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北京大學歌謠運動時期歌謠記音方法的探索

        2023-01-20 21:54:58王雅觀
        河池學院學報 2022年5期
        關鍵詞:方音國際音標音標

        王雅觀

        (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北京 海淀 100089)

        “忠實記錄、慎重整理”一直是民間文學尤其是說唱類民間文學搜集、記錄與整理的重要原則,其中,“忠實記錄”對于民間說唱“原汁原味”的傳承,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作為“方音的詩”的歌謠,如何準確、科學記錄其方音一直是學界不斷討論與探索的焦點話題之一。當前,隨著手機、電腦、錄音筆、攝像機等多種電子設備在田野作業(yè)中的普遍使用及具有專業(yè)學術素養(yǎng)的學人紛紛進入田野,歌謠的全面、準確記錄已成為可能。實際上,對歌謠方音的準確記錄,在北京大學(以下簡稱北大)歌謠運動發(fā)起之初就已被明確提出。由于當時國內(nèi)尚缺乏統(tǒng)一的方音注音方法,學人為此進行了一系列方法探索,歌謠的記音方法經(jīng)歷了從混亂走向統(tǒng)一的發(fā)展之路。這些學人的方音記錄方法探索,不僅促進了歌謠記錄的規(guī)范化、科學化,還深入方言研究的本體層面,對民眾文化與話語體系的深刻挖掘與探尋也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一、現(xiàn)代記音方法的混合使用

        北大歌謠運動肇始之初,發(fā)起者就注意到歌謠搜集中存在的方音問題。1918年,由劉半農(nóng)擬定、發(fā)表在《北京大學日刊》上的《北京大學征集全國近世歌謠簡章》不僅要求搜集者如實記錄歌謠的內(nèi)容,還希望搜集者標注歌謠中書面并未記載的俗字及有音無字的方音,并就如何記錄方音提供了參考方法:“一地通行之俗字為字書所不載者,當附注字音,能用羅馬字或phonetics(1)phonetics意為語音學,此處指國際音標。尤佳”[1]“有其音無其字者,當在其原處地位畫一空格如口,而以羅馬字或phonetics附注其音,并詳注字義,以便考證”[1]。錢玄同與沈兼士還專門負責對來稿中的方言進行考究。20世紀初的中國,正處于受西方現(xiàn)代文明入侵而急劇變化的時代,社會及學界多表現(xiàn)出中西交融的混合狀態(tài),注音方法也不例外。歌謠運動發(fā)起之時,傳統(tǒng)注音方法“讀若某同”“反切”等仍被中國多數(shù)學者普遍使用,但考慮到準確記錄方音的需求,劉半農(nóng)以“尤佳”之期盼,希望搜集者可以使用當時較為科學的羅馬字母與國際音標予以拼注(2)當時,隨著東西方交流日益頻繁,周越然、周由廑、王登云等人通過教材、報紙、字典等方式、渠道介紹與推介,26個羅馬字母與國際音標已在中國迅速傳播。。值得強調(diào)的是當時還有一種重要的注音方法——注音字母,該方法以章太炎的記音字母為藍本,于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tǒng)一會制定,1918年11月底由北洋政府教育部頒布,它以讀音相近之漢字的偏旁筆畫如ㄅ、ㄈ、ー等作為拼音符號,用較少的注音音標改變了以往音韻學中繁雜的注音方法,一經(jīng)教育部頒布就被迅速推廣,并在很長時間內(nèi)成為民國時期最重要的注音方法。在北大發(fā)布征集歌謠簡章之時,由于注音字母還未被北洋教育部正式頒布,所以,其未出現(xiàn)在記音參考方法中也理所當然。

        自北大發(fā)出向全國征集歌謠的簡章后,北大歌謠征集處在3個月內(nèi)共收到校內(nèi)外來稿80余起,歌謠1 100余首。后歌謠征集處對征集而來的歌謠,由劉半農(nóng)負責選擇、校對與整理,從1918年5月22日始,發(fā)表在《北京大學日刊》開辟的“歌謠選”,每日登載歌謠一則,一直持續(xù)至1919年5月22日止。在這1年多的時間里,其發(fā)表了來自北京、山西、河北、湖北等地的歌謠,共計146首。在這146首歌謠中,僅6首有對歌謠方音的記錄說明。這6首歌謠中有關歌謠方音的記錄說明多為劉半農(nóng)的注釋說明。就記音方法而言,既有傳統(tǒng)記音方法的使用,如“某某音轉”;又有注音字母與羅馬字母的使用,如[ㄏㄨ力ㄨㄏㄨ力ㄨ]與whar whar;有的直接說明與某字音相近即可,如與俄文Politsija相近、“方”者與“房”音相近。由于缺乏統(tǒng)一的注音方法,歌謠運動初期的負責人與搜集者只能使用多種注音方法拼注方音。與此同時,從顧頡剛于1920年開始,把自己搜集與發(fā)動家人搜集的歌謠刊發(fā)在《晨報副刊》“歌謠”欄目的情形來看,其中對部分歌謠中特殊方音的注音,也是混合使用多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注音方法。

        1920年北大歌謠征集處改組為歌謠研究會,1922年《北京大學日刊》又刊發(fā)了歌謠研究會搜集歌謠的簡章,該簡章依舊持續(xù)了對方音的關注,“一地通行之俗字,及有其音無其字者,均當以注音字母,或羅馬字母,或國際音標(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注其音;并詳注其義,以便考證?!盵2]在此,歌謠研究會不再是1918年的簡章的“尤佳”,而是希望“均當”以注音字母、羅馬字母、國際音標這3種當時較為科學的拼音方法標注歌謠中具有地方特色的方音。不過,就《歌謠周刊》的“歌謠選錄”刊發(fā)的歌謠看,雖然不少歌謠搜集者已經(jīng)使用注音字母、羅馬字母、國際音標這3種現(xiàn)代注音方法拼注歌謠中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方音,但傳統(tǒng)注音方法讀如、讀若依舊被大量使用,整體上對歌謠方音的記音仍然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注音方法的混合使用。

        二、混合記音方法的記音困境

        隨著歌謠運動的持續(xù)發(fā)酵及五四白話文運動、文學革命等一系列文化運動的助推,并秉承著對歌謠科學記錄的學術理念,越來越多的學人愈加意識到歌謠記錄中方言方音的重要性與獨立性。方音也逐漸擺脫作為歌謠內(nèi)容注腳的角色,成為學界關注的重點。1923年周作人發(fā)表在《歌謠周刊》上的《歌謠與方言調(diào)查》,拉開了方言調(diào)查與研究的序幕,使學界開始真正正視歌謠中的方言方音問題。文中周作人提出“歌謠原是方言的詩”[3]這一經(jīng)典命題,并建議成立方言調(diào)查會,提倡方言調(diào)查。不過,周作人對歌謠及方言的關注,并不是為方言與方音爭取獨立的研究地位,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希望借助方言中的語匯擴充國語,以此推動國語及國語文學的建設與發(fā)展,最終造就他所倡導的“真正的人的文學”“平民的貴族化”的文學。緊接著,董作賓發(fā)表《歌謠與方音問題》,可謂與周作人提倡的方言研究“分庭抗爭”。在文中他進一步提出歌謠也是“方音的詩”[4],認為相較于方言來說,歌謠與方音的關系更為密切。他明確提出方音具有獨立的自身價值,并建議歌謠應盡量依照方音的標準寫出。自此,歌謠的“方音”問題及其自身的獨立學術價值日益凸顯。

        其后,為紀念北大成立25周年,歌謠研究會于1923年底刊發(fā)了《歌謠周刊紀念增刊》。該刊可說是《歌謠周刊》成立1年以來階段性成果的總結,共計17位學人發(fā)表文章,內(nèi)容涉及歌謠研究的諸多方面。其中,錢玄同、林語堂、魏建功、黎錦熙等紛紛發(fā)表文章討論與歌謠有關的方言、方音問題以及方音自身的獨立問題。魏建功在《搜錄歌謠應全注音并標語調(diào)之提議》中提議“搜集歌謠,記錄的時候,就該全用音標注下來”。相較于董作賓提出的方音記錄方法,魏建功提出了最徹底的歌謠記錄法。林語堂更是在《研究方言應有的幾個語言學觀察點》中呼吁“方音研究應有獨立的身份與宗旨,不應做附屬于歌謠研究下之一物”,等等。無論是對歌謠科學記錄還是對于方音獨立研究地位的追求,方音已無可爭議地成為歌謠運動時期學人必須面對的重要命題。不過,這些語言學人與周作人提倡的方言調(diào)查并不相同,雖然他們也肯定方言中詞匯研究的重要性,但他們卻更加注重方言中的方音問題,是方言研究中的“方音”派。后為方言與方音研究的需要,北大于1924年成立了方言調(diào)查會,該會雖然以周作人提議的“方言”命名,但實則主張方音調(diào)查與研究的“方音派”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雖然“方音派”的成員在方言調(diào)查會的命名上作了妥協(xié),但他們主張歌謠調(diào)查研究中優(yōu)先方音調(diào)查與研究的觀點卻絲毫未變,而他們關于方音調(diào)查與研究的主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歌謠運動的學術走向,促成了當時歌謠與方言調(diào)查中更加注重方音的局面。

        當學界愈加認識到歌謠中方言方音的重要性及其自身獨立的語言學地位時,也愈發(fā)意識到以往傳統(tǒng)記音方法與3種現(xiàn)代歌謠記音方法的弊端。中國傳統(tǒng)音韻學中“讀若某同”“反切”等較為粗略的注音方法不能準確記錄方音自不必待言,注音字母、羅馬字母、國際音標這3種現(xiàn)代注音方法也或多或少存在著弊端。注音字母是為當時的國語而制,并不能滿足記錄各地方音的需求。錢玄同還認為,注音字母把“復韻”和“駙聲之韻”列為一母,當標注方音中大同小異的“復韻”和“駙聲之韻”時,這種方法就略顯粗糙[5]。由于東西方交流的日益頻繁,26個羅馬字母發(fā)音與書寫被不少民眾熟悉與掌握,但26個羅馬字母的發(fā)音畢竟有限,也難以達到記錄全國方音的要求。錢玄同在《漢字改革》中就認為羅馬字有音太缺乏、音有重復、音無定讀三大缺點[6]。而且,26個羅馬字母尚未形成一套統(tǒng)一的拼音系統(tǒng),極易造成歌謠注音的混亂局面。國際音標應是記錄方音最科學的方法,容肇祖、魏建功等都建議采用這種方法記錄歌謠的方音。但中國當時低下的印刷水平很難達到國際音標的印刷條件,錢玄同與林語堂等就提到當時印刷國際音標的困難:“印刷事業(yè)不發(fā)達的中國,要是用了國際音標,印刷方面馬上就要發(fā)生困難了”[7]125。所以,本是最適合記錄方音的國際音標,也未能解決歌謠的方音記錄問題。誠然,歌謠運動中沒能準確記錄方音與當時搜集者普遍缺乏專業(yè)的語言學素養(yǎng)有很大關系,但這些注音方法自身存在的缺陷對于此種局面的形成也是重要原因。當這些拼音方法的弊端愈發(fā)暴露之際,如何科學、準確地記錄方音就成為學界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學界急需制定一套統(tǒng)一的方音音標系統(tǒng),周作人在《歌謠與方言調(diào)查》中就迫切寫道:“這個(歌謠)拼音問題,本會曾經(jīng)籌議過幾次,不過還沒有制成音標;現(xiàn)在需要甚急,可望即日進行?!盵8]68

        三、統(tǒng)一認識:羅馬字母方音音標的制定

        由上文可知,歌謠方音音標的選擇是學界亟待解決的重要命題,使用何種方法統(tǒng)一以往注音的混亂局面呢?對于歌謠方音音標的選擇,當時眾多學人主張完善羅馬字母拼音方法,制定羅馬字母方音音標。因羅馬字母的書寫與讀法已被民眾普遍接受,易于傳播與推廣;相較于國際音標,羅馬字母也易于印刷。而且,歌謠運動發(fā)展高潮之時也正值國語羅馬字運動發(fā)展高潮之際,很多歌謠運動的倡導者與參與者,同樣也是國語羅馬字運動的中心人物,他們在加入有關歌謠大討論的同時,也不自覺地把他們在國語羅馬字運動中的主張帶入歌謠運動中。在國語羅馬字運動中,周作人、趙元任等主張借助26個羅馬字母改革漢字并取代漢字,希望改變以往漢字難識、難記的局面。為此,趙元任、林語堂、周辯明等還嘗試擬定了國語羅馬字母拼音方案。當歌謠運動中學界提出對方音描寫的科學追求時,歌謠運動與國語羅馬字運動的目標便都集中在音標的制定上。此時,國語羅馬字運動的參與者便水到渠成地把他們的主張移位至歌謠運動的方音描寫中,他們同樣也希望用羅馬字母記錄歌謠的方音,制定羅馬字母方音音標??梢哉f,羅馬字母的選擇,“一方面可以‘學術化’,如調(diào)查方音,標記古音等工作用得著它;一方面又近于‘革命化’,所以常與‘漢字運動’‘建設中國新文學’等問題,連帶運動,唱高入云”[7]187。這種科學記錄與改造中國的雙重任務,也使學界最終選擇以羅馬字母為基礎制定方音音標。對于羅馬字母方音音標的選擇與制定,周作人具有首倡之功,錢玄同、林語堂兩位語言學家積極響應,制定了羅馬字母方音音標方案。

        作為歌謠運動、新文化運動、白話文運動等多個運動倡導者的周作人,始終保持著對方言、方音的高漲熱情與持續(xù)關注。他在對方言調(diào)查與研究具有開山意義的《歌謠與方言調(diào)查》中指出,歌謠運動的發(fā)展已“略有根柢”,與歌謠相關的方言調(diào)查也應提上日程。他意識到以往記錄歌謠的方法具有較大缺陷,“因為歌謠里有許多俗語都是有音無字,除了華北及特別制有俗字的廣東等幾省以外,要用漢字記錄俗歌實在是不可能的事,即使勉強寫出也不能正確,容易誤解”[3],“單用漢字既是不行,注音字母尚未制有方音閏母,也決不夠用”[3]。為準確記錄歌謠,文中他參照錢玄同的意見,嘗試用26個羅馬字母對一首紹興兒歌進行拼音,部分內(nèi)容如下:

        “大媽媽咳,薦薦我咭!”

        “Doo momoa ghe,ciencien go cih!”

        “我弗會(合)薦!”

        “Qa feecien!”

        ……

        大意:

        “大媽媽呀,給我薦一個地方吧!”

        “咱們不會薦!”

        筆者認為,周作人使用的拼音音標應該是錢玄同在《歌謠音標私議》中擬定的方音音標(3)周作人在文中寫道:“上邊的拼法大抵照錢先生的意見,限于二十六個羅馬字,不加符號,關于這事錢先生不久當有更完全的方法發(fā)表,這里不必多說?!?,對于該音標方案,后文將詳細論述。周作人還對紹興方言中某些特殊發(fā)音的音標予以了說明,如zh為紹興“奇”字的聲母,gh是“亥”的聲母,并聽從趙元任與周辨明等的意見,用q代替ng。對于用羅馬字母拼注歌謠方音的方法,他認為雖有商榷之處,但足以證明“非用這一類方法決不能錄出這篇歌詞來了”[3]。值得一提的是,周作人還注意到歌謠的聲調(diào)與語調(diào),但他并未對它們做出進一步的解釋說明。周作人已清晰地認識到歌謠中的方音記錄問題并倡導學界制定一套統(tǒng)一的羅馬字母方音音標,引發(fā)了學界對方言方音問題的關注及制定音標的熱潮。此后錢玄同與林語堂積極響應,擬定羅馬字母方音音標。

        (一)錢玄同的《聲韻總圖》

        錢玄同是我國著名的音韻學家、語言學家,他一生積極推進中國的文字改革與羅馬拼音改革。1918年錢玄同發(fā)表的《中國今后之文字問題》掀開了國語羅馬字運動的帷幕。1922年《國語月刊》推出了《漢字改革專號》,眾多學者發(fā)表文章鼓吹漢字改革,建議使用羅馬拼音取代漢字。專號中刊發(fā)了錢玄同的《漢字改革》,與同期多數(shù)學人主張用26個羅馬字母作為漢字拼音的想法不同,他主張使用國際音標作為漢字的拼音字母。他認為羅馬字母雖有易寫與美觀兩大優(yōu)勢,但卻也有發(fā)音不足的劣勢。作為歌謠運動與國語羅馬字運動參與者的錢玄同,也隨著當時的思想潮流關注到對方音的記音問題上。在《歌謠周刊紀念增刊》發(fā)表的《歌謠音標私議》中,為響應周作人制定方音音標的訴求,錢玄同以26個羅馬字母為基礎,大膽地嘗試擬定方音音標。文中錢玄同開篇就寫道,此篇文章的目的是擬歌謠的音標。他認為國際音標是標注歌謠的最佳方式,但考慮到當時的印刷條件,他只能用“二十六個羅馬字母來做歌謠的暫用的音標。照著國際音標的排列”[5]擬定《聲韻總圖》。

        錢玄同擬定的《聲韻總圖》橫向為音標的發(fā)音部位,縱向為音標的發(fā)音方法,與國際音標的排列基本吻合。但發(fā)音部位排列的順序為由內(nèi)向外(從喉到唇),與國際音標表發(fā)音部位由外向內(nèi)(從唇到喉)的排列順序正好相反(4)1912年,國際音標發(fā)言部位調(diào)整為由外向內(nèi),延續(xù)至今。。表中共有音標66個,上部分是聲母,最后4行是韻母,其中聲母49個,韻母17個?!堵曧嵖倛D》的聲母相當于國際音標中的輔音,表中根據(jù)聲母的發(fā)音部位與聲帶振動情況,詳細地劃分出聲母的成阻部位、成阻方式及清、濁。表中的韻母相當于國際音標中的元音,圖中升韻、升降韻、半降韻、降韻是根據(jù)韻母發(fā)音時舌位的高低劃定而成;前韻、中韻、后韻是依照韻母發(fā)音時舌面的前后位置制定。其中,w、u、uy等因發(fā)音時為圓唇,為圓唇韻。葉尖韻、舌葉韻與舌尖韻也是根據(jù)韻母發(fā)音時的有關部位命名而成。

        錢玄同《聲韻總圖》中的音標基本按照國際音標[8]18,36的排列及發(fā)音標準擬定,體現(xiàn)出音標方案制定的科學性與規(guī)范性。表中詳細地劃分出每個音標的發(fā)音部位與發(fā)音方法,有利于讀者較好地了解與掌握每個音標的發(fā)音情況。文中還對每個音標的發(fā)音狀況與用法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與示例說明,由于錢玄同更加熟悉浙江與江蘇方言及國語,所以文中的示例多以這些方言為主?!堵曧嵖倛D》中雖然不少音標沿用了國際音標的書寫方法,如p、b、n等,但大部分音標是用26個羅馬字母拼合的新音標。提及這些音標的制定,他僅這樣寫道:“東拼西綴,總算湊成了這樣一套不倫不類的音標,但因字母太少了,所以有些聲音相近,勉強可以對付著通用的,大都把它們胡亂拼合了。”[5]

        (二)林語堂的《方音字母表》

        林語堂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語言學博士,他于1923年從德國萊比錫大學學成歸來,并執(zhí)教于北大。同年,林語堂在《歌謠周刊》中發(fā)表《研究方言應有的幾個語言學觀察點》一文,這篇文章可以說是林語堂語言學研究的一篇綱領性文章,他的語言學研究方法、基本觀點與學術立場幾乎都在該文中得以體現(xiàn)。1924年,北大研究所國學門方言調(diào)查會成立,集合了黎錦熙、錢玄同、容肇祖等30余人,林語堂當選為方言調(diào)查會主席。此后,林語堂積極主持方言調(diào)查與研究的各種事宜,擬定《北大研究所國學門方言調(diào)查會宣言書》,主持《歌謠周刊》中“方言標音專號”和“方言研究專號”兩個專號,等等。他在“方言標音專號”中發(fā)表的《方言調(diào)查會方音字母草案》,以當時的國際音標為基礎,擬定了中國最早的記錄方言的國際音標。雖然林語堂的這套方音音標,根本目的是為促進方言與方音的調(diào)查,但在客觀上促進了歌謠記錄的科學化與規(guī)范化。

        《方言調(diào)查會方言字母草案》正文共分為12部分,第1部分和第2部分為林語堂擬定的方音聲母表與元音表,第3部分至第10部分為對音標符號做的詳細說明(5)分別是“普通符號”“字母總說明”“變通方音字母的幾條”“標聲調(diào)例”“詞類連用類”“聲母的說明”“元音的說明”“國際音標的其他符號”。。林語堂開篇就對方音字母表的一些制定原則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他認為字母表的制定應符合既“簡單”又“合乎科學精密研究”兩種需求。為達到此目的,他主張“方言之拼字與其發(fā)音的說明分為兩事,拼字不妨取最簡便的字母,而此簡便字母在此方音中的詳細讀法,只須在篇首幾句說明中,用發(fā)音學名詞及符號說清楚”[9]。所以,他認為方言的字母可分為兩種:“一是寬式的,每方言所用的各略有不同,二是嚴格的,各字母有比較一定的讀法。寬式的用于拼一方言之音;嚴格的用以說明發(fā)音的實狀。嚴式的字母是很詳密的,所用的字母多,各方言都可用;寬式的字母是根據(jù)一方言中所有最少數(shù)必須分別的音來采取嚴式中最簡便的字母去表他,所用的字母少。”[9]也就是說,林語堂認為方音的表示應分為方音拼字與發(fā)音說明兩部分,拼字應使用寬式字母,主要用較為簡單的字母拼音;發(fā)音說明應使用嚴式字母,要對具體方音的發(fā)音做詳細說明。不過,無論是寬式字母或嚴式字母,他認為都應限定在26個羅馬字母中——“二十六個字母多半有公認的讀法。我們不但要限于二十六個字母,并且于二十六個字母的用法,也務求使與習慣無甚差別?!盵9]“于說明上,我們?nèi)耘f可以限于二十六個字母,仍舊不用麻煩難懂的新號……我們的根本主張是寧可加符號,不造新字母”[9]。這樣不僅為求方音表示的便利,林語堂的另一個目的還在于可以方便民眾使用,即“不可造一種專家們的字母”[9]。

        林語堂擬定的《方音字母表》包括《聲母表》與《元音表》兩部分,其中聲母35個,元音12個,相較于錢玄同擬定的《聲韻總圖》與當時國際音標[8]18,36的音標數(shù)量而言,林語堂擬定的音標數(shù)量明顯較少。林語堂擬定的這些音標一部分沿用了國際音標與26個羅馬字母部分字母的書寫方法,另一部分則是以2個羅馬字母拼合而成,相較于錢玄同擬定的《聲韻總圖》與國際音標的音標書寫方法來說,林語堂擬定的音標顯然更容易書寫與記憶。這些數(shù)量較少又方便書寫的方音音標,正符合林語堂希望擬定一套可以方便拼字的寬式音標之目的。但對于各個音標的發(fā)音情況,他僅將這些音標與羅馬字母、注音字母的讀音進行簡單對照,并未對每個音標的發(fā)音部位、發(fā)音方法及音標類型進行詳細說明,這使林語堂擬定的《方音字母表》略顯粗糙。同樣,林語堂也希望擬定一套可以準確記錄方音的嚴式音標,為此,他在文中也詳細地介紹了這些音標的具體使用說明。在該文后的《方言標音實例》及林語堂的另一篇文章《語言學叢論:方言字母與國語羅馬字》[10]中,他使用創(chuàng)制的這套音標方案及說明方法對北京、蘇州、紹興等多地的方音進行拼音與說明,證明其所擬音標方案及說明方法的可行性。林語堂提出的方音字母制定原則及擬定的《方音字母表》具有重大意義,他根據(jù)國際音標擬定了中國最早的記錄方音的音標,這套有著獨到見解的拼音方案,對后來的方言調(diào)查及漢語拼音字母的制定,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時的學人不僅關注到方音,還關注到方音中聲調(diào)與語調(diào)的記錄問題,容肇祖的《征集方言的我見》、林語堂的《方言調(diào)查會方音字母草案》、魏建功的《搜錄歌謠應全注音并標語調(diào)之提議》中都有對聲調(diào)與語調(diào)標注方法的探索。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再詳述。

        不過,這種以26個羅馬字母為基礎制定的方音音標并沒有得到普遍的推廣與使用,更多的只是限于語言學人的“孤芳自賞”。畢竟,這些注音與標聲方法更多的是語言學人初步的記音探索,這些方法本身也存在著不少問題。1925年,北大文科研究所開會決定暑假以后把《歌謠周刊》并入《國學門周刊》,不久后由于當時國內(nèi)時局的動蕩,歌謠征集活動停止,北大歌謠運動告一個段落,方言調(diào)查活動也在歌謠運動的結束中草草落幕。以26個羅馬字母為基礎制定的方音字母的探索,也隨著歌謠運動與方言調(diào)查運動的結束而宣告中止。

        四、余論

        在北大歌謠運動中,歌謠運動的倡導者與發(fā)起者并未制定出在全國統(tǒng)一使用的方音音標,但這些學人對注音方法的積極探索,使學界對方言方音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并促進了歌謠記錄的科學化、規(guī)范化。董作賓就提出:對歌謠的搜集,“將來我們或者用一個比較完善的辦法:1.先把字母來寫音調(diào);2.挨次注出漢字;3.譯成官話;4.附注方言。這樣一來,似乎容易得到一點真相”[11]。歌謠運動結束后,不少學人在搜集歌謠時就十分注意用注音方法拼注歌謠,主要以注音字母與國際音標兩種方法為主。顧頡剛在中山大學出版的《吳歌甲集》就用注音字母對歌謠中的特殊方音予以拼注。不少民族學者及語言學家則用國際音標對歌謠進行注音。如凌純聲在《湘西苗族調(diào)查報告》中,用國際音標記錄44首苗族歌謠原語、注釋、漢語翻譯,趙元任在《廣西瑤歌記音》中用國際音標對瑤歌進行注音,等等。

        可以說,在歌謠運動開展的8年中,為準確記錄歌謠,歌謠運動的倡導者與參與者從開始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混用的記音方法,向希望搜集者使用注音字母、26個羅馬字母以及國際音標3種現(xiàn)代方法,再到嘗試以26個羅馬字母為基礎制定統(tǒng)一的方音字母的變化,體現(xiàn)出民俗學自創(chuàng)立之始,就秉承著忠實記錄的科學原則,追求對歌謠的準確記音。不過,這種科學記音的傳統(tǒng)并未真正得到繼承,從事民俗學研究的學人的學術背景以傳統(tǒng)的文學、史學為主,普遍缺乏專業(yè)的語言學訓練與素養(yǎng),即使當前民俗學科教育體系已經(jīng)完備,但由于學科課程設置的影響,真正可以用國際音標獨立記錄歌謠的民俗學人也并不多見。這就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歌謠方音記錄與研究的長期缺位,最明顯的莫過于被稱為“世紀經(jīng)典”和“文化長城”的“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中的《中國歌謠集成》的搜集。這場耗時28年之久,匯聚全國各地區(qū)與多民族的聲勢浩大的歌謠搜集運動,在中國民俗學史乃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史無前例。但《中國歌謠集成》中記錄的歌謠卻僅僅是歌謠文本,不但違背了科學記錄歌謠的原則,而且也無法體現(xiàn)歌謠獨具地方特色的韻律美,使這次大型歌謠搜集運動的學術價值大打折扣?;厮莅倌旮柚{研究史,在歌謠運動初期,學界就有著科學記音的學術追求,但歌謠運動結束后并未持續(xù)堅持,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當前,新型電子媒介在田野作業(yè)中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記錄歌謠的方方面面,但學界仍應重視搜集者語言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訓練,這樣不僅可以滿足特殊情況下科學記錄歌謠的需要,同時也有助于搜集者更好地了解歌謠、解讀歌謠。

        猜你喜歡
        方音國際音標音標
        國際音標和漢語拼音之間的關聯(lián)
        魔力音標
        自然拼讀法和國際音標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比較
        國際音標的發(fā)展變化對我國教材音標注音規(guī)范的啟示
        自然拼讀法與音標教學共同促進大學生英語詞匯量的增加
        唐山文學(2016年2期)2017-01-15 14:04:02
        初中英語國際音標教學模式初探
        文理導航(2015年33期)2015-11-19 19:36:38
        《鄉(xiāng)音正誤》所載山西方音研究
        魔力音標
        鄉(xiāng)村變遷與方音變化的性別模式——基于連島社區(qū)的個案研究
        歪打正著
        国产午夜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日本高清乱码中文字幕| 精品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夜夜添夜夜添夜夜摸夜夜摸|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在线观看国产三级av| 日本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流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影院| 亚洲伊人色欲综合网|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2020 | av在线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在线视频播放| 日韩av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巨乱亚洲| 一二区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九一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偷拍视频|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毛片| 失禁大喷潮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国看不卡| 91国产熟女自拍视频| 免费看美女被靠到爽的视频| 乱人伦中文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艳妇av在线出轨| 麻豆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 曰欧一片内射vα在线影院|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尿失禁| 日韩狼人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16 | 人妻熟女一区二区三区app下载|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影院| 一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你懂的视频在线看播放| 丝袜美腿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饥渴xxhd麻豆xxhd骆驼| 日本激情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香港三级日本三韩级人妇久久|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 亚洲乱码国产一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