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qū)北街實驗學校)
當前,有些教師仍采用硬性灌輸的方法開展古詩詞教學,在教學中片面重視背誦、釋義,這種教學方法難以發(fā)揮古詩詞獨特的育人價值,也無法展現古詩詞的深刻內涵和深遠意境。為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將古詩詞的內涵展示出來,以提高學生的古詩詞學習水平。
古詩詞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徑。古詩詞具有篇幅短小、語言凝練、內容豐富的特點。為深入理解古詩詞,學生需要結合詩詞展開聯想,把握詩詞意境,體會詩詞的言外之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想象力能夠得到大幅度提升。另外,在梳理詩詞大意、分析詩詞所表達的情感時,教師可以補充詩詞內容,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小學階段的古詩詞包含了多種類型,其中很多詩詞都融合了景色描寫,把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融于一體,具有較強的審美功能,使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接受美的熏陶,提升鑒賞美的能力。古詩詞鑒賞需要圍繞“詩”“畫”“情”“理”。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能夠感受詩詞中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感悟人生哲理,提升審美能力。
古詩詞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在小學低、中、高學段均有涉及。然而,很多教師在古詩詞教學方面存在教學理念功利性強、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方法陳舊等問題,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古詩詞是詩人在特定社會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承載了詩人的人生經驗,是一個時代的縮影。而有些教師認為詩詞背景在考試中涉及較少,因此有所忽略,脫離古詩詞的社會背景開展教學,導致學生難以真正理解古詩詞的內涵,只能從表面理解古詩詞的意義,無法進行深層次的解讀。
古詩詞能夠將意境美與藝術美融合起來,呈現出充滿審美意蘊的色彩和畫面,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當前,有些教師忽略了學生審美能力的發(fā)展,課堂教學方法單一,片面關注詩詞的意思解釋,對意象和意境剖析不足,使學生無法深入體會古詩詞的美感。另外,還有部分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難以進行聯想和想象,只能按照教材內容逐字、逐句地讀,對古詩詞內容不求甚解,無法體會古詩詞的獨特魅力,不能真正理解古詩詞的審美價值。
學生對古詩詞情感的感知能力和體悟能力非常重要,只有全面感受詩人所表達的情感,與詩人產生共鳴,才能真正理解古詩詞內涵,陶冶情操。小學階段的古詩詞包含了詠史詩、詠物詩、愛國詩、送別詩等多種類型,能夠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但是有些教師對古詩詞情感的分析不足,難以帶領學生感知詩情。
在教學古詩詞時,教師要帶領學生分析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加深學生對詩人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讓學生全面感受古詩詞中的思想意境。例如,在教學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教材”)二年級上冊《登鸛雀樓》這首詩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解析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一方面,讓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事跡、思想觀念、創(chuàng)作靈感;另一方面,讓學生對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有一個整體的感知。這首古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創(chuàng)作的,他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縣的主簿,后遭人誣陷而罷官,從此便過上了訪友漫游的生活,這首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在《登鸛雀樓》中,詩人登高望遠,形象地概括了萬里河山,畫面寬廣遼遠,“欲窮千里目”表達了無止境探求的愿望,“更上一層樓”展現了無限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解析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能夠加強學生對古詩的理解,體會詩人的所感所想,深入理解古詩。
古詩詞短小精悍、韻律和諧,在中國文壇上獨樹一幟,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為了增強學生對古詩詞審美意蘊的理解,提升學生對古詩詞的審美能力,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古詩詞中描繪的場景,加強對意象和意境的深度解析,讓學生深入地感受美、體驗美,沉浸于古詩詞的意境中。例如,在教學教材二年級下冊《村居》這首詩時,教師可以從古詩意境入手,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呈現出鄉(xiāng)村環(huán)境、鄉(xiāng)村生活的美。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很多學生沒有鄉(xiāng)村生活的經歷,對農家的炊煙、河堤等場景比較陌生,難以深入體驗詩中描繪的場景,不理解鄉(xiāng)村美在何處。為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呈現古詩的情境,將圖片和視頻結合起來展現詩中的畫面,用畫面增強學生的審美感受。在《村居》中,小草在地下冒出,鳥兒在空中飛翔,楊柳長出嫩嫩的葉子,農房里冒出裊裊炊煙,孩童一起放著風箏……這美好的春光讓人陶醉,這靜謐祥和的農村景象令人向往。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古詩詞學習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古詩詞,從古詩詞中獲得美的體驗,提升審美能力。通過展示相關情境,學生能夠直觀感受鄉(xiāng)村景色,從詩人的視角出發(fā),體驗美好的鄉(xiāng)村環(huán)境,并沉浸其中。
在古詩詞教學中,體會詩人情感是最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在小學階段,有些古詩詞表達了思鄉(xiāng)之情,有些古詩詞展現了純真的友情。在古詩詞的情感表達上,有些委婉含蓄,有些直抒胸臆。教師需要結合古詩詞的情感特點,引導學生分析情感,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例如,在教學教材二年級下冊《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時,詩人借景抒情,用與眾不同的西湖美景寄托情感,對友人林子方的依依惜別之情躍然紙上?!稌猿鰞舸人滤土肿臃健肥且皇姿蛣e詩,這首詩表面寫六月西湖的美麗景色,實則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不舍。詩句凝練含蓄、意蘊生動。詩人將情感融入美景中,對景色的描寫十分生動,語言磅礴大氣,具有較強的藝術特色。在這首詩中,前兩句直接陳述了西湖六月美景與平時不同,沒有描繪具體的景色,為“虛”,后兩句展示的景色具體形象,為“實”。整首詩虛實結合,情感的表達蜿蜒曲折。另外,詩人把柔美的荷花寫得非常壯觀,展現了剛柔相濟的美感。在古代,人們擅長含蓄、委婉地表達情感,詩人在創(chuàng)作詩詞時也常寄情于景,這是古詩詞在表達情感時的突出特點。
古詩詞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對于學生的個人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教學還存在缺乏背景剖析、審美鑒別、情感引導等問題,這些問題會影響學生的古詩詞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優(yōu)化古詩詞教學方法,加強對古詩詞創(chuàng)作背景的解析,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感受古詩詞中的語言美和畫面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加強對詩人情感的剖析,提升學生的共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