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座 福建省泉州市韻盛軒陶瓷工藝有限公司
在鐵系結晶釉中比較常見有金星釉,茶末釉,油滴建盞,兔毫建盞,鷓鴣斑建盞等等,鐵的含量大約在6%至8%個點之間,鐵含量多了,結晶體多而雜,鐵含量少了,不會出現(xiàn)晶體結構或者晶體少之又少。
在普通釉水配方實踐中,如果加入6%至8%之間的氧化鐵紅,釉面顯示的是紅棕色系,含有10%以上鐵紅的基礎釉,逐漸顯示出黑棕色系,含有4%以下鐵紅的基礎釉,釉面逐漸顯示黃棕色系;在磁灶窯大部分傳統(tǒng)陶藝實踐生產中,利用含有氧化鐵成分的紅色原礦黏土,與普通草木灰(主要成分碳酸鈣),經過淘洗制成的天然原礦釉水,氧化鐵含量大約在6%至8%之間,釉面主要顯示紅棕黃棕色系。同樣在建陽傳統(tǒng)建盞燒成過程中,傳統(tǒng)釉的成分大約也是含有6%至8%之間氧化鐵成分,同樣是淘洗制成的天然原礦釉水,經龍窯柴火幾天幾夜燒制,再經過幾天幾夜冷卻,燒至而成,但燒出來產品顏色大部分都是黑釉黑陶,沒辦法形成建盞,只有極少數(shù)產品,在窯里面某個窯位,溫度達到1400℃左右,從而形成了建盞所需要的溫度氣氛冷卻時間條件,古時燒窯工,稱之“窯寶”,得之不易,順其天然,沒辦法復制,因此傳統(tǒng)建盞產品,遺留下來的建盞精品少之又少,一度被日本極為推崇。
在磁灶地區(qū)與建陽地區(qū),同樣是6%至8%之間的氧化鐵天然原礦釉水,同樣是龍窯柴火燒制,為什么建陽地區(qū)有形成建盞的天然條件,磁灶地區(qū)卻沒有形成建盞的天然條件?最主要區(qū)別是鐵系結晶釉,都需要特殊的燒成曲線:燒至最高溫度就要急冷再保溫再極冷再保溫再自然冷卻出窯,由此可見燒成結晶釉關鍵燒成制度是漫長的冷卻時間,漫長的冷卻時間只有燒至比較高的溫度段,才有長時間慢慢冷卻的條件,否則燒成溫度不高,溫度一下快速降下來,沒辦法形成鐵系結晶釉所需冷卻保溫天然條件。從磁灶地區(qū)傳統(tǒng)遺留下來的陶缸陶罐,以及近代現(xiàn)代燒制的紅磚,紅瓦分析來看,斷面比較粗糙,吸水率比較大,可以推定燒成溫度最多只有1200℃,在這個溫度段要保持長時間冷卻是很困難的;從建陽傳統(tǒng)建盞斷片來看,坯體已經完全炻化,吸水率幾乎為零,窯溫至少1300℃以上,窯里面局部估計有1400℃左右,有著形成鐵系結晶釉(建盞)所需冷卻保溫曲線的天然條件。這就是同樣含鐵量,同樣是陶器,為什么磁灶地區(qū)坯體顯示紅坯(低溫),建陽地區(qū)坯體顯示黑色(高溫)的主要因素了。
不同燒成冷卻保溫制度下鐵系結晶釉—在藝術瓷磚、杯墊實際運用。
建陽地區(qū)屬于內地高山地帶,當?shù)厮赜械暮F的原礦黏土,屬于一次黏土,雜質比較少,制成的坯體燒成溫度比較高,相反磁灶地區(qū)處于晉江下游,經過江水不斷沖刷,當?shù)卮媪粝聛淼暮F原礦黏土,雜質比較多,制成的坯體溫度比較低,沒辦法跟建陽地區(qū)一樣高的溫度。因此磁灶建陽兩個地區(qū),不同的燒成溫度,不同的燒成制度,是屬于含鐵原礦黏土所處地域差異天然所造成的。
根據現(xiàn)有公開資料顯示,跟建陽建盞鐵系結晶釉的配方組成,工藝細度,釉層厚度,燒成制度,燒成氣氛等因素有關;如果在同樣相同因素情況下,探討有沒有方法在磁灶地區(qū)原礦紅色坯體,制成鐵系結晶釉制品可能性,見表1。
表1
經過半年來的不斷探索,不斷求證,不斷調整配方,我們擬定出一個含鐵量6%至8%的石灰釉配方,在同樣1200℃燒成溫度,統(tǒng)一用電窯燒制(統(tǒng)一氣氛,施同樣釉層厚度情況下),驗證不同燒成制度對結晶釉的影響,如表1所示。
經歷一個多月不同燒成制度不斷試驗求證,發(fā)覺同樣一個含鐵量6%至8%的石灰釉配方,同樣釉層厚度,同樣電窯燒成不變情況下,在不同燒成冷卻制度下,含鐵量6%至8%的石灰釉配方,可以燒制出以下不同特色鐵系結晶釉,有的顯示赤色晶體,有的顯示橘黃色晶體,有的顯示藍色晶體,有的顯示綠色晶體,有的顯示出油滴,兔毫,鷓鴣斑建陽建盞特征鐵系結晶釉。從而佐證了在磁灶地區(qū)含鐵紅色黏土制成的坯體上,施含鐵量6%至8%的石灰釉,通過現(xiàn)代生產工藝,現(xiàn)代燒成方法,在燒成溫度1200度情況下,制成中溫炻器鐵系結晶釉的可行性是可行的,鐵系結晶體顯示的顏色,大小,形狀,跟不同燒成保溫冷卻制度密切相關,是形成油滴,兔毫,鷓鴣斑,茶末釉的關鍵因素所在。
不同燒成冷卻保溫制度下鐵系結晶釉——表面效果(見圖1-圖6)。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