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本書閱讀模式不斷融入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開始鼓勵學生參與到整本書閱讀中去,并且在學生整本書閱讀中積極進行指導,以確保整本書閱讀的多維度效用得以發(fā)揮。本文從這個角度入手,結合小學生整本書閱讀指導問題進行探討,希望可以引導整本書閱讀的質(zhì)量和效率得到提升。
整本書閱讀可以使學生的閱讀視野得以拓展,夯實學生的知識,確保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以鍛煉,使學生智力進入更加理想的發(fā)展格局,涵養(yǎng)學生的人格,增強學生文化理解和情趣審美。當然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必然需要有科學正確的閱讀指導,才能夠發(fā)揮上述的諸多效能。
一、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在選書環(huán)節(jié)進行指導
“多讀書,讀好書”要求的就是能夠多參與到讀書活動中,并且閱讀一些高質(zhì)量的書籍,而對于小學生而言,在整本書閱讀的時候,可能并不知道什么是好書,什么是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成長的書籍,在此過程中就需要教師切實發(fā)揮自身的選書指導效能。在此環(huán)節(jié)需要關注的問題有:能夠主動了解學生的興趣,從他們的興趣點入手,幫助他們選擇適合的書籍,這樣可以確保后續(xù)閱讀處于持續(xù)性的狀態(tài)。結合他們的成長軌跡和情感特點來選書,如六年級學生即將告別小學生活,與童年漸行漸遠,此時就可以給他們選擇《城南舊事》這樣的書籍,引導他們?nèi)セ貞浲甑镊攘?。當然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學情來進行整本書選書推薦,如在閱讀完《少年閏土》之后,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外去閱讀《故鄉(xiāng)》[1]。
二、合理指導學生閱讀,創(chuàng)設良好的閱讀情境
在學生閱讀的時候,教師還需要積極進行指導,慢慢引導他們進入良好的閱讀情境和格局中,這樣才能夠使小學整本書閱讀朝著高質(zhì)量的方向發(fā)展和進步。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其一,要實現(xiàn)整本書閱讀形式的優(yōu)化,保持豐富性,可以使用師生共同閱讀的方式,就是說選定同樣一本書,師生共同去進行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保持同樣的進度,可以在任何時間對閱讀的內(nèi)容進行探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的意見,由此營造良好的平等閱讀交互環(huán)境,幫助學生進入更加深度的閱讀格局。還可以嘗試以學生合作交流閱讀的方式來進行,就是設定一個小組,大家選擇一本書,然后制訂對應的閱讀計劃。如一起閱讀《魯濱遜漂流記》,大家在一起可以探討魯濱遜是什么樣的人及他在孤島上是如何克服各種困難的。其二,與學生一起制作閱讀報告單,確保學生能夠按部就班地進行閱讀,因為整本書的閱讀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在閱讀過程中必須確保學生思維是被激活的,此時就有必要使用閱讀報告單。如在閱讀《小王子》第10~15章的時候,閱讀報告單中的要素有:遇到的人、他的特征、小王子的評價、你的看法等,學生在完成對應章節(jié)閱讀任務之后,可以依照這樣的表格來進行填寫[2]。
三、鞏固整本書閱讀效果,強化閱讀交互
整本書閱讀本質(zhì)上就是個性化的行為,每個學生閱讀同樣的書籍,可能有不同的感悟,有不同的收獲,這些都是他們閱讀的財富。為了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就需要架構對應的平臺,讓他們展示自己的閱讀成就,繼而實現(xiàn)閱讀成就感的塑造。在此過程中,采取的措施有:其一,以口頭展示的方式進行,就是讓學生在閱讀完畢之后談論自己對這本書的看法、談論主要內(nèi)容、談論主要思想、談論自己對文本中人物的看法、談論自己對寫作的看法等。當然也可以在設定對應主題之后,讓學生圍繞主題來進行,這個主題與整本書是關聯(lián)的,這樣就可以使學生進入閱讀成果展示的狀態(tài)。其二,推崇閱讀與寫作融合的方式,就是在閱讀完畢之后鼓勵學生以寫讀后感等方式,將自己想到的、感悟到的寫出來,依靠這樣的方式,使信息輸入與信息輸出可以達到均衡的狀態(tài),繼而使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不斷提升。其三,小學語文教師要懂得切實使用激勵教學法,對學生取得的閱讀成就要進行表揚,無論是閱讀習慣上的,還是閱讀態(tài)度、閱讀效益上的,都可以合理進行融入,這樣自然可以進入理想的閱讀格局和環(huán)境[3]。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生在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必須有老師正確的指導,指導他們選擇正確的書籍,指導他們使用正確的方法開展閱讀活動,架構閱讀交互平臺,確保他們可以展示閱讀成果,這樣才能夠使整本書閱讀的價值全面呈現(xiàn)出來,整本書閱讀的多維效能才能夠發(fā)揮出來。
參考文獻:
[1]宋志旭.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19(2):40-41.
[2]張秀容.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整本書閱讀”策略:以《草房子》整本書閱讀為例[J].華夏教師,2019(9):69-70.
[3]褚衛(wèi)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整本書閱讀教學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5):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