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是一項復雜的語言文字訓練工程,它肩負著知識與德育的雙重任務,教師只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選取適合學生的教法,并教給學生一定的學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其中,才能使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從而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
《曹沖稱象》是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所講的事發(fā)生在三國時期,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遠,再加上曹沖稱象的辦法實際上就是浮力和等量代換的道理,而這又與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一定的距離,所以教學的重點就是理解曹沖稱象的具體辦法,難點是兩種稱象辦法之間的聯(lián)系。下面就《曹沖稱象》一文第二課時教學,談談我的設想。
一、合理分解,確定目標
依據(jù)總目標,我制訂出以下課時目標:(1)理解課文內容,能說出曹沖稱象的方法和步驟。(2)學習曹沖善于觀察、遇事多動腦筋想辦法,體會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二、運用多種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教法服從于教學目標,不同的目標只有采取不同的教法,著眼于學生學會方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使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
(一)采用情境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豐富的想象力,可以提高一個人思考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曹沖稱象》一文第二段是對大象樣子的描寫,教這一段時,我采用情境教學法,先讓一名學生讀描寫大象樣子的句子,其余學生都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這樣不僅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還通過一些比較熟悉的事物“一堵墻”“柱子”等對大象的樣子有了一定的輪廓,同時理解了大象的體積龐大,為下文想辦法稱象做了鋪墊。
(二)求異標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獨到的見解屬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別出心裁”,從獨特的角度觀察事物之間的差異,提出不同的見解,是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
《曹沖稱象》一文第三段寫官員們提出稱象的兩種方法。教學中為了發(fā)展學生的求異思維,我設計了以下問題:(1)如果你是曹操身邊的一位官員,你有什么辦法稱象?(2)如果是現(xiàn)在,還可以用什么辦法稱大象的重量?對于這兩個問題,因學生的年齡和知識的局限,也許學生想出的辦法并不合適,甚至有毛病,如用起重機把大象吊起來稱等,但對七八歲的兒童來說,我們不能否認其中包含著創(chuàng)造性思維。
(三)實驗及多媒體演示,突破重點;采用比較法,攻破難點
第四段是全文的重點段,因為這段課文較抽象,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適宜直觀形象,所以本段課文的教學我首先運用演示法。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畫出寫曹沖稱象辦法的句子,再指名學生敘述稱象步驟,我用課前準備好的水盆、小木船、玩具象、石子、秤等,根據(jù)學生的敘述演示稱象過程,通過實驗,既讓學生理解了“下沉、船舷”等詞的意思,又讓學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決了提不起的難題,用石頭代替大象,化整為零,找到了稱大象的妙辦法,實驗過程就是學生突破重點的過程。然后用動畫演示稱象步驟,加深印象,再讓學生上臺邊口述曹沖的稱象辦法,邊用實物演示,這樣調動了多種感官的協(xié)調活動,既增強了趣味性,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接下來,我又采用比較法,把兩種稱象辦法進行對比,讓學生知道曹沖的辦法好,既能稱出大象的重量,又不會傷害它。
進而我再出示問題讓小組討論:曹沖是怎樣想出這個辦法的?通過交流,讓學生明白,曹沖的辦法不是憑空想出來的。第一,是認真聽別人議論,從中受到啟發(fā):有了大秤沒力氣提得起太重的東西,用船可代替秤,大象不能割成塊稱,石頭能分開稱,用石頭可代替大象。第二,是他平時注意觀察,善于開動腦筋思考問題,這樣教學的難點也就攻破了。
為了深化文章的主題,我再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你希望自己像曹沖一樣聰明,應該怎么做?趁機教育學生平時要多觀察,遇事要多動腦想辦法。
(四)朗讀感悟,品詞析句,培養(yǎng)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
課文中有這樣兩個句子:(1)曹操聽了直搖頭。(2)曹沖才七歲。
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后,我指導學生做“直搖頭”的動作,使學生明白“直搖頭”表示不贊成的程度更深。通過讀重音“才七歲”里的“才”,讓學生知道“才”是只有、僅僅的意思,強調年齡很小。
通過這樣的教學,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詞句的理解,還給學生滲透了只有恰當?shù)赜迷~造句,才能把意思表達得更具體的思想。
三、加強學法指導,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
語文學習方法有廣泛的內容,本文教學中主要的學法是:讀、議、練、想?!白x”即先讓學生采用多種形式閱讀課文,做到以讀代講?!白h”即對課文中有疑問的地方提出來大家討論,教師點撥、釋疑?!熬殹本褪前盐闹袑W到的詞語學以致用?!跋搿笔亲寣W生思考,今后遇到事情該怎么做。教師平時在課堂上進行學法指導,學生就會主動地學習,有疑必問,勇于探索,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