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馨沂
上海大學 上海 200444
沉浸式交互藝術展是隨著數(shù)字媒體藝術日益發(fā)展下應運而生的一種藝術形式,它的最大特點就是“沉浸式交互”,指畫家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設置在特定空間內(nèi),融合色彩、藝術、設計、技術、科學、人文與自然等因素,采用聲音、燈光、電等物理元件為觀者營造一個特別的場景,從而使觀者在有感覺體驗的同時又能和作品產(chǎn)生交流互動,從而引發(fā)觀者共振,探索人與世界的新關系。然而早在1900年代,外國就有藝術家開始嘗試沉浸式的直觀體驗,沉浸式藝術也被應用于電影和藝術中。而我國的沉浸式交互藝術則基本處于萌芽階段,且沉浸式藝術交互展的體驗作品和空間區(qū)域分布不平衡,目前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兩大城市[1]。
本文主要通過對沉浸式交互的設計方式,以及徐匯藝術館中運用的相關案例進行在色彩、交互等形式上的分析,總結出更加符合我國藝術館的沉浸式交互設計,從而為觀眾打造一個可以全身心感受藝術家及其作品創(chuàng)作背后的涵義的特定空間,引發(fā)觀眾共鳴,使得觀眾能夠更好理解作品,沉浸式觀展[2]。
藝術家們?yōu)榱丝梢猿浞值貙⑺囆g與觀者結合,為了能夠讓“觀者真正地進入到作品之中”,嘗試過很多種方法。在傳統(tǒng)的美術鑒賞過程中,觀賞者一般是通過視覺上所感受到的平面、立體的靜止圖像等來感受美術,往往通過映入眼簾的色彩對比,再加以自己有限的思想境界,來盡量地與畫家所要表達的思想去結合。而在沉浸式藝術欣賞的過程中,藝術作品被藝術家從多種感官所表達,以此來更好地去啟發(fā)觀看者的思維,更好地與畫家形成共振。同時沉浸式藝術所強調(diào)的就是互動—觀賞者與作品之間的互動。觀賞者不僅可以欣賞藝術,還可以成為一個創(chuàng)作者,通過肢體動作等方式改變作品的色彩傾向與構圖,描繪出自己心中的畫卷,從而產(chǎn)生對于藝術作品和藝術家更深層次的思考。通過結合科學技術與相關設備,與傳統(tǒng)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來結合,使藝術可以與觀賞者產(chǎn)生交互,就是所謂的沉浸式藝術[3]。
“交互”是一種交流的關系。交互設計依靠傳感藝術、電子藝術等藝術手段來有效地刺激觀者的感官,也可以說是人與計算機的交流與互動。通過觀賞者的感官感受以及反應從而得到信息的反饋。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的所用到的手段就是交互設計,其本質也可以說是創(chuàng)造觀賞者的用戶體驗。交互設計藝術以提升用戶交互體驗來作為設計中心,它是一種可以讓作者、作品與觀賞者產(chǎn)生互動的藝術,其作品,可以將觀賞者、作品乃至整個空間相聯(lián)系起來,彼此交互融合。
目前我國的沉浸式藝術,可以歸結為由VR技術帶來的藝術虛擬化和現(xiàn)實直觀體驗所啟動。在2010年,丹麥藝術家奧拉維爾·埃利亞松曾和中國新銳建筑師馬巖松合作過沉浸式展覽“感覺即真實”。2013年末,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的“我有一個夢”亞洲巡展在上海當代藝術館展出,將沉浸式藝術展覽推向了大眾,引起了展覽界的一種新興藝術展覽風潮[4]。
隨后,沉浸式藝術展覽在我國遍地生花,為觀眾們帶來一場又一場的非凡體驗。藝術家們積極地把各種新發(fā)展的技術投入到了作品當中,使觀賞者可以與作品有更直接的互動,創(chuàng)造了空前的沉浸式體驗。
徐匯藝術館是以徐匯區(qū)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為依托,傳播先進文化、典藏藝術精品、開展學術研究、舉辦陳列展覽、普及審美教育的公益性文化機構,是徐匯區(qū)對外文化交流的平臺。
互動性的藝術作品是一種涉及與觀眾在某個互動方面的一種藝術品,通過各種裝置或是技術使觀眾可以親身參與到藝術之中。徐匯藝術館進行了許多嘗試—多媒體全息洞窟、沉浸式互動舞臺劇、藏輪交互數(shù)字作品、多媒體影像動畫等等。他們通過還原壁畫中的鮮艷色彩以及人物與動作,將與上海相距甚遠的地區(qū)“搬”進了場館,讓參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沉浸式觀展所帶來的魅力[5]。
走入場館,壁畫上的一只妙若知音的飛鳥突然“活”了過來,它飛向了左邊,接而繞場一周,喚醒了壁畫上的主佛和樂師,同時,洞窟內(nèi)漸漸亮起,一陣意蘊獨具的樂曲聲傳來,縈繞在你的四周,壁畫中央的樂隊開始配合演出……這是徐匯藝術館《樂者敦和·大音煌盛—敦煌壁畫樂舞專題展》一樓的多媒體全息洞窟的開幕部分(圖1)。
圖1 軌道鏡動畫《蜃舞童戲》(圖片來源:筆者于徐匯藝術館拍攝)
多媒體全息洞窟創(chuàng)作理念是讓靜止的壁畫藝術動起來,讓無聲的壁畫藝術響起來。運用多媒體新科技手段使古老的敦煌壁畫煥發(fā)新的藝術生命結合AR技術,通過數(shù)字色彩真實還原壁畫中的角色,讓沉寂千年的本次展覽主角人物,從壁畫中穿越而來為現(xiàn)代的觀眾進行表演。在這個新媒體作品的創(chuàng)意中,設置了情景中情緒線的展開以及前后呼應的戲劇表現(xiàn)手法,打破了一般展覽使用照片和圖文版的靜態(tài)展示方式,給予觀眾形象化的聯(lián)想和沉浸式的體驗,在參觀者的心里產(chǎn)生情感聯(lián)想,烘托渲染的氣氛,讓作品更有視覺沖擊力[6]。
敦煌壁畫樂舞展的二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樂器展示,這也是敦煌樂舞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墻上懸掛的樂器并非單純展示這樣簡單—它還需要與動畫進行互動!二樓展廳中樂器懸掛的位置,是虛擬形象“藥叉”與“化生童子”嬉戲追趕的行進方向?;訒S著配樂與這些實物進行互動,比如先鉆進琵琶里,再躍過拍板上,同時伴有撥弄樂器發(fā)出的聲響。這一技術被稱為軌道鏡,軌道鏡核心技術在于虛擬形象與實物邊緣線條的結合。館方通過輕松幽默的互動讓更多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對古老的中國華夏民族文明史故事產(chǎn)生濃厚興趣。同時,這也是國內(nèi)首次在關于中國古代藝術的展示中使用虛擬圖像與實物展品互動的軌道鏡技術[7]。
在墻壁上的樂器多以深棕色為主,所以,動畫的色彩設計就偏向明亮與清新。在整面以灰棕色為色調(diào)的墻體上,突然出現(xiàn)以藍白色調(diào)為主的動畫,這強烈的色彩對比把參觀者的目光馬上吸引了過去,緊緊抓住參觀者的注意力,促使參觀者跟著化生童子的腳步沉浸式體驗敦煌樂舞。
如果說一樓的全息影片把每個觀者都送回千年之前,展示出無比輝煌、高大的敦煌形象,那么二樓的軌道鏡影片則輕松而幽默,帶領大家重回當下,帶回一片音樂、歷史和文化回響。
徐匯藝術館用多媒體與傳統(tǒng)藝術相融合的展陳方式(圖2),將“徽墨”以一種全新的、活態(tài)的、時尚的方式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多媒體展項根據(jù)武英殿版《四庫全書》中《墨法集要》《墨譜法式》所記載的油煙墨、松煙墨制作工藝,以及與御園圖集錦墨密切相關的《乾隆御制詩圓明園四十景圖詠》,邀請知名國畫家繪制水墨風格的場景原圖、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作曲,由專業(yè)團隊制作水墨動畫和軌道鏡動畫,用墨的藝術表現(xiàn)方式,讓古代文獻和傳統(tǒng)工藝動起來[8]。
圖2 動畫《油煙墨制法》 烏金千秋照—徽墨專題展(圖片來源:徐匯藝術館)
此外,作品通過模仿水墨畫的風格,以暗調(diào)的色彩以及重點突出的高亮色彩進行主次對比,讓參觀者一目了然畫面主次順序。展方用沉浸式的多媒體互動展項,讓觀眾以最直觀的方式迅速體驗制墨、用墨的過程,與徽墨這一傳統(tǒng)的非遺文化來一次現(xiàn)實的碰撞,感悟值得今人去繼承的精神力量。
此次我也很有幸地參與了《妙像煥彩,化境入微—西藏日喀則地區(qū)13-15世紀壁畫專題展》的策展活動中。此次西藏壁畫專題展二層多媒體展廳通過關聯(lián)270度LED大屏幕與交互轉輪裝置進行視覺、聽覺、觸覺的三重感官體驗,給觀眾置身于西藏鳥世界壁畫中,體驗大自然所帶來的勃勃生機[9]。
創(chuàng)作《靈鳥之森》(圖3)這件作品時,我們提煉了西藏壁畫的基礎元素與色彩,保留壁畫中視覺沖擊最大的紅色,將動植物用對比強烈的色彩描邊繪制,通過感官體驗與數(shù)字媒體交互裝置的結合,將原始壁畫中的生動之處以更豐富的形態(tài)呈現(xiàn)給觀眾,使觀眾體驗感更強,更加震撼。
圖3 《靈鳥之森》交互轉輪現(xiàn)場圖(圖片來源:現(xiàn)場拍攝)
在沉浸式交互藝術設計中,增加多感官的互動能使觀眾能更快沉浸到作品的空間中,從視覺到聽覺、嗅覺、觸覺,觀眾將逐漸更具沉浸感,更加放松、全身心的去感受作品。
雖然視覺是最主要的互動形式,但光有視覺還不夠,聽覺和觸覺的加入能讓觀眾更快地置身其中,身臨其境地體驗作品所帶來的魅力,使得觀眾參與感更高,仿佛是自己在動手完成作品,參觀過程也更加生動。
人與裝置之間的關系分為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裝置的關系以及裝置與裝置之間的關系。在傳統(tǒng)繪畫中,作品是不會因為參觀者的存在或者行為而發(fā)生改變的,而參觀者也不會與其他參觀者進行行為互動,也不會因為兩個作品放置在一起而出現(xiàn)裝置中的彼此交互[10]。
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能一味追求高科技的應用,也需要加入人文情懷,需要有導向意識。通過一個故事,或者介紹、讓觀眾體驗一門技藝,將觀者最好地帶入藝術作品中,引導觀者思索其中背后的含義,傳遞文化理念,提升觀者藝術審美,才是藝術館所需要的追求的目標,才能讓沉浸式交互藝術發(fā)揮它最大的價值。
隨著數(shù)字技術的日益進步,數(shù)字媒體藝術也被廣泛應用于各個行業(yè)之中,影響著人們的參觀方式。數(shù)字媒體藝術下的沉浸式互動藝術展,越來越強調(diào)觀者和藝術作品之間的交流而產(chǎn)生的新效應。
沉浸式交互藝術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讓藝術家與觀眾之間有了更好的交流,為觀眾帶來非凡體驗。沉浸式這樣的新穎的藝術形式使得原本枯燥難懂的藝術作品變得生動起來,從平面變成空間,從單向變成雙向,讓觀眾與作品、藝術家之間進行互動,走進藝術家所創(chuàng)作的世界,這樣有助于打破觀眾與作品之間的隔閡,使得觀眾能夠更好理解作品,沉浸式觀展。本文對沉浸式交互藝術的起源發(fā)展做了簡單的概述,通過分析走在沉浸式交互設計前沿的徐匯藝術館中的沉浸式交互藝術展,根據(jù)知識點以及案例提出沉浸式交互藝術設計的建議,以多感官沉浸式互動和思考人與裝置等關系進行設計為主,數(shù)字媒體藝術與人文情懷為輔助,為觀眾營造更加符合我國的沉浸式交互藝術展。目前我國沉浸式交互藝術的發(fā)展正處于初級階段,本課題希望對沉浸式交互藝術的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從而為觀眾打造一個可以全身心感受藝術家及其作品創(chuàng)作背后的涵義的特定空間,傳遞文化觀念,更好地了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