨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