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設計思路:
對于幼兒來說,公筷并不陌生,外出就餐時每家餐館也都會提供公筷,甚至很多幼兒的家里都在使用公筷了。但是,對于為什么要使用公筷,不少幼兒還一知半解,并未萌發(fā)主動使用公筷的意識?;诖耍敬位顒右怨隇榍腥朦c,旨在通過游戲、實驗,將無形的細菌傳播途徑顯性化,從而幫助幼兒了解公筷的作用,增強使用公筷的意識。
目標:
1.在觀察和比較中感知筷子的多樣性,了解筷子的作用,能主動、正確地使用筷子。
2.通過實驗感知細菌傳播的途徑,發(fā)現公筷對細菌傳播的阻斷作用,萌發(fā)主動使用公筷的意識。
3.掌握基本的衛(wèi)生保健方法,不斷提升自我保護能力。
準備:
1.物質準備:組織“筷子展覽會”需要的各類筷子;幼兒用于實驗的筷子、碗、各色積木、無色熒光膏、紫外線手電筒(這些實驗材料幼兒人手一份);用于解釋細菌傳播途徑的圖示;衛(wèi)生保健宣傳海報。
2.經驗準備:幼兒基本掌握筷子的使用方法。
過程:
一、參加“筷子展覽會”,感知筷子的多樣性
(教師事先收集各種類型的筷子,并布置成“筷子展覽會”。)
師:小朋友們,這里有個“筷子展覽會”,我們去參觀一下吧!請你們仔細看一看這些筷子,有什么發(fā)現?
(在幼兒參觀的過程中,教師重點引導幼兒觀察各類筷子在形狀、顏色、圖案、材質、長短等方面的不同,感知筷子的多樣性。)
幼:“筷子展覽會”上有很多筷子,它們有不同的圖案,有些是花的圖案,有些是格子的圖案,都很好看。
幼:我發(fā)現有些筷子很長,有些筷子很短。很長的筷子應該是炸油條用的,我在早餐店里看到過。
幼:有些筷子是木頭做的,有些筷子是金屬做的,還有些筷子是竹子做的。
師:是呀,“筷子展覽會”上的筷子各不相同,有長、有短,有不同的材質,有不同的顏色和圖案。你們知道嗎?筷子最早是由我們中國人發(fā)明的呢!
(析:參加“筷子展覽會”作為本次活動的導入環(huán)節(jié),以較為新穎有趣的方式激發(fā)了幼兒對筷子的興趣。在對不同種類筷子的觀察和比較中,幼兒能充分感知筷子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告訴幼兒“筷子最早是由中國人發(fā)明的”,促進幼兒萌發(fā)自己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并為接下來進一步了解筷子的使用方法和公筷的作用做了鋪墊。)
二、回顧使用筷子的經歷,掌握筷子的使用方法
師:我們什么時候要用到筷子?
幼:吃飯的時候要用到筷子。
幼:夾菜的時候也要用到筷子。
師:為什么要用筷子吃飯、夾菜?
幼:如果不用筷子直接用手拿,手會很臟,容易生病。
幼:用筷子夾很方便。
師:是呀,吃飯、夾菜的時候都要用到筷子,方便又衛(wèi)生。
師:你們會用筷子嗎?
(教師請個別幼兒上前,用筷子夾取花生,在此過程中重點關注幼兒握筷子的方法。)
師:你們好厲害呀,老師也來試試。(教師邊用筷子夾花生邊念原創(chuàng)兒歌《我會用筷子》:兩兄弟對對齊,三個手指齊出力,小小中指放中間,咔嚓咔嚓夾過去。)
(析:此環(huán)節(jié)的主要目的是讓幼兒了解筷子的作用,并掌握正確使用筷子的方法。在了解筷子作用的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組織幼兒討論,讓幼兒聯系生活實際,在交流分享中發(fā)現筷子帶給我們的便利?!?—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4—5歲幼兒應“會用筷子吃飯”。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發(fā)現還有部分幼兒不會正確使用筷子。因此,在幫助幼兒學習、鞏固正確使用筷子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創(chuàng)設了“夾花生”的游戲情景,讓個別幼兒上前示范,分享自己的經驗,同時教師引入原創(chuàng)筷子兒歌,借助朗朗上口的兒歌幫助幼兒掌握正確使用筷子的方法。)
三、開展實驗操作,了解公筷的作用
1.借助餐廳張貼的衛(wèi)生保健宣傳海報,發(fā)現生活中的公筷。
師:昨天我去餐廳吃飯的時候,發(fā)現每個人的面前都擺著兩雙筷子,一雙黑色的,一雙白色的,為什么會有兩雙筷子呢?
幼:白色的是公筷,黑色的是自己的筷子。
幼:公筷是用來把盤子里的菜夾到自己的碗里。
師:為什么要用公筷呢?
幼:因為嘴里有細菌,只用一雙筷子不衛(wèi)生。
幼:如果都用自己的筷子直接夾菜吃,會傳播細菌。
師:是呀,我們每個人的嘴里都有細菌。那么細菌是怎么從一個人的嘴里跑到另一個人的嘴里的呢?我們一起來做個實驗吧。
(析:在該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出示餐廳張貼的衛(wèi)生保健宣傳海報,引出公筷的話題,并結合生活經驗圍繞公筷展開討論,讓幼兒建立起對公筷作用的初步認知。但幼兒對細菌是如何傳播的,以及公筷為什么能阻斷細菌傳播還是一知半解,這一難點將直接影響幼兒建立使用公筷的意識。)
2.通過實驗,發(fā)現細菌傳播的奧秘。
師:(出示無色熒光膏)我這里有一種特別神奇的魔法膏,我們就把它當作細菌。如果我用筷子輕輕地蘸一下,會怎么樣?(“細菌”就會跑到筷子上。)我這里還有一些消過毒的積木,請你挑選喜歡的積木,并用筷子將它夾到自己的碗里,看看筷子上的“細菌”會跑到哪里去。
(教師引導幼兒用筷子蘸取“細菌”后夾取積木放到自己的碗里。)
師:你用那雙有“細菌”的筷子夾了什么?
幼:我夾了很多紅色的積木。
幼:我夾了各種形狀的積木。
師:筷子上的“細菌”會不會跑到積木上?
幼:肯定會,因為筷子碰到積木了,“細菌”就會跑到積木上。
師:(出示紫外線手電筒)我這里有一盞神奇的燈,在它的照射下,有“細菌”的地方會出現一點一點的綠色,請你用這盞神奇的燈照一照碗里的積木,看看有什么發(fā)現。(幼兒各自操作。)
幼:我發(fā)現積木上有一點一點的綠色,上面有“細菌”。
師:看來,筷子上的“細菌”在我們夾取積木的過程中跑到積木上去了。如果這些積木是食物的話,我們把它吃進去會怎么樣?
幼:肯定會肚子疼,會生病的。
(析:基于上一環(huán)節(jié)的難點,在該環(huán)節(jié),教師設計了一個極具趣味性的“細菌傳播”實驗,將抽象的科學原理轉化成了形象的實踐操作。在實驗中,教師巧妙地把無色熒光膏當作細菌,運用熒光膏在紫外線燈照射下能顯影的原理,將無形的細菌傳播途徑顯性化。幼兒通過用沾有“細菌”的筷子夾積木加以驗證,直接感知了細菌傳播的途徑。)
3.結合圖示操作,驗證公筷的防護作用。
師:現在你們知道細菌是怎么從一個人的嘴里跑到另一個人的嘴里了吧?
幼:細菌先跑到筷子上,一個人夾食物的時候又跑到食物上,另一個人夾的時候就跑到他的筷子上,然后被吃進嘴里了。
師:是呀,我們每個人的嘴里都有細菌,當我們吃東西的時候,嘴里的細菌就會跑到筷子上,我們用筷子去夾菜,細菌就會跑到菜上,當別人也來夾這些菜時,細菌就會跑到他的筷子上,然后被他吃進肚子里。如果用公筷的話,我們可以先把菜夾到自己的碗里,再用自己的筷子夾菜吃,這樣就可以阻斷細菌的傳播了。公筷真是我們的衛(wèi)生健康小幫手!
(析:在上述實驗的基礎上,教師通過結合圖示的操作與講解,讓幼兒直觀地了解了吃飯時細菌傳播的路徑、公筷的使用方法以及公筷對細菌傳播的阻斷作用,從而幫助幼兒切實了解公筷的作用,萌發(fā)主動使用公筷的意識。)
四、倡議使用公筷,爭做衛(wèi)生健康小達人
師:其實,除了嘴里有細菌,生活中到處都有細菌。除了用公筷,還有什么保護自己的好辦法呢?
幼:出門要戴口罩,吃東西前要洗手。
幼:除了用公筷,還要用公勺。
師:是呀,用公筷和公勺、勤洗手、戴口罩都可以起到保護自己的作用,我們都可以成為衛(wèi)生健康小達人。(出示衛(wèi)生保健宣傳海報)讓我們把這些辦法畫上去,介紹給幼兒園的其他小朋友吧!
(析:此環(huán)節(jié)是對自我衛(wèi)生保健方法的拓展。在討論分享中,教師引導幼兒將個體經驗轉為集體智慧,幫助幼兒掌握更多自我保護的方法。同時,在衛(wèi)生保健宣傳海報的宣傳延伸中,讓幼兒將使用公筷的習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延伸活動:
1.尋找和發(fā)現更多自我衛(wèi)生保健的方法,并將這些方法,包括本次活動中的“使用公筷”繪制成宣傳海報,在全園進行宣傳,讓幼兒在制作海報進行宣傳的過程中,鞏固衛(wèi)生保健知識,建立自我保護意識。
2.在區(qū)域中投放筷子、花生等材料,同時提供《我會用筷子》兒歌圖示,引導幼兒正確、熟練地使用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