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生
從四書五經(jīng)到“五講四美三熱愛”,再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禮”永遠是時代精神的底色,也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之精髓?!瓣柎翰嫉聺?,萬物生光輝”,若說君子如玉般有禮有德,那禮貌便為玉之形,禮義便為玉之質。吾以為:應踐禮之形,本禮之質。
禮有形而無質,下也。禮義之意,我解為待人接物的合理與發(fā)自內(nèi)心的求理。“禮之用,和為貴”。禮貌似花之芬芳,禮義如花之心蕊,若是有小禮而無大義,知小禮不明大理,那便是朵無香之花了。從古至今,何以觀之?從“大人、老爺”到“先生、女士”,變的是稱呼,不變的是尊重。從跪拜到鞠躬,從鞠躬到握手,到現(xiàn)在的點頭致意,變的是行為,不變的是禮貌。倘只是做做表面功夫,兩面三刀,則這禮又是可恥的了。對“禮”,也須是求形芬芳馥美,求質沁人心脾才好。
禮有質而無形,中也。子路被孔子評價“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有的是禮之心,無的是謙之行;賽場上京罵要求退錢退票,有的是贏之心,無的是禮之形。一塊璞玉再耀眼,若只存于匣中,也是“有匣(瑕)”。一篇文章再深刻,若只用粗鄙之語,也是“敗筆(鄙)”。文質彬彬,質形結合,知行合一。對“禮”,也須是求質深刻入骨,求形文采斐然才好。
禮有質有形,上也。君且看周總理外交“上坡向下看,下坡向上看”,不卑不亢方顯禮義之邦真金本色,也且看習主席“綠水青山便是金山銀山”,“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聲有色書寫大國外交有禮有情。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禮之精神在當今時代氣象萬千,海納百川,讓中國人在社會中有根,在國際中有德。對“禮”,也須是求質堅硬純潔,求形如琢如磨。
禮的形,禮的質,都是而今我們個人、國家、民族所與生俱來,卻需喚醒呼吁的。它是通天祭祖以安世事的玉石,是修己安人以慰平生的玉墜,變的是形,不變的是內(nèi)涵。而惟有守身如玉,懷瑾握瑜才能真正守住這血脈,讓新鮮的血液叩擊時代的脈搏!
評點:材料重點是去探討“禮”的核心概念,而不是簡單將其作為“禮貌”進行分析。文章很好地從內(nèi)在、外在兩個角度進行了對“禮”的分析討論,且分成“禮有形而無質”“禮有質而無形”“禮有質有形”三個維度進行遞進式分析。文章的另一大亮點在于其比喻形象、準確,在道理論證、舉例論證之余豐富了文章的論證方式。
(編輯: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