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zhí)教|殷 櫻 評析|姜明紅
1.能正確認讀“鸚”“鵡”等生字,會寫“搭”“翠”等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感受翠鳥外形和動作的特點。
3.感受作者的細致觀察和生動表達,初步體會留心觀察的好處。
通過細致觀察,感受翠鳥外形和動作的特點。
感受作者的細致觀察和生動
表達。
師:同學們,這是什么呀?
生:鳥。
師:鳥是大自然的精靈。它們或在枝頭婉轉(zhuǎn)地歌唱,或在林中自由地飛翔,又或在溫柔地哺育著幼鳥。瞧瞧這只鳥,它在干什么呢?
生:它在搭船。
師:哦,這是一只——
生:搭船的鳥。
師:搭船的意思就是——
生:乘船、坐船。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題目就叫——
生:搭船的鳥。
師:伸出手,跟老師一起寫課題?!按睢笔莻€生字,提手旁要修長,右邊草字頭下是個“合”字,“口”上一橫可別忘了。這是一只搭船的鳥。大家一起讀。(生齊讀課題)讀完課題,你的小腦瓜里出現(xiàn)了什么疑問呢?
生:這只鳥為什么搭船?
生:搭船去哪里?
生:這是只什么鳥?
師:答案就藏在課文中。輕輕把書翻到第64 頁。請一位同學來讀自讀要求。
(師指名讀自讀要求)
(1)讀第一遍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讀第二遍課文,想一想:這是一只怎樣的小鳥?
師:同學們都讀好了,這是一只怎樣的小鳥呢?
生:這是一只美麗的小鳥。
師:你是從哪里讀到的?
生:我是從第2 自然段讀到的。
師:好,就請你來讀一讀。
(生讀書)
師:你把每個字音都讀準確了,尤其是“鸚”“鵡”兩個字,后鼻音,你帶大家讀一讀。
生:鸚鵡。
師:見過鸚鵡嗎?什么樣的?
生:嘴巴有點彎彎的,還會學說話。
生:羽毛有黃色、紅色和藍色。
師:五顏六色的羽毛可美呢,不過這只搭船的小鳥比鸚鵡還漂亮。我們繼續(xù)交流。這還是一只怎樣的小鳥?
生:這是一只聰明的小鳥。因為它會搭著“我們”的船去捕魚。
師:哦,它還會捕魚呢。課文哪里告訴你的呀?
生:第4 自然段。
師:其他同學也找到了嗎?把第4 自然段讀給同桌聽一聽。
(生對同桌讀)
師:母親還告訴“我”,這只搭船的鳥是一只翠鳥。瞧,它來了!一起喊一喊它的名字。(出示翠鳥圖)
生:翠鳥。
師:平舌音讀得很準?!按洹鄙习氩糠质怯鹱诸^。仔細觀察羽字頭和“羽”字,它們之間有什么區(qū)別嗎?
生:“羽”字第一筆是橫折鉤,羽字頭沒有鉤。
師:哦,“羽”變成羽字頭后,鉤就消失了,橫折鉤變成了——
生:橫折。
師:伸出手,我們一起把“翠”字送進田字格里。(范寫)注意,羽字頭沒有鉤,上橫短,下橫拉長,短豎稍微出點頭。會寫了嗎?翻開習字冊第23 頁,寫一個“翠”字。注意了,寫字做到三個一。
(生寫“翠”)
師:都寫好了,輕輕收好習字冊?!按洹笔莻€形聲字,上形下聲,本來就是指羽毛綠色的鳥,也就是——
生:翠鳥。
師:后來又指翠綠的顏色,還表示一種翠綠色的玉石,我們叫它——
生:翡翠。
師:一起讀。
(生讀詞語)
1.賞“外形美麗”
師:一個下雨天,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與這只翠鳥相遇了。它到底美在哪兒呢?誰來讀?
(一生讀第2 自然段)
師:你讀得特別投入,翠鳥美在哪兒?
生:它的羽毛是翠綠的,翅膀還帶著一點藍色,比鸚鵡還漂亮呢!它還有一張紅色的長嘴。
師:你被它好看的顏色吸引了。這只翠鳥比鸚鵡還漂亮呢!我們都關注了翠鳥身上的顏色。作者簡直就是一個畫家,他以文字為畫筆,把這只翠鳥給畫出來了?,F(xiàn)在,我們也來當一回小畫家,拿起手中的畫筆,也來畫一畫這只美麗的小鳥。跟著作者的文字,首先畫的是——
生:翠綠的羽毛。
師:翠綠的羽毛畫好了。接下來畫——
生:翅膀。
師:我想用藍色的顏料把翅膀都涂滿,你們也是這樣畫的嗎?
生:不是。因為翅膀中帶著一些藍色,不全是藍色。
師:瞧,作者看得仔細,用詞也很準確。
師:最后畫上——
生:紅色的長嘴。
師:哦,我們這么一畫就知道了,作者是按照一定的順序?qū)懙?。這么好看的小鳥你喜歡嗎?
生:喜歡。
師:那你一定能讀得很好,就請你讀。
(生讀)
師:你不僅是個小畫家,還是個朗讀家呢。我們一起讀。
(生讀第2 自然段)
師:聽你們一讀,這只鳥好像真的來到了我們的身邊。仔細看,它還有哪些漂亮的顏色呢?讓我們拿起畫筆,繼續(xù)畫。
師:你還想畫什么?
生:我還想畫黃色的胸脯。
師:仔細觀察,嫩黃色的胸脯上——
生:帶著一些橙紅色。
師:哦,你學的是這句話,嫩黃色的胸脯上帶著一些橙紅色。為你的活學活用點贊!繼續(xù)畫。
生:我要畫一雙腳,是橙紅色的。
師:它還有一雙橙紅色的爪子。
生:它還有一雙亮晶晶的眼睛。
師:亮晶晶的眼睛是什么顏色的呀?
生:烏黑烏黑的。
師:瞧,我們這么一畫,翠鳥的色彩就更豐富了。哎,大家畫得這么多,這么美,可是,作者為什么只寫了羽毛、翅膀和紅嘴呢?
生:因為這些都是重點。
師:發(fā)現(xiàn)重要的東西就要特別去關注它。
生:我覺得這些都是翠鳥的特點,別的動物可能沒有。
師:哦,與眾不同的地方就要重點寫。你看,作者按順序,抓特點,就把小鳥美麗的樣子給勾畫出來了。這只小鳥美不美呀?
生:美。
師:哦,樣子可美了。(板書:樣子美)我們一起把這只美麗的小鳥記在心里。
(生齊讀第2 自然段)
2.想“作者所想”
師:翠鳥就這樣站在船頭,而“我”就這樣看呀,看呀,一邊看,還一邊想——
生:它什么時候飛來的呢?
師:它靜悄悄地停在船頭不知有多久了?!拔摇本箍吹萌朊粤?,忍不住想——
生:它站在那里做什么呢?
師:還會想——
生:難道它要和“我們”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嗎?
師:這只彩色的小鳥讓原本迷蒙的水面變得明亮起來,怎能不讓人心生遐想呢?這些疑問都是作者悄悄問在心里的,讓我們一起來輕聲地問一問吧。
(生齊讀第3 自然段)
3.品“捕魚動作敏捷”
師:“我”一邊看,一邊想,一邊想又一邊看。忽然,寧靜的畫面被打破了,翠鳥開始捕魚了。(出示第4自然段)同學們,趕緊拿起手中的“照相機”,一邊讀一邊去抓拍翠鳥捕魚的動作吧!
(生一邊讀一邊找動作)
師:你剛才拍到了哪個動作呢?
生:我拍到了“沖”這個動作。
師:(出示“沖”的畫面)拍到的是這個畫面嗎?“沖”給你怎樣的感覺???
生:速度特別快,很厲害。
師:據(jù)說翠鳥的飛行速度最快可達每小時120 千米,比普通的汽車還快呢。你能想象翠鳥沖進水里的情景嗎?
生:我仿佛看到它沖進水面,精準地捕到魚,濺起了無數(shù)的浪花。
師:你還想到了哪些美麗的畫面呢?
生:我覺得一眨眼它就看不見了。
師:唰的一下就不見了,快得就像——
生:就像離弦的箭一樣,很快,來不及眨眼。
生:就像一個跳水運動員,一下子就跳進了水里。
師:畫面多有意思呀!
師:真是快如閃電??!你又拍到了哪個動作?
生:我拍到了“吞”這個動作。
師:(出示圖片)瞧,小攝影師,你的照片上墻啦!來,我們來做做“吞”的動作。
(生做動作)
師:隔著口罩,我都能看出你的嘴巴張得特別大。對,張大嘴巴,不嚼一口的動作就叫“吞”。像這樣的吃法,有個詞語叫——
生:狼吞虎咽。
師:還有個詞叫——
生:囫圇吞棗。
師:這就是“吞”。你別看翠鳥個子小,一口就能把小魚吞下去。
生:我拍到了“飛”。
師:(出示圖片)是的,飛出水面,展開翅膀,多瀟灑呀!
生:我拍到了“銜”著小魚。
師:(出示圖片)仔細看它的長嘴,把小魚——
生:緊緊地銜在嘴里。
師:哦,鳥用嘴叼著東西,一般我們就說“銜”。翠鳥銜著小魚,任憑小魚再怎么掙扎,也逃不掉了。翠鳥真是個捕魚高手,人們又把它叫作“打魚郎”。
師:它銜著小魚就站在那里,這是老師抓拍的。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抓拍了“沖”“飛”“銜”“站”“吞”這五個動作,作者用慢鏡頭把翠鳥捕魚的過程一個個呈現(xiàn)了出來。其實翠鳥捕魚可是一氣呵成的,不信,你讀。
(生齊讀第4 自然段)
師: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也想來讀。注意聽,老師讀的和你們讀的有什么不一樣。
師:(讀)它沖進水里,不見了。它飛起來了,紅色的長嘴銜著一條小魚。它站在船頭,把小魚吞了下去。
師:我讀的和你們讀的有什么不一樣?
生:老師漏掉了“一下子”“沒一會兒”“一口”這些詞語。
師:加上“一下子”“沒一會兒”“一口”這些詞語,給你的感覺有什么不一樣?
生:有了這些詞語,感覺速度更快了。
師:哦,那就請你來讀讀看。
(生讀)
師:真是快如閃電。其他同學呢?
生:我覺得加上這些詞語,就感覺翠鳥更厲害了。
師:你也感受到了,來一起讀。
(生齊讀第4 自然段)
師:是的,就像剛才同學們所說的,連續(xù)的動詞,再加上“一下子”“沒一會兒”“一口”這些表示速度很快的詞語,就把翠鳥快速捕魚的樣子寫出來了。(板書:捕魚快)都說百聞不如一見,見過翠鳥捕魚嗎?想不想看一看呢?好,睜大眼睛一起看。(播放翠鳥捕魚視頻)
師:剛才我發(fā)現(xiàn)很多同學都發(fā)出了“哇”的聲音。你想說什么?
生:我覺得翠鳥特別靈活。
師:你充滿了驚嘆。
生:翠鳥捕魚真的太快了,剛飛過去就又飛回來了。
師:同學們都很激動。作者和你們一樣,不過他把驚喜、佩服所有的情感都揉進了這段文字里,一起讀——
(生讀第4 自然段)
4.學文本表達
師:剛才,我們欣賞了翠鳥的樣子,又見證了它捕魚的過程,這一靜一動的畫面都源于作者對生活的留心觀察。(板貼:觀察)觀察,不僅要用眼睛看,還要用心去想。(板貼:用眼睛看 用心去想)
師:剛才我們看到了翠鳥捕魚的畫面,捕到小魚,它一口就吞下去了。那,如果捕到的是稍微大一點的魚,它又是怎么吃的呢?猜猜看!
生:先把大魚放在草叢里,然后慢慢吃。
師:到底和你們想的是不是一樣呢?我們一起去一探究竟。來,再次拿起“相機”,準備好了嗎?我們來抓拍翠鳥吃魚的動作。(播放視頻)
師:你又抓拍到哪個動作?
生:我拍到的是翠鳥把小魚吞進去的一瞬間。
(師板書:吞)
生:我拍到翠鳥把小魚撞在樹干上的動作。
生:我發(fā)現(xiàn)它在不停地甩著小魚。
(師板書:甩)
師:哦,你關注了“甩”這個動作。怎么甩的呀?你能學著翠鳥做做這個動作嗎?
(生表演)
師:瞧,他是怎么甩的?
生:他甩得很用力,很瘋狂,身體也在晃動。
師:翠鳥就像他一樣,甩得多用力啊,身體都不由自主地跟著搖晃起來了。原來翠鳥在不停地甩著,身體也跟著搖晃起來。
(師板書:搖晃)
生:我發(fā)現(xiàn)翠鳥在把小魚吞進去之前,一直在轉(zhuǎn)動著小魚,在調(diào)整小魚的方向。
(師板書:轉(zhuǎn)動調(diào)整)
師:原來翠鳥是這樣吃魚的,和我們之前猜想的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哦,不一樣。看著這些動作,此時,你的小腦瓜里又冒出了什么疑問呢?你想問什么?
生:它為什么不馬上吃?
生:為什么左右搖?它這樣一直晃頭會不會暈呢?
生:翠鳥把小魚整個吞下去會不會有危險呢?
師:大家都很好奇。老師告訴你們,翠鳥吃魚可是很有講究的。它一般先要進行一個“甩打”儀式,等魚兒不再掙扎,才會把魚頭對準自己的喉嚨一口吞下去。大自然就是這么奇妙。
師:剛才,作者跟我們分享了翠鳥捕魚的畫面,咱們也學著作者,來說一說翠鳥吃魚的畫面。老師再播放一遍視頻。注意,仔細觀察,還要用眼看,用心想。
(生再次觀看視頻)
師:視頻看完了,有沒有信心說好?
生:有!
師:老師送你們一句開頭,你們接著往下說,注意用上恰當?shù)膭釉~。(指著黑板)開始吧。已經(jīng)說好的同學,可以跟同桌交流一下。
(生練說)
師:誰愿意來跟大家分享?好,我們掌聲歡迎!
生:一只翠鳥銜著小魚站在枝頭,它拼命甩著頭,搖晃著身體,等到小魚被甩暈了,它就轉(zhuǎn)動小魚,把魚頭對準喉嚨一口吞了下去。
師:誰來評價一下,她說得怎么樣?
生:她說得很好,用上了黑板上的動詞。要是她能加上心里想的就更好了。
師:看來你這節(jié)課聽得很認真,不僅要加上自己看到的,還要加上心里想的。誰再繼續(xù)說?
生:一只翠鳥銜著小魚站在枝頭,它用力地甩著小魚,小魚都被它甩暈了。我想:這只翠鳥到底要干什么呢?為什么要把小魚甩暈呢?這時,翠鳥不斷地調(diào)整著小魚的位置,直到魚頭對準喉嚨,把小魚一口吞了下去。
師:他說得怎么樣?
生:他不僅有動作,還有自己心里想的。
師:真棒,還有誰想挑戰(zhàn)他,覺得自己說得比他更好?
生:一只翠鳥銜著一條小魚站在枝頭。它用力地甩動著腦袋,左三圈,右三圈,就像跳起了搖頭舞。我正好奇它為什么甩著腦袋,忽然,它把魚頭朝向自己的喉嚨,啊嗚一口,魚兒就下肚了。它得意地抖抖翅膀,好像在說:“這魚味道真不錯??!”
師:你瞧,“左三圈”“右三圈”“啊嗚一口”,說得多生動呀!真了不起,你不僅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還能將自己的所見所想分享給大家。掌聲送給他!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跟隨作者,乘著船走進了南方煙雨蒙蒙的畫卷,結(jié)識了這樣一只搭船的鳥。我們知道了,用眼睛去發(fā)現(xiàn)美,用心去感受美,就能看到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那么,留心觀察除了用眼睛看,用心去想,還可以用什么呢?我們下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
師:課后,請同學們朗讀課文,進一步感受翠鳥的樣子美、捕魚快,還可以向爸爸媽媽介紹一下翠鳥吃魚的情景。下課!
《搭船的鳥》作者以兒童的口吻記錄了旅行途中的觀察所得,一個“搭”字足見兒童的天真與鳥兒的靈性。課文重點描寫了翠鳥的外貌及捕魚的動作,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觀察的細致。我就殷櫻老師《搭船的鳥》一課,談談單元要素如何落實于語文課堂。
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習作單元,由兩篇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和習作五個部分組成?!洞畲镍B》就是其中的一篇精讀例文。五個部分內(nèi)容緊緊圍繞觀察這條主線展開。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語文要素是“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洞畲镍B》是單元的第一課,課后練習指向明確,兩個段落要求學生學習細致、有趣地觀察。殷老師引導學生對這兩個自然段進行充分品讀,發(fā)現(xiàn)表達的密碼。但是,教學沒有滿足于課文,而是從語文園地和初試身手欄目中受到啟發(fā),提煉出了多感官運用的方法,再讓學生向讀學寫,指導學生學習表達方法,習得表達能力。
本單元是習作單元,因此,對文章的品詞析句并不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而指導學生學習觀察,并將觀察所得表達出來,才是本單元的基本教學任務。因此,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通過交流,將零散的對觀察的感受歸納成明晰的觀察方法并通過由讀學寫,將方法進行初步實踐?!洞畲镍B》從兒童的視角出發(fā),重點觀察了翠鳥的外形美、捕魚快。
教學第4 自然段翠鳥捕魚的畫面時,殷老師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怎樣把這一場景寫下來的,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是把捕魚的過程分解成了“沖”“飛”“銜”“站”“吞”這幾個動詞,又通過“一下子”“沒一會兒”等連接詞體現(xiàn)了翠鳥捉魚時動作迅速,用時很短。作者之所以觀察細致,是他把捕魚這件事分解成了一系列的動作,讓我們一讀就仿佛看到了翠鳥捕魚的畫面。因此,“用眼睛看”是細致觀察的一個重要方法。
由此可以啟發(fā)學生觀察時不僅可以用眼睛看,還可以用耳朵聽,甚至還可以用手摸,用鼻子聞,有時還可以嘗一嘗。這節(jié)課還有一個特點,我們根據(jù)第3 自然段解讀到了觀察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那就是“用心去想”。作者能將文章寫得這么生動、傳神,不僅是用眼睛看,還能用心去想。所見所想相結(jié)合,才能寫出好文章來。教學時,殷老師巧妙地滲透習作的方法,促進了習作策略的落地。
單元要素的落實不能只是傳遞概念,而要真正教會學生如何觀察,要創(chuàng)設把人文性和工具性融合在一起的有趣的情境、有趣的活動,讓學生沉浸式地進入情境,跟隨著文字一起投入學習。
以第2 自然段為例,這段話需要解決三個問題:你覺得這只小鳥美在哪兒?小鳥身上還有哪些美麗的色彩?作者為什么只寫這三種顏色?為了更加體現(xiàn)一種情境感,殷老師帶著學生進行想象,想象自己就是一個小畫家,拿起畫筆來畫一畫這只小鳥。畫完以后,殷老師又引導學生拿起畫筆繼續(xù)畫:“除了這些美麗的顏色,你還想畫什么呢?”學生在情境中感知觀察要抓住特點,描寫也要抓住特點。這樣教學,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作者的觀察細致和表達精準。讓學生對要素的感悟加入情感的因素,學生就會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當中來,對課堂保持一種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