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山山行
[宋]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
這首詩是梅堯臣在河南襄城縣做知縣時所作,描寫的對象是縣城附近的魯山(又名露山)。詩歌按照時間順序記錄了詩人進入、游覽與離開魯山的過程:“魯山的山峰高低起伏,恰好迎合了我寄情山水的愛好。稍微再走點路,風景優(yōu)美的山峰又是不一樣的面貌,我?guī)缀跻谏街行缴厦月妨?。因為深入山中,我見到了野熊爬樹、鹿飲溪水的場景。正當我不知道歸路在何方的時候,云霧那邊一聲雞鳴,為我提示了村落的方向。”全詩不飾纖巧,娓娓道來,體現(xiàn)出梅堯臣詩歌平淡蘊藉的風格特征。
│典故鏈接│
鹿是一種常見的食草動物,古人很早就在文學作品中描寫過鹿吃草的場景,比如《詩經·鹿鳴》中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蘋……食野之蒿……食野之芩”,“蘋、蒿、芩”就是幾種小草的名稱。鹿喜群居,常成為人們狩獵的對象。西漢時有個叫蒯通的武將,用鹿來比喻眾人追逐的權位,從而產生了“群雄逐鹿”“逐鹿中原”等說法。東漢末年,曹操迎漢獻帝至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有一次,曹操陪同漢獻帝狩獵,用天子御用的金箭射中一頭鹿,眾人誤以為是獻帝射中的,山呼萬歲。這時,曹操橫馬于獻帝之前,接受歡呼,顯示出他取漢帝而代之的政治野心。后來,曹操射獵的地方所建的高臺被稱為射鹿臺,是古代“許昌十景”之一。
主持人
石潤宏,文學博士,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教研室教師,主要著作有《古詩詞里的動物植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