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永昌縣第五中學(737200)李慶翠
初中生對外界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在歷史教學中滲透熱點新聞符合初中生的年齡特點,能夠將歷史與現(xiàn)實緊密聯(lián)系起來。筆者嘗試將熱點新聞滲透于初中歷史教學,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下面進行詳細闡述。
一個人如果能將他的興趣與他的志向結合起來,那么他離成功就不遠了。教師需為學生成長搭建“腳手架”,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自己的未知領域。近兩年來,國家出臺了大量扶持中醫(yī)藥的相關政策。2021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加快中醫(yī)藥特色發(fā)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促使中醫(yī)藥高質量發(fā)展。教師在教學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孫思邈的《千金方》、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內容時,可充分借助以上熱點新聞,激發(fā)學生探究中醫(yī)學的興趣,幫助學生了解中醫(yī)的博大精深。選擇恰當?shù)臒狳c新聞,可以促使學生主動獲取相關知識,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中國可謂是多難興邦,每經歷一次災難,國家實力就提升幾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一致,共同克服困難。在教學相關知識點時,借助“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1998 年特大洪水災害”“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等熱點新聞,既可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又可促使學生主動關注社會,了解國家大政方針,了解國情,加強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
對于不同的歷史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理解和態(tài)度。初中歷史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和運用唯物論和辯證法,力求使學生能站在正確的角度去看待、分析和處理學習和生活中的一切問題,從而適應社會變化,從容自若地應對未知變化。
“未來社會唯一能確定的就是它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幫助學生適應社會變化,主動應對變化,培養(yǎng)學生主動、終身的學習習慣是歷史教學的任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熱點新聞,有助于學生逐漸養(yǎng)成用歷史思維方式自覺思考問題的品質以及分析、參與社會事件的良好習慣。
如在教學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第21 課“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時,筆者通過材料引導學生分析工業(yè)革命的影響之一——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學生得到啟示:科技推動社會的進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此處筆者巧妙地引入了孟晚舟事件。
孟晚舟事件,表面上看是中國公民被加拿大非法拘留的刑事案件,實質上是美國操縱他國針對中國公民、旨在打壓中國高科技企業(yè)的政治迫害事件,是中美兩國近幾年博弈的縮影。美國表面上是在高端芯片上對付華為,實際上是在對付中國,妄圖遏制中國高科技的快速發(fā)展。這說明今天國家間的競爭,說到底是科技實力的競爭;誰掌握了高新科技,誰就在產業(yè)上具有優(yōu)勢。即使沒有孟晚舟事件,美國還會找其他借口來遏制中國高科技的發(fā)展。
再如,教學部編版九年級下冊第20 課“聯(lián)合國與世界貿易組織”時就可借助疫情無國界的熱點新聞,引導學生掌握“經濟全球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從人類歷史來看,每次疫情的產生都會推動社會發(fā)展,如九年級上冊的“文藝復興運動”中提到“中世紀歐洲黑死病流行,促使人文主義思潮形成”。從最近的新冠疫情來看,全球抗疫有助于各國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在講授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10 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時,就可運用抗擊新冠疫情的案例。在抗疫過程中,共產黨人堅持為人民服務,給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新冠疫情與歷史教材內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相關歷史知識去理解該熱點。
熱點新聞就在學生身邊,在歷史課堂中引用熱點新聞,引導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自覺形成關注熱點、思考問題的習慣,鍛煉學生用唯物論和辯證法這兩件法寶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符合新高考背景下歷史學科注重考查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
新材料、新情境、新問題是當前各地市歷史中考的趨勢,出題時偏向于用熱點新聞去命題立意,考點最終回歸課本,即具有“起點高、落點低”的特點。
歷史中考復習的第一階段往往注重基礎知識的夯實和知識脈絡的構建及梳理,第二階段通常是專題復習。在各類專題復習中,應重視重大歷史事件的周年紀念、長效社會熱點等的專題復習,將相關熱點新聞與課本中的歷史知識進行整合,總結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幫助學生重構與現(xiàn)實相結合的歷史知識體系。
結合熱點新聞進行專題化復習時,教師需注意引導學生仔細研讀熱點新聞,提取熱點新聞中的關鍵信息,找出其與歷史教材的連接點,讓學生運用歷史思維和歷史知識來思考熱點新聞。如歷年的熱門考點:臺灣問題。海關總署2021 年2 月26 日宣布,為防范植物疫情風險,自2021 年3 月1 日起暫停臺灣地區(qū)菠蘿(鳳梨)輸入大陸。這次“鳳梨事件”讓臺灣各界驚覺,過去五年來,蔡英文當局不斷指責大陸,破壞兩岸關系,但外銷出口卻依賴大陸,不止科技產品,農產品也是。這使臺灣地區(qū)的民眾深刻地體會到兩岸關系是需要用善意去經營的。以此熱點新聞為紐帶,將臺灣的相關知識點進行歸類復習:用史實說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問題的由來;新時期的兩岸關系。引導學生自由發(fā)言,總結歸納,透過熱點新聞分析事件的本質。最后,引導學生在兩岸關系上樹立正確的觀點。通過這一專題的復習,學生構建了關于臺灣的知識體系,此后遇到相關問題,就可聯(lián)系古今、融會貫通、觸類旁通。
第三階段的復習強調固基強本,以不變應萬變。臨考前仍以基礎為重,讓學生注重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消化和落實,通過構建知識體系,消除知識碎片化的現(xiàn)象。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中要準確理解史實、靈活運用唯物史觀。學生可利用在家吃飯的時間看《新聞聯(lián)播》,了解最新的熱點新聞,并與課本上的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這個過程需要學生運用已構建的知識體系和已具備的分析能力。
利用熱點新聞進行專題化復習時,需注意幾個問題:第一,實現(xiàn)歷史知識和熱點新聞的有機結合,保證學生能利用歷史知識來解答現(xiàn)實問題;第二,讓學生運用歷史思維解答問題,實現(xiàn)歷史知識的有效應用;第三,要有大局觀,立意要明確;第四,所選擇的熱點新聞應具有代表性,應精益求精。
當前,部分公民的責任意識淡薄,對社會的發(fā)展進步造成了不良影響。在2020 年加長版的寒假,部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淡薄,缺乏責任意識,殊不知“宅”在家認真學習,就是擔當和責任,就是為國作貢獻。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需依賴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中逐步滲透,引導學生主動關注社會、融入社會。
如在教學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11 課“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努力奮斗”時,可以引入中國人民舉國辦大事的相關新聞,引導學生明確中國夢的實現(xiàn),既依靠國家宏觀政策調控,又依靠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大事面前,各行各業(yè)承擔責任;大事過后,各行各業(yè)危機感加重,努力工作,兢兢業(yè)業(yè)。作為中學生,應該做到:在校認真學習、團結同學、尊敬老師,在家關心父母、承擔家務,在社會遵紀守法。這就是中學生的公民責任意識。責任意識不是一時形成的,需要從小培養(yǎng)。作為中學生,面對大事,不應做局外人,而是要努力做參與者。只要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攜手并進,中國夢就一定能夠實現(xiàn)。每一件大事都為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教育契機。
新時代要求教師終身學習,教師要邊工作邊學習,在學習中工作,在工作中學習和思考,在教學中理解,在實踐中提高,將工作與學習融為一體。大數(shù)據(jù)時代,數(shù)據(jù)更新以秒來計算,教師專業(yè)知識、教學技能與教育觀念的轉變也上演著大數(shù)據(jù)的“速度與激情”。教師正面臨著全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2020年寒假的線上授課,讓許多教師深切體會到終身學習的重要性。盡管之前經過一定的線上授課培訓,但隔著冰冷的屏幕與學生一起完成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在線上跟上教師上課的節(jié)奏,保證教學質量,大部分教師還是經過了好一陣的摸索與改進。這段經歷也讓許多教師明白,教師只有不停地轉換角色,緊跟時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助力學生成長,不被社會淘汰。教師不僅要做好屏幕前的教書匠,還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網絡給教師提升自我提供了最便捷的通道。教師每天早晨洗漱時利用“學習強國”平臺播放新聞聯(lián)播等,就可以做到知識更新,與時俱進。如果教師還能結合先進的大數(shù)據(jù)技術,將昨天的歷史與今天的新聞結合起來,就更有利于自身理論素養(yǎng)的提升。
當然,在教學實踐中引入熱點新聞時,要注意對熱點新聞進行甄別與篩選。歷史教學中選用的熱點新聞只有立足于教材內容,和歷史知識緊密相連,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才能使學生從中受到啟迪。因此,選擇的熱點新聞要體現(xiàn)國家政策和國計民生,且具有前瞻性,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外,引入熱點新聞的方式應盡量多樣化,注意找準切入口,引入熱點新聞時不可喧賓奪主。課堂探討熱點新聞時要注意把握時間,時間過長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表自己對熱點新聞的獨立見解,幫助學生樹立自信。
學習歷史,是為了借鑒過去,正視現(xiàn)在,暢想未來。初中歷史教學可借助熱點新聞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正所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讓鮮活的現(xiàn)實和沉重的歷史發(fā)生碰撞,讓歷史課堂與時俱進,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