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平
(永靖縣黃河中學,甘肅 永靖)
新課改施行以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形式進一步創(chuàng)新,課堂質量獲得一定提升,同時也暴露出很多問題,教師逐步將課堂交還給學生,但部分教師自身的引導能力不足,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學習不深入、活動組織較散漫的現(xiàn)象,學生的學習停留在表層,不利于其知識內容的深入認知和思維的縱向深入發(fā)展,為了改變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這一現(xiàn)狀,特開展本研究。
教師要明確深度學習的主體,學習的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將新知識與舊知識整合的建構過程,學生才是深度學習理念中的實施主體,語文教師要樹立生本理念,在設計教學活動環(huán)節(jié)、選擇教學活動內容時,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在學生現(xiàn)有水平的基礎上選擇適當?shù)幕顒有问?,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中通過自身的參與、探索,獲得最大限度的發(fā)展[1]。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中的《濟南的冬天》一課為例,本篇文章是老舍先生描寫濟南冬天的一篇寫景散文,表現(xiàn)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在進行本節(jié)課的教學之前,教師要進行學情分析,了解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于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設計語文活動課程?!稘系亩臁肥瞧吣昙壣蟽越滩闹械牡诙瑢W生在學習第一篇寫景散文《春》時已經學習了一些景物的描寫方法,也對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學生的思維水平發(fā)展有限,對知識的遷移能力不足,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中可以采用談話導入的方式:“同學們,你們眼中的冬天是什么樣子的?你能用幾個詞語概括一下嗎?”引發(fā)學生關于冬天的討論,炒熱語文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情緒。在走近作者環(huán)節(jié)后,開展多樣化誦讀活動,整體上體會作者文章中表達的思想情感,自主閱讀、探究,進一步分析文章中運用的寫作手法,找到重點字句,如圈出老舍先生對濟南的冬天評價性的詞語或短語,發(fā)現(xiàn)老舍先生筆下濟南的冬天與北平、倫敦、熱帶相比是無風聲的、響晴的、溫情的,通過對比說明濟南是“寶地”的看法。學生閱讀并找到文章中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如“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探析寫作手法的運用對作者的情感表達起了什么樣的作用,從整體到細節(jié)對文章進行賞析。
深度學習應是每名學生的潛力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充分激發(fā),這要求語文教師對本班學生有全面、充分的了解,掌握學生的語文實際發(fā)展水平、學生的學習潛力、學習態(tài)度,為教學活動的組織提供基礎。個性化教育是每名學生都能獲得深度學習發(fā)展機會的重要保障,作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知道學生的優(yōu)點與不足,將班級學生進行隱性分層,并為每個層級的學生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形式、課堂作業(yè),在學生進行同一語文活動內容時,教師也要在教學方法上進行區(qū)分,加強對語文學困生的關注和指導,保障每名學生在語文活動中都能獲得不同程度上的發(fā)展,在主動思考問題活動中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2]。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中的《天凈沙·秋思》一課為例,本曲是馬致遠抒發(fā)自身思鄉(xiāng)之情所作,全曲意象豐富,情景交融?!短靸羯场で锼肌氛Z言表達、詞語含義等都與現(xiàn)代漢語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同,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各有差別,為了讓每一名學生都能獲得符合自身水平的發(fā)展,教師要將班級學生進行能力分層,確定不同的層級目標,采用不同的指導方式。C類學生的學習目標是能了解元曲中都涉及了哪些意象,理解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鄉(xiāng)之情,在自主探究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及時關注學生的意象總結、分析情況,引導其找全意象,并對其進行簡要分析。B類學生要通過自主閱讀與同伴交流對元曲中涉及的意象進行自主總結、分析,理解每一個意象背后體現(xiàn)出的情感,在頭腦中構建元曲描繪的畫面,實現(xiàn)情感上的代入。A類學生以自主探究為主,并對元曲結構、內容進行分析,找到主要意象、重點實詞,掌握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感受“枯”“老”“昏”等實詞的情感加強作用,并能在理解分析的基礎上實現(xiàn)全曲背誦。
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來源,教材插圖、文本內容共同構成了語文教材,在以往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將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對文本內容的解析上,忽視了對插圖的學習,語文教材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初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培養(yǎng)學生基本語文知識的基礎上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語文教材中的元素都是經過細致篩選保留下來的精華內容,插圖作為其中的構成要素,不僅起著美化排版的作用,更與文本內容息息相關,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插圖開展語文探究活動,找到插圖與文本之間的聯(lián)系,輔助學生感知作者的情感,實現(xiàn)圖文思維的連接、轉化,實現(xiàn)文本的深層解讀[3]。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中的《臺階》一課為例,臺階的高低象征著地位的不同,也是貫穿于全文的線索,全篇文章圍繞“臺階”開展,多次提到父親覺得家里的臺階太矮,在父親與臺階的故事中生動刻畫了父親的形象。在學習本篇文章內容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關鍵語句,理解故事內容和人物的情感,從不同的故事情節(jié)中感受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堅韌不拔的毅力、積極面對人生的心態(tài)。學生自主閱讀文章《臺階》,從中找到能刻畫和反映父親人物形象、精神的語句,對父親的形象有初步感知,引導學生觀察教材插圖,分析插圖中父親的形象是怎樣的,是從哪個元素中感覺到的,將文本內容與教材插圖結合來看,讓父親的人物形象更立體、全面。文章以“臺階”作為行文線索,教師提問:“父親在文中幾次提到家中的臺階太低,分別都表現(xiàn)了父親怎樣的心情?”“家中的臺階最后達到父親心中的理想高度了嗎?”“父親建了幾級臺階?”“為什么建9級臺階?”通過設計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分析臺階在父親心中的地位,父親是如何將家中的臺階從3級修建到9級的?讓學生在臺階數(shù)量的變化中感受父親樸實、不屈、積極的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對父親的贊揚之情,實現(xiàn)對文本內容全面的深入理解。
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其參與到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是讓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思考問題、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隨著年齡的增長,初中生生理、心理水平都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考慮問題更加成熟,角度也更加全面,對知識任務的理解水平也隨之提升,對此,初中語文教師可以依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選擇學生較為感興趣的內容開展人物驅動式學習,以游戲任務的形式開展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提前為學生設置不同層級的任務目標,引導學生在對任務思考、解答的過程中實現(xiàn)對內容的深入理解,在難度層級不斷上升的任務活動中實現(xiàn)學生的深度學習,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深入發(fā)展[4]。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一課為例,本章內容是一篇新聞稿,教師依據(jù)學生的情況和文本內容確定教學目標如下:掌握新聞的特點、結構形式;理清新聞的內容、要素;感受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一往無前的大無畏精神;在短小精粹的語言中感知作者的情感。在教學活動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扮演播音員,以新聞播報的形式引入課程教學內容,為班級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并以新聞播音員的視角進行任務布置:“請回憶有關新聞的相關內容,并回答?!币l(fā)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幫助學生鞏固、復習以往相關知識點,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通過點名回答讓學困生也參與進來?!罢埻瑢W們對本篇新聞稿進行分析,將導語、標題、主體、背景、結語五大部分進行劃分”,在這個過程中鍛煉學生對文章資料的整理能力。教師以播音員的形式進行范讀后為學生布置任務,“請以播音員的身份進行文章播報”,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請你找出這則新聞的五要素”,讓學生對新聞內容進行深入解讀,學生借此活動鍛煉語言分析能力。教師將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以任務的形式布置給學生,可以讓學生有闖關的感覺,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依據(jù)問題的完成難度進行積分獎勵,進行積分比拼,利用學生的好勝心吸引學生全身心參與到語文學習活動中。
初中語文學習中會有很多的經典文章片段節(jié)選和名著導讀,語文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的這些內容開展整本書閱讀,實現(xiàn)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有效聯(lián)結。整本書閱讀的內容多是中外經典名著,一般章節(jié)較多、人物數(shù)量龐大且形象豐富、故事情節(jié)錯綜復雜,為了能更好地梳理作品內容需要學生進行系統(tǒng)梳理,在梳理過程中可以運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將其表達出來,以便于更直觀地掌握作品中的情節(jié)、人物、情感等內容。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分析、歸納能力,教師要利用教材中的文本,有意識地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抓住某一線索進行梳理,并將其進行歸納,在不斷的練習中掌握文章的梳理方法,樹立歸納整理意識,提高對思維導圖的利用能力[5]。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導讀一課為例,本節(jié)課中的內容是奧斯特洛夫斯基著名作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優(yōu)美經典語句摘抄、作品解讀和閱讀技巧指導。教師在開展名著導讀課程時可以用談話導入的方式,提問:“你認為人最寶貴的東西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認為?”引發(fā)學生的討論,并引出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觀點:“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苯處熢趯ψx書方法進行指導時,要讓學生一邊讀一邊將重點字句圈畫出來,對經典語句進行摘抄積累,方便后續(xù)進行內容溫習,積累語言表達素材。每讀完一小章節(jié),學生對其中的內容進行總結、精煉,將主要人物、情節(jié)標注出來,最后將閱讀過程中精煉出來的內容進行梳理,按照層次要點進行重新歸納,形成作品結構思路圖表,讓整個作品的文章結構和內容更加清晰,方便學生對其情感進行梳理,學生結合自身的經歷理解文章內容,并寫下自己的閱讀感受。
深度學習需要的不僅是思維上的縱深發(fā)展,還需要橫向上的思維比較能力,教師要利用語文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在同一主題不同文章、同一作者不同文章等的對比分析中,了解同一思想的不同表現(xiàn)方式,豐富自身的認知,拓展知識體系,學生也在對不同類型、不同表現(xiàn)方法的文章分析過程中提升思辨思維,促進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6]。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中的《漁家傲·秋思》和《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兩首詞為例,在兩首詩歌中均抒發(fā)了壯志難酬的思想情感,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詩歌的意象、寫作手法等進行分析,找到壯志難酬的不同之處。在《漁家傲·秋思》中范仲淹通過“歸無計”“征夫淚”等表達了對國家安全的憂慮,對朝廷無人整頓軍備,當局缺少正確政策,導致邊防軍人久居“塞下”,將老卻不能回歸家園的怨憤,表達了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镀脐囎印殛愅x壯詞以寄之》中辛棄疾則是通過對早年抗金部隊的豪裝陣容和氣概,對自己沙場經歷的追憶,表達自己想要征戰(zhàn)沙場、收復失地的理想,抒發(fā)英雄遲暮、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以上是從作品意象內容角度進行的對比分析,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從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角度進行對比分析,加深對詞內容的認知。
綜上所述,發(fā)展學生的縱向思維能力是新時代對人才培養(yǎng)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發(fā)展必備的能力,初中作為學生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糾正期,需要廣大教師高度重視。語文教師要全面深刻地認識深度學習理念,并對深度學習理念進行解析,將其與語文教材文本內容進行整合,以學生為語文活動的主體,開展分層教學、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實踐活動,從中發(fā)展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邏輯分析能力等,實現(xiàn)思維能力的縱向發(fā)展,實現(xiàn)深度學習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