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的發(fā)展,人們的教育觀念不斷革新,人們不再僅僅關注將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德、智、體、美、勞各項能力的發(fā)展已經(jīng)被擺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高中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教授高中語文時,教師不僅要注重將理論知識教授給學生,還要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在教學時,要對教學內(nèi)容中的美育因素進行深入挖掘,在此基礎上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積極為學生開展美育教育,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fā)展。文章分析和研究了立德樹人視域下高中語文美育教育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策略,以期對高中語文教學有所裨益。
【關鍵詞】立德樹人;高中語文;美育策略
作者簡介:鄭坤(1986—),男,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第一中學。
隨著教育的發(fā)展與進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越來越受到重視[1]。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美育教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良好的美育教育會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重視美育教育,挖掘語文教學的美育素材,在此基礎上,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積極開展美育教育,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挖掘教材中的審美素材,帶領學生認識真善美
(一)自然之美
自然之美是通過自然中的景色和事物來體現(xiàn)的,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外在美和形式美。人們看到自然景物之美,內(nèi)心的情感會被喚醒,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文人騷客都從自然之美中汲取營養(yǎng),進行創(chuàng)作。不管是日月星辰,還是草木蟲魚,都成為他們描繪的對象,一篇篇文章歷盡千百年而傳承至今。高中語文教材收錄了豐富多彩的描寫自然之美的文章,這些文章都有各自的特點,傳遞出來的思想感情也各不相同,對學生審美情趣以及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對文章的自然之美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索,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價值觀,達到通過美育教育立德樹人的目的。
例如,教師在教授《沁園春·長沙》這一文章時,就可以先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將詩歌中描寫景物的句子和詞匯歸納整理出來,如寒秋、湘江、橘子洲、層林、百舸、鷹擊、魚翔,等等。學生找出這些描寫景色的詞句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體會這些詞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即使在寒冷的秋天,大自然中的萬物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依然在奮勇前行。作者毛澤東通過對這些景物的描寫,表達了對未來的希望,這體現(xiàn)了作者的豪情壯志,不贏得革命勝利誓不罷休的偉大精神。在欣賞自然美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僅要體會和感受自然美,更要通過自然美,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在自然美的引導下,領悟人生的真諦。
(二)社會之美
人是社會化的動物,時刻處在各種社會關系當中,只要留心觀察,就能夠隨處發(fā)現(xiàn)社會之美,而且社會之美與人的道德情感有著緊密聯(lián)系[2]。高中語文教材中為學生展現(xiàn)的社會之美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偉大民族精神為主,這些文章向?qū)W生傳遞了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可借此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
例如,教師在教授《記念劉和珍君》這一課文時,首先要談到當時正處于社會動蕩、人民流離失所的時代,因而魯迅描寫了劉和珍君這樣一名為中國革命奮斗的女學生,她雖然犧牲了,但是其挺身而出的精神仍散發(fā)著偉大的光輝。以劉和珍君為代表的一代代革命烈士,點燃了希望的火種,給黑暗的社會帶來了一抹光亮。學生可以通過學習這篇文章,在平淡的文字當中感受人性的力量,從而與文章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激發(fā)出強烈的愛國之情。可見,對社會之美進行挖掘,能夠使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情趣。
(三)藝術之美
藝術之美是藝術作品所表現(xiàn)出來的美,其為審美的主要對象,體現(xiàn)了藝術家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感[3]。對文學作品而言,其藝術美來自作家對真實生活的再創(chuàng)作和升華。也就是說,人的審美情感能夠通過作品真實地反映出來,并使讀者與之產(chǎn)生共鳴,獲得美的享受。教師在教學時,要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分析和鑒賞藝術之美,在此基礎上,對文章所傳達的思想內(nèi)涵和社會價值進行理解和體會,由此獲得精神上的升華。
以《短歌行》為例,本詩中“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一句,就是作者曹操用典將自己比作周公旦,表達了求賢若渴且想要一統(tǒng)天下的雄心壯志,含蓄而不失張揚,體現(xiàn)了豐富的藝術之美。教師需解釋典故,讓學生在欣賞藝術美的同時,受到作者曹操強烈的情緒感染,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獲得了全新的審美感受。再比如,《赤壁賦》這篇課文展現(xiàn)了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是審美的集大成者,文中不僅描繪了美麗的風景,而且表達出了作者蘇軾對生活和哲學的思考。在教授該文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在自然之美中體會和感受藝術之美,提升學生的藝術和思想境界,也讓學生在審美過程當中,體悟人格和品格境界的追求??梢?,了解藝術之美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同時也能使學生提升鑒賞能力和品味,感受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魅力,自覺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二、利用教學美育因素,引導學生形成人格精神
(一)教師的教學語言應飽含深情
好的教師會通過自己的語言和行為感染學生,在教師高尚人格的引導下,學生會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發(fā)揮榜樣的作用,通過自身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讓學生將自己當作審美對象,再進一步對學生進行教導,幫助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形成審美追求。在這個過程中,語言是最有穿透力和感染力的,所以教師的語言要飽含深情,教師要用真摯的語言向?qū)W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這里所談及的語言是多方面的,如朗讀語言、授課語言、提問語言、評價語言等,在教學全過程運用富有情感的語言,能夠?qū)⒚缼虢虒W中,使學生獲得美的體驗,在美的情境中學習和理解作品,提升審美情趣,培養(yǎng)正確觀念。
以《琵琶行》這篇課文為例,這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是委婉的、哀怨的,所以教師在為學生朗讀時,要調(diào)整好自己的情感和語調(diào),伴隨著柔和的背景音樂,用標準的普通話和哀怨柔軟的嗓音進行朗讀,這樣學生就會在教師的朗讀聲中,沉浸到作品的意境里,與教師和詩歌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對詩歌所傳遞的真善美有更深入的感受和體會,這樣比單純灌輸知識更加有效果,也更能觸動學生內(nèi)心柔軟的情感。另外,口語和肢體語言是相輔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特別是對語文教學而言,充滿深情的肢體動作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誠和善意。當學生在課堂上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時,教師不應嚴厲地批評學生,而是要通過豐富而帶有感情的肢體語言提示和引導學生,如一個期望的眼神,一次激勵的鼓掌,等等,如此一來學生就會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在潛移默化中被教師的美好行為所感動,從而集中注意力聽講,跟隨教師的步伐,塑造自己的人格。
(二)豐富文藝教學形式
教師在教學時,應當充分運用各種藝術手段,打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增強學習的情感體驗[4]。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如果依舊采用僵化落后的方法,就算再帶著感情進行教學,學生的內(nèi)心也會感到厭倦,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更新教學觀念,優(yōu)化教學方式,將學生的熱情調(diào)動起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沉浸式的體驗中,提升鑒賞美的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情操。
比如,因為《雷雨》這一課文本身是一部話劇,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就不能只是向?qū)W生灌輸知識,可以采用表演的方式,讓學生分角色將課文表演出來。學生在親自表演的過程中,會獲得沉浸式的體驗,體會到文章中隱含的美,以及傳遞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中的人物進行討論和反思,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再比如,教師在教授《望海潮》這篇課文前,可以上網(wǎng)搜集當時杭州的圖片,以及錢塘江大潮的視頻,上課時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在視覺的刺激下,學生會沉浸到教學情境當中,展開自己的想象,將文字與畫面結合。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夠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形成屬于自己的審美感受。
三、開發(fā)教學活動中的美育資源,提升學生責任與使命感
(一)文本的閱讀
在語文教學中,文本閱讀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文本閱讀能夠使學生的閱讀視野和思路得到有效拓寬,學生在閱讀中,也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正確的道德品質(zhì)。當前的語文教材收錄的都是具有美學價值和德育價值的經(jīng)典文章,這對于教師的美育教育十分有利[5]。教師在教學時要吃透教材內(nèi)容,對教材中的美育內(nèi)容與德育內(nèi)容進行開發(fā),并將其歸納整理,滲透在日常教學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進行單篇文章的閱讀教學,同時還要重視對學生整本書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這需要教師尋找具有美育價值的書籍,并對其中的美育資源進行深入開發(fā),耐心指導學生進行整本書的閱讀,讓學生帶著美的眼睛進行閱讀,發(fā)現(xiàn)其中的語言美、人物美、藝術美。
例如,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描寫的是東漢末年到西晉建立這段時間中的英雄輩出的故事,敘事場景宏大,人物刻畫細膩,向人們傳遞出了豐富的思想感情和價值取向。教師在教學時要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進行全書閱讀,并且?guī)е星樯钊搿度龂萘x》,體會劉備的堅持不懈、關羽的義薄云天、趙云的渾身是膽、張飛的一身正氣以及曹操的陰險狡詐等。在魏、蜀、吳幾十年的較量當中,出現(xiàn)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在審美與審丑的過程中,學生的內(nèi)心會受到感染,從而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自覺向正面人物學習,同時抵制反面人物的行為,由此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覺承擔起歷史賦予的責任和使命。
(二)寫作的表達
在語文教學中,作文始終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但是,因為面臨著較大的升學壓力,一些教師為了教而教,學生為了學而學,沒有發(fā)揮出作文教學的審美功能和道德培養(yǎng)功能,削弱了作文教學的價值和作用。此外,這樣的教學方式也導致學生的文章變得空洞,缺乏美的內(nèi)容,沒有思想價值[6]。為避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重視美育和德育,并在此基礎上,優(yōu)化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留心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記錄美,鑒賞美,將對美的體會滲透進作文當中,實現(xiàn)審美情趣和能力的提升。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將寫作與做人結合起來,將內(nèi)心最真摯的情感用作文表達出來。
以“謳歌親情,學習寫得充實”這節(jié)作文課為例,該節(jié)作文課主要目的是教導學生在點滴小事中發(fā)現(xiàn)親情的美,在審美體驗之上,謳歌親情的美好,培養(yǎng)學生真、善、美的情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在家中認真觀察父母的行為,并嘗試記錄下來,體會父母的不容易,然后將其寫成一篇作文。由此,學生能夠逐漸在點滴小事中發(fā)現(xiàn)親情的美,體會親情的美好,在真情實感的引導下,寫出富有美感的文章,提升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教師得以真正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目標。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的發(fā)展與進步,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的審美情趣、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方針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因為這些措施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美育教育,通過良好的美育教育,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體驗美,在美的引導下,形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和道德情操,由此實現(xiàn)語文教學立德樹人的目的,促進語文教學的發(fā)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范利華.高中語文教學中“以美育德”的策略研究[J].中學語文,2016(06):13-14.
[2]蘇琴.漫談高中語文美育教學的開展策略[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8(S2):224-225.
[3]郭語.基于高中語文教學中美育教學的滲透策略分析[J].問答與導學,2019(33):23.
[4]劉彥剛.高中語文散文教學中美育困境的突破策略研究[J].高考,2021(36):37-39.
[5]宋艷榮.高中語文教學中美育教學的滲透策略探究[J].新課程,2020(42):120.
[6]蘇燦.優(yōu)美與崇高的美學理論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