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婧 蔡 芳
毛澤東作為新中國的主要締造者,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不僅在黨領導人民改造舊中國、創(chuàng)建新中國的斗爭中做出了無與倫比的卓越貢獻,而且為維護新中國的國家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毛澤東國家安全觀的生成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在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深入研究毛澤東國家安全觀的生成邏輯、主要內容及其當代價值,對于準確理解和掌握新時代總體國家安全觀,積極應對當下國家安全所面臨的新挑戰(zhàn),持續(xù)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yè),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毛澤東國家安全觀是中國人民革命斗爭邏輯戰(zhàn)勝帝國主義侵略邏輯的必然結果,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安全思想同中國國家安全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新中國積極應對國家復雜安全形勢、有效維護國家安全的實踐成果。
毛澤東國家安全觀生成于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以艱苦卓絕的英勇斗爭反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和本國反動勢力的歷史進程之中,是這一偉大斗爭產生的重要成果。
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引領了人類文明發(fā)展進步的潮流。然而,近代以來由于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發(fā)動的一次次侵略戰(zhàn)爭,使中國一步步地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腐朽的清王朝在應對列強侵略中屢遭失敗而被迫簽訂一個個喪權辱國的條約,致使中國國土喪失,人民飽受屈辱苦難;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戰(zhàn)勝國,北洋軍閥政府卻不能從戰(zhàn)敗國手中收回自己的領土和主權;國民黨反動政權面對日本侵略者一再妥協(xié)退讓導致大片國土淪喪,而在抗戰(zhàn)勝利后又與美國簽訂各種新的不平等條約,以此換取美國支持其進行反革命內戰(zhàn)。近代中國毫無國家安全可言,“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的命脈,并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的力量”(1)《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1頁。。
抗日戰(zhàn)爭作為近代以來中國反對外來侵略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戰(zhàn)爭,是正義之戰(zhàn)、進步之戰(zhàn)、人民之戰(zhàn)。抗戰(zhàn)勝利以后,“人民渴望和平,蔣介石則破壞人民一切爭取和平的努力”(2)《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5頁。,抗日戰(zhàn)爭雖取得勝利成果卻未能給中國人民帶來和平與安寧。國民黨蔣介石反動集團不顧人民渴望和平民主的強烈愿望,在美國政府的扶持下挑起反革命內戰(zhàn),使人民重新陷入苦難的深淵。美國對國民黨蔣介石反動集團的所謂軍事援助,“實際上只是武裝干涉中國內政,只是以強力支持國民黨獨裁政府繼續(xù)陷中國于內戰(zhàn)、分裂、混亂、恐怖和貧困”(3)《毛澤東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頁。。中國共產黨提出并堅定地貫徹了建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方針,帶領全國人民以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民主運動的勝利,實現(xiàn)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既為新中國維護國家安全提供了根本條件,也深刻揭示了毛澤東國家安全觀生成的歷史邏輯,這一邏輯就是以人民力量的不斷壯大為支撐的革命邏輯戰(zhàn)勝以資本為支撐的帝國主義侵略邏輯。
馬克思既深刻揭示了國家是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的本質屬性,又明確指出了國家所擔負的緩和社會沖突、維護社會秩序和安全的職責,并以此為依據,揭露了現(xiàn)代資產階級國家在本質上不過是“管理整個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的委員會罷了”(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頁。,進而戳穿了資產階級國家自詡“全民的國家”“超階級的國家”的謊言,闡述了用無產階級專政政權代替“資本借以壓迫勞動的全國政權”(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6頁。的緊迫性和必要性。馬克思在總結巴黎公社的經驗教訓時指出,“工人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xiàn)成的國家機器,并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5頁。,公社“實質上是工人階級的政府,是生產者階級同占有者階級斗爭的產物,是終于發(fā)現(xiàn)的可以使勞動在經濟上獲得解放的政治形式”(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2頁。,而公社的失敗一方面在于歐洲各國資產階級統(tǒng)治者們的聯(lián)合絞殺,另一方面則在于公社沒有組織一支有戰(zhàn)斗力的軍事力量。馬克思的國家觀中實際上已經蘊含了國家安全的思想。列寧在領導俄國無產階級政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運用馬克思關于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的重要論斷,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新生蘇維埃共和國一經成立,就遭到了帝國主義列強的極端仇視和聯(lián)合圍剿。為了維護國家安全,列寧提出了政治上強化無產階級的領導核心,經濟上發(fā)展生產和消除饑荒,文化上將意識形態(tài)教育放在國家工作的首位,國防上全面加強軍事武裝等重要思想,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和國家安全思想。
毛澤東國家安全觀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國家與革命的思想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安全觀。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毛澤東提出有三種類型的國家:一是舊形式的、歐美式的、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的共和國;二是蘇聯(lián)式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的共和國;三是中國式的、特殊的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即幾個革命階級聯(lián)合專政的共和國。(8)參見《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5頁。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又明確指出:“資產階級的共和國,外國有過的,中國不能有,因為中國是受帝國主義壓迫的國家。唯一的路是經過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9)《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頁。從無產階級專政到幾個革命階級聯(lián)合專政再到人民民主專政,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國家觀上實現(xiàn)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和發(fā)展,為毛澤東國家安全觀的生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毛澤東還深刻闡釋了新中國所要擔負的國家安全職能:“將革命戰(zhàn)爭進行到底,消滅殘余敵軍,解放全國領土,完成統(tǒng)一中國的偉大事業(yè)”;“鞏固國防,保衛(wèi)領土主權完整,反對任何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聯(lián)合一切愛好和平自由的國家、民族和人民……共同反對帝國主義者挑撥戰(zhàn)爭的陰謀,爭取世界的持久和平”(10)《毛澤東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8頁。等,由此形成了新中國新型國家安全觀的初步框架。
毛澤東國家安全觀是新中國在積極應對國家安全所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的基礎上產生的,是新中國維護國家安全進而推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勝利所取得的實踐成果。
新中國的成立,改寫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奴役和壓迫的歷史,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并開始主導自己的命運。然而,新中國所面臨的國內外安全挑戰(zhàn)又是極其復雜嚴峻的。從國內看,全國解放戰(zhàn)爭尚未完全結束,國民黨還有上百萬軍隊在南方負隅頑抗,并有大批殘余力量同惡霸、慣匪相勾結,嚴重危及社會秩序;舊中國留下的生產萎縮、通貨膨脹、民生困苦的爛攤子亟待解決,如何把國內經濟形勢穩(wěn)定下來,進而在政治上站穩(wěn)腳跟,成為當時更為嚴峻的困難和挑戰(zhàn)。從國際上看,妄圖稱霸全球的美帝國主義,在極力阻撓中國人民爭取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遭到失敗后,又對新中國采取了政治孤立、經濟封鎖和軍事包圍的反動政策,利用朝鮮內戰(zhàn)出兵朝鮮,侵占臺灣海峽,轟炸中國東北邊境,企圖將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之中,我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再度受到嚴重威脅。面對當時嚴峻的國內外形勢,毛澤東和黨中央采取人民解放軍繼續(xù)向全國進軍、開展大規(guī)模剿匪作戰(zhàn),建立各級人民民主政權,制定和實施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沒收官僚資本、穩(wěn)定物價和統(tǒng)一全國財政經濟等重大戰(zhàn)略舉措,特別是派出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并肩戰(zhàn)斗,戰(zhàn)勝了武裝到牙齒的強大敵人,成為新中國的立國之戰(zhàn)。抗美援朝戰(zhàn)爭偉大勝利捍衛(wèi)了國家安全,使我國擁有了長期建設發(fā)展的和平環(huán)境。
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因蘇共領導集團對中國采取了錯誤的大國霸權主義政策,中蘇關系走向破裂。在此期間,某些周邊國家受到美國和蘇聯(lián)的利誘和挑撥,接連對中國提出了無理的領土要求。退守臺灣的蔣介石集團始終沒有放棄反攻大陸的企圖,不斷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對大陸東南沿海地區(qū)進行襲擾和破壞。同時,原西藏地方政府中的極少數(shù)反動分裂分子也在外國勢力的策動下發(fā)起了地區(qū)性的武裝暴動,陰謀實行所謂“西藏獨立”。如何應對國家安全的新挑戰(zhàn),毛澤東進行了有益探索:一方面,通過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特別是大力發(fā)展國防工業(yè),研制出“兩彈一星”,不斷增強國防和軍隊建設,以確保國家安全;另一方面,堅持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廣交朋友,積極發(fā)展同各種類型國家的外交關系,在不斷鞏固同其他社會主義和人民民主國家、第三世界國家外交關系的基礎上,陸續(xù)同美國以外的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系,并推動中美關系的緩和和中日關系的改善,有效維護了國家主權和安全。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澤東仍一直堅持并發(fā)展其國家安全思想,他始終“警覺地注意維護我國的安全”(11)《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5頁。,通過對內建設比較強大的國防、對外實行有效的外交來維護國家安全,進而為新時期國家安全工作創(chuàng)造了根本的政治社會條件。
毛澤東國家安全觀內容豐富,其中包括以建立和鞏固人民民主政權、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為核心的政治安全思想,以建立和鞏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實現(xiàn)國家工業(yè)化和現(xiàn)代化為基礎的經濟安全思想,以打贏抗美援朝戰(zhàn)爭和其他邊境自衛(wèi)戰(zhàn)爭、建設現(xiàn)代化國防和軍隊為保障的軍事安全思想,以掃除舊文化、建設和發(fā)展新文化為支撐的文化安全思想,以建立和發(fā)展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支持被壓迫民族獨立解放為突破的外交安全思想,形成了較為全面的社會主義的國家安全觀。
國家政權是維系國家安全的政治基礎,“一切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12)《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頁。。毛澤東在新政協(xié)籌備會議上的講話中即明確提出,“中國必須獨立,中國必須解放,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作主張,自己來處理,不容許任何帝國主義國家再有一絲一毫的干涉”(13)《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5頁。,充分展示了即將成立的新中國捍衛(wèi)國家主權安全的決心和信心。如何維護新中國的國家政權,毛澤東提出“必須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階級,團結其他勞動群眾,爭取知識分子,爭取盡可能多的能夠同我們合作的民族資產階級分子及其代表人物站在我們方面”,要求全黨“必須學會在城市中向帝國主義者、國民黨、資產階級作政治斗爭、經濟斗爭和文化斗爭,并向帝國主義者作外交斗爭”,并提出要動員一切力量恢復發(fā)展生產,建立黨的組織,建立并鞏固人民政權,為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奠定堅實的政治基礎。(14)《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7—1429頁。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親自領導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并通過憲法“把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固定下來”(15)《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8頁。,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以及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為國家政治安全奠定了根本政治條件和制度基礎。特別是毛澤東明確提出了“領導我們事業(yè)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16)《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3頁。這一重大政治論斷,把執(zhí)政黨的建設問題置于國家政治安全的首要地位。政權安全的實質是黨的執(zhí)政安全。毛澤東及時提出革命勝利以后要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進攻,“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17)《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1439頁。,要求全黨加強內部團結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克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官僚主義等不良作風,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領導核心地位,進而為國家政權的安全提供根本保證。
國家經濟發(fā)展是保障國家安全的基礎和前提。早在抗戰(zhàn)勝利前夕,毛澤東就明確指出,“沒有工業(yè),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18)《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頁。。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他指出,“現(xiàn)代性的工業(yè)占百分之十左右,農業(yè)和手工業(yè)占百分之九十左右”,這是“在中國革命的時期內和在革命勝利以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一切問題的基本出發(fā)點”,他強調,“從我們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們的眼睛就要向著這個城市的生產事業(yè)的恢復和發(fā)展”,并將生產建設作為黨的“中心工作”。(19)《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8—1430頁。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國民經濟嚴重衰退和全面萎縮的嚴峻形勢,毛澤東親自參與制定恢復和發(fā)展國民經濟的戰(zhàn)略方針和政策。在黨的七屆三中全會上,他明確提出要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斗爭,要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土地改革、合理調整工商業(yè)、大量節(jié)減國家機構所需經費。毛澤東事實上始終關注著新中國的經濟安全問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通過沒收官僚資本,管制、征用和收購在華外資企業(yè),初步建立起新中國的國有經濟,使新生的人民政權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提出和貫徹以完成國家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完成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為主要內容的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建立以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為國家經濟安全奠定經濟制度的基礎;明確提出集中力量發(fā)展生產力,走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和現(xiàn)代化道路,并將建設現(xiàn)代農業(yè)、現(xiàn)代工業(yè)、現(xiàn)代國防和現(xiàn)代科學技術“四個現(xiàn)代化”作為宏偉目標,在十分艱難的條件下極大地推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fā)展,為國家安全物質基礎的奠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鞏固的國防和強大的軍隊是國家安全的堅強后盾和根本保障。鑒于近代中國屢遭侵略、“有國無防”的慘痛教訓及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的嚴重的國家安全威脅,毛澤東指出,“任何地方我們都不去侵略。但是,人家侵略來了,我們就一定要打,而且要打到底”(20)《建國以來毛澤東軍事文稿》中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176頁。。他提出要堅決進行反侵略戰(zhàn)爭、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制定國防現(xiàn)代化戰(zhàn)略等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的重要思想。在軍事戰(zhàn)略決策方面,針對美國的戰(zhàn)爭威脅,毛澤東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略決策;針對印度方面不斷在邊境挑起事端、蠶食我國領土的行為,作出組織中印邊境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的決定;針對蘇聯(lián)霸權主義陳兵百萬于中蘇和中蒙邊境,挑起邊境軍事沖突的行為,果斷進行珍寶島自衛(wèi)反擊戰(zhàn)。這些軍事戰(zhàn)略決策和決定,既捍衛(wèi)了國家領土完整和主權安全,又為順利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提供了安全保障。在加強人民軍隊的現(xiàn)代化革命化建設方面,毛澤東在近代中國革命殘酷的斗爭中,很早就形成了“所謂國家權力,首先就是軍隊的武力”(21)《毛澤東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2頁。的重要認識。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已經逐步實現(xiàn)機械化、自動化、核武器化的國外敵對勢力,毛澤東把推進國防現(xiàn)代化建設視為國家安全的基本保障。他提出要在建設強大陸軍的基礎上建設強大的空軍和海軍,并基于新的歷史條件下人民軍隊職責和使命發(fā)生的重要轉變,提出要堅持和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確保人民軍隊永葆革命本色,還提出要高度重視高尖端技術和設備在現(xiàn)代化國防中的作用。他強調:“我們的陸軍、空軍和海軍都必須有充分的機械化的裝備和設備,這一切都不能離開復雜的專門的技術。今天我們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夠掌握和駕馭技術的人,并使我們的技術能夠得到不斷的改善和進步。”(22)《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4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13頁。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新中國不僅擁有了體現(xiàn)現(xiàn)代科技水平的一般武器裝備,而且擁有了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等尖端武器和人造衛(wèi)星,為保衛(wèi)國家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技術基礎,對提升我國國際地位、反對霸權主義也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在制定國防現(xiàn)代化戰(zhàn)略方面,毛澤東認為,應對現(xiàn)代化戰(zhàn)爭威脅,既要具備現(xiàn)代化的軍隊和武器,又要制定現(xiàn)代化的國防戰(zhàn)略。因此,他確定了積極防御的戰(zhàn)略思想和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的戰(zhàn)略方針,并提出要搞“三線建設”,正確處理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關系,不僅使國防現(xiàn)代化建設實現(xiàn)了質的飛躍,而且使國家安全得到根本保障。
文化是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撐。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就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指出文化是除拿槍的軍隊以外,“團結自己、戰(zhàn)勝敵人必不可少的一支軍隊”(23)《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7頁。。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把對舊有文化事業(yè)的改造視為“關系我們黨和國家命運的生死存亡的極其重大的問題”(24)《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9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頁。,強調要把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在知識分子中和廣大人民中宣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批判資產階級唯心主義思想”(25)《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6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頁。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堅持文化“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推動我國思想文化領域發(fā)生了革命性變革。在西方國家將對華戰(zhàn)略手段由武裝顛覆轉為“和平演變”以后,毛澤東又率先提出反和平演變的要求,提醒全黨必須警惕“外國資產階級的一切腐敗制度和思想作風”(26)《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8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版,第264頁。對黨和國家造成的潛在危險,要“把防止黨和政權變質與反對帝國主義的‘和平演變’戰(zhàn)略結合起來進行思考”(27)李慎明:《毛澤東是應對西方“軟實力”的大戰(zhàn)略家》,《黨的文獻》2013年第6期。。毛澤東先于蘇聯(lián)預見到西方國家戰(zhàn)略轉變將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及國家安全造成巨大威脅,及時向全黨和全國人民發(fā)出了警惕意識形態(tài)斗爭風險的預警,并采取了一系列相應的戰(zhàn)略舉措,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捍衛(wèi)了國家安全。
毛澤東認為,中國真正的獨立和在國際上的平等地位,主要是靠中國人民自己的努力去爭取,而絕不能靠外國的恩賜,這是維護國家安全的一條基本原則。新中國成立后,為維護國家安全,毛澤東始終致力于通過制定和調整中國的外交方針和策略,建立和發(fā)展反帝、反霸的國際統(tǒng)一戰(zhàn)線,支持各國人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正義斗爭,為維護中國國家安全爭取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
一是提出“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的三條基本外交方針。毛澤東親自出訪蘇聯(lián)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對當時的國際格局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相繼同蘇聯(lián)和所有人民民主國家、若干亞洲民族獨立國家和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并通過廢除舊中國與外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全部取消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徹底結束了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外交的百年屈辱史。二是提出實行“一條線、一大片”的外交戰(zhàn)略。毛澤東多次呼吁要結成反對美帝國主義侵略的國際統(tǒng)一戰(zhàn)線。伴隨中、美、蘇關系發(fā)生的重要變化,為維護我國獨立自主地位,反對蘇聯(lián)霸權主義,毛澤東適時提出實行“一條線、一大片”的外交戰(zhàn)略,并通過逐步啟動中美關系正?;M程,成功地改變了中國對外關系格局,從而更好地維護了我國國家安全和利益。三是提出“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20世紀70年代初,毛澤東順應國際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渴望早日實現(xiàn)國際和平的愿望,提出了“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將熱衷推行霸權主義的美蘇超級大國劃入第一世界,將有著殖民統(tǒng)治經歷的較為發(fā)達的國家劃入第二世界,將包括中國在內的飽受殖民摧殘之苦的廣大亞非拉國家歸入第三世界,為逐步打破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相對立的格局,鞏固和壯大國際和平統(tǒng)一戰(zhàn)線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礎,也為我國贏得國際社會越來越多國家的尊重和支持,為開拓新中國國家安全的新局面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引領。
總之,毛澤東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和領導中國人民改變自己命運的一代偉人,在新中國成立后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斗爭中,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彰顯人民立場、較為系統(tǒng)完整的國家安全觀,為維護新中國國家安全、彰顯大國地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毛澤東國家安全觀為黨在新時代應對國家安全的新挑戰(zhàn)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啟示,也為世界上愛好和平的國家提供了維護國家安全的新樣態(tài)。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wěn)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28)《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43頁。伴隨中國和世界安全形勢的深刻復雜變化,中國共產黨應對國家安全風險挑戰(zhàn)的戰(zhàn)略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當今世界,隨著國際局勢的加速演變,“地緣政治、傳統(tǒng)安全、和平議題等再度成為全球安全治理的顯性議題”(29)人民論壇“特別策劃”組:《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新特征新態(tài)勢》,《人民論壇》2023年第12期。,國家安全風險挑戰(zhàn)呈現(xiàn)出的延續(xù)性,使毛澤東國家安全觀的價值取向、構建思路及貫穿其中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毛澤東國家安全觀充分體現(xiàn)了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價值取向,進而回答了新中國為什么要維護國家安全、怎樣才能真正維護國家安全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毛澤東維護國家安全的根本價值取向集中回答了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人民是一個歷史范疇,不是一成不變的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30)《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頁。。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基本原理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明確回答了人民是什么的問題。他強調,“在現(xiàn)階段,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31)《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頁。。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黨的“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根本路線,以及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根本作風,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勝利推進奠定了深厚的群眾基礎。
第二,維護國家安全的根本在于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的最主要成果,也是維護新中國國家安全的根本保證?!皩θ嗣駜炔康拿裰鞣矫婧蛯Ψ磩优傻膶U矫?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32)《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5頁。毛澤東認為,人民民主專政的目的是“為了保衛(wèi)全體人民進行和平勞動,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xiàn)代工業(yè)、現(xiàn)代農業(yè)和現(xiàn)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33)《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頁。。只有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和文化,中國才有可能維護國家安全。他指出,對于勝利了的人民來說,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權力是“如同布帛菽粟一樣地不可以須臾離開的東西”(34)《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02頁。,有了人民的國家和政權,人民才有可能擁有自己的一切。
第三,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維護國家安全。維護國家安全要相信誰、依靠誰?毛澤東始終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主張通過發(fā)揚人民民主,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通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并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保持社會穩(wěn)定,維護國家安全。在政治上,他主張依靠人民群眾推動人民政權的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強人民群眾對政府機關、對黨員干部的監(jiān)督,防止黨和人民政權腐化變質;在軍事上,提出既要有“強大的正規(guī)軍”,“還要大辦民兵師”(35)《建國以來毛澤東軍事文稿》中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430頁。;在經濟上,提出貫徹民主管理和兼顧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原則;在文化上,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強調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36)《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頁。;在外交上,強調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團結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同時寄希望于帝國主義國家人民的覺悟,建立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國際統(tǒng)一戰(zhàn)線,努力爭取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
敢于斗爭、敢于勝利,善于斗爭、善于勝利,是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長期革命斗爭所取得的寶貴經驗,也是他領導中國人民維護國家安全斗爭中始終堅持的寶貴精神品格。
第一,不懼怕任何強大的敵人,敢于同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斗爭到底的大無畏氣概。毛澤東提出“美國就是個紙老虎”“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等著名論斷,并認為“從長遠的觀點看問題,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屬于反動派,而是屬于人民”(37)《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5頁。,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奪取勝利和維護國家安全的堅定信心。毛澤東認為,對于一切敢于來犯之敵,必須樹立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大無畏的斗爭氣概,以敢于壓倒敵人而不被敵人壓倒的強大氣勢,應對敵人從各個方面所作出的挑戰(zhàn)。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安全面臨非常嚴峻的形勢,但不論是帝國主義的侵略、壓迫、欺騙,霸權主義的壓制和干涉,還是各種反動勢力的搗亂和破壞,都不能阻擋中國人民前進的腳步,都不能阻止我們進行必要的斗爭。
第二,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斗爭藝術。毛澤東認為,同世界上一切事物無不具有兩重性一樣,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也有兩重性,它們是真老虎又是紙老虎,它們“在面臨人民的決死斗爭的時候,也還有這樣的兩重性”(38)《毛澤東選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5頁。。面對新中國錯綜復雜的安全形勢,毛澤東一方面強調要敢于斗爭,敢于以正義的反侵略戰(zhàn)爭制止非正義的侵略戰(zhàn)爭,敢于打擊武裝到牙齒的強大敵人;另一方面又提出要善于斗爭,善于有效應對敵人的各種挑戰(zhàn),如他提出了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要四面出擊,要利用敵人內部的矛盾,分化瓦解敵人,集中力量打擊當前最主要的敵人等策略,特別是提出了要把在戰(zhàn)略上藐視敵人同戰(zhàn)術上重視敵人緊密結合起來,通過現(xiàn)代條件下的人民戰(zhàn)爭打敗一切敢于來犯之敵等重要思想。
第三,正確認識斗爭與團結的關系。毛澤東指出:“國家的統(tǒng)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yè)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39)《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頁。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維護國家安全,既要講斗爭,敢于同一切危害我國安全的反動勢力進行堅決斗爭,又要講團結,重視鞏固和發(fā)展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團結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建立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統(tǒng)一戰(zhàn)線?!皩ξ覀儊碚f,朋友越多越好,敵人越少越好?!?40)《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頁。正確認識和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正確理解和把握斗爭和團結的關系,把對極少數(shù)敵對勢力實行的專政同對大多數(shù)人實行的民主緊密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就可以更好地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第三個歷史決議將堅持敢于斗爭作為黨百年奮斗的一條重要經驗,黨的二十大又把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作為“三個務必”之一,充分彰顯了堅持斗爭精神的當代價值和意義。
維護國家安全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毛澤東堅持科學運籌、果斷決策,正確認識和處理戰(zhàn)爭與和平、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國內安全與國際安全的關系,提出許多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理論觀點,在維護國家安全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方法論。
第一,正確認識和處理戰(zhàn)爭與和平的關系。毛澤東不贊成那種認為戰(zhàn)爭與和平“只是互相排斥,毫無聯(lián)系,戰(zhàn)爭不能轉化到和平,和平不能轉化到戰(zhàn)爭”的錯誤觀點,他認為戰(zhàn)爭與和平并非絕對對立的兩方,而是互相排斥,又互相聯(lián)結,并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41)《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頁。他堅決反對為了維護國家安全動輒使用武力或者以武力相威脅的做法,同時,他也強調當國家遭遇嚴重安全威脅而又無法通過和平的方式進行協(xié)商解決的狀況下,絕對不作無原則讓步,要敢于用正義的、進步的反侵略戰(zhàn)爭,粉碎一切非正義的侵略戰(zhàn)爭,主張用堅定的反侵略戰(zhàn)爭維護國家安全,捍衛(wèi)世界和平。
第二,正確認識和處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強大的工業(yè)生產能力和國防建設能力是一國保持獨立穩(wěn)定的基礎。早在抗戰(zhàn)勝利以前,毛澤東就明確指出,“沒有獨立、自由、民主和統(tǒng)一,不可能建設真正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42)《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頁。,而沒有工業(yè)也就不會有鞏固而強大的國防和富強的國家。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又提出,“中國必須建立強大的國防軍,必須建立強大的經濟力量,這是兩件大事”(43)《建國以來毛澤東軍事文稿》上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217頁。。此后,在《論十大關系》一文中,他又提出“國防不可不有”,但“只有經濟建設發(fā)展得更快了,國防建設才能夠有更大的進步”,為此就要正確處理重工業(yè)和輕工業(yè)、農業(yè)的關系,優(yōu)先發(fā)展生產資料的生產,“但是決不可以因此忽視生活資料尤其是糧食的生產”;要正確處理沿海工業(yè)和內地工業(yè)的關系,“使工業(yè)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備戰(zhàn)”。(44)《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7頁。
第三,正確認識和處理國內安全與國際安全的關系。毛澤東認為,維護國家安全“不但求一國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45)《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6頁。。他一直倡導所有國家都應當遵循“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這樣大家知道的五項原則”(46)《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6頁。,反對只顧自己不顧他人、只顧眼前不顧長遠的安全政策。他強調,在安全方面,國家與國家、國家與國際社會之間并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存在很多互利的安全交集。面對持續(xù)變化的國際形勢,毛澤東十分重視同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的團結,強調第三世界應該團結起來,反對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他關于“三個世界”劃分的戰(zhàn)略思想,對新中國建立和發(fā)展同第三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共同反對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和戰(zhàn)爭威脅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既有力地維護了我國國家安全,又促進了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