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
“陌生化理論”是一種藝術理論,是俄國著名形式主義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首先提出的。所謂“陌生化”是指“讓司空見慣的事物、事情變得陌生起來,重新喚起人們對事物、事情本身的興趣,從而引導人的全新認知、體驗,并催生人的創(chuàng)新”。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運用“陌生化理論”能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發(fā)掘學生音樂的創(chuàng)造性。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師生突破音樂認知“慣習”,重新賦予學生音樂學習的無窮魅力。
運用“陌生化理論”指導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首先要在學生的音樂學習場域上下功夫。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筆者發(fā)現許多音樂教室的布置“幾十年如一日”,從而導致學生的音樂學習場域比較單一、單調,導致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如何激發(fā)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學習音樂的激情呢?筆者認為,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改變單一的音樂學習場域,比如,對音樂教室進行藝術加工,對音樂課桌椅進行重新排列,對學生的音樂小組進行重新組合等。在音樂教室中,還要連接互聯網、多媒體等資源,從而讓音樂教室做到“硬件與軟件”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陌生化”的音樂學習場域,往往會讓學生對音樂學習產生一種期待。這種“期待”能豐富學生的音樂審美感知,發(fā)散學生的音樂審美思維,催生學生的音樂審美想象。置身于這樣一種陌生化的學習場域之中,能讓學生獲得一種審美享受;能讓學生產生一種生命的解放感和舒展感;能讓學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能讓學生擺脫常規(guī)的音樂認知與思維;能讓學生獲得一種更加獨特的方式進行音樂審美學習。比如,音樂課《飛馳的雄鷹 空山鳥語》主要表現的是飛翔的老鷹和林中小鳥。在教學中,筆者借助多媒體課件,切換不同的情境與場景(萬馬奔騰的草原、寂靜茂密的森林、波濤洶涌的大海、飛流直下的瀑布等),創(chuàng)設一種契合音樂作品本身的情境,一下子將學生帶入音樂學習場域之中。換言之,“陌生化”的音樂學習場域,能讓學生產生一種學習音樂的“通感”,能將音樂的視覺、聽覺、動覺有機結合起來,讓音樂學習成為一種可視化的學習,成為一種具身性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獲得一種言語難以表達的審美感受與審美體驗。
音樂學習場域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外在條件。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造輕松、和諧、融合的情境,讓學生的音樂學習場域有一種生存性和開放性。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直面音樂作品本身,在音樂學習中獲得發(fā)現,在音樂學習中不斷地創(chuàng)造。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筆者發(fā)現許多教師的音樂學習過程已經異化、蛻變成一種流程,而且是“清一色”的、“標準化”的流程,首先是導入新課;其次是新課教學,從“聆聽”到“歌詞”;最后引導學生把握“節(jié)奏”“旋律”,引導學生“模唱”“律動”等。單一的、標準化的音樂學習流程,往往會讓學生厭惡。求新就是要求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固化的教學流程,讓教學流程多一些靈動、多一些留白,進而讓學生自主表現、自主建構和自主創(chuàng)造。
“陌生化”的音樂教學,往往能讓學生產生一種驚奇感,能讓學生的音樂學習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在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豐富學生的音樂學習內容,更要豐富學生的音樂學習形式。而“陌生化”的音樂學習內容與“陌生化”的學習形式,都能讓學生的音樂學習獲得心靈的震顫。比如,《來和我劃船》這首意大利民歌和我們熟悉的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陽》《重歸蘇蓮托》不同,這首歌曲沒有太多的裝飾音,少了一些華麗音符,屬于意大利北部民歌。這首歌曲畫面感極強,具有質樸的民謠民調風格,以三和弦的和弦音為主。在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打破對已經學習的意大利民歌的認知,引導他們直面歌曲本身,靜心聆聽。在聆聽的過程中,學生能獲得對音樂作品的“初體驗”。這種“初體驗”,就是學生對音樂作品的一種“原初感覺”,往往是最真實、最有效、最貼合學生自身的音樂學習感受與體驗。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改變傳統(tǒng)的以歌聲來表達歌詞與旋律中的“蕩漾感”的方式,而是融合“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相關元素,引導學生將體態(tài)、律動、聲勢等結合起來,來表達三四拍的“蕩漾感”。
改變學生單一的、日?;膶W習方式,能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感受到一種豐富性。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通過相關的“留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
音樂學習評價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tǒng)的音樂學習評價,往往是“大一統(tǒng)”的,很少觀照學生的差異與學生的個性?!澳吧钡囊魳方虒W評價,就是要在評價內容、評價形式、評價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通過音樂評價,學生能蓄積自我音樂學習的動力,激發(fā)自我的音樂學習潛質。音樂教學評價不能僅僅只是口頭評價,更要與肢體評價、言語評價、書面評價等結合起來。只有這樣,評價才能真正取得一種“陌生化”的效果。
“陌生化”的音樂教學評價具有多種功能,諸如能觸動學生的音樂情感、能加強學生的思想溝通、能培養(yǎng)學生的協調行為,等等。當然,“陌生化”評價也不是一種盲目的“標新立異”,而是一種“有意的無意”,是一種“無味的有味”。比如,《趕花會》這首歌曲,表現了我國西南地區(qū)的人民在“花會”佳節(jié)中載歌載舞、興高采烈的歡樂場景。在教學中,筆者向學生描繪了“趕花會”的場景,并給他們提供了白紙、蠟筆、奧爾夫樂器,讓學生以六人為一個小組進行表演。在這個過程中,筆者及時跟進、適度介入,對學生進行點撥性、啟發(fā)性的評價,鼓勵學生用線條、圖形來表現。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表現,筆者采用不同的評價。如有學生根據音樂的節(jié)奏特點,給圖譜配上了合適的動作,“拍手”“晃手”“捻指”“舒展手臂”等。筆者給予評價:“你的聲勢動作,讓我看到了你是未來的音樂指揮家?!庇械膶W生主動給樂曲劃分段落,筆者給予評價:“你把握了音樂的形象,體會到了音樂的內在情感,是未來的音樂創(chuàng)作家?!边@樣的“陌生化”評價,不只是簡單地鼓勵學生,而是結合學生的音樂學習表現,做出一種積極的回應?!澳吧钡慕虒W評價,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豐富了學生的音樂學習感受與體驗。
總之,“陌生化”教學,能讓學生的音樂學習從感性上升到理性;能讓學生感受到音樂學習的美好與快樂;能激發(fā)學生的音樂學習主動性;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習力,發(fā)展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依據作品的創(chuàng)作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感情“漣漪”,使學生與作品產生共鳴,使教師、學生和作品三者之間的感情得到充分的交流和融合,使音樂表現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