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年級的語文教學內(nèi)容承載著小學六年知識的回顧與總結,同時也開啟了對初中三年語文學科知識的引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七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過渡不能有效銜接、學生習慣養(yǎng)成有待提升、學科知識積累存在欠缺、學生缺少語文實踐能力等問題。因此,作為七年級語文教師,要牢固樹立素質教育理念,構建三維目標體系,強化學生閱讀習慣,注重單元主題閱讀,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诖?,文章針對七年級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作一論述,并提出相關解決策略。
【關鍵詞】七年級語文;課堂教學;問題;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15—0087—04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和中高考語文改革,語文學科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七年級學生在面對語文學科時,還存在著過渡不能有效銜接、習慣養(yǎng)成有待提升、學科知識積累欠缺、缺少語文實踐能力等問題,這些問題導致學生的語文成績提升緩慢,甚至產(chǎn)生畏懼和厭學心理。作為七年級語文教師,要想讓七年級學生喜歡語文,充分夯實學科基礎,就必須理性面對這些問題,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目標和要求,讓學生學有所成。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當前七年級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銜接與過渡不到位。七年級語文既是對小學語文學科知識的回顧總結,又是開啟初中階段語文知識的“引言”,它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科知識構架中起著承上啟下、引向深入的作用。因此,七年級的語文教學不同于其他階段,既要溫故小學階段所學內(nèi)容,又要兼顧初中語文學科的特點和要求。然而,由于六年級語文教師過度注重語文成績,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往往會忽視小學與初中語文學科知識的有效銜接,致使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難以適應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甚至導致部分自我調(diào)控能力差的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最終出現(xiàn)越往高年級越學不懂、越學不懂越不想學的怪象。以合水縣某初中七年級兩個班的95名學生為例,在第一次月考檢測中,有84名學生成績與六年級畢業(yè)考試成績相比出現(xiàn)大幅度下滑,其余11名學生則是利用暑期全面溫習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材了,才勉強保持微弱進步。另外,依據(jù)學情分析,近60%的學生認為七年級語文與小學階段所學的方式和要求完全不同。此外,小學階段雖然開設了很多科目,但是除語、數(shù)、英等主課外,其他課程很難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也激發(fā)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自然只是流于形式。但是,升入初中后,每門功課都很重要,特別是一些新增設的科目,學生在時間分配上難以很好地適應,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自然而然會感到吃力、陌生。
以七年級語文教材為例,盡管很多知識點在小學階段就進行了延伸和拓展,但隨著課堂容量和學習要求的增加,學生很難適應課堂節(jié)奏。比如文言文背誦,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文言文不僅篇幅短小,而且很容易理解主題,但初中的文言文不僅篇幅很長,關鍵字、詞、句也有所增多,難度也隨之增加。很多學習習慣欠佳的同學,很難流暢地背誦全文,即便勉強能夠背誦過關,但對文意的深層次理解或者關鍵詞句的掌握還存有較大的差距,最終導致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減弱。
2.習慣養(yǎng)成有待提升。相對于初中語文,小學語文并不需要學生對文本有過多的理解,特別是一些知識積累的題目,只要死記硬背,能夠正確書寫出來就算過關。但是,進入初中后,一方面,因學科數(shù)量增加,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大量背誦;另一方面,隨著知識面的拓寬,單靠死記硬背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在記誦的基礎上靈活應用,發(fā)散思維,才能得出有效答案,而這些能力正是邁入七年級學生所欠缺的。
3.學科知識積累欠缺。小學階段的文本篇幅與課外延伸都是極其有限的,但初中階段語文知識需要大量擴充,僅依靠文本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近幾年中高考語文改革對學生閱讀提出了明確要求。初中階段語文學科的知識積累不僅依靠文本,還要對課外知識進行積累。
以七年級語文試卷為例,文言文出現(xiàn)對比閱讀,面對課內(nèi)的文言文大部分學生失分很少,但是面對課外文言文,很多同學都答非所問,失分嚴重。另外,跨學科知識點的考查也是學生知識積累欠缺的集中表現(xiàn)之一。初中階段的學科知識不是單一的、孤立的,而是相互通融,比如在語文考試時也會涉及道德與法治、歷史等學科知識的考察。
4.缺少學科實踐能力。機械重復是小學階段學生鞏固記憶的常用方式之一,學生依靠反復的訓練達到記憶的目的,但是在學習時僅是囫圇吞棗,根本沒有完全消化吸收。邁入初中階段后,新課程標準就語文學科的構建和發(fā)展提出了明確要求,特別是關于語文實踐活動而實施的“閱讀”“口語交際”“綜合性實踐活動”“作文”等環(huán)節(jié),無不映射著對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考查和訓練,而這一部分恰好是小學階段學生在語文學習時最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是導致學生進入初中階段后感覺不會學、學不懂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作文為例,小學階段最重要的題材是記敘文,但是初中階段學生的寫作體裁不僅僅局限于此,比如,以“誠信”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初中生可以寫成一篇記敘文,以詳細敘述某件事情,得出誠信的重要性,也可以寫成敘事散文或議論文的形式。
5.知識拓展視野狹窄。初中語文的課堂容量是小學階段無法比擬的,無論是文本篇幅的長短、文體的擴增,還是主題探究等,對新入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都是一種巨大的挑戰(zhàn)??v觀近幾年各種檢測試卷,不難發(fā)現(xiàn)學在課內(nèi)考在課外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
以七年級秋季學期期中考試試卷為例,第四小題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四幅圖,遴選哪幅書法作品是楷書,這就要求學生對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書法特點都有所了解,然而,大部分學生連常見的書法有哪些都不知道,更別說準確區(qū)分出書法的特點。再比如,對短語類型的考查和對復句的劃分等,掌握這些知識點不僅是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高標準要求,更是對教師的精準講授的一種挑戰(zhàn)。
二、解決策略
1.實施素質教育理念。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應該是主動的、積極的,應該發(fā)揮主體作用,但在當下提倡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仍有部分課堂存在著應試教育的影子,不能適時放權讓學生積極參與或在討論交流中學會新知識,學生只能被動地在教師設計好的流程中獲取知識,導致學生遇到問題時,第一反應不是想著自己動手解決,而是等待教師的指令。
比如,在七年級某次測評試卷中,有這樣一道綜合性學習的題目:籃球賽結束后,看到小明把喝剩的半瓶礦泉水放在球場邊準備離開,你會對他說什么?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但是剛上初中的學生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在平時訓練過程中等待老師公布答案的陋習,不肯動腦筋。因此,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學會“懶惰”,不要積極公布答案,而是要讓學生主動思考,特別是一些開放的題目,答案要呈現(xiàn)多元化,不能千篇一律,實施一刀切。
2.構建“三維目標”體系。關于“三維目標”的理解與實施,很多教師只側重于“知識與技能”,輕視或者忽略了“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導致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被孤立起來,得不到足夠的發(fā)展。因此,作為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中,要借助文本,立足于課堂教學實踐,緊扣教學“三維目標”設計。當然,部分課堂教學因文本內(nèi)容的不同,在“三維目標”中所體現(xiàn)的側重點和落腳點也有所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集思廣益,廣泛獵取學科知識儲備,充分借助課外的知識擴充課堂教學內(nèi)容,進而實現(xiàn)“三維目標”。
比如,在講授說明文和議論文時,“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體現(xiàn)要弱一些,此時教師就要在教學設計中融入一些課外知識,通過課內(nèi)文本中某一個點進行拓展,進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以七年級下冊《最苦與最樂》為例,眾所周知,學習議論文,“過程與方法”和“知識與技能”非常重要,但相對而言,“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一目標就很難實現(xiàn),容易被大部分教師忽略,致使“三維目標”不能全部實現(xiàn)。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可以拓展課外知識,將梁啟超的人生閱歷和寫作背景作一介紹,讓學生通過了解歷史背景走近作者,走進文本,切身體會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用意,進而實現(xiàn)這一學習目標。
3.強化學生閱讀習慣。教學目標對初中生的閱讀量有著明確的規(guī)定和要求,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積累和練習,學生極有可能讀不完文章,理解不了文章主題,特別是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的測試,學生對文本理解不透,掌握不全,就有可能導致學生不懂作者文章深層用意,答非所問[1]。因此,教師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加強課外知識閱讀能力的訓練。
比如,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讓學生通過精讀、跳讀、快速瀏覽等方式閱讀熟悉的文本,再提供陌生的課外閱讀讀物,讓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閱讀,并完成相對應的題目,日復一日,長期堅持,就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再比如,以部編教材七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為例,名著導讀涉及《駱駝祥子》和《海底兩萬里》兩本書籍,大部分學生只知道一些梗概,幾乎沒有精讀全文的學生,如果遇到一些考查表面的習題,學生還勉強能做出一些,但若涉及到某個具體的情節(jié)就很難準確把握。因此,在初中階段,教師就必須對學生的閱讀習慣進行指導幫扶,特別是要指導學生跳讀、選讀長篇閱讀能力的訓練,加強學生從龐雜的文章中遴選有價值信息的能力,特別是一些散文、記敘文體裁,除閱讀能力的訓練之外,還要讓學生在搜集有價值的字眼、詞組、句子的基礎上進行語言概括能力的訓練。
4.注重單元主題閱讀。現(xiàn)行通用的部編人教版教材,改變了以往的不同年級具有不同側重點的教材編排體系,是圍繞某個主題進行單元設計,這就為課堂教學指出了明確的教學主線。以單元為主陣地的課堂教學體系,有著一定的關聯(lián)性、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圍繞某一篇文章而單純孤立地講授,而是要置身于本單元中甚至本冊教材體系中去,引導學生融會貫通、立體式學習[2]。
比如,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要求是學習托物言志的手法,教師要整合教材,對本單元所涉及的四篇文章重組,找出文本中關于“托物言志”的部分,讓學生反復閱讀。教師可以“托物言志”為切入口,自行搜集或者讓學生自主搜集有關“托物言志”類的文章,并進行廣泛閱讀訓練,進而加深對“托物言志”的理解和應用,教師還可以布置有關此類的主題作文讓學生訓練寫作,加深其對“托物言志”的理解,實現(xiàn)閱讀與寫作、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融合[3]。
5.注重實踐能力訓練??谡Z交際和綜合實踐能力是學習語文學科的重要板塊之一,也是語文科目必考的項目,分值大概占10分左右,考察內(nèi)容涉及情景對話、圖表解讀、插圖寓意等,盡管此題表象看起來比較簡單,但想要獲得高分就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要側重訓練學生這方面的能力,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和專項訓練提升能力。比如,在2021年秋季學期期末考試中,有一道題要求學生根據(jù)上聯(lián)寫出下聯(lián)。上聯(lián)是“家庭和睦一帆順”,學生要想寫出準確的下聯(lián),就必須要知道對聯(lián)的特征。首先,對聯(lián)的字數(shù)必須相等;其次,對聯(lián)的詞性必須相對;最后,要求對聯(lián)平仄押韻。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從分析上聯(lián)開始,做到一一對應,比如家庭—鄰里等,和睦—團結,一帆—萬事,順—興,讓學生分步驟寫出下聯(lián),然后加以潤色。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語文學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別是作為過渡階段的七年級語文教學,更是決定著學生初中三年語文學科的基礎是否牢固,技能與習慣是否培養(yǎng)定型的關鍵。對此,作為七年級語文教師,一定要學會正確引導、科學施教,真正發(fā)揮語文學科的價值,讓語文這門學科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發(fā)揮應有的作用,讓學生學有所用,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馬中.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要求對比研究[J].現(xiàn)代漢語(教學研究),2015(01):04-06.
[2]劉閩英.提高語文閱讀能力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J].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03):101-103.
[3]游麗金.新形勢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有效策略[J].求知導刊,2021(11):05.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