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霞,周 荃
(湖南電氣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1)
高職英語是高職高專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依據教育部頒發(fā)的《高等職業(yè)教育??朴⒄Z課程標準》,該門課程的設置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雙文化能力及雙語言能力。從某種角度上說,高職英語不僅是一門語言教學,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經過多年努力,高職英語教學已經慢慢從傳統(tǒng)單一的語言教學轉變成當前的“語言+文化”教學。然而,在目前的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學習情況、課堂的教學內容及最終的考試評價等,都呈現(xiàn)出了西方文化專屬的現(xiàn)象。為使英語教學迅速邁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雙車道”并行的形態(tài),應將雙文化圖式的教學模式引入到高職英語課堂之中,在英語教學中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實力,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跨文化交際學中的核心概念?;魻枌⑽幕曌鹘浑H,也將交際視為文化[1]。然而,文化的相關界定卻多種多樣。泰勒認為,文化包含了非常豐富的內容,如信仰、法律、道德,以及其他人作為社會成員所獲得的習慣與能力[2]。竇衛(wèi)霖將文化視作區(qū)分人與動物的標志,包含價值觀、行為及物質成果等[3]。從廣義上講,文化主要指的是人類所創(chuàng)建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文化主要是一個民族的社會觀念、價值觀、文化風俗、文學藝術等。圖式屬于一種認知模型,表征著與特定而又反復的情境有關的知識和信念。劉明東將文化圖式定義為人腦中關于文化的知識結構塊,是人體大腦通過以往的經驗形成的一種與文化相關的知識結構,可以將其用來對人類社會中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進行感知和理解。立足于此,雙文化圖式可定義為學生腦海中與中、西方文化相關的知識結構塊,是通過早先的認知結構形成的與中、西方文化相關的知識組織模式。雙文化圖式可以實現(xiàn)對不同的中、西方文化進行感知和理解。
高職英語作為高職學生的必修科目,是安排學時最長的課程之一。與其他課程不同的是,英語教學不僅能傳授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而且完全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傳遞語言背后所隱藏的意識形態(tài)、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4]。作為語言學習和價值培養(yǎng)相結合的重要載體,英語教學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近年來,我國英語教學雖有加強文化教學的傾向,但重視西方文化、忽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這一母語文化疏離現(xiàn)象仍然比較普遍。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學習需求到課程考試,均存在“西方文化強勢,中國文化弱勢”的現(xiàn)象,使得學生在掌握英語語言和西方文化的同時,忽視了學習和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
1.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疏離的歸因
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導致學生母語文化疏離的因素有很多,歸結起來主要有教育主管部門缺乏引導力、人才培養(yǎng)缺少對母語文化的關注、英語教材中的母語文化和英語文化失衡等因素。
教育主管部門缺乏引導力?!吨腥A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強調教育應該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吸收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一切優(yōu)秀成果[5]。然而,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在這一方面并沒有提出具體要求。
人才培養(yǎng)缺少對母語文化的關注。通過對搜集到的一些外語人才培養(yǎng)方案分析,發(fā)現(xiàn)幾乎每個學校都針對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提出了要求,然而,實際上卻未關注到西方文化與母語文化的結合。
英語教材中的母語文化和英語文化呈現(xiàn)出了失衡狀態(tài)。自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英語教育一直建立在英語文化的基礎上,在英語教學中導入英語文化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尤其現(xiàn)在使用的教材中充滿英語文化知識,久而久之母語文化也就是傳統(tǒng)文化將逐漸被模糊和邊緣化。
2.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疏離的消解
語言是文化傳承與發(fā)揚的載體。因此,英語教學中既要重視西方文化的學習,也要重視中國文化的學習,通過構建雙文化圖式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文化鑒別能力,提升學生的母語文化自信,消解學生的母語文化疏離。
一是增強文化鑒別能力。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教育工作會議上,時任教育部長陳寶生明確提出了教育要回歸本分、初心、夢想。所以,學校須在教育部門的引領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積極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英語教學中雙文化圖式的構建能讓學生在提升英語能力的同時,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特色,讓學生在對比學習中進一步增強文化鑒別能力。
二是提升母語文化自信。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主要是建立在巨大成就和輝煌歷史的基礎上,是一種理性且成熟的自信。高校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對學生的文化自信進行培養(yǎng),讓他們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強大的精神動力,理性對待英語文化。
1.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
當前,大多數(shù)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傾向于西方文化和知識的傳播,如向學生講述西方文化對語言表達的影響、西方小說風格等。盡管這有助于學生理解英語的表達方式,但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較大差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產生疏離感和陌生感。我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且源遠流長,若能將多樣的文化形態(tài)(如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國菜系、京劇、武術等)融入英語課堂,為課堂教學注入新鮮“血液”,定能拉近學生與英語課堂之間的距離,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
2.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高校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然而,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要建立在對本國文化充分認知基礎上,學生只有充分了解本國文化,才能更好地認識他國文化,更好地實現(xiàn)跨文化的交流。為了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教學要重視本土文化的引入,以雙文化圖式的模式,讓學生在學習英語語言的同時,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
成功實現(xiàn)雙文化交流主要取決于對跨文化交際的適應性。因為人類文化存在較大的共性,交際雙方的文化圖式在某些時刻會呈現(xiàn)出兩種對等現(xiàn)象,即完全對等和交叉對等。
完全對等的文化圖式主要指交際雙方利用當前文化圖式對對方文化信息進行全面了解,因為它們之間存有關聯(lián)性和相似性。比如,“血濃于水與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不管是中文還是英文都可以讓人想象到骨肉之間難以割舍的親情。又如,“趁熱打鐵與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鸚鵡學舌與talk like a parrot”“自食其果與eat the fruit of one’s own doings”“禍不單行與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等,它們之間都呈現(xiàn)出了對等。
交叉對等的文化圖式指的是語言文化中盡管包含了相同的文化信息和情感,但在實際的使用中意義卻有所不同。比如,形容一個人狂歡,中文有“牛飲”一詞,而在英語中卻使用“drink like a fish(魚飲)”的方式進行表達;再如,中文的“壯如?!保⒄Z表述為“as strong as a horse(壯如馬)”。
教師可靈活運用上述兩種文化圖式,促進學生跨文化適應性培養(yǎng)。
大學生肩負著振興中華的責任,同時也承載著弘揚中華文化的使命。因此,學生必須要提高利用英語表達我國本土文化的能力。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將傳統(tǒng)文化適當融入教學,讓學生在今后的文化交流中更好實現(xiàn)優(yōu)秀文化的傳播。
英語測試是為了評價學生的英語學習成效,同時,它也具有某種導向作用。在傳統(tǒng)的高職英語測試中,中華文化的比重通常較小,未來需要在高職英語測試中適當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以更好助力英語教學中的雙文化圖式構建。
總之,積極創(chuàng)建雙文化圖式教學模式,加大傳統(tǒng)文化與英語課堂的融合度,積極對學生用英語傳播傳統(tǒng)文化的能力進行培養(yǎng),從而為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