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勇 王道猛 錢 斌
(揚州市江都人民醫(yī)院胸外科,江蘇 揚州,225200)
肺癌是我國30年來發(fā)生率增長最快的惡性腫瘤,已居癌癥死亡原因首位[1]。非小細胞肺癌為肺癌的主要類型,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方法[2]。胸腔鏡肺葉切除術(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VATS)作為肺癌手術治療的常用術式,被證實安全、可行[3-4]。隨著胸腔鏡技術的進步,術后并發(fā)癥逐步減少,胸腔鏡手術中切口對患者的影響逐步減少,但患者術后置管處的疼痛卻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術后快速康復[5-6]。對于胸腔鏡肺癌術后引流管的選擇,傳統(tǒng)的胸管(28 F、32 F)已不能滿足患者及臨床的需求[7]。現(xiàn)代研究顯示胸腔鏡手術后單根引流管較雙根引流管臨床效果更好,單引流管可減小對胸膜的刺激,促進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早期咳嗽及咳痰,減輕疼痛,促進患者早期快速康復[8]。白細胞介素-32(interleukin 32,IL-32)是一種促炎細胞因子,還可誘導多種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產生,從而在惡性腫瘤的發(fā)生與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9]。本次研究初步探討與分析了12 F豬尾巴管在胸腔鏡肺癌切除術中的療效,并闡述了相關機制?,F(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揚州市江都人民醫(yī)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225例肺癌患者相關資料,根據(jù)引流管選擇的不同分為細管組90例(肺葉切除31例、亞肺葉切除59例)與粗管組135例(肺葉切除85例、亞肺葉切除5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獲得揚州市江都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颊呒凹覍賹ρ芯恐橥?,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s)/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s)/n]
組別例數(shù)年齡(歲))體質量指數(shù)(kg/m2)) 性別(男/女)腫瘤最大直徑(cm)細管組90 63.16±9.50 22.58±1.38 43/47 5.62±0.32粗管組135 63.77±10.51 22.98±1.47 67/68 5.55±0.28 χ2/t 0.395 1.818 0.074 1.498 P 0.693 0.071 0.785 0.136
納入標準:①符合肺癌的診斷標準[10];②肺癌行胸腔鏡手術治療;③前主訴為體檢發(fā)現(xiàn)肺部結節(jié),全部患者術前完善常規(guī)術前檢查,包括血常規(guī)、生化、凝血功能、胸部及腹部增強CT,頭顱增強MRI,心臟彩超、肺部功能、心電圖、血氣分析,頸部彩超等檢查;④胸腔無明顯粘連,且腔鏡手術順利完成;⑤術前分期為T1~2N0~1;⑥術前無精神類疾病史。
排除標準:①術中中轉開胸者;②術中出血超過400 mL者;③術前口服抗凝藥物者;④術前有哮喘、支氣管擴張等肺部基礎疾病者;⑤合并腫瘤者;⑥心肝腎等嚴重器質性病變或功能不全者。
細管組術中細胸管采用12 F的豬尾巴管[生產企業(yè):庫克(中國)醫(yī)療貿易有限公司,型號:12 F,單腔],粗管組采用28 F和32 F的硅膠引流管[生產企業(yè):庫克(中國)醫(yī)療貿易有限公司,型號:28 F和32 F,單腔],均采用單引流管。全身麻醉,雙腔管行氣管插管,采取90°側臥位,健側肺通氣,切口位于腋前線4~5肋間,3~4 cm,伴或不伴輔助操作孔,引流管位于腋中線至腋后線7~8肋間,細管組為12 F的豬尾巴管,粗管組為28 F和32 F的硅膠管。術后行胸部CT平掃評估肺部情況,拔管指征:①胸管無漏氣(患者咳嗽時引流管無氣體溢出);②排除存在血胸、膿胸等并發(fā)癥;③CT等影像學檢查無肺不張;④前一日胸管引流量≤200 mL/d。根據(jù)患者疼痛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決定是否繼續(xù)使用止痛藥物。對于患者術后并發(fā)肺不張、肺部感染、發(fā)熱、管道阻塞等并發(fā)癥,均根據(jù)圍術期處理措施治療。
①記錄兩組的術后置管時間、術后第1天引流量、術后第2天引流量、術后第3天引流量、術后止痛藥使用時間、術后住院時間。②記錄兩組術后7 d出現(xiàn)的肺部感染、肺不張、皮下氣腫、管道阻塞、發(fā)熱等并發(fā)癥情況,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肺部感染+肺不張+皮下氣腫+管道阻塞+發(fā)熱)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③在術后1、3、7 d采集患者的靜脈血3~5 mL,分離上層血清(3 000 r/min離心10 min,離心半徑10 cm),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血清IL-32表達水平。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兩組資料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取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取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術后置管時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細管組的術后第1天引流量、術后第2天引流量、術后第3天引流量、術后止痛藥使用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粗管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s)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s)
組別例數(shù)術后置管時間(d)術后第1d引流量(mL)術后第2d引流量(mL)術后第3d引流量(mL)術后止痛藥使用時間(d)術后住院時間(d)細管組90 3.06±0.58 170.56±35.75 114.39±31.96 87.12±18.29 3.48±1.08 5.04±0.94粗管組135 3.22±0.73 275.63±65.92 178.15±34.32 116.69±27.13 5.44±0.95 5.88±1.41 χ2/t 1.825 15.427 14.029 9.765 14.347 5.362 P 0.069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細管組術后7 d的肺部感染、肺不張、皮下氣腫、管道阻塞、發(fā)熱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33%、7.78%、3.33%、1.11%、6.67%,略低于對照組的3.70%、7.41%、2.96%、0.74%、7.41%,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7 d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n(%)]
細管組術后1、3、7 d的血清IL-32表達水平均明顯低于粗管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點的血清IL-32表達變化情況對比 (±s,ng/L)
表4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點的血清IL-32表達變化情況對比 (±s,ng/L)
組別 例數(shù) 術后1 d 術后3 d 術后7 d細管組 90 27.92±1.39 8.76±0.22 4.46±0.32粗管組 135 36.88±2.11 13.98±1.34 8.87±0.48 t 38.399 44.374 82.687 P<0.001 <0.001 <0.001
肺癌是我國乃至全世界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不斷上升[10]。胸腔鏡手術目前已是肺部病變的主流術式,術中安置引流管的主要目的是術后充分引流液體和氣體、觀察胸腔出血、滲液情況以及促進肺復張,因胸腔鏡切口位于腋前線與腋中線之間,肋間隙相對較寬,神經肌肉相對較少,術后切口疼痛減輕[11]。胸管放置在腋中線與腋后線位置,局部肋間隙相對較窄,傳統(tǒng)的粗胸管壓迫肋間神經、刺激胸膜和膈肌,因此引流管對周圍組織的壓迫成為導致術后疼痛的主要原因[12]。本研究顯示,兩組術后置管時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細管組的術后第1天、第2天、第3天引流量及術后止痛藥使用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粗管組,表明12 F豬尾巴管在胸腔鏡肺癌中的應用能降低引流量、止痛藥使用時間與住院時間。從機制上分析,細胸管在對于肋間神經、皮膚及周圍組織壓迫較粗管明顯減輕,且術后疼痛主要因肋間神經壓迫所致,同時對于切口愈合,細胸管組無需留置縫線,切口張力小,愈合時間短,故細胸管相對于粗胸管,術后止痛藥使用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粗管組[13]。同時細胸管相對于粗胸管,對胸膜刺激小。細胸管組亞肺葉切除占比高于粗胸管,手術總體創(chuàng)傷相對粗管組小[14]。
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新發(fā)肺癌病例已經長期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發(fā)病年齡>40歲人群病死率快速升高[15]。當前胸腔鏡手術作為“新興技術”已廣泛作為臨床輔助治療,具有術后疼痛輕、康復快、創(chuàng)傷小等優(yōu)勢[5]。有學者通過比較肺葉切除術后單、雙根引流管的臨床效果及單胸腔管在快速康復中的應用,結果發(fā)現(xiàn)單引管臨床應用效果優(yōu)于雙引管[16]。同時胸腔鏡手術后單根引流管較雙根引流管臨床效果更好,單引流管可減小對胸膜的刺激,有利于患者康復[17]。本研究顯示細管組術后7 d的肺部感染、肺不張、皮下氣腫、管道阻塞、發(fā)熱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細胸管在保證引流療效的同時并未增加相關風險。
目前國內外很多研究者認為肺癌的發(fā)生是由于遺傳因素、環(huán)境因素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18]。目前臨床上使用的胸管引流選擇根據(jù)手術部位不同,放置位置有所差異,管徑選擇8 F~32 F不等。引流管材質方面主要有硅膠管、橡膠管、中心靜脈管和豬尾巴管。目前橡膠管因容易折疊而導致引流不暢,引流效果不佳,臨床上已很少使用。對于硅膠管和豬尾巴管的選擇,臨床上仍存在較大爭議,從物理學上,理想液體引流量應該按Fanning方程計算[19]。從中可看出引流管內徑在其中占有重要作用,管徑和引流效果成正相關。近年來細管被廣泛采用,特別在呼吸內科手術中應用比較廣泛。也有研究表明,采用豬尾巴管行胸腔閉式引流治療自發(fā)性氣胸總有效率、平均肺復張時間和傳統(tǒng)硅膠管一年隨訪復發(fā)率類似,但細管引流組平均住院時間、傷口愈合時間短于粗管引流組。IL-32最初在活化NK細胞中產生,在獲得性免疫應答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可誘導多種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產生。已有研究顯示IL-32在吸煙者的表達水平與肺功能成負相關,在肺泡巨噬細胞中的表達水平顯著高于支氣管、肺泡壁、管上皮細胞[20]。本研究顯示細管組術后1、3、7 d的血清IL-32表達水平都明顯低于粗管組(P<0.05),表明12 F豬尾巴管在胸腔鏡肺癌中的應用能有效抑制血清IL-32表達。從機制上分析,在胸腔鏡肺癌手術患者中,采用12 F豬尾巴管創(chuàng)傷小、安全、療效確切,在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縮短住院時間的同時并沒有增加相關風險,但是引流管粗細并非患者快速康復的唯一因素,同時要做好患者圍術期其他并發(fā)癥的相關處理,才能使患者獲得最大利益。鑒于本次研究樣本量小,且存在相關局限性,對于術前合并肺氣腫、閉鎖胸等基礎疾病,術后大量漏氣、并發(fā)張力性氣胸、支氣管胸膜瘺、膿胸等病情復雜的患者,采用粗的胸管引流仍作為首選。本次研究雖獲得了一定的結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樣本量來源單一,隨訪時間短,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后續(xù)研究需要聯(lián)合多家醫(yī)院進行深入探究12 F豬尾巴管的應用優(yōu)勢。
綜上所述,12 F豬尾巴管能夠在保證引流效果的前提下,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縮短住院時間,且并未增加相關風險,還可有效抑制血清IL-32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