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探討不對等現(xiàn)象在英美文學作品翻譯中的體現(xiàn)。在翻譯過程中,存在文化、語言、風格等多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不同程度的不對等現(xiàn)象。本文首先介紹了不對等現(xiàn)象的概念和類型,然后以英美文學作品為例,詳細分析了不對等現(xiàn)象在翻譯中的具體體現(xiàn),如文化差異、語言難度、習慣用語、特殊結構等等。最后,本文總結了不對等現(xiàn)象在翻譯中的影響,并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和建議,以期提高翻譯質(zhì)量和傳播效果。
【關鍵詞】不對等現(xiàn)象;英美文學;翻譯;文化差異;語言難度;習慣用語;特殊結構
【中圖分類號】H315.9;I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2—223—03
引言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英美文學作品越來越受到國內(nèi)讀者的關注和喜愛。然而,這些作品的翻譯也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如何應對不對等現(xiàn)象。不對等現(xiàn)象是指在翻譯過程中,由于文化、語言、風格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原文與譯文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甚至存在無法完全翻譯的情況。不對等現(xiàn)象不僅會影響翻譯質(zhì)量,也會影響作品的傳播效果。因此,研究不對等現(xiàn)象在英美文學作品翻譯中的體現(xiàn)和解決方法,對于提高翻譯質(zhì)量和傳播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一、英美文學作品中的不對等現(xiàn)象
(一)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是一種普遍存在于不同文化之間的現(xiàn)象,它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間在價值觀、世界觀、行為規(guī)范等方面的不同認知和表達方式。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這些差異影響了英美文學作品和中國文學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和內(nèi)容。英美文學作品強調(diào)個人主義、自由、探索等,這是由于英美文化的歷史和社會背景決定的。在英美社會,個人自由和權利是重要的價值觀,人們注重個人的發(fā)展和探索,強調(diào)個人的自由和獨立。因此,英美文學作品通常反映了這種價值觀,通過個人的探索和挑戰(zhàn)來展示人類的無限可能性和創(chuàng)造力。與之相比,中國文化強調(diào)集體主義、家庭觀念、道德等,這是由于中國文化的歷史和社會背景決定的。在中國社會,家庭和社會的關系是重要的價值觀,人們注重家庭的和諧和團結,強調(diào)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因此,中國文學作品通常反映了這種價值觀,通過家庭和社會的關系來展示人類的情感和道德。這些文化差異在英美文學作品和中國文學作品的翻譯中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來。由于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和意義,翻譯者必須深入了解原文的文化和語言背景,盡可能地使用等效表達和注釋和說明,重新創(chuàng)作原文的表達方式和意義,以保持原文的表達方式和意義。同時,讀者也應該尊重原著和翻譯的文化差異,加強文化交流和理解,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賞英美文學作品和中國文學作品的翻譯。
(二)語言難度
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結構和詞匯是其獨特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反映了作家的文學風格和創(chuàng)作技巧。這些語言結構和詞匯通常很復雜,包括長句子、押韻、雙關語、口語、方言等,這些因素在翻譯中都存在很大的難度和挑戰(zhàn)。長句子是英美文學作品中常見的語言結構之一,這些句子往往非常復雜,包含多個分句和修飾語。在中文中,由于語法結構和表達方式的差異,很難將這些長句子完整地保留下來,因此翻譯時需要進行分割和重新構造,以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和意義。押韻是英美文學作品中常見的詩歌和韻文技巧,它可以增強文學作品的音樂性和韻律感。在翻譯中,由于中文和英文的音韻體系不同,很難將原文的押韻完全翻譯出來。翻譯者需要根據(jù)原文的意義和語言風格,靈活運用中文的語音和韻律特點,重新構造和翻譯押韻的部分,以保留原文的音樂性和韻律感。雙關語是英美文學作品中常見的修辭手法之一,它可以增加作品的幽默感和文學效果。在翻譯中,由于中文和英文的語言結構和詞匯差異,很難將原文的雙關語完全翻譯出來。翻譯者需要根據(jù)原文的意義和語言風格,重新構造和翻譯雙關語的部分,以保留原文的幽默感和文學效果。口語和方言是英美文學作品中常見的語言特點之一,它們可以增加作品的真實感和生動性。在翻譯中,由于中文和英文的方言和口語差異很大,很難將原文的口語和方言完全翻譯出來。翻譯者需要根據(jù)原文的意義和語言風格,使用中文的口語和方言特點,重新構造和翻譯原文的口語和方言部分,以保留原文的真實感和生動性。
(三)習慣用語
除了語言結構和詞匯之外,英美文學作品中的習慣用語也是翻譯難度很大的因素。這些習慣用語往往是語言和文化的結合體,是人們在特定文化環(huán)境中形成的共同語言,因此,如果不了解這些語言和文化,就很難正確地理解和翻譯這些習慣用語。在英美文學中,俚語、成語、諺語等習慣用語的使用頻率很高。俚語是指特定社會群體中常用的非正式語言表達方式,常常包含隱晦或幽默的意味。例如,在英語中,“break a leg”這個俚語在戲劇界中意為“祝好運”,但如果直接翻譯成中文,可能就無法表達其隱晦的意味。成語是指在特定語言和文化環(huán)境中,經(jīng)過長期使用而形成的固定詞組,其意義不是由組成成分的字面意義所決定的。例如,在英語中,“kick the bucket”這個成語意為“去世”,但如果直接翻譯成中文,可能會引起誤解。諺語是一種包含智慧和道德教訓的句子或短語,通常由某個社會群體廣泛傳播和使用。在英美文學中,諺語經(jīng)常用來表達一些哲理和思想。例如,在英語中,“a penny saved is a penny earned”這個諺語意為“省一分錢就是掙一分錢”,但如果直接翻譯成中文,可能會喪失其寓意和文化內(nèi)涵。因此,在翻譯英美文學作品時,對于其中的俚語、成語、諺語等習慣用語,翻譯者需要深入了解英美文化和語言習慣,尋找到與之對應的中文表達方式,同時保留原作中的文化內(nèi)涵和特色,以保證翻譯的準確性和質(zhì)量。
(四)特殊結構
英美文學作品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各種特殊結構,例如倒裝、省略、修辭等。這些結構在翻譯中難以保持原文的表達方式和意義,因為目標語言和文化環(huán)境與原文不同。舉例來說,莎士比亞的作品是英美文學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翻譯中不對等現(xiàn)象最為明顯的例子之一。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復雜的語言結構、雙關語、押韻等,這些都是翻譯難度很大的因素。例如,莎士比亞的作品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to be or not to be”這句話,這是一個典型的雙關語,意思是“存在還是不存在”,同時也是對生命和死亡的探討。在翻譯中,這句話的意義和形式都難以完全翻譯出來。此外,英美文學作品中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各種特殊的語言結構和修辭手法,例如倒裝、省略、比喻等,這些都是翻譯難度很大的因素。
二、解決不對等現(xiàn)象的方法
(一)理解原文的文化和語言背景
確實,理解原文的文化和語言背景是解決不對等現(xiàn)象的重要前提。這是因為,每個文化和語言環(huán)境都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和意義,這些表達方式和意義與其他文化和語言環(huán)境不同,因此,如果翻譯者不了解原文所處的文化和語言環(huán)境,就很難準確地理解原文的表達方式和意義,更難以將其準確翻譯出來。在翻譯英美文學作品時,深入了解原文所處的文化和語言背景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英美文化和語言環(huán)境中強調(diào)個人主義、自由、探索等價值觀,而中國文化則強調(diào)集體主義、家庭觀念、道德等價值觀,這些不同的價值觀和文化環(huán)境會影響到原文的表達方式和意義,而只有熟悉這些文化和語言背景,才能準確理解原文的意義。此外,英美文學作品中還經(jīng)常使用特定的語言結構和詞匯,例如長句子、押韻、雙關語、口語、方言等,這些都是文化和語言環(huán)境的體現(xiàn)。如果翻譯者不了解這些語言結構和詞匯的用法和含義,就無法正確翻譯原文,更不能準確表達原文的文化和語言背景。因此,翻譯英美文學作品需要有深入的文化和語言背景的理解和掌握。只有通過對原文的深入分析和理解,才能準確翻譯出原文的意義和表達方式,并將其轉(zhuǎn)化為適合目標語言和文化環(huán)境的表達方式,以使翻譯品質(zhì)更加優(yōu)秀。
(二)使用等效表達
使用等效表達是翻譯中解決不對等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其核心思想是盡可能地使用與原文相同或相似的表達方式和意義,以保持原文的表達方式和意義。這種方法在翻譯文學作品時特別有用,因為文學作品通常具有強烈的個性和風格,往往無法用簡單直白的方式表達。等效表達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1)押韻和節(jié)奏是文學作品中常用的技巧,它們可以使文本更具音樂性和節(jié)奏感。在翻譯時,可以盡可能地使用中文中的押韻、雙關語、口語等技巧來表達原文的意義和感覺。例如,英語中的“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可以翻譯成“玫瑰,換個名字依然芳香”。(2)文化符號和隱喻:文學作品中經(jīng)常使用文化符號和隱喻來傳達其意義和情感。在翻譯時,可以盡可能地使用中文中的符號和隱喻來表達原文的意義和情感。例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to be or not to be”一句是一個經(jīng)典的隱喻,翻譯時可以使用中文中的類似隱喻來表達。(3)文化轉(zhuǎn)換:在翻譯文學作品時,有時需要進行文化轉(zhuǎn)換,即將原文中的文化元素轉(zhuǎn)化為目標語言的文化元素,以保持原文的意義和情感。
(三)使用注釋和說明
注釋和說明是解決不對等現(xiàn)象的一種重要方法。由于文化和語言的差異,翻譯中難免存在一些無法完全表達的內(nèi)容和語言現(xiàn)象。為了更好地傳達原文的意義和文化內(nèi)涵,翻譯者可以在翻譯中加入注釋和說明。注釋和說明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和語言背景。例如,翻譯一篇描述西方節(jié)日慶祝方式的文章時,可以加入相關注釋來幫助讀者了解節(jié)日的起源、意義和慶祝方式等。這樣,讀者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和語言背景,從而更好地理解翻譯的意義。注釋和說明還可以幫助解釋翻譯中可能存在的不對等現(xiàn)象。例如,在翻譯英美文學作品時,翻譯者可能需要解釋一些英美文化中獨特的詞匯、習慣用語和文化內(nèi)涵等,這些都需要通過注釋和說明來進行解釋。這樣一來,讀者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譯中可能存在的不對等現(xiàn)象,從而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義和表達方式。當然,在使用注釋和說明時,也需要注意適度。過多的注釋和說明可能會讓讀者感到疲憊和困惑,影響閱讀體驗。因此,翻譯者需要根據(jù)讀者的閱讀能力和背景,適度地加入注釋和說明,以保證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翻譯的意義和文化內(nèi)涵。
(四)重新創(chuàng)作
重新創(chuàng)作是解決不對等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尤其在目標語言和文化與原文存在較大差異時更為常見。通過重新創(chuàng)作,翻譯者可以更好地傳達原文的核心思想和情感,同時保持目標語言和文化的自然和流暢。在重新創(chuàng)作中,翻譯者需要根據(jù)原文的意圖和目標讀者的需求,在翻譯中進行靈活調(diào)整。例如,在翻譯詩歌時,翻譯者可以保留原文的韻律和節(jié)奏,但調(diào)整詞語的選擇和句子的結構,以保持目標語言的韻律和節(jié)奏。另外,重新創(chuàng)作還需要考慮到目標語言和文化的特點和習慣。例如,如果原文中存在與目標文化和價值觀相悖的元素,翻譯者可以通過重新創(chuàng)作來調(diào)整和改變這些元素,以使其更符合目標文化和價值觀。需要注意的是,重新創(chuàng)作要求翻譯者具備較高的創(chuàng)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需要在保持原文意義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對原文表達方式的破壞和改變。因此,翻譯者需要有足夠的語言和文化背景知識,以確保重新創(chuàng)作的準確性和自然度。
(五)尊重原著和翻譯的文化差異
在進行文學作品翻譯時,尊重原著和翻譯的文化差異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不同文化和語言環(huán)境的差異,同一概念、同一表達方式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義和表達方式。因此,在進行翻譯時,必須注意不要將目標語言和文化環(huán)境的價值觀和認知強加到原著和翻譯中。舉例來說,西方文學作品中經(jīng)常涉及到自由、個人主義等概念,而在中國文化中,集體主義、家庭觀念等價值觀更為重要。在翻譯這些作品時,需要考慮到這些文化差異,尊重原著的價值觀和表達方式,并將其準確地轉(zhuǎn)化為目標語言和文化環(huán)境中相應的表達方式。另外,在進行翻譯時,也需要尊重讀者的文化差異。對于那些不熟悉原著和文化背景的讀者來說,他們可能需要更多的文化背景和說明,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原著和翻譯。在這種情況下,注釋和說明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原著和翻譯中可能存在的不對等現(xiàn)象。
三、結語
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不對等現(xiàn)象,這是由于目標語言和文化環(huán)境與原文不同所致。為了解決不對等現(xiàn)象,翻譯者應該深入了解原文的文化和語言背景,盡可能地使用等效表達和注釋和說明,重新創(chuàng)作原文的表達方式和意義,尊重原著和翻譯的文化差異,以保持原文的表達方式和意義。同時,讀者也應該尊重原著和翻譯的文化差異,加強文化交流和理解,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賞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
參考文獻:
[1]陶霄.不對等現(xiàn)象在英美文學作品翻譯中的體現(xiàn)[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22(4).
[2]高華.淺談不對等現(xiàn)象在英美文學作品翻譯中的體現(xiàn)[J].校園英語,2017(19).
[3]鐘鷹翔.不對等現(xiàn)象在英美文學翻譯中的體現(xiàn)[J].長江叢刊,2016(36).
[4]丁玲.不對等現(xiàn)象在英美文學作品翻譯中的體現(xiàn)[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2015(11).
作者簡介:李艷芳(1982—),女,漢族,山西襄汾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