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當代錫伯族文學中的家園意識探析

        2023-01-05 15:56:46崔悅
        河西學院學報 2022年1期
        關(guān)鍵詞:察布查爾錫伯錫伯族

        崔悅

        (伊犁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新疆 伊寧 835000)

        家園意識是生態(tài)美學的重要范疇之一。海德格爾在《返鄉(xiāng)——至親人》中提出,“‘家園’意指這樣一個空間,它賦予一個處所,人唯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因而才能在其命運的本己要素中存在?!保?]家園是安放身心的地方,人只有在家園中才能獲得最本己的存在,實現(xiàn)身心和諧并感受到幸福。對此,中國當代生態(tài)美學家曾繁仁教授提出:“‘家園’是我們的居住之地,是我們祖先的安息之地,也是我們的根之所在?!保?]400然而,對于那些為戍守邊疆而遷徙到新疆的錫伯族人來說,作為“居住之地”的家園和“祖先安息之地”的家園卻是分離的。正如當代錫伯族詩人富金才在《紀念日夜晚夢不斷》中所感嘆:家鄉(xiāng),我的家鄉(xiāng)——從清代邊疆看去形象渺茫?!?,我的故鄉(xiāng)察布查爾——在這里,啊,我的原籍在穆克登——在那邊。[3]228錫伯族歷史上的大西遷讓錫伯族人有了兩個魂牽夢縈的故鄉(xiāng),一個是東北“那邊”的故鄉(xiāng),一個是烏孫山下伊犁河畔“這邊”的故鄉(xiāng),當代錫伯族文學在回望歷史和建設新家園的情感結(jié)構(gòu)中呈現(xiàn)出較獨特的家園意識。

        一、具有地域特色的家園書寫

        家園既指一個人成長和生活的地理空間,又包含著精神棲居之地,是一個有著物質(zhì)和精神雙重內(nèi)涵的地方。物質(zhì)的家園為生命的展開提供了有形的空間場所,精神的家園則使人獲得精神和情感的歸屬。對于錫伯族作家來說,家園承載著他們背井離鄉(xiāng)之后對故土的懷念,也寄托著現(xiàn)代化進程中對生命安穩(wěn)的渴望。具體說來,當代錫伯族作家的作品大多根植于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展現(xiàn)了錫伯族的生活狀態(tài),并將動人的情和美融于錫伯族的文化氛圍里,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

        (一)自然家園——伊犁河南岸的察布查爾

        在當代錫伯族作家創(chuàng)造的文學世界中,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觀是家園意識的表層顯現(xiàn),勾勒出錫伯族人自然家園的形貌。

        縱觀當代錫伯族文學史,新疆的伊犁河谷和河谷南岸的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是作家們家園書寫的重要空間。詩人郭基南在建國后所創(chuàng)作的抒情詩《早安!伊犁河谷》《伊犁是個聚寶盆》《伊犁春色(組詩)》《飛吧!鴻雁》《察布查爾的早晨》等,描繪了伊犁河谷的秀麗景色,充滿了浪漫主義激情;詩人西榆的《察布查爾(組詩)》和《依拉齊牛錄和烏珠牛錄》、阿蘇的《堆齊牛錄》和《牛錄(二首)》、顧偉的《故鄉(xiāng)的那片濕地》等,也都以伊犁河谷為抒情背景,這些詩歌共同勾勒出當代錫伯族詩人的家園邊界。正如詩人佘吐肯獻給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成立50 周年的詩中所寫的“我站在巍峨的烏孫山之巔,眺望亙古的察布查爾草原,激情像滾滾奔騰的伊犁河,心中涌起傾吐肺腑的感嘆”[3]246。那里南有烏孫山,北有伊犁河,加之澆灌萬畝糧田的察布查爾大渠,共同組成了錫伯族人生活的自然地理空間,使得當代錫伯族詩歌融自然山川、人文歷史于一體,體現(xiàn)出獨特的地域風情。

        伊犁河谷和察布查爾不僅是引發(fā)詩人們家園之情的地方,也是小說展開敘事的空間,不僅使小說呈現(xiàn)出獨特的地域特色,也為塑造獨具特色的錫伯人形象提供了重要的活動場域和環(huán)境依托。郭基南的長篇小說《流芳》第二部《虹展烏孫》和第三部《春到河谷》寫的就是西遷的錫伯族軍民定居察布查爾以后展開的屯墾戍邊史和生存斗爭史,特別是《春到河谷》將錫伯人建設美好家園的奮斗場景與地方風物描寫相結(jié)合,全景式地展現(xiàn)了伊犁河谷的秀麗風光;傅查·新昌的中篇小說幾乎都是以巴庫鎮(zhèn)為歷史或文化背景,那是他在察布查爾這個家園原型的基礎上所建構(gòu)的錫伯族文化濃縮地;佟加·慶夫的小說幾乎都是在寫察布查爾這片土地上發(fā)生的故事,展示了察布查爾大渠、雞尾巴魚灘、伊犁河上游的三股河灣等獨特的自然景觀。

        (二)生活家園——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活場景和風土人情

        建構(gòu)在自然家園基礎上的是生活家園。伊犁河谷獨特的自然氣候孕育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錫伯族文化,并顯現(xiàn)在錫伯人的日常生活場景和風土人情中,成為當代錫伯族文學更為貼近現(xiàn)實人生的家園意識顯現(xiàn)。

        翻開當代錫伯族文學史,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幅幅生動的錫伯人日常生活場景圖。錫伯族是一個勤勞的民族,勞動場景是錫伯族文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且不說以開鑿察布查爾大渠這一歷史事件為主題的文學作品中有大量的勞動場景,就是再現(xiàn)新時期錫伯族生活的作品中也有很多勞動場景,如郭基南的《河灣》中的撒網(wǎng)打魚,傅查·新昌的《傾斜的風景》中的磨坊勞動,佟加·慶夫的《生活的旋律》中的農(nóng)忙場景等。另外,狩獵是錫伯族文學中極具民族特色的勞動生活場景,這是新疆錫伯族保留祖先漁獵遺風的體現(xiàn),也表達了當代錫伯族作家對逐漸消失的傳統(tǒng)生產(chǎn)方式的懷念。與此相關(guān)的代表作品有富金才的詩歌《狩獵的歡樂》、關(guān)舒德的詩歌《騎射頌歌》、郭基南的小說《獵人》、傅查·新昌的小說《寂靜的雪野》、佟加·慶夫的小說《獵手的煩惱》、吳文齡的《獵狗》等。除此之外,在當代錫伯族文學中,婚喪嫁娶的民俗風情也是生活場景的一部分,流露著作家們的家園意識。郭基南的《啊!婚宴!婚宴!》、佟加·慶夫的《親家》和《情牽重陽》、楊振遠的《婚禮宴后》等都圍繞著錫伯人繁瑣的婚禮儀式展開,體現(xiàn)了作家對新的時代背景下傳統(tǒng)風俗的反思。除上述生活場景外,展現(xiàn)富有特色的錫伯族飲食風俗也成為當代錫伯族文學的一部分,為此詩人西榆在《錫伯餅》中寫道:“我的鍋里,每天都旋轉(zhuǎn)妻子新鮮的愛戀/和錫伯獨特的風情。”[3]259佟林清也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錫伯族風俗小說,其中《裹在發(fā)面餅里的一塊生面團》《花花菜里撿出一根紅辣椒》將制作錫伯族特色美食——發(fā)面餅和花花菜的過程和人情世故相結(jié)合,既介紹了錫伯人獨特的飲食,又描繪了錫伯族淳樸的民族風情。事實上,除了上述文學作品外,錫伯族作家總會不自覺地將本民族的人文風俗融入創(chuàng)作中,寄托了濃厚的鄉(xiāng)土情感和對幸福家園的向往之情。

        (三)文化家園——當代錫伯族作家的文化還鄉(xiāng)

        建構(gòu)在自然家園和生活家園基礎上的是文化家園,當代錫伯族作家在觸摸本民族文化家園的過程中尋找著精神還鄉(xiāng)之路。錫伯族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多種文化形態(tài),且文化內(nèi)容豐富。其中,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經(jīng)過錫伯族世代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是錫伯族智慧的結(jié)晶,也是當代錫伯族文學中引人入勝的文化片段。

        西遷節(jié)是錫伯族第一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承載著錫伯族人民對祖先的崇拜之情,傳遞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是錫伯族的文化血脈,傳承“西遷精神”也是當代錫伯族作家的一個使命。他們情系“西遷”,用詩歌、小說等文學形式再現(xiàn)錫伯族西遷的悲壯場景、刻畫西遷路上的英雄人物、頌揚錫伯族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其中,詩歌代表作有管興才的敘事長詩《西遷之歌》、佘吐肯的《圖伯特頌》、阿蘇的《正紅旗下的歌吟(組詩)》等,小說代表作有郭基南的長篇小說《流芳》第一部《情漫關(guān)山》、傅查·新昌的《大遷徙》、佟加·慶夫的《馬背上的琴聲》和《大山道路上的車轍》等。當代錫伯族作家不僅熱衷于在宏大的歷史敘事中展現(xiàn)本民族文化精神,還很擅長在創(chuàng)作中通過本民族特色文化,如朱倫念說、刺繡、弓箭文化等,深入錫伯族文化的根底,反思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遭遇的挑戰(zhàn)及未來發(fā)展命運?!啊靷悺清a伯語對翻譯成滿文或錫伯文的漢族章回演義小說的稱呼,‘念說’在錫伯語里稱‘呼比蘭’,統(tǒng)稱之為‘朱倫呼比蘭’,既‘念說章回演義小說’之意”。[4]這是錫伯族的典型曲藝表演形式,也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之一。當代錫伯族作家佟加·慶夫傾心于本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曾專門寫過《“朱倫”念說家》這樣的作品,充滿了對這一文化形式的懷念之情。然而小說也從另一個側(cè)面反映出“朱倫”念說這一曲藝形式的衰落。另外,錫伯族女性的刺繡工藝和男性的弓箭制作也是很有代表性的錫伯族傳統(tǒng)文化形式,作家們會自覺不自覺地在作品中展示這些非物質(zhì)文化內(nèi)容,并以此為基礎探索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價值。

        當代錫伯族文學立足于伊犁河及其南岸的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這一地理家園,生動再現(xiàn)了新中國成立之后錫伯族的生活家園,并在錫伯族非物質(zhì)文化中追尋著祖先的足跡,肯定了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以生動的藝術(shù)形式追尋著理想家園。

        二、家園意識的代表意象

        錫伯族分居東北和西北的獨特地理空間、在駐防屯田中形成的社會空間、多民族交往交融的文化空間,共同形塑了錫伯族作家的審美理想,使當代錫伯族文學形成了獨特的“幸??臻g”(巴什拉語)意象:牛錄和察布查爾大渠。在上述空間意象的相互參照中,當代錫伯族文學構(gòu)造了一個純凈自然的精神家園,使其在當代少數(shù)民族文學普遍關(guān)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種種矛盾與焦慮的大潮流下,保留了難能可貴的單純與執(zhí)著,為面對現(xiàn)代性沖突與碰撞的現(xiàn)代人提供了一個安穩(wěn)的心靈棲居地。

        (一)安放身心的“地方”——牛錄

        “地方”是與“空間”相聯(lián)系的一個概念。在海德格爾看來,地方是人類棲居、歸屬、守護的世界。[5]152-171當我們感到對空間完全熟悉的時候,空間就變成了地方。與空間相比,地方更讓人安穩(wěn)和依戀。總之,“地方”是凝聚了人類經(jīng)驗和情感的地方,是“存放著美好回憶和輝煌成就的檔案館”[6]126?!芭d洝笔钱敶a伯族文學中的一個代表性“地方”意象,處于錫伯族沉淀下來的價值中心。

        牛錄亦作牛鹿,意為“箭、大箭”,滿洲八旗軍政組織的基本單位??滴跞荒辏?696年)錫伯人全部被編入滿洲八旗,分屬于各牛錄。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政府派遣錫伯族軍卒“防御10員、驍騎校10員、兵1000名,攜其家眷3275 人”[7]前往新疆伊犁駐防屯田。西遷以后的錫伯族官兵遷往伊犁河之南(今新疆伊犁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并組建了錫伯營,錫伯族有了自己的牛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遷,牛錄的內(nèi)涵也發(fā)生了變化。1938年,錫伯營在歷史上消亡,牛錄隨之成為“鄉(xiāng)”一級的行政單位,有了“鄉(xiāng)”的新內(nèi)涵,并被當代錫伯族作家賦予了“故鄉(xiāng)”的審美價值。由此可見,牛錄不僅是一個地理空間,也是錫伯族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獨特的文化意象。正如詩人阿蘇所寫,“牛錄想起來很溫暖/這樣的時候/我們就在老高老高的坡上/隨便望望/而牛錄就在這兒/在滿是草木氣味的地方……”[3]279(《牛錄》)牛錄保存著過往歲月的美好,帶給人溫暖和家園的歸屬感。因此,在當代錫伯族文學的世界中,牛錄成為一個核心意象,幾乎每一位作家都曾在作品中表達過對牛錄的熱愛和懷念之情。詩人西榆曾專門寫過牛錄的歌《依拉齊牛錄和烏珠牛錄》、阿蘇被稱為“牛錄派”詩人,他曾這樣寫道:“注定我常年廝守在堆依齊牛錄/與泥土以及淳樸的民歌相依為命”[8]、蘇農(nóng)的《漁獵》也說:“牛錄是父親也是母親”[3]308。至于當代錫伯族小說,小說所敘述的故事幾乎都發(fā)生在牛錄之中,每個故事都是對牛錄的前世今生的生動演繹,牛錄成了一個會說話的存在者和承載了偉大歷史感的審美意象。

        然而,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錫伯族原生態(tài)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對此顧偉在詩中寫道:“族兄是厭倦/獨家獨院的自給生活/向往白皙的手和臉”,而“失去雜草相陪的莊稼/是寂寞的單純的/正如頭痛與土地”[3]294。面對錫伯族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消逝和族群文化身份的淡化,當代錫伯族作家流露出對逝去的鄉(xiāng)村生活的懷念和對往昔家園的深情回望,“蘇慕爾氏的人們/和一些石頭/隨意地生長在那兒/空曠的陽光里/芨芨草灘一望無際/堆齊牛錄/落入夏日巨大的掌心/堅守一種精神……”[3]275牛錄成為詩人心靈與存有的產(chǎn)物,守望牛錄就是守望錫伯人的精神家園。

        (二)民族精神之寄托——察布查爾大渠

        如果說牛錄是當代錫伯族作家安放心靈的“地方”,那么,這個“地方”的創(chuàng)造則需要可見性的“物”來實現(xiàn)。正是有吸引詩人注意力的“物”,作家才會凝望并贊美“地方”,而這些“物”在進入詩人感知世界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它們自己的空間。在我國,錫伯族主體人群大多偏居邊地,盡管全球化迅速發(fā)展的過程使地方經(jīng)驗受限,但是以立足本土、依托族群經(jīng)驗為主進行創(chuàng)作的錫伯族當代作家,依然通過田園牧歌式的抒情筆調(diào)抵抗著現(xiàn)代社會帶給人的生存焦慮,探索著西部邊地人的精神出路,并呈現(xiàn)出以“物”為中介設置空間,進行空間敘事、抒情的特點。因此,對族群空間內(nèi)特定的“物”——地理景觀的書寫,成為錫伯族作家觀照生活、思考歷史、探尋出路的主要方式,與此同時,“物”也在詩中道說存在,并成為“可棲居之物”[9]。

        新疆錫伯族主要生活在伊犁河南岸的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那里南有烏孫山,北有伊犁河,加之澆灌萬畝糧田的察布查爾大渠,共同組成了錫伯族人生活的自然地理空間。其中,察布查爾大渠是錫伯族的生命渠,流淌著西域錫伯族人的悲愴奮斗史,成為錫伯族文學中家園意象的代表。西遷之后來到新疆伊犁的錫伯軍民,僅靠伊犁河南岸原著居民留存的萬余畝土地根本無法滿足口糧需要。為了生計,他們只有另行開渠,擴大耕地面積,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面對嚴峻的現(xiàn)實問題,錫伯營總管圖伯特帶領錫伯族軍民努力尋找生存之路,在實地考察和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經(jīng)過深思熟慮提出開挖大渠引伊犁河水的主張。于是,錫伯族軍民“揮舞鐵鍬/把血汗在身上流盡/營造了叫做察布查爾的東西/這脈活命的水呵”[3]280。察布查爾大渠為駐守邊疆的錫伯族人帶來了生機和希望,“金黃的麥穗酒醉似的/羞得抬不起頭來/喘著粗氣的黑牛/不知磨破了多少個鐵掌/鼓起肚皮的糧倉”[3]290,這個錫伯族西遷的駐防地成了真正的金色糧倉,也成為錫伯人守望的故鄉(xiāng)。為此,有很多當代錫伯族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追溯這一段歷史,表達對祖先的崇拜和感恩。其中,詩歌代表作有富金才的《察布查爾的春天(組詩)》、爾吉春的《察布查爾大渠》、佘吐的《圖伯特頌》、錫偉男的《我是一支神箭》等。除此之外,以察布查爾大渠為核心意象的小說也有很多,如郭基南的《流芳》第二部《虹展烏孫》、傅查·新昌的《父親之死》、佟加·慶夫的《鐘魂》等。

        段義孚曾在《空間與地方:經(jīng)驗的視角》中提出“寬敞的形象”這一觀點,他認為“寬敞與實現(xiàn)自由的感覺密切相關(guān)。自由意味著空間,意味著有力量和足夠的地方去活動?!保?]42“無論是森林覆蓋的山巒還是綠草如茵的平原,它們是否能夠樹立起寬敞的形象都至少在部分程度上取決于人們歷史經(jīng)驗的類型?!保?]4618世紀的錫伯族大西遷讓三千多錫伯族軍民離開熟悉的家園來到西域荒蕪之地,他們不僅要改變漁獵、畜牧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轉(zhuǎn)而發(fā)展農(nóng)業(yè),更要適應和改造新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以實現(xiàn)自由的生存。在此過程中,察布查爾大渠成為錫伯族歷史經(jīng)驗中強烈生存意志的投射地和族群奮斗的見證者,承載了錫伯人堅韌不拔、蒼涼悲壯的民族精神,并成為當代錫伯族文學中“寬敞的形象”。

        三、家園意識中潛藏的功利性

        按照當代中國生態(tài)美學家曾繁仁教授的觀點,家園意識“不僅包含著人與自然生態(tài)的關(guān)系,而且涵蘊著更為深刻的、本真的人之詩意地棲居的存在真意。”[2]325當代錫伯族作家并沒有專門探尋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作品,但是家園意識卻無處不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創(chuàng)作,并升華為對“詩意地棲居”的追求?!皸印笔呛5赂駹栒軐W思想的重要命題,“即置身在平靜中,意味著在自由和保護中持守在平靜里,這種自由讓一切守身在其本性之中。棲居的根本特征就是這種讓……自由和保護……它貫透整個棲居領域。”[5]154在當代錫伯族作家的筆下,邊疆自然景觀、錫伯族的生活場景和特色文化得到了自在彰顯和保護,牛錄和察布查爾大渠這兩個錫伯族文學的代表性家園意象不僅凝聚了民族情感,更開辟了讓心靈自由的空間。然而,作為地處邊緣地帶的人口較少民族,錫伯族在經(jīng)歷了族群遷徙和現(xiàn)代多元文化的碰撞后,不可能在家園意識的表現(xiàn)中不摻雜任何功利性。

        (一)寄托返鄉(xiāng)的渴望

        《辭海》對“家園”的解釋有兩個層次,“①私人的田園。潘岳《橘賦》:‘故成都美其家園,江陵重其千樹?!诩亦l(xiāng)。元好問《九日讀書山》詩:‘山腰抱佛剎,十里望家園。’”[10]由此可見,家園既指人的居住之所,具有實體性,同時又具有想象性和情感寄托性。當代錫伯族文學中呈現(xiàn)的家園意識既有對居所的依戀,又寄予了離家之人對家鄉(xiāng)的懷念,“情感意向都是歌詠性的”[11],極具中國傳統(tǒng)家園意識的特點。

        當代錫伯族作家大多出生并成長于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這里是他們熟悉和熱愛的地方。從文藝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作家的家園意識就根源于其從小生活的家庭和村鎮(zhèn),因為那里是他們生成童年經(jīng)驗的地方,而一個人的童年體驗對創(chuàng)作的影響是深刻和長久的?!巴杲?jīng)驗是一個人心理發(fā)展不可逾越的開端,對一個人的個性、氣質(zhì)、思維方式等的形成和發(fā)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保?2]成長于伊犁河南岸察布查爾縣不同牛錄的當代錫伯族作家,從小便與“與泥土以及淳樸的民歌相依為命”[8]349,他們熟悉那里的水土、草木和人們,甚至熟悉那里的空氣和歌聲。于是,作家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描繪家鄉(xiāng)的自然風景,回憶那里的人們?nèi)绾紊?,展現(xiàn)那里的民俗風情,并在此基礎上構(gòu)建了當代錫伯族文學史中的自然家園、生活家園和文化家園,體現(xiàn)出強烈的家園意識。

        然而,僅停留在這種創(chuàng)作心理的分析似乎還不能完全揭示當代錫伯族作家家園意識的來由。回顧錫伯族發(fā)展歷史中的關(guān)鍵節(jié)點,可以為此提供更深廣的視野?!扒逭蕉ò⒛罓柸黾{和大小和卓叛亂以后,為了加強新疆之防務,設了伊犁將軍,并調(diào)撥滿洲、索倫、綠營、察哈爾和額魯特等兵到新疆駐防。但是,清政府仍感兵力不足,遂于1764 年(乾隆二十九年),從盛京及其所屬諸城錫伯官兵內(nèi),抽調(diào)年富力強者一千余名,連同家屬遷到新疆伊犁,駐防屯田?!保?3]這就形成了錫伯族分居祖國東北和新疆伊犁、塔城等地區(qū)的現(xiàn)狀。對于新疆的錫伯族來說,伊犁河南岸的錫伯營是他們的新家園,而遠在東北的“故土”只能成為一生回望的家園。因此,在雙重家園情感的撕扯中成長起來的當代錫伯族作家,一方面在精神上渴望返回那個“在母語里/稱作‘Mukden’的/盛京老家”[14],另一方面又難舍生長于斯的察布查爾。作家們之所以會在作品中如此筆墨繁多地書寫察布查爾的山河、大地、田野、村莊和那里的風土人情,是要證明自己不是離鄉(xiāng)的旅人,那些如花朵般散落在察布查爾大渠沿岸的牛錄就是錫伯族的故鄉(xiāng),是經(jīng)歷遷徙之苦、建立戍邊之功的錫伯族創(chuàng)造的,與東北故園遙相呼應的新家園。

        (二)抵御離鄉(xiāng)的恐慌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fā)展,大多數(shù)錫伯族作家或主動或被動地離開了故鄉(xiāng)。當他們從牛錄走向城市,離開的不僅是故鄉(xiāng)水土的滋養(yǎng),還有被母語縈繞的文化氛圍。因此,重新扎根于城市的作家,時常會有一種疏離于城市的陌生感,并在創(chuàng)作中回望熟悉的故鄉(xiāng),在精神上棲居于這個讓生命安穩(wěn)的家園。

        作家們生活于城市,卻神往于故鄉(xiāng),并不斷在自己的作品中重返那個深愛著又質(zhì)疑著的故鄉(xiāng)。正如傅查·新昌在散文《城市與狗》中強調(diào)的:“在感懷城市禮遇恩澤的日子里,我時常懷念我曾經(jīng)生活過的巴庫鎮(zhèn)”。在這里,巴庫鎮(zhèn)不是一個真實的地方,而是作家心靈激情的象征,是故鄉(xiāng)的代表。他的早期代表作《父親之死》和《人的故事》中收錄的作品總體來說體現(xiàn)了兩種對故鄉(xiāng)的理解,一是承載錫伯族偉大民族精神傳統(tǒng)的地方,二是展現(xiàn)不同歷史時期錫伯人生存狀態(tài)的舞臺。而他2000年以后的作品則更多表現(xiàn)出對城市的排斥和對鄉(xiāng)土文化的依戀,如《時髦圈子》和《毛病》中,那些生活在城市的“文化人”往往受困于欲望、虛空和迷惘,與鄉(xiāng)村中淳樸、執(zhí)著和敢愛敢恨的人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錫伯族是一個有自己的語言文字的民族,錫伯語“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霍城等縣?!保?5]可以說大部分當代錫伯族作家都是在錫伯語的浸潤下成長的,對于他們來說母語與故鄉(xiāng)是一體的,每當說起母語,就仿佛回到了故鄉(xiāng)。當作家們離開故鄉(xiāng)進入城市,就成了“留存母語記憶的游子,充滿了吉普寨式的流浪感和尋找歸宿的急迫感”[16],那些充滿母語氣息的音譯詞語就成為作家們召回故鄉(xiāng)影像的途徑?!芭d洝薄安脊笄薄翱▊悺薄巴胁钡扔脻h語書寫的母語地名承載著厚重的錫伯族歷史,“米尊”“辣子”“發(fā)面餅”“花花菜”等是錫伯族日常生活中的錫伯語意象,“蘇爾法阿”“德力布”“阿古古”等男性名字或“扎墨爾”“那音”“登芝”等女性名字本身就極具錫伯文化特色。這些詞語成為錫伯族詩意返鄉(xiāng)的隱蔽通道,不僅彌補了當代錫伯族作家因遠離故鄉(xiāng)而與母語漸漸疏離的遺憾,同時也成為抵御城市生活恐慌的心靈棲居地。

        (三)克服民族認同的危機

        20世紀80年代以后,被全球化和現(xiàn)代化浪潮裹挾著的錫伯族,或主動或被動地經(jīng)歷了與其他民族的深入交往,并在此過程中遭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為此,當代錫伯族作家對本民族文化進行了深刻反思。如傅查·新昌的《最后的薩滿》就聚焦于錫伯族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的矛盾,進而發(fā)出了“我應該從噩夢中醒來了”[8]272的呼號;趙春生的《老房子》也表達了“每當我在黃昏時刻回到自己的家院時,心底就有一種說不出的失落感……”[17]在此背景下,錫伯族的民族認同問題就被凸顯出來。“民族認同亦稱‘民族歸屬感’?!褡逭J同建立于共同的文化基礎上,自覺或不自覺地與祖先、血緣等原生因素相聯(lián)系,具有強烈的感召力和持久性?!保?8]當代錫伯族作家正是通過“牛錄”和“察布查爾大渠”等符合本民族心理情感的家園意象,深入到錫伯族歷史文化之中探尋民族生存與發(fā)展的力量,并由此將民族身份認同與國家認同相統(tǒng)一,從而確立錫伯族文學的當代價值。

        當代錫伯族作家多是西遷至新疆的錫伯族后裔,祖先們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扎根邊疆的開拓進取精神感染著他們,也啟發(fā)著他們通過書寫歷史與傳統(tǒng)來凝聚族群情感,進而強化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統(tǒng)一?!芭d洝焙汀安觳疾闋柎笄弊鳛楫敶a伯族文學中最具代表性的家園意象,不僅給人以故鄉(xiāng)的踏實感和溫暖感,還帶著濃厚的歷史氣息,將當代錫伯族與他們的歷史傳統(tǒng)相連接。牛錄是錫伯族西遷的終點,又是建設另一個錫伯族家園的起點。因此,詩人阿蘇感慨道:“而牛錄就在這兒/在滿是草木氣味的地方/眼看著日頭西斜/自然而然就想起過去的年代/和丟下我們的先人/和睡在土里的/正紅旗章京/這時候/家園就在眼皮底下”[3]279。牛錄就是這樣一個充滿了歷史厚重感和現(xiàn)實歸屬感的地方,西遷而來的錫伯族祖先帶著戍守邊疆的使命感埋葬于此,錫伯族的后代又在這里耕種和繁衍。“察布查爾大渠”這個意象所凸顯的就是西遷以后的錫伯族對民族責任的堅守和對國家所做的貢獻。當代錫伯族作家正是通過這樣的家園意象,表達對錫伯族祖先所做歷史貢獻的肯定,進而確立錫伯族在整個中華民族發(fā)展中的地位,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認同。

        由此可見,當代錫伯族文學中的家園意識既是感性的,又是具有理性色彩的。生長于故土家園的錫伯族作家自然而然會在創(chuàng)作中守望家園,將情感寄予家園風物,將筆觸深入錫伯族的生活,展現(xiàn)錫伯族特色文化。與此同時,當代錫伯族作家又因遠離故鄉(xiāng)而在家園意識的表達上隱含著功利性。這也使得當代錫伯族文學中的家園意識具有了生態(tài)美學價值。

        尤西林教授認為:“現(xiàn)代化—現(xiàn)代性構(gòu)成今日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生活世界與源初的解釋學視野。”[19]當代錫伯族在“現(xiàn)代化—現(xiàn)代性”背景下所遭遇的生存困境就是當代錫伯族文學中家園意識的生態(tài)美學價值得以顯現(xiàn)的前提?,F(xiàn)代性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統(tǒng)一性”或“總體性”,正如邁克·費瑟斯通曾說:“現(xiàn)代性已被視為導致了將統(tǒng)一性和普遍性觀念將加于思想和世界之上的探索?!保?0]這種現(xiàn)代性的追求,必然會加劇少數(shù)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流失、民族語言的瀕危和共同的生活習慣與習俗的改變,從而使少數(shù)民族“承受著改造、重建、吸收、拒絕等多重壓力,相應地,欲求自身獨立身份,或者說,與他人差異的絕對存在的意識變得強烈起來。”[21]這正是為什么當代錫伯族作家熱衷于展示地域特色、書寫風土人情和追溯本民族歷史的原因。對于歷史上幾經(jīng)遷徙的錫伯族而言,與家園相關(guān)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都承載著他們的族群性,書寫家園是對家園的一種守護,體現(xiàn)了在現(xiàn)代性價值觀沖擊下族群性被弱化所激起的歸家渴望,能夠緩解錫伯族因民族傳統(tǒng)文化生態(tài)危機產(chǎn)生的離家焦慮,呈現(xiàn)出人口較少民族區(qū)別于一般性家園書寫的不同面相。然而,在中華民族共同體視域下,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建設格局中,當代錫伯族作家應在家園書寫中打破單一民族身份的局限,擴大錫伯族家園情感的范圍,同時以現(xiàn)代性視角重新審視本民族發(fā)展史,將自身發(fā)展融匯于國家建設的進程之中,從而獲得真正的“在家”感。

        按照李長中教授在《“生態(tài)寫作”的不同面相——以人口較少民族文學生態(tài)書寫為例》中的觀點,人口較少民族的生態(tài)寫作不同于一般性生態(tài)寫作對人與自然關(guān)系惡化與沖突現(xiàn)象中人的反思和文化的重新審視,而是通過書寫歷史以達到身份重建,在題材、價值取向、文本形態(tài)等方面具有異質(zhì)性,呈現(xiàn)另一種面向。

        猜你喜歡
        察布查爾錫伯錫伯族
        錫伯語與蒙古語輔音對應關(guān)系分析
        滿語研究(2020年1期)2020-08-18 02:23:32
        新疆錫伯族地區(qū)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fā)
        印刷體錫伯文圖像數(shù)據(jù)集的構(gòu)建
        論西遷入疆后的錫伯族散文
        錫伯族“貝倫舞”的舞目與詞義辨析
        樂府新聲(2017年1期)2017-05-17 06:07:19
        察布查爾縣土地利用結(jié)構(gòu)變化分析與預測
        地球(2016年9期)2016-12-03 05:59:44
        新疆察布查爾:“遠教+援疆”,開辦專家輔導課堂
        跨域反哺中的錫伯族音樂校本課程開發(fā)調(diào)查研究——以興隆臺錫伯族學校為個案
        自治區(qū)民語委(翻譯局)科研基地:新疆錫伯語言文字研究中心成立
        語言與翻譯(2014年3期)2014-07-12 10:32:10
        伊犁師范學院人文學院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錫伯語言文學)
        語言與翻譯(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1
        宝贝把腿张开我要添你下边动态图 | 91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视频| 蜜桃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中出人妻中文字幕无码| 色吊丝中文字幕|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擦边| 成人激情视频在线手机观看| 99无码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八戒网站免费观看视频| 被暴雨淋湿爆乳少妇正在播放| 国产精品自拍盗摄自拍| 亚洲国产成人一区二区精品区|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影视色香欲综合久久|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你懂的| 久久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女主播在线免费观看| 色吧噜噜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久久福利资源国产精品999| av天堂中文亚洲官网| 免费无码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麻豆AⅤ无码不卡| 黑人一区二区三区啪啪网站| av影院在线免费观看不卡| 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亚洲电影久久久久久久9999|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免费看| 不卡的高清av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偷乱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AV天天夜夜无码| 国产91会所女技师在线观看| 狠狠躁天天躁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