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青純
勞動是什么?勞動是人類實踐活動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活動,是人維持自我生存和自我發(fā)展的唯一手段,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
人手足功能的完善與勞動密不可分。在人類漫長的進化歷程中,人和猿的重要區(qū)別是直立行走,但人從猿中分化出來的真正區(qū)別在于“雙手被解放出來”,使人自由制造和使用工具成為可能。由猿手變?yōu)槿耸郑指杂梢垣@得新的技巧,這種靈活性隨遺傳一代一代地增加,大腦指揮手等器官做出各種復雜動作,手的發(fā)育反過來促進大腦的發(fā)育和優(yōu)化。從這一點看,手是勞動的器官,更是勞動的產物。手的專業(yè)化促進勞動工具的使用,勞動工具的使用又延伸了人器官的功能,僅憑人類自身生理構造無法完成的事情可以借助工具做到。除此之外,手腳分工和直立行走讓口腔和咽喉之間的氣流通道形成一個直角,從而使人類能熟練利用聲帶和肺部,為社會語言的形成提供物理基礎。因此,勞動在促進人類進化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勞動幫助人類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演變中保持更高的競爭力,使人類在競爭殘酷的自然界中存活壯大。
勞動促進語言的形成。作為群居型生物,人類不僅單獨勞動,有時也需要集體勞動,伴隨著集體勞動的出現,相互支持和共同協作的生產活動增多,人類需要共通的媒介便于彼此交流。與動物通過發(fā)出聲音傳遞信息不同,人的語言具有社會性,是主觀意志的傳達,而非無意識的反應。
既然人類自身的生存和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勞動,那么引導大家養(yǎng)成正確的勞動觀就至關重要。從微觀層面上說,一個人正確的勞動觀可以正確指導自身的做法,通過勞動安身立命,實現自身的理想和人生價值。從宏觀層面上說,大眾養(yǎng)成了正確的勞動觀,可以形成以辛勤勞動為榮的社會風氣,營造全社會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人民各司其職,社會平穩(wěn)運轉。因此,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是社會發(fā)展的基礎。高校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場所,有教育引導青年學子的義務和社會責任,從這點看,高校勞動教育工作需要受到重視。要想做好高校大學生的勞動教育工作,就需要明確什么是勞動教育、勞動教育要達到的目標、目前高校勞動教育的現狀及面臨的困難、應該如何進行勞動教育[1]。
勤勞是我國的優(yōu)良傳統美德,我國傳統的勞動觀是積極的勞動觀。詩歌典籍中不乏對辛勤勞動的歌頌,如“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等等都表達了對勞動的贊揚和歌頌。此外,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也反映了我國古代積極的勞動觀。
在科技水平不發(fā)達的年代,神話和傳說除了寄托了人們美好的愿望,還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價值觀,尤其是廣為流傳的傳說,更能體現大部分民眾的想法。在我國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中,經久不衰的如盤古開天、女蝸補天、神農嘗百草、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話故事,共同點在于故事的主人公在面臨困境的時候,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去改造自然戰(zhàn)勝困難,幫助自己和身邊人改變所處的艱苦條件,贏得了民眾的廣泛支持和愛戴,這部分人被稱為神。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傳統神話中對神的定義與西方神話中對神的定義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在于,我們認為的神一般不是先天擁有“言出法隨”的神通,世界并非順其心意打造的一個沒有任何不適的環(huán)境,他們來自人民群眾,也會面臨很多困難和挫折,但是在他們面臨困難時,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勞勇敢取得突出的成就,征服自然改變自然,為群眾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獲得了群眾的愛戴和支持,最終成為神話故事里的神。這些傳說故事都向我們傳遞了當時大眾積極的勞動觀。
但是,目前社會上部分人的觀點已不再是勞動光榮,在高校中,有不少同學對勞動的態(tài)度也是消極的,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學課程中的小組作業(yè)。大學很多課程的考核是分小組的形式進行開展,班上同學分成不同的小組選擇不同的主題進行匯報展示。在此過程中,有部分同學消極面對自己的分工,不積極參與到小組中,小組開會商討作業(yè)時不出現,自己的任務不認真做,認為作業(yè)是大家一起的,有“我不做也會有其他人做”的想法,在小組中摸魚劃水搭便車。大學中,此種現象并不少見,以至于小組作業(yè)最終成為“小組長作業(yè)”。這種現象直觀地反映了高校中部分大學生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勞動觀念。
學生這種觀念的形成與成長路上所受到的熏陶密不可分。一方面,有些家庭為使孩子多一些學習時間,一手包辦孩子的大小事情,使得孩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并形成了腦力勞動比體力勞動高貴的錯誤思想,鄙視看輕體力勞動,甚至有些學生畢業(yè)后寧愿不工作在家啃老也不會選擇他們眼中不夠體面舒適的工作。另一方面,以“寧愿在寶馬車上哭,也不愿在自行車上笑”為代表的價值觀,也反映了一些人不愿意通過自己勞動實現理想生活,這些人本質上是抵觸勞動的,這種價值觀的流行也會使價值觀還未成熟的青少年受到不良影響。除此之外,我國基礎教育學業(yè)壓力大,在較高的升學壓力下,有的學校體育課經常被其他課程占用,勞動課也并未開設,因此學校也忽視了對學生的勞動教育,對此不夠重視。種種因素影響下,使得我們國家一部分青少年形成了錯誤的勞動觀。
勞動作為人類和人類社會的基礎,勞動教育也是立德樹人的關鍵一環(huán)。要做好對大學生的勞動教育,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勞動教育其實是將對學生的思想價值引領和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結合起來。在這兩者中,對學生的思想價值引領更加重要,不管一個人的能力有多高,只要這個人的思想沒有與社會主義價值觀保持一致,那么能力越大危害也就越大。因此,在教育培養(yǎng)學生中,至關重要的是對學生的思想價值引領,只有第一顆扣子系好了,才能成長為真正德才兼?zhèn)?、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在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中,高校要始終牢記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的使命,只有這兩個問題回答好了,才能稱得上做到了立德樹人的第一步。
勞動教育應包括思想和技能兩方面的教育,因此勞動教育課程應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加深認識。同時,為此課程提供師資和資金保障[3]。有些學校雖然開設了勞動教育這門課程,但是對這門課程的重視度不夠,沒有組織集中培訓和備課,更無從談起精心設計理論課的內容。而且理論課的課時較短,在沒有能夠打動學生引發(fā)學生思考的課堂內容下,觀念的培養(yǎng)也就微乎其微。觀念沒有引導好,那么學生們對剩下的實踐課也很可能持應付敷衍的態(tài)度,比如制造假的實習實踐證明來應付實踐課。
因此,要想真正達到勞動教育的目的,實現開設勞動教育實踐這門課程的目標,健全的保障體系是不可或缺的。第一,師資的培養(yǎng)??梢越洺i_展相關理論培訓提高勞動教育任課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同時,引入激勵機制,提高任課老師的積極性,并對上課情況進行考核,防止任課老師自己漠不關心應付了事。第二,也要對學生建立考評機制,將勞動教育納入必修課,且該門課程的成績能在綜合素質測評、評獎評優(yōu)中得以體現,引起學生重視,實際上,很大一部分學生因為勞動教育這門課程沒有學分,也會對這門課程表示輕視,課上不認真,課下應付老師布置的任務。第三,學校應盡可能提供資源的支持。學校應結合自身實際,充分利用校內校外各種場合、實訓基地等充實教育資源。為學生們提供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勞動教育實踐。如在校內,通過開展文明交通、文明衛(wèi)生宿舍評比或結合勞動節(jié)、雷鋒日等節(jié)日開展相關校園文化活動,培養(yǎng)學生們生活能力和良好習慣。在校外,結合專業(yè)優(yōu)勢,與校企共建的基地開展專業(yè)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學生們理論知識的運用。此外,遵照國家對大學生寒暑期社會實踐的要求做好社會實踐安排,結合“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暑期“三下鄉(xiāng)”等社會實踐活動開展,或與社區(qū)結對共建,通過對社區(qū)的服務,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第四,發(fā)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定期在校內開展勞動實踐的評優(yōu)評選,對優(yōu)秀典型人物事跡進行獎勵和宣傳,鼓勵和引導其他同學向其學習看齊,通過先鋒模范的帶頭作用,以點到面影響其他同學[4]。
人類和人類社會走到今天得益于勞動,人類和人類社會的未來也一樣離不開勞動。大學生作為國家和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更應保持積極的勞動觀。在培養(yǎng)教育大學生的過程中,高校應始終牢記“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怎么培養(yǎng)人”的使命,堅持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為國家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慕ㄔO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