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把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融入到數學課堂中,讓學生在思考、猜想、實踐、驗證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的知識結構與應用的普遍性,激發(fā)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本文從農村小學數學課堂的現狀入手,談了數學生活化的意義,并遵循一定的原則創(chuàng)設生活化問題,提出了一些數學生活化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原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15—0094—03
早在上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觀點。上世紀三十年代,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把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生活密切結合起來。新課改后,《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1]可見數學“生活化”的必要性。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使數學知識更加直觀、生動、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從思想深處認識到學習數學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掌握一項有助于生產勞動、立足社會生活、助力長遠發(fā)展的基礎實用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然而,受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和束縛,部分教師還是以“填鴨式”“灌輸式”和題海戰(zhàn)術達到數學知識訓練、鞏固與熟練應用的目的,忽視了學生所學數學知識與人們日常生活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導致所學知識與社會生活環(huán)境、社會生產實際脫節(jié),學生很難體驗到數學的趣味性和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新課程改革后,很多一線教師已充分認識到“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和必然趨勢,也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也暴露出實際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部分教師的數學教學過分生活化,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失去了數學的嚴謹性;還有一些教師不注重學生年齡特點和生活化情境創(chuàng)設的契合度,脫離了學生的學情認知。基于此,筆者結合多年小學數學教學經驗,就農村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談一談自己的看法,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
從當前農村小學的教育教學而言,雖然國家政策傾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于農村基礎教育建設,師資力量分布不均衡、短缺的問題依然是導致農村小學教師教學能力參差不齊、課堂教學水平普遍不高的原因所在,其主要表現在:一是數學知識抽象,學生不太感興趣,還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使得課堂氛圍沉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二是數學教材中的有些內容、情境與農村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太相符,課堂教學目標達成率不高;三是小學生認知水平和自控能力相對較差,雖然按教師的導學流程參與學習活動,掌握的知識和收獲效果卻不是很理想。久而久之,限制了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中,生活化教學是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策略和途徑,也是提高學科教學質量的有效做法,更是減輕學生過重課業(yè)負擔,推動國家義務教育“雙減”政策落地的重要舉措。
二、生活化教學的原則
(一)新穎性
小學生對新鮮事物極富好奇心,加之農村小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相對較窄。因此,數學教師應抓住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現狀,創(chuàng)設趣味性強、新穎性的數學生活情境,以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契合性
生活化教學思路要清晰,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嚴密契合課堂教學內容,突破教學重難點。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數學問題的含義,才會靜心探索、思考和解決數學問題。
(三)前瞻性
數學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數學教師應抓住恰當的時機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潛力,創(chuàng)設有前瞻性、指導性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在生活體驗中形成初步的數學思維,養(yǎng)成良好的算理習慣,全面落實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
三、生活化教學實施方法與策略
(一)打造生活化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1.課前導入。課前預習是學習新授課的重要一步。對于數學學習,缺少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學生難以將前后知識銜接起來,影響新知識的吸收。筆者就用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現象、故事、游戲導入新課,緊密與新授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提高學生對新學內容的理解,減輕學生的課堂負擔和壓力。例如,在學習“體積與容積”一節(jié)時,讓學生比較吃飯用的碗與洗菜用的盆哪個裝水更多?聯(lián)系實際初步建立對體積與容積的認識,從而在活躍的氣氛中引入新課。
2.課堂導學。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除了要貼近生活之外也要考慮學生的學情,創(chuàng)設與所授內容相關的生活情境,而不是為了創(chuàng)設情境而創(chuàng)設情境,切忌生搬硬套某些經典教學案例。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善于發(fā)現,敢于創(chuàng)新,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讓學生搜集生活中帶角的事物,并分小組觀察、討論他們的異同點,分享出各組的認識和方法。學生通過眼看、手摸、嘴說等綜合實踐活動,讓“角”這個抽象的數學概念從表象感知過渡到形象思維的建構上。教師再借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出示生活中不同的有角的實物,社會生產活動中有角的物體、建筑、工具等,把學生思維從課本引到生活,從課堂引到社會,加深了學生對數學在社會生產活動中的價值理解,實現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3.課堂活動。在教學中,教師不能限制學生的思維,也不能只簡單地傳授知識,而要努力拓展課堂教學空間,讓學生通過摸摸數數、折折拼拼、剪剪補補、比比量量、寫寫算算等實踐活動,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技能[2]。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認識物體和圖形”時,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教師給每組同學發(fā)放一個裝滿東西的袋子,讓學生把袋子里的東西按要求歸為一類。在操作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將雜亂無序的東西分類和整理的樂趣與成就感。實踐充分證明,讓學生用眼觀察、動手區(qū)分,有助于學生初步建立空間觀念,也為學生從感性認知到理性思維的過渡搭建了一個“立交橋”,潛移默化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數學潛能。
(二)設置生活化作業(yè),優(yōu)化作業(yè)類型,讓學生學以致用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如何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成了教師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筆者認為應從課內和課外兩個方面入手,精選數學內容和數學問題,由教材拓展到生活,將所學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把作業(yè)設計成數學實驗、數學游戲、數學繪本、數學實踐等多種類型,真正讓學生在動手探索中玩好數學,發(fā)展數學思維,感受數學的魅力與價值,積累實際生活中的數學經驗,發(fā)揮數學的應用價值。例如,在學習完“認識百分數”后,筆者讓學生搜集生活用品包裝或標簽上的百分數,并用課堂所學知識給家人分享這些百分數的意義,進一步鞏固學生對百分數意義的理解;在教學“人民幣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創(chuàng)設“商業(yè)交易活動”讓學生分別扮演營業(yè)員、顧客和群眾的角色,在模擬“市場交易”活動中,認識“人民幣”的流通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管理能力。
(三)豐富課外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體驗感
數學教學的目的是通過教授和學習數學知識,讓學生獲得數學技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生活化的活動,讓學生觀察體驗身邊的數學。在學習完“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后,組織“修桌椅”的親子活動,進一步感受“三角形穩(wěn)定性”在生活中應用的重要性;在學習了統(tǒng)計知識后,給學生布置課后調查活動:請學生統(tǒng)計家里每個月、每個季度、每一年水電的消費情況。通過讀水表、電表,記錄表上的數據,統(tǒng)計出當月水電消費數量,然后詢問當地水電單價,算出每月消費的總價,再算出自己家庭全年度水電消費總價,最后四人一小組,繪制出統(tǒng)計圖,對比分析自己家庭水、電消費狀況,結合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理念,滲透學科德育教育,鼓勵學生提出合理、科學的用水、用電建議。通過數學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真正達到學以致用,鞏固所學新知的目的。這樣的學習任務,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還對其進行了節(jié)能、安全方面的思想教育。更重要的是,在分享交流中彰顯了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價值[4]。數學知識與課外活動的有機結合,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內在動力,還能在活動中引發(fā)學生的數學思考,培養(yǎng)數學思維,使更多農村小學生從小樹立堅定的信心,為孩子長遠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石。
綜上所述,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生活化既能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讓數學走進生活,生活中融入數學,把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情感意識貫穿于教學始終,使農村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yǎng)得到真正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馬光玉,王玉軍,趙清存.數學教學中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探索[J].現代教育教研,2010(06):41-42.
[2]林綺琪.淺析小學數學課堂的情境創(chuàng)設[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04):03.
[3]蔣智華.合作-數學課堂的動人旋律[J].南昌教育,2004(09):24.
[4]魏孔梅,王懷寧.適時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打造靈動數學課堂[J].甘肅教育,2021(14):69-70.
編輯:徐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