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因源于生活的緣故,本土文化成了推動藝術教育發(fā)展的內生資源,巧用本土文化開展學生藝術教育,有助于補充當前小學藝術教育的研究缺口,豐富小學教師在藝術教學方面的內容,更有助于突破當前小學藝術教育中的常規(guī)和局限。開發(fā)、甄別、篩選好的本土文化資源,可以有效助推農村學校藝術教育,也是新時代文化教育工作者的核心任務,通過多彩的藝術教學實踐活動引領學生了解交流家鄉(xiāng)豐富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不斷豐富小學生的藝術教育形式和內容,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讓青泥文化遺產拓寬師生視野
青泥系列文化是徽縣域內富有內涵的文化遺產,其獨有的藝術特色和社會價值展現(xiàn)了這部分“非物質文化”的特有價值與魅力,依托青泥文化滋生的詩歌文化藝術更是不勝枚舉,引導學生朗誦、說唱、創(chuàng)編及拓展藝術視野有其內在的價值。以青泥詩歌為主要內容,將河池小曲巧妙地運用到課堂會讓學生興趣盎然,應積極引導低學段學生演唱傳統(tǒng)民歌,引導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對傳統(tǒng)小曲進行再搜集整理,嘗試填寫新詞、新曲再創(chuàng)作,既能不斷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又能為其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提供更廣闊、更深層次的平臺,同時以鄉(xiāng)村振興為大背景,將生活情景作為主線,就地取材,即興作曲表演,把對生活的熱愛與音樂的熱愛融為一體,歌唱美好的生活等,這些以青泥文化為主線的非遺藝術實踐,不僅拓寬了小學生的藝術視野,教師的藝術教學技能也因此得到提升。
二、讓腰鼓藝術走進多元化特色課堂
鼓,是力量和精神的象征,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腰鼓進課堂,不僅是一門技術課程,更是一門能激發(fā)民族正能量、增強凝聚力、鼓起精氣神的勵志課程。因此以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基點,繼續(xù)優(yōu)化挖掘整理本土文化資源滲透到藝術教學中,將“腰鼓”演變成“教育”,拓寬藝術教育的形式,讓腰鼓進課堂成為常態(tài)教學,既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也引領了學校走特色促發(fā)展,注重校本建設和挖掘腰鼓在音樂教學中的多元應用,對小學生來說是一種融“揚文化”“長知識”“煉身體”為一體的簡單易學的本領,在活動中學生增強了意志,張揚了個性,提升了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活動了肌肉,鍛煉了骨骼,表現(xiàn)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筆者編導的藝體2+1項目“千人腰鼓”曾獲得全國小學體育活力校園獎,這些成果進一步豐富了腰鼓藝術進課堂的形式。
三、.讓馬勺臉譜藝術充實特色美術課堂魅力
徽縣馬勺臉譜由民間社火臉譜演化而來,當?shù)孛耖g彩繪藝人將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彩繪于馬勺之上,因而俗稱馬勺臉譜。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筆者充分利用馬勺臉譜,不僅利用其有價值的藝術作品感染學生,更經常讓這些非遺文化“會說話”“動起來”,美術教師通過邀請名人不定期走進學生的美術課堂,讓一張張鮮活臉譜個性鮮明、獨具特色,圓潤的筆法、隨性的造型、豐富多彩的藝術,使人過目不忘的作品,抓住學生的眼球,讓馬勺文化散發(fā)出更具有現(xiàn)代感的魅力,讓其富有一定地方歷史文化內涵,走進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成為新一代“非遺”文化的傳承人和發(fā)揚者,其中師傅教得開心,弟子學得快樂,真是一件雙贏的美事。
四、讓泥塑藝術打造泥巴世界的饕餮盛宴
泥陽泥塑是徽縣泥塑工藝品的典型代表,富有地方特征的民間美術主要集中在這里,這些本土文化資源皆富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應該積極甄別、開發(fā)、運用于美術教學中。教師應多拜訪泥塑藝人,把他們請進課堂,以他們創(chuàng)作的題材廣泛、形式多樣的泥塑作品吸引學生的眼球,特別是表現(xiàn)人物和動物的性格、表情、神態(tài)等,尤其是小塑動物、玩具等,色彩和紋樣有著特定的寓意,如綠色意萬年長青,紅色意四季紅火等,線條、紋飾粗獷夸張,被視為鎮(zhèn)宅避邪、賜福降祥、保家太平、增福送喜的吉祥物,皆體現(xiàn)出泥塑教學十足的魅力,讓學生趣味盎然,捏出的件件泥塑作品栩栩如生。在泥塑藝人的指導下,筆者所在的學校泥塑社團活動里的作品質量不斷提升,獲獎者無數(shù),泥塑課成為學生自覺動手實踐的主要課堂,彩繪泥塑中學生運用豐富色彩的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泥塑課也成為泥巴作品展示的饕餮盛宴。
努力挖掘極為豐富的本土文化資源,努力拓展師生視野,助推小學藝術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對于提高藝術教師的教學效率、小學生的實踐能力乃至促進本地區(qū)的文化傳承都具有現(xiàn)實意義。小學藝術教育是美育工作的主導內容,作為藝術教育教師,只有依托本土文化資源開展藝術教育活動,才能進一步夯實藝術文化的底蘊和內涵,才能進一步豐富小學藝術教育的形式和實踐,才能促進新時代藝術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
參考文獻:
張淑華.本土民間藝術融入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J].家長,2020(11).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本土文化資源在小學藝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課題批準號GS[2020]GHB2473)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