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蕓,張曉荔
(1.四川鐵道職業(yè)學院科研處 四川 成都 611732;2.四川鐵道職業(yè)學院組織部 四川 成都 611732)
知識的傳播載體從口口相傳到書籍,從書籍到視頻,隨著載體不斷更迭,傳播樣式的不斷翻新,知識類短視頻順應而生。疫情期間線上教學的開展,更是給予了知識類短視頻發(fā)展空間,大量的學者、專家、工作室等成為知識傳播的自媒體,這打破了知識傳統(tǒng)傳播模式,也改變了人們獲取知識的方式。
英國歷史學家彼得·伯克認為“知識”是深思熟慮后,經(jīng)過處理且系統(tǒng)化的解釋,知識被視為比數(shù)據(jù)和信息更高級的內容。[1]所以知識是人類對世界探索后進行經(jīng)驗總結,通過創(chuàng)造、加工后借助某一載體進行保存和傳承的內容。
在印刷時代,書籍是知識的載體,文字則作為一種符號作用于人的視覺,人們通過想象在大腦中構建出文字所描述的圖像。圖像時代,經(jīng)由視覺直接將圖像的原貌傳送入大腦,逐漸脫離以文字為導向的想象傳播形式,建立起以視覺為導向的傳播形式。這一傳播形式更適合演示事物之間的層次關系,將人們對知識的印象和理解從想象傳播中被解放出來,創(chuàng)造出知識生產的新型敘事價值,同時也釋放出更多的知識潛能。[2]知識傳播的載體也不再局限于書籍,隨著攝影技術和視頻技術的發(fā)展,短視頻逐步成為知識傳播的新載體。
短視頻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視頻制作的門檻,讓更多的人成了知識的傳播者,他們利用短視頻將自己的創(chuàng)意和自身的知識儲備進行創(chuàng)作拍攝,將晦澀難懂的知識變得可視且通俗易懂,讓人們通過輕松的觀看方式獲取知識信息,降低了知識獲取和理解的門檻,打破了原有的知識傳播壁壘,讓知識的傳播者也不再局限于某一群體,這讓知識量以及傳播范圍比之以往大為提升。
短視頻可以作為知識傳播的載體,其本質上不過是順應時代變化而生的一種傳播方式,一種文化載體,一種展現(xiàn)形式,它本身的特點必然會影響知識呈現(xiàn)方式。短視頻的基本特點是時長短,一般不超過5 分鐘,這就要求其內容要短小精悍、簡潔明了,在快速激起用戶的興趣的同時,讓用戶以輕松方式在短時內快速獲取完整的信息要點。
知識類短視頻傳播核心點是知識,目的是讓知識觸達更多的人,實現(xiàn)知識的普及。當知識類短視頻滿足短視頻的特點時,其在傳播時會展現(xiàn)出以下四個主要特征。
第一,知識的即時性。知識借助短視頻傳播時,首要滿足的條件就是短,要在有限的時長內以視覺化的形式傳播知識,給予用戶去利用生活中的碎片時間學習知識的可能性。為此我們需要使知識更加凝練,取其精華進行創(chuàng)作加工,可以一瞬間激起用戶的興趣,激發(fā)他們進一步去學習的意愿。
第二,知識的社會性。知識類短視頻釋放了知識生產和傳播能力,讓知識的內涵和種類也得到極大地豐富和擴展,同時打破了知識傳播的物理壁壘。擁有不同背景的、各行各業(yè)的人乃至團體都可以成為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和傳播者,如專家學者、教師、工匠藝人,農戶等。他們將自己的社會屬性、興趣特長或性格特征等和視頻內容相融合,通過口頭闡述、演繹或視頻解說等擅長的方式進行知識的傳播,也借自己的社會屬性提高了知識的可信度。
第三,知識的顯性化。波蘭尼認為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所謂顯性知識是可以用語言文字加以表述的知識;隱性知識則是那些我們知道但難以用語言文字表述清楚的知識。它可以是具體的技能、專門的技術或實踐的經(jīng)驗,它存在于個體之中,是一種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識。隱性知識雖然無法用語言文字表述清楚,卻可以通過視覺化形式表達出來,通過直觀、具象的呈現(xiàn)、循序漸進的步驟,讓個體的經(jīng)驗、技能和生活智慧等隱性知識得以顯性化。短視頻制作的便捷性和簡易性更是為隱性知識的傳播提供了有利途徑,讓隱性知識變得清晰直觀的同時,縮短了個人理解知識需要的時間,提高了知識的傳播效率。比如,在視頻平臺上出現(xiàn)的面試技巧、生活妙招、健身知識、護理急救等知識短視頻,通過以身示范、互動等方式,營造出身臨其境的效果。
第四,知識的通俗化。知識類短視頻是以大眾為目標群體,進行“點”知識的傳播,不針對某一類固定群體,這就要求創(chuàng)作者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降低復雜知識的理解門檻,要將晦澀難懂的知識以形象、生動、立體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使其變得通俗易懂,瞬間激發(fā)大眾的興趣。大眾在輕松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收獲新的知識,如《工作的細胞》通過動畫來直接呈現(xiàn)人體免疫系統(tǒng)的防衛(wèi)模式,以這種直觀的方式能更好地讓普通大眾理解晦澀難懂的醫(yī)學知識。
皮埃爾·利維通過對虛擬技術的研究指出,新型的“知識空間”與舊式線性的、自成體系且結構嚴格死板的知識空間完全不一樣,[3]利用新技術、新媒介建立的知識空間,使知識共享成為可能。不同背景的個體乃至團體將自己所擁有的知識結合流量密碼進行分解、重建,通過短視頻進行共享,讓知識可以面向更廣泛的人群,用戶也更愿意通過短視頻來獲取知識,知識類短視頻逐步成為新的“知識空間”。這也證實短視頻成了知識傳播的有效載體、重要途徑,然而知識類短視頻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容我們忽視。
知識類短視頻的制作過程就是將知識凝練,去除了知識復雜的結構框架和階梯鋪墊,論點結果以視覺化的形式直觀地將知識點輸入用戶大腦。用戶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高速獲取大量信息,再加上短視頻的推算模式以及瀏覽模式讓用戶從以往主動接受信息轉變?yōu)楸粍咏邮苄畔?,隨著用戶習慣這種高效被動地接受方式后,注意力時長被縮短,在面對長視頻和文章的時候會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觀看。這些被凝練過后的“點”知識,讓用戶接收的信息與以往相比數(shù)量變得巨大,在接收過程中失去了對知識思考、理解的過程。同時,若內容若過于零碎,用戶就無法憑借自身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以至于對知識點的記憶并不深刻。
知識類短視頻受時長限制,所能傳達的信息十分有限,很難提供深層次的文化含義。再加上知識傳播者具有多樣性,擁有不同背景的傳播者,其學識水平和對知識的解讀也不一樣,所傳播的知識點的正確性都是有待考量的。同時,短視頻平臺和一些博主相對于視頻內容的質量而言,大多更重視流量,為了快速獲得流量,有些所謂的創(chuàng)作者直接照搬其他博主的文案、拍攝手法或視頻,而平臺的放任讓“二改”視頻侵權現(xiàn)象變得嚴重,導致一些短視頻平臺內容同質化嚴重、毫無創(chuàng)意。而原創(chuàng)博主的知識產權無法得到保護,失去創(chuàng)作分享的意愿,導致優(yōu)質知識類短視頻數(shù)量減少,不利于用戶接收到準確的知識信息。
短視頻能在短時間內刺激人的大腦,使大腦分泌多巴胺,產生快感,從而形成“一直刷一直爽”的心理依賴。用戶在觀看短視頻時沒有很強的目的性,隨著用戶對短視頻的依賴度越來越高,習慣了走馬觀花的內容接收模式,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模式。在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平臺通過分析用戶的個人信息、興趣愛好、瀏覽習慣匹配其喜歡看的內容,屏蔽掉不喜歡的,使其只會關注于感興趣的事,思考停于表面或停止思考,逐步失去對事物是非對錯的判斷能力。長時間接收相同內容的信息會讓思想變得狹隘,認知出現(xiàn)偏見,失去了解和接受不同事物的意愿和機會,出現(xiàn)信息繭房現(xiàn)象。
當知識將不再需要按照既定規(guī)則進行正規(guī)化生產和傳播,知識的傳授打破物理限制,并擺脫傳統(tǒng)傳授空間時,意味著知識將不再需要按照既定規(guī)則進行正規(guī)化生產和傳播,人們對知識的認知度也會受到影響。[4]所以想借助知識類短視頻有效地傳播、學習優(yōu)質的文化知識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創(chuàng)作者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應注重視頻內容的真實性和質量?!爸R內容”作為知識類短視頻的核心,這就要求創(chuàng)作者應具有扎實的學識,求真的態(tài)度。要對自己所傳播的知識內容質量嚴格把關,確保其所傳播的科學知識和價值觀是準確的。同時也要注重知識內容的展現(xiàn)形式大眾對于專業(yè)知識的理解存在天然壁壘,創(chuàng)作者要采用清晰易懂的展現(xiàn)形式,如生動幽默的原創(chuàng)漫畫,有趣的實驗過程等。
其次,視頻管理平臺應做好監(jiān)管和優(yōu)化,營造一個良好的信息環(huán)境,利用好平臺的影響力,助力知識的傳播。建立完善的審核與驗真機制,實現(xiàn)“去低俗”和“去偽存真”。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基礎審核機制,對平臺上所有知識類短視頻進行把關,實現(xiàn)“去低俗”和“去偽存真”。建立知識類短視頻的專有區(qū)域,如B 站的知識區(qū),來促進優(yōu)質知識內容的共享與流動。另一方面,邀請具有專業(yè)背景的專家學者入駐平臺,他們長期深耕于某一領域,自身所帶有的“頭銜”“社會身份”等會受到社會認可和公眾信任,“術業(yè)有專攻”同樣體現(xiàn)在知識類短視頻中,專業(yè)生產者在自我擅長的領域尋找定位,進行知識生產,也要以更高標準來要求自己。[5]同時他們也可以對熱門視頻進行驗真、把關和辟謠,以免出現(xiàn)明顯知識性錯誤的視頻在平臺內進一步傳播,如張辰亮的《亮記生物鑒定網(wǎng)絡熱傳生物鑒定視頻》系列。
最后,對于用戶而言,尤其是青少年,想通過知識類短視頻學習專業(yè)知識或探索未知的領域,都需要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和自主性,要有選擇性地觀看一些優(yōu)質賬號[6]。同時也要注意知識類短視頻確實可以幫助某一知識點理解,但它體量有限,知識點之間缺少關聯(lián),憑借自身可能無法用“點”知識構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7]。所以深入學習不能僅僅依靠短視頻,而是要把知識類短視頻看作一個引子,激發(fā)對某一領域知識的學習興趣。最終仍要回歸書本進行深入的學習,通過自主的深度思考和對知識點的整合、理解和運用才能掌握知識,構建知識體系,形成長期記憶。
知識類短視頻對于知識傳播來說確實是最有效的方式,在我們肯定它的同時,更要重視其所帶來的影響,才能發(fā)揮知識類短視頻的價值。對于學習知識來說,知識類短視頻并不能取代其他的學習形式,而是將它和其他媒介形式相結合,通過不斷整理、融合,將碎片化的知識逐漸整合起來,延展至更深入和全面的認知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