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清
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思維尤為重要。因此,在新課程改革優(yōu)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背景下,傳統(tǒng)的初中語文教學模式的弊端逐漸顯現(xiàn)出來。語文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還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和綜合能力,讓學生在高質量的教學中思考和學習,從而不斷對自身的思維品質進行優(yōu)化。以此為基礎,語文教師要探索更加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方案,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鼓勵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語文相關的知識,從而使其語文思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閱讀思維;策略
引言
語文學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對于學生情感的熏陶、文化的浸潤與心靈的啟迪具有重要價值。初中時期是學生思維認知發(fā)展的關鍵階段,在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思維,借助多元化思維可視工具重現(xiàn)學生思維流程,以豐富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空間,激發(fā)學生反省反思與經驗總結意識,使學生在閱讀中體驗思維的連貫性與發(fā)展性,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1初中生閱讀思維發(fā)展的現(xiàn)狀梳理
首先,學生缺乏濃厚的閱讀興趣。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很多初中生受社會和家長的影響,沉迷于電子游戲,致使他們的自主閱讀時間較少,學生的閱讀興趣越來越淡。除此之外,部分學生在課下閱讀的都是作文類書籍,優(yōu)秀讀物較少,難免會讓學生產生閱讀很枯燥的感覺,從而影響學生閱讀思維的進一步發(fā)展。其次,學生閱讀思維缺少一定的活躍性。出現(xiàn)這一問題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有很大關系。因此,相當一部分語文教師習慣了讓學生背誦課文的優(yōu)秀段落,而不注重學生是否理解了這些段落文本的含義,以及是否對其含義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解釋。如此,學生就會缺少自主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導致閱讀思維始終局限在文本表面,無法深度挖掘其內涵。最終導致學生在進行獨立閱讀的時候,其思維就無法活躍起來,始終處于淺層次水平,閱讀效果不佳。最后,閱讀教學的問題設計缺乏深度。筆者通過長期的聽課觀察發(fā)現(xiàn),很多語文教師都習慣設計一些“假問題”讓學生回答。這些問題學生從課文中很容易找到答案,根本無須思考。而當教師設計一些較難的問題時,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卻不足,甚至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直接將答案告訴學生。這樣的主動告知行為阻斷了學生的思考過程,制約了學生閱讀思維的進一步發(fā)展。
2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思維的培育策略
2.1整體與局部結合,培養(yǎng)學生認知思維
學習認知理論認為,個體的認知過程與學習過程相得益彰,均以個體的感覺與知覺為起點,對由感官刺激而來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個體認知水平將直接影響其處理與加工信息的效率及質量。閱讀本質上是一項信息提煉與理解活動,將學習認知理論映射至學生的閱讀過程,即學生依托其內部的“信息系統(tǒng)”對符合其認知和興趣的閱讀內容進行提煉,最終成為自身認知結構的一部分。對語言及情感產生初步認知,是學生內化知識的先決條件。
2.2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拓展思維空間
在新課標課程發(fā)布后,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成為了學生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是能夠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能夠在自己的腦海中形成對于事物的感知,從而產生新的靈感,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事物以及文章。而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想要讓學生提高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主要是要培養(yǎng)學生能夠站在同一事物或者問題的不同角度去看待它,讓學生能夠進行獨立的思考,使學生對待同一件事物或問題能夠產生不同的想法,進而產生新的認識。
2.3課內與課外結合,促成學生連貫思維
課外閱讀是對課內閱讀知識與技巧的延伸及鞏固,可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課內與課外閱讀有機結合的方式有二:一是在課內閱讀教學中引入課外拓展素材,或是訓練學生閱讀能力,或是通過對比體現(xiàn)課文語言的精妙貼切,以此擴大課堂知識容量,拓寬學生閱讀視野,使學生形成融會貫通的思維能力;二是引導學生進行課下自主閱讀,注重運用課堂所學的閱讀方法,將課內閱讀教學效果延伸至課下,激發(fā)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思維。教師在教學時需根據(jù)教學內容靈活選擇,開展相應的閱讀活動,保證課內外一體化方法的應用效果。
2.4發(fā)展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思維條理性
學生在學習時,一定要用心思考,用眼睛細致地觀察題目,用耳朵認真地聽老師講述的內容,用手勤勉地記下筆記本,這樣才能真正地進行語文學習,得到良好的、有效的教學效果,理解教師講述的教學內容并內化于心。在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并且對于大部分事物存在好奇的心理,思維方式還未成型,缺少思維的條理性,因此,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文章閱讀時,先總結文章的主體脈絡、重要信息,讓學生對于串聯(lián)整個文章的關鍵信息進行梳理,對文章脈絡進行分析,在課堂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文章的內容提出一些關鍵信息,讓學生根據(jù)自己整理的信息探索出正確的答案,鍛煉學生的邏輯條理性,培養(yǎng)學生對正確答案的判斷能力。
2.5使用多媒體教學,提升學生閱讀氛圍
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本,設計出能提升學生閱讀思維能力的教學策略,使學生之間的閱讀氛圍有效提升。成功的閱讀課堂可以深化學生對文學知識的認知能力,還可以豐富學生的內在感情。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將與課本內容相關的影音、圖片等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使學生可以對課文閱讀的內容有更加直觀的感受。這樣能有效提升學生在閱讀時的想象力,對今后學生寫作有著巨大的幫助。
結語
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是一個復雜且漫長的過程。因此,語文教師要注重從思維訓練角度對教學活動進行科學設計,構建多元化的語文教學空間,輔助學生對語文相關知識進行挖掘和學習,從而在科學開展思維訓練教學活動的基礎上,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樊海俠.讓思維引領學生深入閱讀——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思維能力的方法[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1(04).
[2]孫振坤.反思預測,活化閱讀思維——論“元認知”理論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0(11).
[3]楊世才.如何在初中語文中強化學生閱讀能力[J].科技資訊,2020,18(31).
[4]師海燕.初中語文教學中促進學生閱讀思維能力提升的方法[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1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