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 平 余 瑛 鄒思遠
秦嶺、淮河以南,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梅雨天氣居多,再加上霧霾、酷暑、寒冬等惡劣天氣對體育教學任務的完成有很大影響,學生在學校的日常運動量也遠遠不夠,如何通過室內體育課中的技能教學提升學生運動技能的水平是廣大體育教師的共性問題。教學中巧妙地借助課桌椅開展練習,盡可能在有限的室內場地實現(xiàn)小足球的“學、練、賽”活動。例如,利用彈力帶牽引足球、利用椅子做障礙物,利用課桌做支撐或球門等,在器材運用上仍然做到了每人一球,保證學練效果。學練采用分組的形式,通過個人展示、團隊協(xié)作、小組競賽的方式有效激發(fā)學生練習興趣,增強練習密度,提升練習效率,為進一步在室外學習足球技術打下堅實的基礎。立足學生視角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在課堂中能讓學生既懂“動作”又懂“原理”,既會“運用”更會“比賽”。
1.師生問好,情境導入,隊列隊形練習。
2.安全教育,提出室內課要求:將桌椅分成合適的組,并固定擺放,確保有充足的安全活動空間,練習和擺放桌椅要保持安靜,不影響其他班級上課(圖1)。
3.20張桌子為一組,椅子背靠桌子放置,學生可坐在椅子上或站在椅子旁進行練習。
安全措施及要求:桌椅擺放整齊,學生精神飽滿(圖1)。
圖1
1.熱身跑(搶位置,球放在椅子下)
各小組學生聽到“開始”口令后起身逆時針繞桌慢跑,教師通過大屏幕抽取“運動大禮包”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弓步走、側滑步走、單腳跳、鴨子步走等形式開展專項輔助練習。教師通過發(fā)出“搶位置”的口令提醒學生快速搶占離自己最近的椅子坐下,增加練習的趣味性。教師注意時刻強調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課桌椅保持安全距離(圖2)。
圖2
2.熱身操(搶足球,球放在椅子上)
各小組同學聽到“開始”口令后逆時針慢跑,教師通過大屏幕中“搶紅包”的方式引導學生快速搶占離自己最近的椅子,依次用“頭”在球上方寫自己的名字,用“手”做守門員搶地滾球的動作,用“臀”在球上方寫“贏”字,用“腳”放在課桌上進行壓腿20次的練習。在整個熱身操的過程中,教師采用音樂或哨聲提示的方式,對每個動作做出指導,強調各關節(jié)的活動和腿部韌帶的拉伸(圖3)。
圖3
1.球性練習
練習1:手牽引球,坐在椅子上依次做雙腳上下交換踩球、單腳前后左右拉球、單腳腳底送接球、腳內側左右撥球的球性練習(圖4)。
圖4
練習2:手牽引球,面向椅子站立做腳背正面顛球、腳內側顛球、大腿顛球、左右撥球的球性練習(圖5)。教師需提示學生控制好球,及時調整彈力帶的長短(避免纏繞),動作幅度不宜過大(避免踢傷)。
圖5
2.運球比拼
練習1:“小試牛刀”。將椅子拉出來作“標志”,學生采用腳背外側運球方法繞各自的椅子行進。要求:找準觸球點并把握觸球力量,確保不碰到桌椅和身邊同學(圖6)。
圖6
練習2:“大展身手”。利用椅子作障礙物,兩組學生依次運球繞本組桌椅成“S”形行進(可做順時針或逆時針運球行進)(圖7)。要求:運球時不能插隊,合理控制運球速度,抬頭觀察,確保不碰到前面同學和身邊的桌椅。
圖7
練習3:“臨門一腳”。將椅子放回桌下,分別運球繞過本大組課桌行進(圖8)。運球行進時,當兩隊排頭學生相距1米時,用腳內側踢球的方式將球踢出,讓兩球碰撞(圖9)。要求:運球時合理控制運球速度,找準目標,確保球成地滾式行進。
圖8
圖9
3.游戲:指揮交通
由一名學生在中間移動充當“交警”維護交通秩序,可向任意一面踢球。其他學生采用兩手支撐桌子的形式讓雙腳懸空,需用腳堵截對方來球。若防守者腳觸地,則換下一名同伴上前防守。通過逐漸增加踢球的人數(shù)保證練習的密度和趣味性(圖10)。在組織、教法上需注意:兩人一組進行防守,游戲中同伴之間要互相保護,踢球學生需踢地滾球,力量要適中。
圖10
4.課課練:騎車炫技
學生坐在椅子上將兩腿抬起做空中踩自行車的動作,兩手持球于胸前作為自行車的方向盤,模仿騎車的影像進行騎車炫技(圖11)。在游戲中教師需提醒學生控制好身體,避免滑落,踩自行車時需與前一名學生保持距離,避免踢傷。
圖11
坐在椅子上,聽音樂節(jié)奏,用球按摩身體,做拉伸放松操(圖12)。教師小結本次課,收回器材,還原課桌椅,師生道別。
圖12
本次課采用的器材為:多功能可拆卸式小足球(圖13)。
圖13
通過小足球室內課“運球與游戲”的積極體驗,學生能“悟”出腳背外側運球的動作要領,明確球性在運球中的重要性,初步學會運球變向和停球射門的組合動作,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既能享受足球運動的樂趣,又能發(fā)展其技能水平。在課程教學的設計上不僅要有嚴謹務實的態(tài)度,還要敢于從不同的維度去打破傳統(tǒng)的室內課教學模式,真正能將技術與游戲有機融合,才能做到隱“技”于“戲”。體育課堂教學中需要真對話、真探究,需要學生在體育學習中學會舉一反三,讓其思維運作更具變通性、流暢性和獨特性,而課堂最需要的是教師心中有學生,要與“滿堂灌”及“機械模仿”的體育課堂劃清界限,教學立場應該秉持“以生為本、以學定教、先練后教”的新時代體育教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