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掖市臨澤縣平川鎮(zhèn)賈家墩小學 張桂玲
禮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廣泛認可,又穩(wěn)定遵守,以建立和諧關系的各種精神、準則、規(guī)范和儀式的總和。禮儀教育指針對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的行為規(guī)范所進行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實踐性,能幫助人們學會更好地和他人相處,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為他人著想。幼兒期是人生的啟蒙階段,也是塑造禮儀的重要時期。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要將禮儀教育滲透到一日活動中,讓幼兒在游戲中逐步領悟、體會到禮儀的重要性,提升認知,激發(fā)情感,改善行為,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中國是禮儀之邦,哪怕只是一餐飯,也十分講究禮儀,中國傳統(tǒng)的就餐禮儀包括入座的順序、夾菜的方式等各種不同的內(nèi)容。然而,很多幼兒還不了解就餐禮儀,就餐時會出現(xiàn)爭搶、打鬧、浪費等現(xiàn)象。針對此問題,教師可設計和用餐禮儀有關的主題活動,引導幼兒參與其中,引導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在端正行為的同時認識到節(jié)約糧食的重要性。
在午餐環(huán)節(jié),幼兒爭先恐后地盛飯,你推我拉,還會將飯菜灑在他人的身上,造成了很大的浪費。此時教師沒有主動提出解決方法,而是提出問題并鼓勵幼兒自主探討:“這樣吃飯真的好亂啊,還浪費了很多糧食,我們能不能想一個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呢?”幼兒圍繞此問題展開討論,有的幼兒提出:“有的人不會盛湯,湯總是灑在地上,但是我很擅長,我可以幫大家盛湯?!彼慕ㄗh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有幾名幼兒也自告奮勇,提出可以幫助大家盛飯分菜。又有幼兒提出:“排隊的時候亂哄哄的,會摔倒,我們應該慢慢地走,一個一個排好隊?!贝送?,教師還引導大家思考在用餐的過程中要注意哪些禮儀。幼兒認識到,在吃飯的時候不能隨意丟棄糧食,要將盤子里的飯菜都吃光,不能隨便說話,也不能哈哈大笑,這樣容易將飯菜從嘴里噴出來,很不禮貌。在總結歸納的過程中,教師還引導幼兒思考良好的禮儀和節(jié)約糧食之間的關系,大家認識到糧食是來之不易的,如果因為打鬧、說笑等原因,把食物弄在地上,就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通過排隊領飯、互助盛飯、端坐吃飯等方式,不僅能體現(xiàn)出用餐禮儀,更能減少因為碰撞等原因造成的浪費現(xiàn)象及安全問題,一舉多得。因此在吃飯的時候要對“糧食”懷著一份敬畏之心,安安靜靜地吃飯,避免出現(xiàn)不文明的現(xiàn)象。
不少幼兒在家中備受父母寵愛,總是獨享玩具,但是在幼兒園,他們卻要和同伴共享玩具,共同參與游戲。一部分幼兒無法快速地調(diào)整心態(tài),融入和他人的互動交流中,在社交活動中表現(xiàn)出蠻橫、霸道等情況,這也不利于他們以后融入社會生活中。教師可以將各種社交禮儀融入游戲中,讓幼兒學會更好地和他人交流。
在“我的小房子”游戲活動中,幼兒自主選擇積木等材料,搭建屬于自己的小房子,開展建構類游戲活動。但是一些幼兒不懂得社交禮儀,不僅直接從他人的手中搶奪玩具,還會將大量玩具占為己有。針對此問題,教師引導幼兒思考如何更好地進行社交活動。他們思考并交流討論在選擇、分配玩具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問題,如何避免出現(xiàn)哄搶、爭奪等情況,通過統(tǒng)計玩具的數(shù)量和選擇此類型材料的幼兒人數(shù),然后設計一個更公平的分配方法。此后,教師還可引導幼兒思考如何和他人交換玩具,及如果對方拒絕交換玩具,應該如何做。如在交換的時候要使用禮貌用語,避免用直接搶奪的方法,可以使用“請問,能否和你交換玩具”等禮貌用語進行溝通。在“碰壁”之后,不能埋怨對方,要心平氣和地對待他人的拒絕。
在參與游戲活動的過程中,幼兒通過不斷地思考、討論及探索實踐,認識到了社交禮儀的重要性,明白了在游戲互動的過程中要注意哪些問題,逐步懂得了該如何待人接物,也品嘗了“碰壁”的滋味,獲得了多元的成長體驗。
在午睡活動中,少部分幼兒較難入眠,他們想要跑動或者和他人說話,常常影響到其他人的睡眠。在午睡活動結束后,幼兒要自主整理床鋪,穿好衣服,有的幼兒會打打鬧鬧,會去玩他人的衣服,無形中影響了其他同伴的整理工作,這都是不禮貌的行為。教師要引導幼兒認識到保持安靜,不打擾別人,這也是良好禮儀的具體表現(xiàn)。
如:有幼兒睡不著的時候會想和他人說話、玩耍,或用手指在他人的臉上畫畫等,常常將同伴吵醒。針對此問題,教師在午睡準備的過程中,引導幼兒觀看繪本《噓,午安》,并引導他們思考“噓”是什么意思,在午睡的時候為什么要說“噓”。幼兒嘗試將食指放在嘴巴前,發(fā)出了“噓”的聲音,表示這是讓人安靜的意思。幼兒有所感悟,他們回顧自己的午睡活動,認識到午睡時如果聲音很響的話或者給他人搗亂,就會影響他人休息,讓同伴感到很困擾,這不是有禮貌的表現(xiàn)。教師請幼兒通過實際行動展現(xiàn)午睡禮儀并進行總結。幼兒提出午睡時應安靜睡覺不說話,睡醒后要自己穿衣、整理床鋪等。教師趁機引導幼兒思考在其他的活動中,如何沿用這種禮貌行為,通過提問幼兒“在參與哪些活動時,也要注意避免打擾他人”引發(fā)幼兒思考。幼兒很快想到,在醫(yī)院的病房里不要大聲說話,會影響其他病人休息,在圖書館、書店里也要保持安靜,不要打擾他人看書,等等。幼兒通過情境拓展,認識到這一禮儀可以適用于各種不同的公共場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在來園活動中,有的幼兒不懂得和教師、同伴問好,和家人道別,在離園活動中,也不會和教師、同伴道別,在情感溝通上比較欠缺。針對此問題,教師設計了“習慣養(yǎng)成活動”,從提醒幼兒完成禮儀行為,到引導他們相互提醒,最后再讓他們自主完成,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禮儀及生活習慣。
如:基于幼兒在離園時會忽略禮貌用語,教師設計了“離園禮貌行為打卡活動”,起到行為強化的作用。當有家長來接幼兒的時候,幼兒首先要和家長打招呼、問好,然后和教師道別,對其他小朋友說“再見”,最后和家長一同離開。起初,幼兒需要教師提醒才能完成,漸漸地便養(yǎng)成了習慣,偶有同伴忘記的時候還會互相提醒。教師還與家長溝通,請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也注意給幼兒構筑文明禮貌的環(huán)境。除了“問好”和“道別”以外,教師還創(chuàng)設了“做客、購物”等生活中常見的情境,設計了多媒體課件上傳到網(wǎng)絡上,家長可以結合幼兒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內(nèi)容閱讀,有針對性地幫助幼兒改進行為習慣。在一段時間的“習慣養(yǎng)成活動”后,幼兒的習慣逐步形成,他們不僅在離園的時候會主動跟他人打招呼,在參與其他社會活動的時候也能靈活運用。如有家長反映孩子在醫(yī)院看病的時候,雖然很害怕為其打針的大夫,但是臨走的時候還是會哭著說“謝謝醫(yī)生,再見”,這說明禮貌用語已經(jīng)深入幼兒的心靈。
通過各種主題活動及家園攜手共同努力,幼兒理解了各種禮儀,同時也認識到文明禮儀存在于自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處處都要懂禮貌,講文明。在此過程中,他們培養(yǎng)了自己的能力,完善了行為習慣,逐步提升了道德修養(yǎng),將文明禮儀深深印入腦海,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領悟,并積極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