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語·先進篇》末章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該章以孔子問志、弟子述志和孔子評志形成敘事結構?!斑印弊治谋菊Z境意理解為“善意的取笑”,結合《論語》整本書,孔子的教育思想蔚為大觀,包含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孔子的社會理想圖景可見一斑,萬物各得其所的大同社會。
【關鍵詞】《侍坐》章;哂;教育思想;弟子性情;社會理想
【中圖分類號】B222.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35-0007-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5.00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以下簡稱《侍坐》章)是《論語》中篇幅最長的一節(jié),內容豐富、記敘完整。《侍坐》章可分為發(fā)生、發(fā)展、高潮和結局四個部分,以孔子問志——子路、冉有、公西華述志——曾皙述志——孔子評志為線索形成敘事結構。從孔子與弟子對話中,筆者窺探出弟子們的性情抱負、孔夫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儒家的社會理想。
《侍坐》章作為《論語》中的經典篇章,有助于傳遞中華文化,深化人文精神,繼承傳統(tǒng)文化和增強文化自信?!墩撜Z·先進》篇中《侍坐》章,“嘗試理性評價歷史敘述中體現(xiàn)的思想、觀念,認識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1],足以說明《侍坐》章的教育意義。因此,筆者基于“哂”,從《侍坐》章的敘事藝術出發(fā),總結四位弟子和孔子的形象特點,洞察孔子的教育思想與社會理想。
一、“哂”的幾種解釋
孔子向四位弟子發(fā)問:“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夫子卻以“哂”相對。關于“哂”存在三種意思,第一種,“哂”是笑。何晏的《論語集解》是《論語》現(xiàn)存最早的注本,馬融將“哂”注為“笑”。此后,邢昺的《論語注疏》和皇侃的《論語義疏》均沿用該說法,認為“哂”是“笑”的意思,孔子不是不贊同子路的志向,只是笑子路不謙讓的態(tài)度。第二種,“哂”是微笑?!墩撜Z》注本數(shù)以千計,朱熹《論語集注》可謂是其重中之重。朱熹在《論語集注》中總結的異于前人,卻又令人深省的義理比比皆是。比如“哂”,朱熹則言道:“哂,微笑也?!薄妒套氛乱舶选斑印苯忉尀椤拔⑿Α?。笑與微笑是一致的情感態(tài)度,只是表現(xiàn)的程度有所不同,筆者看來,微笑比笑更加含蓄內斂。第三種,“哂”是譏笑?!斑印?,會意字?!拔鳌敝傅氖翘栁餍?,轉而指農人收工,“口”與“西”聯(lián)系起來說明太陽西斜時,農民們結束了一天的工作,終于可以放輕松了。因此,“哂”的本義是心情愉悅,引申為微笑。除“微笑”外,“哂”還解釋為“譏笑”。有的人認為“夫子哂之”的“哂”表示“微笑,這里略帶譏諷”。
在前人觀點的基礎上,筆者結合文本語境和人物性格,對“哂”作出另一番解讀,“哂”理解成“善意的取笑”。
(一)子路性鄙好勇
孔子開場,讓四位弟子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子路首當其沖,“率爾而對”。“率爾”,急遽而不加考慮的樣子[1]。從子路第一個回應孔子以及回答時略欠思索的神情,可以發(fā)現(xiàn)子路不拘小節(jié),為人直率?!墩撜Z》里對子路直接進行人物性格總結的有一“喭”字,形容子路粗魯、魯莽??鬃釉u價子路“野哉,由也”,也是子路粗野的一面。
在孔子心里,眾多弟子中只有子路穿著破舊的衣服,同穿著狐貉大衣的人并肩而立也不會感到慚愧。雖然子路性情急躁,但他不嫉妒不貪心,真誠坦蕩,“片言可折獄”,“無宿諾”,這是子路性格的第二面?!白勇酚新?,未之能行,唯恐有聞?!弊勇肥莻€急性子,每當聽聞一個道理,如果認為是對的,子路就會立即把它付諸實踐。在沒有完全領悟或者驗證這個道理之前,他害怕再聽到更新的道理??鬃友浴坝梢埠糜逻^我”,“由也果”,所以子路果敢決斷、勇于實踐,這是子路性格的第三面。人是多面的,但占有主導的一面決定一個人的一生?!白勇沸员桑糜铝?,志伉直。”[2]4575概括言之,即性鄙好勇。
(二)師生情深意切
子路比孔子少九歲,可謂是眾弟子中年齡最長、資歷最老,也是陪伴孔子時間最長的弟子??鬃优c子路是師生,子路向孔子問士、問政、問成人、問事君、問君子,孔子對子路的問題都一一解答??鬃优c子路也是朋友,孔子對子路既喜又怨??鬃幼匝匀敉雒M猓S者恐怕只有子路,可見子路對孔子的忠義以及孔子對子路的信任。子路聽到孔子這樣說,心情自然愉悅。緊接著孔子卻轉變態(tài)度和說辭,承認子路好勇的同時略微帶點貶低,稱不能從子路那里獲取“扎木筏用的木材”??鬃訉ψ勇返那楦惺菑碗s的,可以夸子路好勇,也能貶子路乃匹夫之勇。子路對孔子的情感則顯得直接,子路因孔子見公山弗、南子而不悅,向孔子表達自己的不滿。這是出于對孔子的關心,害怕孔子誤入歧途。自從子路跟隨孔子,就沒有對孔子的“惡言”了。所以,兩人既是師生,亦是朋友,情感深厚。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盵1]對于子路的從政能力,孔子一直認可?!坝梢补?,于從政乎何有?”[3]113子路更是以政事聞名,但在孔子眼中,子路還沒有達到仁的境界?!坝梢玻С酥畤?,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盵3]82那么,孔子如何理政呢?“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盵3]246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盵3]4-5最終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呢?“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盵3]101
(三)孔子謙讓有禮
“哂之”,看來孔子哂的不是子路的志向。曾皙問道:“夫子何哂由也?”[1]3孔子說:“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讓,謙讓。所以孔子是因為子路回答時不謙讓才哂他。而孔子本人十分注重禮讓,子貢曾用五個字來評價孔子,其中,便有“讓”。小到為人相處,大到以禮讓治國,孔子乃主張國家處處有禮讓,其本人更是謙遜尊禮。
因此,從孔子和子路兩個人的性格和志向來看,“哂”的意味深長,內涵豐富,合其兩面則釋意為“善意的取笑”。故事繼續(xù)發(fā)展,三位弟子見孔子對子路哂之,便沒有誰再主動回答,繼而孔子點到冉有。最后,孔子對四位弟子的點評亦不同,可以發(fā)現(xiàn)孔子教育思想中尊重和關愛學生營造出的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學者、是君子、是圣人,也是師者。他被尊稱為“萬世師表”,其弟子三千,更有其賢者七十余人,實屬震撼難得。三十而立,孔子開始了他的教師生涯,周游列國,直至去世前仍在整理文獻,一生中大半的時間從事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鬃幼鳛槔蠋煟趯W生們心中有著偉岸的形象。子貢用溫、良、恭、儉、讓五個字概括孔子的為人品性——溫和、善良、恭敬、節(jié)儉、謙讓;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盵3]171-172;達巷黨人稱“大哉孔子”,博學多才而無名;“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3]147。夫子溫和而嚴厲,有威儀卻不兇猛,恭敬而安詳。
(一)教學氛圍:輕松愉悅
夫子談話伊始便營造出輕松愉悅的氛圍,給弟子減輕心理壓力,弟子們才能暢所欲言。夫子不是“倚老賣老”的形象,“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1]。這能體現(xiàn)孔夫子尊重學生,正謂“后生可畏”,主動和學生站在一起。在交流過程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發(fā)言,不隨意打斷學生的發(fā)言。交談后,孔子在曾子的詢問下才一一說出他的點評,沒有當面評價,也能夠看出孔子對弟子們的尊重和關愛。再有,顏淵和季路侍坐,孔子問其志,顏淵和子路回答后,子路反問孔子之志,孔子說出了自己的志向。一來一回,相互交流,多么自由融洽。尊重和關愛不等于放縱??追蜃狱c名發(fā)言的順序是按照年齡,“以齒為序”,完全符合禮制。若學生干出無理之事,孔子會嚴厲批評。宰予在白天睡覺,夫子氣得大罵宰予是朽木、是糞土之墻。當冉求以力不足為理由,對夫子說打算中途放棄時,夫子直言冉求是畫地為牢,自我禁錮。所以,孔夫子與學生們不管是正式的學術討論,還是平日的交談,既自在又嚴肅,張弛有度。
(二)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國歷史上首位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別差異采取不同的教學,強調“為力不同科”??鬃恿私鈱W生的常用方法就是與學生談話和個別觀察,尤其在與學生談話中,更能顯示出因材施教的思想?!妒套氛?,四位弟子志向和性格不同,孔子就有不同的評價。
司馬遷說:“學者多稱七十子之徒,譽者或過其實,毀者或損其真,鈞之未睹厥容貌?!盵2]4640千年來,人們皆關注孔門弟子,對他們的分析存在一定偏頗。筆者主要依據《論語》,輔之《史記》等文獻材料,塑造冉有、公西華、曾皙三位弟子的形象。
冉有謙虛謹慎。冉求少孔子二十九歲。孔子點到冉求,詢問他的看法?!胺搅?,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盵1]冉有以富治國,使國家和百姓都富足??墒菍τ诙Y樂,冉有顯得謙虛謹慎,他認為自己禮樂方面的能夠欠佳。一方面,是冉有謙虛;另一方面,是冉有自知。冉有同子路,皆以政事為名,且屬政事科排名第一??鬃釉潛P冉有從政能力:“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盵3]82所以,“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甚有,“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3]113冉有明明有非凡的政治才能,卻如此謙虛,除冉有本性謙虛退讓外,筆者猜想,可能是冉有看到孔子對子路一哂便謹慎起來。另外,能干的冉有,平日里多被孔子批評。冉求覺得學習孔子之道而力不足,孔子卻說冉有是畫地為牢,中途而廢;冉求為季氏聚斂,孔子氣得說冉有不是他的學生,大家可以堂堂正正的攻擊他;季氏在泰山祭祀,孔子問冉有能否救乎,冉有不能,孔子因禮樂責備冉有。所以,冉有雖有表面看政治能力,實則非禮為之,故如此謙虛謹慎。
公西華謙和低調。依據年齡,下一個回答的自然而然是公西華,他比孔子小四十二歲?!胺窃荒苤笇W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1]公西華并不是不能勝任,而是謙辭,在禮儀方面愿意學習,他把自己稱為“小相”更是謙虛的表現(xiàn)。公西華在外交禮制方面尤為擅長:“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盵3]82孔子認可公西華的能力,也了解他的謙和低調?!白趶R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1]
曾皙高雅寧靜。曾點字皙,年齡不詳,其子曾參少孔子四十六歲。因此,四個弟子中,子路最大、曾皙次之、冉有第三、公西華最幼。若按年紀發(fā)言,子路過之應是曾皙,而曾皙此時正在彈琴??鬃狱c到曾皙時,曾皙“鼓瑟希,鏗爾,舍琴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盵1]3一連串的動作,腦海中浮現(xiàn)出一個溫文爾雅的外在形象,其志更有君子風范?!澳捍赫?,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盵1]一幅美好和諧的畫面油然而生,多么悠閑自得!
三、孔子的社會理想
異乎三子的曾皙描繪出一幅祥和的暮春圖,得到了夫子的喟然而嘆。原來,曾點之志與孔子之志不謀而合,甚至與圣人之志契合。
(一)曾點之志
四子侍坐,以齒為序,則曾點當次對。曾點此時正鼓瑟,故孔子先問冉求、公西赤而后才到點??鬃釉谧勇坊卮鸷鬀]有讓曾點停下來,說明默許并欣賞曾點從交談一開始作樂的這一行為。此次侍坐,孔子讓弟子們各抒政治之志,子路當軍事強國,冉有以富治國,公西華用禮安國。雖然三位弟子順孔子意,直截了當闡述治國理念,卻未得到孔子贊揚。而曾點他的志向,從表面來看似乎與政治無關:暮春時間,天氣回暖,同五六個成年人和六七個少年前往沂水,在舞雩上吹吹風,唱著歌高興地回去。
實際上,曾點寥寥幾句勾勒出儒家社會理想圖景?!霸c之學,蓋有以見夫人欲盡處,天理流行,隨處充滿,無少欠闕。故其動靜之際,從容如此。而其言志,則又不過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初無舍己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隱然自見于言外?!保ㄖ祆洹墩撜Z集注》)與自然歸一,與天地融合,與萬物同流。曾點,狂者也。他未必能為圣人之事,但知夫子之志,所以才言浴乎沂,風乎舞雩,樂得其所。
(二)孔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盵3]101何晏在《論語集解》中引孔安國注,曰:“懷,歸也。”邢昺在《論語注疏》曰:“言已愿老者安,己事之以孝敬也。朋友信,已待之以不欺也。少者,歸己施之以恩惠也?!睋?,孔子之志在于使各類人能得到適宜的對待,能得到恰當?shù)陌差D。人民和社會賴以生存的倫理基礎是孝和誠一類。一個老安友信少懷的理想秩序,禮法貫穿其中,以“安”訓“懷”。
各安其所的理想秩序體現(xiàn)出君主無為而治的政治理想。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3]16何晏在《論語集解》中引包咸注,曰:“德者,無為,猶北辰之不移而眾星共之。”朱熹在《論語集注》言:“為政以德,則無為而天下歸之,其象如此?!庇忠套釉唬骸盀檎缘?,然后無為?!狈妒显唬骸盀檎缘?,則不動而化、不言而信、無為而成。所守者至簡而能御煩,所處者至靜而能制動,所務者至寡而能服眾?!碧煜箢惐葒?,依天道順應人道。是故君主以德治事,以德自修,以德感化天下,達到內圣外王的境界。“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盵3]17用道德引導和用禮儀教化百姓,這樣人民才有廉恥之心,人心歸服。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本是德高望重,具有極高威嚴。如此諸侯群臣自然而然聽命君王,無需法令強制。儒家無為而治異于道家無為而治,儒家在亂世中求得天下太平,道家在亂世中尋得獨自安詳。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其志之堅定,亦能顯儒家救世精神。
(三)圣人之志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生值亂時而君不用?!保ā墩撜Z注疏》)孔子遵循堯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堯在位期間,是中國古代傳說中最理想的太平盛世?!熬抛搴湍?,四夷咸服,天下太平?!彼葱⒕锤改福瑦圩o幼弟,仁義禮讓,堯禪讓于舜。周文王禮賢下士,周武王英勇伐紂。
先王們?yōu)楹笫乐螄鴦?chuàng)造了宏偉藍圖,孔子之志,順乎圣人之志?!抖Y記·禮運篇》首次提出了“大同”之說。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于是借孔子言,描述了“大同”社會的情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保ā抖Y記》)大同社會是天下各得其所的社會,是儒家的社會理想。
四、結語
《侍坐》章作為《論語》中篇幅最長的一節(jié),可供挖掘的價值之高。本文從“哂”字釋義出發(fā),同《論語》整本書聯(lián)系起來,弟子侍坐,孔子作為師者形象,蘊含著孔子關心和尊重學生的教育思想,展現(xiàn)出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一“哂”一“與”,前后對比,可見孔子及儒家理想的大同社會。教育思想蘊含于心,社會理想愿景繼續(xù)描繪,《侍坐》章的深厚價值仍需探索。
參考文獻:
[1]楊伯俊.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司馬遷.史記[M].韓兆琦,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3]楊逢彬.論語新注新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4]石毓智.非常師生:孔子和他的弟子們[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5]陳慧.“曾點之志”與儒家政教理想[J].中國哲學史,2020(04):60-66+107.
作者簡介:
陳歡,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