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
摘要:芭拉迪·穆克吉是美國少數(shù)族裔文壇上頗具影響力的印度裔女作家,小說《茉莉花》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女主人公茉莉花(Jasmine)從印度到美國的移民歷程。《茉莉花》表面是一個關(guān)于主人公名字的故事,實際上隱藏著關(guān)于女性主義旅行話語的書寫,折射女主人公在新環(huán)境中重塑自我的信念。該文從旅行書寫中時間、地域空間的轉(zhuǎn)換和由此引發(fā)的精神體驗兩個層面,討論旅行書寫中的女性主義,分析主人公在時空流動轉(zhuǎn)換中的女性身份建構(gòu),以及探討主人公流動身份建構(gòu)在其名字改變中的體現(xiàn),闡述旅行書寫視域下《茉莉花》主人公實現(xiàn)女性主體建構(gòu)的歷程。
關(guān)鍵詞:芭拉迪·穆克吉;旅行書寫;《茉莉花》;時空轉(zhuǎn)換;女性主義;女性身份建構(gòu)
中圖分類號:I712.074?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5(a)-0001-06
The Construction of Female Identity in Travel Writing
—Jasmine by Bharati Mukherjee
Abstract: Bharati Mukherjee is an influential Indian woman writer in the American minority literary world. Her representative work Jasmine tells the migration process of Jasmine, the protagonist, from India to the United States. Jasmine seems to be a story about the heroine's name, however, it reflects the heroine's belief in reshaping herself in the new environment written by and for feminist travel discourse.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of time and space in travel writing and the spiritual experience caused by the traspormation, the paper will expound the journy of the protagonist's realization of the female subject construction by discussing the feminism in travel writing, analyzing the female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ime and space mobility and the embodiment of the mobile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the change of the protagonist's name.
Key words: Bharati Mukherjee; Travel writing; Jasmine; Transformation of time and space; Feminism; Female identity construction
芭拉迪·穆克吉(Bharati Mukherjee)是美國少數(shù)族裔文壇上頗具影響力的印度裔女作家。她出生于印度,童年隨父母到英國旅居,后回到印度,20歲到美國求學(xué),26歲前往加拿大,40歲移民定居美國。1989年出版的小說《茉莉花》(Jasmine)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茉莉花》講述了女主人公茉莉花(Jasmine)從印度到美國的移民歷程。茉莉花出生在印度鄉(xiāng)村,少女時期遇到了自己的愛人——第一任丈夫。可是新婚不久丈夫就因宗教沖突慘遭殺害,她獨自踏上前往美國的偷渡之路,完成亡夫和自己的美國夢想。在美國,她經(jīng)歷了被侵犯,被當?shù)厝司戎倪^程;為了能在美國生存,她到大學(xué)教師家里做保姆;為了能融入新的環(huán)境,她做了銀行家的情婦;銀行家死后,為了在愛情中追尋自我實現(xiàn),并成為獨立自主的美國新女性,她回到了大學(xué)教授和其養(yǎng)女身邊,希望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
《茉莉花》從表面看是一部關(guān)于主人公名字的故事,實際上隱藏著關(guān)于女性主義旅行話語的書寫,折射女主人公在新環(huán)境中重塑自我的信念。
1 旅行書寫中的女性主義
“旅行寫作”(Travel Writing)和“旅行文學(xué)”(Travel Literature)在西方文論界指涉同一種文學(xué)現(xiàn)象。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文化研究的興起和深入,旅行文學(xué)成為學(xué)界普遍關(guān)注的重要文本場域,后殖民主義、女性主義、人類學(xué)、地理學(xué)的研究者都將學(xué)術(shù)興趣轉(zhuǎn)向旅行書寫。旅行文學(xué)既承載了地緣和文化元素,又具有跨種族、跨語言和跨學(xué)科的動態(tài)特質(zhì)。
旅行通常與空間跨越、文化碰撞、語言轉(zhuǎn)化、逃跑反抗、尋找藝術(shù)靈感、探求理解世界和自我等話題有關(guān)。旅行者/作家將行程中的所見所聞訴諸文字,統(tǒng)稱為“旅行書寫”或是“旅行文學(xué)”,是“一個混合形式,包括不同文類和話語,產(chǎn)生于不同歷史時期的地緣文化語境”[1]。
旅行兼具實際與想象、真實與虛構(gòu)的意義,含有隱喻的各種生命活動,如生命的旅程、認知的歷程等。鄧肯(James Duncan)和格里格雷(Ereck Gregory)主張關(guān)注旅行書寫的“再現(xiàn)實在性”(physicality of representation),就是“旅行書寫產(chǎn)生的地點(sites)和再現(xiàn)的空間性”,以此論述旅行文學(xué)中的文化再現(xiàn),有“多種因素、零散碎片和空間建構(gòu)”特點[2],旅行書寫在某種程度上隱喻和顯示了文化身份的形成。
艾瑞克·李德(Eric Leed)指出,“旅行或流動不僅提供關(guān)于世界的信息,還提供關(guān)于乘客自我的信息”[3]。有了這些新知識,旅行者獲得了新的力量、新的見解、技能和智慧。旅行的真理之一就是它改變了旅行中的自我,通過空間運動和與不同民族和地方的接觸,打破了靜態(tài)的自我認同。女性的旅行也為她們提供了關(guān)于人和地方的新知識,以女性視角記錄了她們所遇到的一切。無論女性是以游客的身份旅行,只是想看看她們讀過或聽說過的地方,還是移民到新家或逃離封閉的地方,她們的旅行都會影響自我認同,因為這些女性會重新定義自我,以適應(yīng)新的環(huán)境。她們看到或經(jīng)歷了新事物,并適應(yīng)這些經(jīng)歷。
英國學(xué)者薩拉·米爾斯(Sara Mills)在《差異的話語:女性旅行寫作與殖民主義分析》(Discourse of Difference: An Analysis of Women Travl Writing and Colonialism)中使用??吕碚摗⑺_義德殖民話語分析及女性主義理論作為支撐和闡釋框架,認為女性旅行書寫文本的建構(gòu)是建立在一系列權(quán)力之上的女性話語,比如作用于她們身上的殖民權(quán)力和作用于中產(chǎn)階級女性身上的父權(quán)權(quán)力,這兩種權(quán)力體系的交融和矛盾沖突決定了女性旅行書寫的風(fēng)格和內(nèi)容,并且具有女性個體差異[4]。
正如米歇爾·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所闡釋的那樣,“每個故事都是一個旅行故事”,女性的自傳和小說也是旅行故事,因為它們講述了映射自我和理解經(jīng)驗的空間實踐,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方式來審視女性如何看待她們在世界上的流動性和地位。這類敘事擴展了旅行寫作,超越了傳統(tǒng)的關(guān)于前往異國他鄉(xiāng),前往歐洲、非洲、亞洲或新家的旅行敘事,同時也拓寬了我們對女性旅行者及其流動性的視野[5]。
2 茉莉花在時空流動和轉(zhuǎn)換中的女性身份建構(gòu)
如前所述,“旅行” 不僅是指從出發(fā)地到目的地的跨越,而且被視為對某種歷程的經(jīng)歷,例如,它可以象征性地指代個人的成長,或是對某種信仰的追尋,是勇氣和冒險精神的體現(xiàn)。探討旅行書寫時,需要涉及3個關(guān)鍵詞:時間、空間和流動/移動性。當把這3個關(guān)鍵詞以歷史文化、社會政治視域進一步衍生,就會和“流散”“移民”聯(lián)系到一起。在此基礎(chǔ)上,再討論女性身份建構(gòu),就是女性旅行書寫的主題探討視角。在20世紀后期,“在路上”已經(jīng)成為女性文學(xué)作品中的一個共同主題,這些敘事通常有幾個顯著的特點:旅行敘事通常作為一種回憶錄作品;外部景觀會讓位于內(nèi)部心理地理,而女性敘述者通常會尋找更大的家庭聯(lián)系。筆者認為,這也是一種時空流動和轉(zhuǎn)換中的女性身份建構(gòu)歷程?!盾岳蚧ā分魅斯岳蚧ㄔ诓煌瑫r間、不同地域空間,通過流動/移動,因“時變境遷”穿梭于不同的自我身份。同時,因時空地域的轉(zhuǎn)化及身份的改變對其自我和世界認知產(chǎn)生不同的作用和影響,從而實現(xiàn)主人公茉莉花的女性身份建構(gòu)歷程。
故事開篇第一句話,七歲的茉莉花便被星相師預(yù)言她注定“喪夫寡居和流亡一生”。雖然小茉莉花反駁:“你根本不知道我的未來!”但是她之后的人生道路似乎在朝著這個詛咒般的預(yù)言發(fā)展。茉莉花出生在印度的一個小山村,她所感受到的是周遭文化對女孩的輕視和壓迫:女兒是詛咒;女兒必須出嫁才能進入天堂,討嫁妝的風(fēng)俗世代延續(xù)……女孩是因在其他轉(zhuǎn)世中犯下的罪行而需要受到懲罰的孩子。同時,在她童年時期還從父母遭遇中體會到被排擠和流離的感受:
上帝是殘酷的,他要把這個國家分割開來,把我們的家人從我們生活了幾個世紀的拉合爾(Lahore)這樣的城市里趕出來,把我們?nèi)拥揭粋€由稀泥建造的屋子組成的村莊……在我們的家族傳說中,拉合爾是魔法,拉合爾是混亂?!畈粦?yīng)該變成這樣!我從未去過拉合爾,但這一損失在家庭故事的瞬間重演中得以延續(xù):拉合爾永遠煙霧彌漫,我的父母永遠逃離。
茉莉花在14歲時遇到了她的丈夫普拉卡什(Prakash),給她帶來了人生之旅的重要轉(zhuǎn)折。一方面,對茉莉花來說,他對男女平等觀念的堅持和對印度封建男權(quán)社會的憎惡開啟了對女性身份的新認知和自信;另一方面,普拉卡什為茉莉花開啟了一扇窺探印度城市的窗口,讓茉莉花了解到除自己生活的閉塞小山村外還有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那里的女性美麗、自由、快樂。當茉莉花隨丈夫到城市生活后,丈夫的求學(xué)經(jīng)歷讓她了解到一個更廣闊和充滿夢想的地方:美國。這是他們未來的人生藍圖的終極目標。但是新婚不久,她深愛的丈夫就因宗教沖突慘遭殺害,茉莉花短暫的幸福戛然而止。她得像之前自己反抗包辦婚姻、拒絕嫁妝那樣,再次為自己的命運做出選擇:是像她母親那樣的傳統(tǒng)印度婦女在丈夫死后守寡殉葬,還是開啟一條不同的人生道路。茉莉花最終鼓足勇氣獨自踏上前往美國的偷渡之路,以完成亡夫和自己的美國夢想。
交通工具是旅行書寫中空間流動性的重要媒介,而且該元素在不同的作品中有不同的意象表征。評論家西多尼·史密斯(Sidonie Smith)在《移動的生活:20世紀女性的旅行寫作》(Moving Lives: 20th-Century Women's Travel Writing)一書中聲稱,汽車成為超越的載體。羅納德·普雷莫(Ronald Primeau)在《道路的浪漫:美國公路文學(xué)》(The Romance of the Road: The Literature of the Ameircan Highway)中指出,汽車旅行代表了一種新的英雄之旅,一種追求某種目標并最終經(jīng)歷心理轉(zhuǎn)變的追求[6]。《茉莉花》中,也提及主人公美國之旅的流動媒介:船只。以此作為開啟遠離母國印度,踏入旅行新世界的美國的個人英雄之旅。筆者認為,之所以稱之為“英雄之旅”,一方面,是因為需要有拋棄過去、探尋未來的勇氣;另一方面,也預(yù)示這樣的旅程有極大未知危險。茉莉花剛走出偷渡船就被偷渡船的船長半邊臉(Half-Face)誘騙到汽車旅館,遭到性侵。茉莉花沒有因屈辱而自殺,而是選擇勇敢自救,殺死了侵害她的人。小說中穆克吉借茉莉花之口,講述了道路上女性旅行面臨的性風(fēng)險:“我們中誰是一個半臉怪物的未被發(fā)現(xiàn)的兇手,我們中誰有一個垂死的丈夫,我們中誰在船上、汽車上和汽車旅館房間里被強奸、強奸、強奸?!迸c此同時小說也敘述了道路對女主人公的人生之旅的重要象征意義:“隨著黎明的第一道曙光,我在美國的第一個完整的一天,我從旅館的汽車入口走出汽車旅館,來到高速公路,開始了我的旅程,輕裝上陣?!?/p>
茉莉花在離開汽車旅館后的絕望關(guān)頭,在法拉盛(Flushing)遇到了莉莉安(Lillian),莉莉安既幫助她度過美國之旅的最艱難時刻,又引導(dǎo)她正式踏入美國的社會文化。莉莉安給茉莉花必要的生活必需品,指導(dǎo)她如何通過觀察和當?shù)孛绹私涣?,幫助她通過語言測試。莉莉安如導(dǎo)游一般讓茉莉花領(lǐng)略到在印度從未見過的旋轉(zhuǎn)門和電梯,茉莉花對此發(fā)表了具有旅行流動性寓意的感受:“一個東西怎么可能總是開著,同時又總是關(guān)著呢?…… 一個東西怎么會一直在動,又總是不動?”茉莉花為了能繼續(xù)實現(xiàn)她美國之旅的目標——到紐約完成亡夫的遺愿,接受了莉莉安的建議,前往曼哈頓找莉莉安的女兒幫助她完成該愿望。在莉莉安女兒的幫助下,茉莉花步入了她到美國的第3個階段,和泰勒(Tyyor)一家一起生活。
茉莉花在泰勒家的經(jīng)歷是她從印度到美國歷程的重要轉(zhuǎn)折點,在這里她產(chǎn)生了能融入新環(huán)境的希望:在美國社會找到自己的獨立主體身份和位置。她在大學(xué)教授泰勒的家里做他們家收養(yǎng)的孩子迪夫(Duff)的保姆。她逐漸意識到:“在美國,沒有一成不變,沒有永恒……能做的就是迫切地去學(xué)習(xí),去調(diào)整,去適應(yīng)。”與泰勒一家的生活使茉莉花重新審視自己身份,同時思考如何融入美國的新生活。她意識到經(jīng)濟獨立的重要性,所以她通過自學(xué)有機會到學(xué)校做文職兼職,實現(xiàn)物質(zhì)的獨立,從而有條件提升精神層面的獨立感。在此期間,茉莉花和泰勒一家相處融洽:性情溫和的泰勒非常感激茉莉花對家人的照顧,不知不覺愛上了茉莉花。茉莉花也順利完成了祭奠亡夫的愿望,把丈夫的遺物焚燒在他夢寐以求的美國大學(xué)。
茉莉花和泰勒一起生活了將近兩年,謀殺她丈夫的兇手再次出現(xiàn)。她逃離泰勒一家到了艾奧瓦州(Iowa)的巴登(Baden),作為當?shù)劂y行行長巴德·里波梅耶(Bud Ripplemeyer)的情婦定居下來。但這個角色需要“舊世界的責(zé)任感”,因為“這里的農(nóng)民就像是和我一起長大的農(nóng)民”。這讓茉莉花回憶起印度的故鄉(xiāng),但是僅是對父母親人的眷戀,而非想回歸母國的渴望;同時,巴德對她身上所蘊含的有關(guān)印度文化的一切都采取回避態(tài)度,這讓茉莉花對母國文化及其身處過去的自我身份越來越隔離。茉莉花的美國探索之旅和自我身份追尋的歷程似乎就此停滯??墒墙?jīng)濟和地位上的穩(wěn)定并沒有終結(jié)故事開篇的預(yù)言,巴德被貸款的農(nóng)戶綁架殺害,越南養(yǎng)子杜(Du)也離開她和他在美國的姐姐團聚。茉莉花又孑然一身,但是此時的她已經(jīng)變得更為獨立和成熟,對巴德的死亡平靜釋懷。
不少學(xué)者提及穆克吉在《茉莉花》中采用時空錯置的頻繁變換、流動性的敘事方法[7]。筆者認為,從讀者視角,這種時空錯置策略呼應(yīng)了女性旅行書寫中流動性女性身份建構(gòu)的主題,同時形成了旅行書寫特有的對未知或設(shè)想的情景的一種探尋和冒險感受?!盾岳蚧ā饭?6章,幾乎每個章節(jié)都提及茉莉花和巴德的生活細節(jié),同時把主人公的各個人生階段的經(jīng)歷和故事穿插其中。作為讀者,會認為主人公是在經(jīng)歷了各個階段安定下來,回顧和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故而給讀者造成錯覺:這應(yīng)該是主人公茉莉花的最終歸宿和最終流動性女性身份建構(gòu)的結(jié)果,實則不然。
故事的結(jié)尾,泰勒帶著女兒一起找到茉莉花,茉莉花也再次勇敢選擇泰勒,那個曾經(jīng)第一次見面就被他的幽默風(fēng)趣、善解人意、尊重包容所吸引的男人。“我并不是在男人中選擇,我只是在美國的希望和舊世界的責(zé)任中進行選擇……我并不感到恥辱,而是解放。”至此,讀者才恍然大悟,主人公茉莉花的流動性女性身份建構(gòu)實際上是開放性的,并沒有停止,還在繼續(xù)。當茉莉花一看到泰勒出現(xiàn)在她的門口,她就知道她的愛屬于誰,她決定再次搬家,擁抱冒險,再次成為愛冒險的賈斯。賈斯肯定是這個主題的不同版本。筆者認為,和美國其他少數(shù)裔女性作家比較,這是穆克吉該部作品的獨特之處。
茉莉花從印度到美國的跌宕旅程中,從出生地印度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過渡到勇敢面對新世界美國的青年和中年期,她穿越了地理上的空間,度過了人生的不同階段,人生之路上遇到了不同的人和事,穿梭于不同的身份角色,努力實現(xiàn)作為獨立女性的身份建構(gòu)。
小說名稱《茉莉花》,一方面是主人公的名字,另一方面也是主人公流動女性身份建構(gòu)的重要符號體現(xiàn)。下文探討茉莉花流動性女性身份建構(gòu)在名字轉(zhuǎn)變中的體現(xiàn)。
3 茉莉花在名字轉(zhuǎn)變中的女性身份建構(gòu)
《茉莉花》以第一人稱為敘述視角,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順序,在回憶與現(xiàn)實、原生地印度與移民地美國的交錯中講述主人公茉莉花從童年到中年的人生故事?!败岳蚧ā奔仁切≌f的書名,也是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奠定了“茉莉花”在小說中的非常重要的隱喻:它是女主人公流動性身份建構(gòu)的重要表征,主人公的每個重要人生歷程的轉(zhuǎn)折點都體現(xiàn)在她基于“茉莉花”這個名字的改變。
故事第一章開頭,占星師預(yù)言茉莉花將成為寡婦和流亡者,但是當她的人生軌跡貌似朝著預(yù)言方向一步步印證的時候,茉莉花勇敢地反抗命運,帶著亡夫的遺物和共同的愿望,在美國這樣一個新世界里努力實現(xiàn)獨立女性身份的建構(gòu):“在生存過程中,‘我已經(jīng)變成了簡(Jane),一個戰(zhàn)士,一個適應(yīng)者?!钡谝徽乱餐ㄟ^“第三只眼”的描寫:“通過那只眼睛,圣人們可以窺透一個無形的世界?,F(xiàn)在我就是一個圣人?!彪[喻預(yù)示茉莉花在年少時期就有反抗現(xiàn)實,洞察現(xiàn)實的意識覺醒。
主人公童年的名字是吉歐蒂(Jyoti),出生在重男輕女思想嚴重的印度,在屈服于男性權(quán)威的環(huán)境中,印度女性從小就要求扮演社會和文化所定義的性別角色,“從小被教育去關(guān)心他人,不要有自己的想法。鄉(xiāng)村女孩就像牛一樣,你往哪里牽引她們,她們就往哪里走”。隨著年齡增長,在接受的少許初等學(xué)校教育中獲得的知識幫助她擺脫愚昧無知,逐漸獨立思考,并努力表達自己的思想。
主人公女性意識的覺醒體現(xiàn)在她的第一次婚姻中,《茉莉花》的書名也來自于此。女主人勇敢拒絕了父輩安排的婚姻,選擇自己喜歡的人普拉卡什——一個具有西方男女平等思想的男性做丈夫?;楹螅o新婚妻子取名茉莉花,以此表達對女主人公作為女性的美麗純潔的欣賞和愛慕,并通過名字的改變鼓勵妻子與“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決裂。在其丈夫的愛情和思想滋潤下,她逐漸意識到印度鄉(xiāng)村傳統(tǒng)女性在思想和地位上與城市獨立新女性的區(qū)別。丈夫意外身亡后,她沒有像印度傳統(tǒng)文化中的喪夫婦女那樣為夫殉葬,而是選擇帶著丈夫的遺物只身前往美國實現(xiàn)丈夫和自己的夢想,以美國的移民之旅完成從吉歐蒂到茉莉花的身份轉(zhuǎn)變。
在這段人生歷程中,茉莉花的意象出現(xiàn)了3次。第六章中,女主人公提到父親雖是一個無財、權(quán)的普通印度男性,但是他在村子里受人尊重的體面“權(quán)威”,“除了必需的種植和收獲的農(nóng)忙節(jié)氣,他(父親)就會躺在一棵開滿茉莉花的樹下的吊床上。即使不甚富有,但他總是衣著得體”,這可能是女主人公把少有的正面印度男性形象和茉莉花聯(lián)系在一起,讓讀者看到的是一幅現(xiàn)實男性形象和茉莉花的女性特質(zhì)意象和諧共處的畫面。第十章,主人公父親去世后,“在茉莉花樹下,我點燃了我的書。在這書的篝火中書蟲和紅蟻也付之一炬”。在此主人公既沒有選擇父親生前訂立的婚約,同時也沒有如學(xué)校老師的建議那樣繼續(xù)她的學(xué)業(yè),因為她遇到了她愛的人,之后成為她丈夫的普拉卡什。他有學(xué)識,有教養(yǎng),又風(fēng)趣幽默,同時充滿活力,有努力脫離現(xiàn)狀的遠大理想。茉莉花樹下焚書的行為使主人公向“茉莉花”的身份往前邁進了一大步。第十二章,主人公如愿成為普拉卡什的妻子。“我穿上媽媽的紅色、金色相間的婚禮紗麗……我發(fā)髻別了芬芳四溢的茉莉花?!卑l(fā)髻間的茉莉花成為主人公身份的象征。婚后,普拉卡什把主人公的名字改為茉莉花?!八胱屛液凸辜{帕的吉歐蒂一刀兩斷,使我成為一個新興城市女性。為了斬斷過去,他給我起了新名字:茉莉花”,普拉卡什說:“你嬌小、甜美又有激情,我的茉莉花。你用你的香氣加速了世界的運轉(zhuǎn)?!敝链?,主人公完成了從吉歐蒂到茉莉花的身份過渡和生活環(huán)境的轉(zhuǎn)變。
主人公4個名字中,作者選用“茉莉花”(Jasmine)作為故事的標題,首先,因為這個名字是她在印度生活時她的印度丈夫給她取的名字,包含了她在印度生活的印記;其次,如前所述茉莉花的意象在主人公的印度生活經(jīng)歷中也出現(xiàn)了數(shù)次,在不同場景中的出現(xiàn)都有對主人公人生轉(zhuǎn)變的一定隱喻;最后,Jasmine拼寫形式和發(fā)音是女主人公后來到達美國經(jīng)歷的名字的基礎(chǔ),從Jase到Jane。所以故事的名字Jasmine是將女主人公從印度到美國的個體建構(gòu)之旅完美結(jié)合的名字,也體現(xiàn)主人公在美國身份建構(gòu)的艱辛歷程。
在遇到泰勒前,對侵犯茉莉花的強奸犯而言,茉莉花成為復(fù)仇女神迦梨(Kali);在她絕望無助時伸出援手的莉莉安稱呼她為Jazzy,意味著理想主義生活的Jase[8]。以上名字的命名都折射出茉莉花在不同情景下的身份特征:面對危及自己生命的境地要努力反抗,消滅侵害者,而不是自我毀滅;面對友善的幫助者要努力調(diào)整,完善自我,為目標繼續(xù)前進。
與泰勒一家的生活讓她體會到“那個帶著偽造移民證件的我從不自信的異類綻放為充滿冒險精神的賈斯(Jase)”。Jase從發(fā)音和形式上看更具有美國人名的特點,同時從拼寫方式上看,像從Jasmine到Jane的過渡。從名字不難看出茉莉花在泰勒家的經(jīng)歷是她從印度的Jasmine到最終成為美國的Jane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在茉莉花離開泰勒之后遇到了銀行家巴德,成為簡(Jane)。
巴德給茉莉花取了新的名字,“巴德叫我簡。我巴德,你簡”,一個更具美國特色和更具西方文化色彩的名字。有趣的是當?shù)厝朔裾J她與眾不同,“在巴登,農(nóng)民們不敢暗示我與眾不同”,“所以她必須在安全的范圍內(nèi)行事,沒有過去的恐怖故事。呼吁她承擔(dān)照顧者責(zé)任的男人并不真正了解她,因為她的外國身份讓他感到害怕,他從來沒有問過印度”。在這段時間里,她有了她的越南裔養(yǎng)子杜(Du)。她觀察了杜的轉(zhuǎn)變,這是另一個痛苦的亞洲僑民移民的故事?!霸鴰缀螘r,他和我一樣是另一個人。我們有過許多自我。我們在可怕的時代幸存了下來”“我的轉(zhuǎn)變是遺傳的;杜氏是連字號的”。茉莉花否認她與杜等越南人中有相同民族和語言血統(tǒng)的移民的聯(lián)系。作為簡·里波梅耶(Jane Ripplemeyer),她傳遞了佛羅里達州救援者的善意意愿,直截了當?shù)馗嬖V杜,將他送走,并祝他一切順利。但杜的離開讓她失去了“在明亮的燈光下,在愛荷華州圓潤和藹的風(fēng)景中”的同盟。一個具有美國特色的名字符號Jane并沒有讓茉莉花自然而然地融入美國文化,成為其中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成員。
穆克吉認為名字的改變代表重生:
“作為印度教徒,我相信輪回,即人有多重生命,我在我的大部分小說里都傳達了這個信仰……改換名字就像在一生的區(qū)間里經(jīng)歷輪回一樣,當你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時,你就是在嘗試不同的身份……所有孟加拉男孩和女孩都有許多名字,比如有在大學(xué)注冊簿、婚姻證明和護照上使用的正式名字,通常取自某個天神或是圣山的名字,非常圣神、高潔。然后還有一個完全無厘頭的名字,什么含義也沒有,是在家中使用的乳名……每個人允許做兩個不同的人?!盵9]
因此,穆克吉用主人公名字的改變來表現(xiàn)其生活經(jīng)歷與精神歷程的改變。從印度鄉(xiāng)村到城市,從印度城市到美國佛羅里達,從美國佛羅里達到美國紐約,從美國紐約到美國艾奧瓦,每到一個地方她的身份和名字就會發(fā)生相應(yīng)的變化:從印度鄉(xiāng)村女孩吉歐蒂到城市已婚婦女茉莉花;從紐約泰勒家的保姆賈斯到艾奧瓦銀行家巴德的情人簡。每一次地點和名字的改變,表明茉莉花重新適應(yīng)了自己的新角色,商討并確立了自己在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的女性身份和地位,她一步步從印度鄉(xiāng)村女孩成長為獨立、成熟,敢于追求幸福和夢想的世界性的新女性。“我的祖母給我取名吉歐蒂,意為快樂的光,但是在我為生存而斗爭的過程中,我已經(jīng)脫胎換骨為簡,一個女戰(zhàn)士,一個改寫者?!盵10]
4 結(jié)語
穆克吉作為女性作家以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為基礎(chǔ),透過女性的雙眼塑造了真實鮮活的人物形象茉莉花,挖掘作者和女主人公的女性自我價值,促進女性的覺醒和解放,闡釋了新時代美國少數(shù)族裔女性在旅行書寫場域中的女性獨立身份構(gòu)建。女性旅行寫作重新審視了文化傳統(tǒng),質(zhì)疑男性文化傳統(tǒng),將女性話語推上主流地位,成為女性走向獨立、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最佳途徑?!盾岳蚧ā返闹魅斯诹麟x中奮斗,為生存做出各種闡釋和努力,自由表達自己的真實思想,她認識到經(jīng)濟獨立的重要性,反抗迫害,達到主體獨立的狀態(tài);反之,女主人公對物質(zhì)和精神上的身份追尋也印證和詮釋了文學(xué)作品中女性旅行書寫的主題。
參考文獻
[1] YOUNGS T, CHARLES F. Travel Writing:Critical Concepts and Cultural Studies[M]. London:Routledge,2021.
[2] DUNCAN J, DERECK G. Writes of Passage: Reading Travel Writing[M]. Lodndon:Routledge,1999.
[3] ERIC J L. The Mind of the Traveler: From Gilgamesh to Global Tourism[M].New York: Basic Books,1991.
[4] 黃麗娟.關(guān)于移動空間的書寫——旅行文學(xué)批評譜系及其跨學(xué)科交叉闡釋[J].外國文學(xué),2021(2):134-144.
[5] MICHEL de C.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trans. Steven F. Rendall[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6] AFRED B, JUDITH H. American Travel Writing[M]//DEBORAH P de B.Driving that highway to consciousness:lte twentith-century American travel literatur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7] 高瑋.芭拉蒂·穆克爾吉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自撰式特征[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xué),2014.
[8] 常淑芳,芭拉蒂·穆克吉小說《詹思敏》中的“第三空間”與身份認同[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3.
[9] 劉晶.移民文學(xué)與《新印度小姐》——芭拉蒂·穆克吉訪談錄[J].外國文學(xué),2012(5):149-155,160.
[10]MUKHERJEE B. Jasmine[M].New York: Fawcett Crest,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