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杰(江蘇:昆山高新區(qū)美陸小學)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窮其一生實踐探索的教育思想,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種生活教育觀。
陶行知先生對“教學做合一”理論的表述,可以概括為三層意思:“教的法根據(jù)學的法,學的法根據(jù)做的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學,怎么學就怎么教?!碧招兄壬鷱娬{的是教之前要研究學,學之前要研究事該如何做;“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強調了“做”的重要性;“教學做合一”是生活現(xiàn)象之說明,即是對教育現(xiàn)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是生活的三個方面,而不是三個各不相同的過程。強調了以“做”為中心及實踐第一性。
顯然,陶行知先生主張學習者要從“教、學、做”中獲得經(jīng)驗和知識,肯定感性認識和直接知識的重要性。
我校于2019年開辟和規(guī)劃了生態(tài)園基地,占地面積1188平方米。生態(tài)園將田園種植課程納入學校特色課程框架,將勞動教育和農耕實踐相結合,堅持課程育人、實踐育人,帶領學生做中學,學中做,實現(xiàn)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標,這是我們踐行“知行合一”教育理念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在幾年的實踐探索中,基于田園農耕的新型教育模式,也逐步凸顯出了優(yōu)良教育效果。
教育的過程,是不斷改變認知方式的過程?!吧罴唇逃笔菍⑸詈徒逃?lián)系起來,用生活來教育,同時運用于生活。這里的生活,不再是普通的日常,而是具有無限教育內涵的概念,是多種知識、思維的綜合,其內容豐富,涉及面廣,蘊藏了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和契機。
田園勞動課程基于勞動實踐,促進多學科知識的融合,培養(yǎng)學生開放性、探索性思維。生態(tài)園基地為學生提供了生動、形象、直觀的學習平臺,學生沉浸于真實的學習情境中,多感官協(xié)同參與。美術課上,學生觀察繪畫番茄生長過程和田間風光;在數(shù)學解決問題的策略中,學生測量番茄株距、掐枝高度、占地面積、番茄重量,比較各個超市瓜果的價格;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搜索番茄培育方法和田間管理信息;在語文習作中,學生個性表達對生態(tài)園的所見所聞所感;科學教師組織學生觀察探究植物特征,記錄氣象數(shù)據(jù)、分析植物生長因素;勞技教師組織學生制作番茄園主題的太空泥、編織、珠串、折紙等創(chuàng)意作品,還制作番茄沙拉、番茄面等美味食物,形成番茄系列手工文化;學生以蔬果為例,學習營養(yǎng)與健康的關系,使健康教育課更為生動……通過打造以番茄為主題的特色教學實踐基地,實現(xiàn)數(shù)學、語文、美術、科學等多學科知識的融合運用,也為學生提供了綜合觀察與學習的認知模式。小小的一片田地里所呈現(xiàn)的,不僅僅是泥土和植物,而是藝術、語言、數(shù)學、科學、生物等學科所形成的豐富的知識網(wǎng),是對事物的全面認知。這種認知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多種探索世界的途徑,給予學生無限廣闊的學習空間。
現(xiàn)場和實物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教師以不同的形式讓學生走出教室,通過現(xiàn)場、自己動手和實物教學的方法,將一些抽象的問題變得形象化、直觀化、簡單化,是踐行“做中學”的重要方式之一。
自然是最生動的老師。校園東側有一小塊“中藥區(qū)”,里面種著十多種中草藥,插著植物牌。眾所周知,關于藥物的介紹,大多專業(yè)術語多、精簡又生澀難懂。“葉基生呈蓮座狀,平臥、斜展或直立;葉片薄紙質或紙質,寬卵形至寬橢圓形?!彼哪昙壍膶W生看到這段關于車前草的描述,紛紛表示困惑。這時,我提醒學生,邊讀邊觀察邊大膽地猜測,就能明白大致的意思。學生先是觀察了葉片,了解了“寬卵形”和“寬橢圓形”的意思,又動手摸了摸、卷了卷車前草的葉子,對“薄紙質”又有了直觀的感受。“什么是葉基生呈蓮座狀?它描寫的是車前草的哪部分?”我又問。學生馬上又觀察到車前草的根部,紛紛表示豁然開朗。“如果是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讀,他們能懂嗎?”我問?!八麄兡苷J識這些字已經(jīng)不錯了!”學生大笑?!笆前?,如果讓你們來改一改,改成小朋友聽得懂的、喜歡的語言,你們會嗎?”不久,學生便完成了一段生動有趣的“車前草自我介紹”。
類似于這樣的觀察學習活動,在這塊土地上還有很多。植物觀察日記,是最能體現(xiàn)學生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在觀察記錄中,學生從原先的“葉子是綠色的”這樣的描述,轉而為“鵝黃”“嫩綠”“深綠”“墨綠”等豐富多樣的詞匯表達。這是在長期的觀察比較中積累的,其細致入微、耐心的觀察能力也是在這個過程中鍛煉出來的。視覺、觸覺、嗅覺等多種感官的協(xié)同配合,使得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更為全面和準確。
平時在教室里的學習,很多學生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不難發(fā)現(xiàn),長期處于這種狀態(tài)下的學生對學習會缺乏興趣。要讓學生主動學,首先要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激發(fā)他們探索的欲望。在農耕種植活動中,教師因需而導,因學定教,教學問題由學生在實踐中產(chǎn)生,問題解決方案在學生頭腦風暴過程中產(chǎn)生,并給予學生驗證假設的機會。在這樣的問題解決模式下,學生有了更為自由和開放的探索空間,探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幅度提升。
以種植番茄為例:在種植時會遇到很多問題:怎樣合理布局、怎樣搭架、怎樣管理、怎樣結出果實……這些問題是學生在“種好番茄”這個任務的驅動下、在種植實踐的過程中提出的,他們會懷揣著豐收的期待和“一探究竟”的欲望,尋找通向答案的途徑。他們會集體討論,會上網(wǎng)查找,會詢問長輩,會請教科學教師,會根據(jù)教師提供的農機站信息,主動聯(lián)系農機站科員詢問;會在家里自己開展種植的對比實驗進行觀察記錄,探索植物生長的秘密。問題解決的過程,就是知識綜合運用的過程,是直接經(jīng)驗積累的過程。其中獲得的知識,不需刻意記憶,早已了然于心。而為解決問題綜合運用知識的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做學習的主人,這將使其終身受益。
由于經(jīng)驗的不足和認知水平的有限,探索的過程有成功,也會有失敗。每一次實踐失敗,教師適時給予鼓勵和助推,與學生一起探索失敗的原因,共同尋找解決的辦法,這又逐步塑造了學生自信、勇敢、不懼挫折的優(yōu)秀品質。
陶行知先生說:“活書是活的知識之寶庫。花草是活書,樹木是活書,飛禽走獸小蟲微生物是活書。山川湖海,風云雨雪,天體運行都是活書?!弊x好田園這本“活書”,就能讓知識活起來、讓教育靈動起來、讓感悟真實起來。
教育不能脫離活動體驗空泛而談,要有具體的、遞進的、深入的實踐。生態(tài)園作為學生勞動的實踐基地,突破了課堂教學、口耳相傳、身手示范,構建了教育的新樣態(tài)?;谏鷳B(tài)園耕種實踐構建的勞動課程包含了“果香話春韻”“田間小農夫”“觀察研究站”“小小生活家”四大綜合活動體驗,涵蓋了生活勞動、生產(chǎn)勞動、服務性勞動、職業(yè)體驗、設計制作等綜合體驗,形成宏大生動的勞動情境,增教育趣味,順兒童天性,促生命生長。
生態(tài)園里的生命隨著時間的推移,外界環(huán)境、管理方式、自然節(jié)氣等因素不斷發(fā)生變化,或久不出果,或中途夭折,或繁花滿枝一夜零落,或果實累累被鳥兒啄食……沒有一本書里的題目,能夠像田園里的生命這般復雜;也沒有哪一位智慧的教師,能保證在變幻莫測的題型里“押題命中”。生命的魅力在于沒有正確答案,啄食的鳥兒時而可惡至極,時而討人喜愛;自然的規(guī)律時有殘酷卻不可違逆。因著經(jīng)驗、認知的不同,學生對于這片土地的任何生長變化,都有著屬于自己的感悟,沒有標準,卻都能在不同的小世界里植入名叫“成長”的種子。記得五年級有位學生在觀察日記里寫了這樣一段話:“我種的幾株番茄苗長得比其他同學的都慢,方梓翔他們都在興奮地喊著:‘老師你看,這是果子嗎?我的結果啦!’而我的卻一點動靜也沒有!我很難過,也很后悔。我剛開始不忍心拔掉多余的小苗,覺得它也是一個生命。結果現(xiàn)在卻因為太擁擠,光照不足,影響了正常的生長……有時候狠心,是對生命負責?!边@樣的感悟一定會在某些時刻,讓學生聯(lián)想到生活的種種,也讓她在“舍與得”這樣辯證的思考中,形成屬于自己的成長脈絡。這不是“生活即教育”最好的印證嗎?
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開展了種植、探索、收獲等一系列活動,既獲得了勞動生產(chǎn)的知識儲備,培養(yǎng)了綜合思維能力,也在活動中感受到了雙手的價值。在蔬菜成熟季,學校先后組織開展“愛心義賣”“新春送?!被顒?,學生自制的醬萵筍被“預訂”,出售不久便被一搶而空;他們將自己種植的蔬菜裝入福袋,送給社區(qū)的老人,祝福他們“健康長壽”,收獲了無數(shù)贊美、擁抱、感謝……學生感受到的是至高榮耀,因自我價值的發(fā)揮而感到榮耀。而田園耕種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家務勞動的認識,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在家主動勞動的比率大幅度增加,由原來的38.5%上升至85.4%,家務勞動和自理能力也有了明顯提高,實現(xiàn)了學校田園勞動向家庭勞動、社區(qū)勞動的輻射延伸與相互聯(lián)動。
綜上所述,田園種植課程的開發(fā)、實施是“教學做合一”的有益嘗試,它促進多學科融合、多方位教育,鼓勵學生樹立自信、勇于探索、樂于實踐,以靈活多樣的、獨特的思維方式進行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田園種植實踐在生活中開展,回歸學生的日常生活,實現(xiàn)了知行統(tǒng)一,實現(xiàn)了對素質教育實施的促進作用,也實現(xiàn)了學生增智、強體、審美、樹德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