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雙寶
“尊師重道”是人類文明的共通德性,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一種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通過建立“教師節(jié)”等活動,在教育界和社會間大力倡導“尊師重道”之傳統(tǒng),全社會尊師敬師的風尚得到改善,但當下師生之間的關系尚有較大的優(yōu)化、提升空間。
作為一代文化巨擘的南懷瑾先生一向非常重視中華文化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傳承和弘揚。南先生的師道思想內涵豐富。鑒于目前鮮有論述其師道思想的文章,筆者試作南懷瑾先生師道思想探賾,以期拋磚引玉。
談到“為師之道”,首先應明確教育的目的。因為教育的目的規(guī)定了教育的方向,支配著整個的教育過程。南先生認為,教育最高的目的是認知人性、培養(yǎng)人性,啟發(fā)引導人性向好的路上走,引導學生如何做人,把人教好?!霸瓌t是改正人性,使人向善良的方面走”[1]而不是讓應試、升學左右著學校的辦學方向,不要讓“才流都向考中磨”[2]。我們常說“教書育人”,育人其實比教書更為重要。我們應該明白的是,先教學生做人,再教學生學問。讓學生成功做人,要比讓他們成就更大的學問重要得多。
為實現(xiàn)教育的目標,南先生對教育的雙方均提出了要求。他認為,首先,受教育者做人應從品性修養(yǎng)開始,從灑掃應對開始,“孩子從小就學習做人的基本道理,比如學習做家務、學習如何迎送客人、學習如何待人接物等基本禮儀,這些生活和人格的教育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3]49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道德為何如此敦厚?毫無疑問就是德行教育的成果。因此,身心修養(yǎng)是做人的根本。不論你是何種身份,從事什么職業(yè),都應該注重自身的基本修養(yǎng)。
其次,他指出,“通過學習《大學》《中庸》,我們可以看出,秉性既本性,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特性,分為身體和思想情緒兩個方面。”[3]128—129他對人的“秉性”的分析最終落實到與教育密切相關的人的性情之上,他說,“人的生命有兩樣東西,性和情。性情到底是什么?人性來自哪里?你要去了解……所以你對一個孩子、一個新進來學生的性情先要了解?!薄斑@是個性的問題,教育首先必須要搞清楚有關個性方面的問題?!盵4]49-50
根據(jù)上述分析,南懷瑾強調,教育的目的就是施教者要根據(jù)受教育者的性情或個性而使它發(fā)生轉化?!敖逃哪康?,就是使人發(fā)生改變,使無用者變成有用者,使愚笨者變成聰明者,這就和古人所說的‘頑夫廉,懦夫立’一樣的道理。我們應該深刻反思,決不能單憑一種方法而埋沒了具有聰明才智和真才實學的人才?!盵4]10這個轉化就如《禮記·中庸》所述,如果“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一定能使愚笨的人聰明起來,一定能使柔弱的人剛強起來。這就要求施教者關心愛護受教育者,熟悉他們的身心特點,教給他們學習、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因為這是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換句話說,就是首先要了解教育對象的性情,然后盡量幫他、培養(yǎng)他,使他成功。
南先生非常推崇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并在教育活動中身體力行。他經(jīng)常談到,對于教育對象,教育者務必要體現(xiàn)教育起點機會公平的思想——即人人可教。這就提醒我們,針對教育對象應不分階層、地域、年齡,不論貧富、賢愚、善惡,也不論虛心向學者的知識背景的不同、接受能力的差異,只要其學習態(tài)度端正、積極向善,我們就應該一視同仁、勤勤懇懇地教導他們。在教育過程中,應不帶偏見,對于某些品行上存在缺陷的特殊人群不能歧視他們,應該用發(fā)展的眼光、關愛的胸懷去幫助他們成長,如此才能說盡到了師者的責任,展現(xiàn)了人性的光輝。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5]為師之資格是指成為教師的基本條件和要求。對此,南先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不是只做一個經(jīng)師,傳授知識。必須要同時是一個人師,有形、無形教導一個學生,怎樣做一個人?!盵6]2在他看來,一名合格的教師應是“經(jīng)師”,更是“人師”,是兩者的統(tǒng)一體。古人云:經(jīng)師易得,人師難求[7]?!敖?jīng)師”在現(xiàn)代教育理念中,是指能傳授知識,不會“誤人子弟”的教師,是作為教師最基本的要求。而“人師”是指有高深學問和高尚品德,既能“言傳”更重“身教”的教師。也就是說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不僅要有符合崗位要求的業(yè)務素養(yǎng),能傳授知識,而且要愛崗敬業(yè),遵守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昂玫睦蠋熞腥似?、修養(yǎng)、且教導有方?!攲W生沒有能力發(fā)問時,能給予好的誘導,且有人品,人格足以為人師,雖知識不一定淵博,但可以向他請教了。既沒有學問,又沒有人品,那就不必談了!”[8]47-48從南先生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他更強調教師的品性修養(yǎng),強調教師應德行高尚、可為楷模,以德、才、情引導和感化學生,以達到教做人的目的。因此,做“人師”應該是教師的職業(yè)理想和至高境界,唯如此,方能擔得起“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稱號。
針對“怎樣才算知識分子?”南先生首先對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9]進行分析,接著他總結道,“一個知識分子,要養(yǎng)成弘和毅是基本的條件。為什們要養(yǎng)成這兩個基本條件呢?因為一個知識分子,為國家、為社會挑起了很重的責任?!鐣以S多事,要去挑起來,走這歷史無窮的路?!盵3]140從以上表述中,我們不難看出,南先生心中理想的知識分子不僅要有學識才具,還要明大德,要有家國情懷,對國家和社會要有責任意識、擔當意識,這是知識分子應有的格局和胸懷。談到“如何做到博學多才?”南先生表示沒有捷徑可尋,必須經(jīng)歷《禮記·中庸》中強調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幾個階段,這五個步驟不能變。論及“教師應如何看待自己的學問?”南先生特別強調,“學問有個很簡單的原則,停留下來,就是在時代潮流中退下去了。所以不是進步,就是退步,沒有停留在中間的。……求學問要隨時感覺到不充實。以這樣努力的精神,還怕原有的學問修養(yǎng)會退失?”[6]100-101這就是說求學問不能滿足現(xiàn)有成就,不能原地踏步、故步自封,須知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要與時俱進,好學不倦,不斷充實提高。
南先生對教師的品格養(yǎng)成也非常重視,他認為教師要有君子的品格,胸襟永遠如光風霽月,始終做到誠敬、謙虛、寬容。誠敬,就是要誠懇恭敬。在他看來,一個有道之人,會很謙虛,也會尊重他人,無論何時何地對任何人都會抱著恭敬的態(tài)度。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實踐中要真正把教育對象當作平等的主體,尊重他們,愛護他們,這樣既可以融洽雙方關系,也會提高教育效果;要秉承“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木?,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居上要寬,對教育對象不必求之太嚴,因為天下無全才。師生之間不能責善,而要適度的包容、體諒,因為過分的要求,終究會出問題。
南懷瑾特別關注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表現(xiàn)。他認為最好的教材不是書本,教育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師就必須要做好榜樣,因為處世言行皆教育,學生隨時在效法老師。老師的思想行為,情緒動作,孩子們無形中就學進去了,這就叫“耳濡目染”。他們有耳朵眼睛,能聽到也能看到。南先生進一步闡述道,“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講人師,何謂人師,就是能用自己的品性、行為和言語去影響學生。既有品性又有道德,一輩子都在給孩子們效法,這才叫人師?!盵3]235
這就提示我們,教育活動是在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共同參與合作下完成的,雙方在教育過程中的表現(xiàn)對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具有決定性作用,而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表現(xiàn)尤其重要。示范性是教師的勞動特性之一,而向師性是學生與生俱來的特性,因此,教師能否樹立一個好榜樣,可以說是決定最終教育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
南懷瑾先生推崇因材施教,主張循循善誘?!耙虿氖┙叹褪歉鶕?jù)受教育者的個性差異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所謂‘材’,主要是指他們各自不同的個性特點?!盵10]“循循善誘”出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盵11]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曾強調:“我曾經(jīng)認為各種學科的教學,其最終的目的就是要達到不再需要教學,而學生則能夠自覺主動地去研究探索,自己解決想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教師之為教,不在于全盤授予,而在于相機誘導?!盵12]
南先生認為,教育者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僅要依據(jù)受教育者不同的性情因材施教,而且要善于引導學生?!爸涿缾?,……你再想辦法引導他?!隼蠋煵皇谴舭宓?,要輕松瀟灑幽默,廣泛的曉諭,才可以做人之師?!盵8]42他補充道,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敖逃哪繕耸桥囵B(yǎng)引導他,把好的引出來;救其失也,把缺點想辦法隔開了?!盵8]39—40教師要依據(jù)教育對象的思想、品格和特點而施教,不勉強人,不壓制人,把門打開,誘導他進去。
此外,南懷瑾還主張采取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之法,“這種教育方式,……必先刺激他的思想,使他發(fā)憤,非要有堅強的求知心,才能啟發(fā)出他本有的智慧來?!蠋煵灰欢ㄍ耆菍Φ模鄳岩删妥匀粫パ芯俊?。[3]336-337也就是說一定要激發(fā)學生憤、悱的求知欲。而在教育方法上,必先使學生能憤、能悱才行。南先生靈活得當?shù)氖┙谭绞礁嬖V我們,教育要想取得理想效果,教師首先要能平等地對待學生,在啟發(fā)學生時還要考慮到他們的知識背景、理解能力等個性特點,甚至是啟發(fā)的時機。教師要運用自己淵博的知識,把握教學的藝術,通過有意識地引導,或拋磚引玉,或點撥提示,或刺激誘導,達到解決問題、開啟教育對象心智的目的。
南懷瑾的師道思想在理論上或許存在某些值得商榷之處,但其合理成分,對當今師德師風建設頗具啟示。為師者不僅要有為國家、為民族造就和培養(yǎng)人才的強烈事業(yè)心和社會責任感,還要有“嚴于律己”的品格修養(yǎng)。“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13]“嚴于律己”尤其強調教師應做道德修養(yǎng)的典范,在我國不論過去和現(xiàn)在都把教師的德行放在首位,因此,當下我們仍要加強教師自身修養(yǎng)和師德師風建設,引導教師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
教師還要善用教育手段。教師不僅要樂于育人,還要善于育人。教師要理解學生、接受學生、關心愛護學生。師生間要平等民主、相互尊重,要互相信賴、相互合作。教師要了解學生的長處和短處,要盡量使他們能夠揚其所長,避其所短。教師還要有學不厭、教不倦、能隨時反省自己的精神,有給學生端正做榜樣的信念和決心。教師要特別注重言傳身教、以德育人,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品質、優(yōu)良的風范去感染和陶冶學生,使他們得到潛移默化的改變,達到“善教者使人繼其志”[14]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