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妍
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一上冊第七單元是以“自然情懷”為主題的散文單元,其中包括《故都的秋》《我與地壇》《荷塘月色》等文章。三篇文章都是寫景散文中的經(jīng)典,以《故都的秋》為主,《我與地壇》與《荷塘月色》為輔,通過“學習任務群”的閱讀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對寫景抒情類散文的鑒賞與審美能力。
以《故都的秋》為主實施的群文閱讀,其他兩篇文章為《我與地壇》《荷塘月色》,都是現(xiàn)代寫景抒情散文。所以在設計學習任務群的時候,要從欣賞優(yōu)美言辭的角度入手,分析幾篇散文的異同,體會寫景抒情的寫作手法,然后進行內(nèi)化與遷移。因此,可以將本學習任務群設置為 “文學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提升對文學散文的審美鑒賞能力。
本任務群的議題創(chuàng)設,要讓學生在景物描寫中,感受散文的情味。作為寫景抒情的經(jīng)典,其中的景物描寫使用了較多的藝術手法,特別是描寫層次,值得學生借鑒。但是,這三篇散文抒發(fā)的情感是不同的。如《故都的秋》,表現(xiàn)的是作者對北國秋天的喜愛與眷戀;《荷塘月色》則是通過對荷塘景色的描繪,表達作者對美好景色的贊美與對不平靜內(nèi)心的排遣;《我與地壇》通過抒發(fā)對母親的思念,升華到對生命的感悟。三篇文章都是通過景色描寫,表達出真摯的情感。所以本任務群的議題可以設置為“從景物描寫中,品味散文情味。”
學習任務一:閱讀中整體感知,縷清行文思路,確定“文眼”。第一,知人論世,在閱讀前先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背景;第二,審題,探究“故都的秋”的作用?第三,初讀文章,找出表達“故都的秋”的文眼詞語。本任務的設置,主要是通過教師的引導,深入感知文本內(nèi)容,掌握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幫助學生感受作品的情感。另外,在題目的分析中,讓學生感受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通過對文眼的探究,為下一步的精讀做鋪墊。
學習任務二:精讀文章,通過對景物特點的分析,感受作者的情感。繪制表格,讓學生對《故都的秋》中的畫面命名、景物、寫景角度、景物特點、手法和情感等內(nèi)容填寫表格,梳理文章內(nèi)容。通過引導學生對文本的精讀,培養(yǎng)其對景物描寫的概括能力,并感受作者的情感。
學習任務三:通過合作探究,讓學生感受作品的主旨,進一步感受借景抒情、以情馭景的表現(xiàn)手法。第一,故都的秋很美,但作者為什么從“悲”的角度來寫,這就要結合作者的心情來理解。第二,“秋味”是悲涼的,為什么在郁達夫筆下卻是這么的美?請結合自己熟悉的作品,印證中國文人與“秋”的關系。第三,文章中情與景的關系如何?文章是怎么呈現(xiàn)情境統(tǒng)一的。此任務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通過任務探究,理解作者的主觀情感與客觀景色的關系。
學習任務一:通過《故都的秋》的鑒賞學習,進行《荷塘月色》《我與地壇》的自主學習。第一,通過自主閱讀,嘗試縷清兩篇文章的結構,整體感知課文。第二,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從課文名稱、創(chuàng)作背景、畫面命名、景物、寫景角度、景物特點、手法與情感角度繪制表格。此學習任務就是借鑒《故都的秋》的精讀方法,教師制定適合學生的學習任務,由學生自行完成。
學習任務二:課后作業(yè)。讓學生結合作者的生平,探究《荷塘月色》《我與地壇》的主旨。
學習任務一:在自學完《荷塘月色》《我與地壇》之后,小組派代表展示表格內(nèi)容,在學生評價與教師點評中確定最佳答案。
學習任務二:探究課文主旨,掌握作品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第一,學生自由發(fā)言,借助創(chuàng)作背景與作者生平,辨析《我與地壇》《荷塘月色》的主旨,第二,分析兩篇文章是怎么做到“情景統(tǒng)一”的?此部分的設計,就是為了更好地把握主旨,再結合之前《故都的秋》對景物描寫手法的分析,了解文中情與景的關系。另外,《我與地壇》還包含著一定的人生哲理,要讓學生更深入地感受情、景、理。
學習任務三:學校要舉辦“文學藝術”的展演活動,從學習過的三篇文章中,挑選自己最喜歡的文章,多角度賞析,進行再創(chuàng)作,可以寫一篇文章,也可以創(chuàng)作古詩,或是畫一幅畫。本任務的設計,是因為課堂時間有限,所以要求學生課后進行擴展延伸,自主完成任務,然后在下次課堂中展示。以此將三篇散文的寫景特點進行整合,實現(xiàn)學習的融會貫通,讓學生嘗試學以致用。在此通過學校舉辦展演活動情境的構建,引導學生進行再創(chuàng)作,以提升課堂學習的趣味性。
學習任務一:展示上節(jié)課中學生的再創(chuàng)作作品,同學間進行評價與教師點評。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下,展示創(chuàng)作成果,然后在展示與評價中獲得知識養(yǎng)分,深入掌握三篇寫景抒情散文的特點,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
學習任務二:以讀促寫,探究寫景抒情散文的創(chuàng)作方法。第一,從語言特色、景色、意境、抒情方式、情感等幾方面,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三篇文章的表格填寫。第二,歸納寫景抒情法散文中,景物的歸納方法。第三,歸納寫景抒情的方式。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以發(fā)展與提升學生學習思維能力為背景,通過群文閱讀,探究寫景抒情散文的創(chuàng)作方法,為學生后期可以獨立創(chuàng)作寫景抒情散文奠定基礎。
學習任務三:課后作業(yè)。學校板報要增加“我的家鄉(xiāng)”版塊,請同學們積極投稿,以“我的家鄉(xiāng)”為主題,選擇一處美景,借鑒“寫景抒情”的創(chuàng)作手法,創(chuàng)作一篇800 字左右的作文,表達你對家鄉(xiāng)的熱愛。
本次閱讀教學選擇教材中的三篇寫景抒情散文,以一篇帶多篇,在教學方法上有所創(chuàng)新,轉變之前一篇精讀教學的形式,運用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方式。這種形式在實踐運用的時候有自己的優(yōu)勢,也有些許的不足。第一,本課堂中選擇的三篇文章都是現(xiàn)代散文中的經(jīng)典佳作,每一篇文本的特色都很明顯,所以以群文閱讀的形式開展學習任務群教學還是一次新的嘗試。三篇文章的教學要有所取舍,雖然對《故都的秋》進行了精講,但剩下的兩篇文章中的精彩部分講解就不能面面俱到,要帶領學生自主進行賞析。第二,整個群文閱讀中運用情境化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更加深刻地體會作者創(chuàng)作的情感,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效果更明顯。第三,《我與地壇》和《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有很多不同,需要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充分加以辨析,特別是情、景、理結合的闡述,讓整節(jié)課更加通透,更有亮點。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學習任務群教學模式,可以突破語文教學理論與實踐的局限,讓原先沉悶的課堂更具活力,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教學理念與現(xiàn)代教學實踐模式的創(chuàng)新。另外,通過學習任務群的運用,在“四位一體”的合作下,促進了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達到了提升學生審美鑒賞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文化傳承能力與理解能力的穩(wěn)步提升,符合新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