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軍
(甘肅省渭源縣第二中學,甘肅 渭源)
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已經從傳統(tǒng)的教學思路中得到突破,教學設計已經更加趨向多元化和創(chuàng)新性,改變了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將素質教育滲透其中,而且更加注重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顯著提升,同時也更注重學生學科素養(yǎng)以及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所以,加強對新課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設計的研究和分析,剖析當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局限性,并綜合各類優(yōu)勢資源,為其查找到更加科學的改進策略,著力提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和精準性,幫助學生進一步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成為當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必走路徑。
雖然當前高中教學已經深化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已經著力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信息技術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不同,不僅注重學生的理論知識儲備,而且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實操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很難做到兩者的平衡,也就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不能有效地將核心素養(yǎng)滲透在具體的教學實踐當中。從現(xiàn)階段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來看,很多教師在教學實踐當中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沿用單一的教學手段,還是將自己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特別是在實操過程當中不注重對學生的引領,而是將自己的示范作為課堂教學的重心。在新課改之后,高中教學應該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然而,信息技術教師卻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提升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本身的認知,而是讓學生跟隨自己的思路在課堂上進行復刻性的練習,這對學生來說吸引力不夠,課堂活力不足,學生的學習成效也很難提升。比如,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關鍵技術”時,教師只是將教材上的相關概念和內容原封不動地念給學生,對教材中所舉的案例沒有與學生進行探討,對一些很難理解的概念沒有向學生作出解釋,這是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重大弊端。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現(xiàn)狀的調查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并沒有花費較多的精力和時間用于課堂教學設計,甚至有很多教師將教參上的內容全盤拋給學生,無論是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還是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都沒有細致判斷,沒有花費時間去研究學生的學習狀況,也沒有聯(lián)系具體的生活實際為學生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比如,在學習“信息系統(tǒng)的組成與功能”時,部分教師仍然將傳統(tǒng)的訂票系統(tǒng)作為課堂教學案例,過時的案例對學生的學習不僅起不到推動作用,反而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不能讓學生真正獲益。
當前很多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信息技術教學時,并不能采取正確的評價方式,而且評價方式和評價模式都不夠科學和合理。很多教師只是將學生的期末成績作為評價的唯一依據(jù),而且考試內容也沒有經過嚴格的選取。在針對高中生的信息技術教學當中,教師應該有效借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種模式,這樣才能夠更加清晰、準確、客觀地掌握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況。除了定期對學生進行考試考核之外,還要將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xiàn)作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依據(jù),這樣才能倒逼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保持充足的精力和專注。模糊的教學評價,不僅對教師的業(yè)務能力提升和課堂教學質量提升起不到促進作用,而且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也起不到助推作用。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jù),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更是學生學習知識和教師進行教學的基礎。萬變不離其宗,豐富的教學內容和靈活的教學素材都離不開教材的支撐,教材既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又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進度的參照,所以教師一定要深刻地剖析教材,細致研究教材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以及每個章節(jié)的布局,這樣才能夠使信息技術教學有章可循。在信息技術教學設計中,教師一定要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對教材進行深層次的把握,具體到每一個課時的安排,都要充分了解課時安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這是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一步,也是關鍵一步。
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成長發(fā)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jù),只有在深刻剖析學生學習現(xiàn)狀的基礎上,才能夠選用針對性的教學措施,包括教學形式和教學模式的選擇,都需要與學生的情況相一致,所以教師一定要細致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習狀態(tài)、學習基礎甚至接受能力,要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真正制訂出可行性較強的教學策略和準確性較高的教學目標,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人為本,為更高的學習成效獲得奠定基礎。
目標是引領課堂教學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師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依據(jù)。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一定要設計可行性較強的教學目標。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當中,教師一定要立足學生的學習基礎,并且充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此基礎上設計能夠滿足學生發(fā)展需求的教學目標。另外,在設計教學目標當中,一定要注意適度性原則,以符合學生的發(fā)展實際。教學目標一定要多元化,不能單一地將知識目標作為設計的唯一指標,而應該注重對知識、能力和情感、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發(fā)展需求,這樣才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
教學內容的選擇也是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在為學生選擇教學內容時,一定要注重多元化,立足課堂教學實踐,選擇豐富的教學內容,以豐富學生的認知,拓寬學生的視野,進而充實課堂教學,讓課堂教學更有活力。
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重教學方式的新穎和多樣。教學方法直接關系到教學成效,教師一定要堅持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著力提升課堂教學活力,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一定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成長特性,為學生制訂可行性的學習目標,這樣才能推動教學實踐活動的科學、合理進行,保證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具有專業(yè)性和精準性。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該深刻認識到教學目標對教學形式以及教學內容的指引性,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當中充分發(fā)揮教學目標的引導價值。比如,在學習“信息社會的由來與定義”這一小節(jié)內容之前,教師就應該將增強學生對信息社會的發(fā)展歷程以及信息社會的概念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jù),確定好課堂教學目標,這樣才能夠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始終保持較強的方向性。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應該與當前的時代特征同步而行,時代性應該成為信息技術教學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師在為學生選擇教學內容之前,應該結合社會發(fā)展實際以及學生的學習狀況,為學生選擇具有科學性、實用性的教學內容。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一定要及時更新教學思路,優(yōu)化教學內容的選擇,保證教學內容能夠在全面提升學生學科能力的基礎上,與社會和時代的發(fā)展同向而行、同頻共振,進一步提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實用性和精準性,從而確保學生的信息技術教學質量和效果。對于學生而言,“接入互聯(lián)網”這一節(jié)內容的學習至關重要,因為這直接影響了學生在正常使用電腦時的效率,教師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可以多選擇一些生活中的具體案例作為反面教材,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正確步驟和方法的認知和記憶。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具有很強的實操性。這門學科不僅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而且需要學生具有實際操作技能,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一定要做到理論教學和實操教學的平衡,既要保證學生能夠掌握充足的學科理論,又要保證學生能夠將理論有效應用于具體的實踐當中。教師在進行備課時,一定要深度了解相關理念,并結合學生發(fā)展實際,巧妙借用數(shù)字化的教學設備為學生制訂實踐性較強的教學方案。另外,在教學過程當中,還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進行更多的實操練習,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學以致用的能力。另外,在進行實操教學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及時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并對其進行糾正,這樣才能提升學生實操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應該滲透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生活化教學、實踐化教學、拓展類教學、項目化教學都應該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形式,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教學過程當中有效參與。另外,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及時地把握社會熱點問題以及先進的數(shù)字化應用,為學生的課堂教學提供更多的素材。同時,在教學過程當中,一定要將學生的參與熱情充分激發(fā)出來,適當?shù)貫檎n堂學習增添更多的趣味因素,通過情境化教學或者是表演類教學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以此提升教學質量,推動信息技術教學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和實施,保證學生能夠充分學習。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質量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xiàn)的,需要學生和教師共同發(fā)力,教師要著力優(yōu)化教學思路,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拓展教學路徑。另外,在教學過程當中,要做到立足學生實際,結合社會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實,綜合借用多樣化的優(yōu)勢資源,從學生的角度查找更多適用于學生的教學策略,真正滿足學生的學習、發(fā)展需求,為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提升提供助力,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夠在信息技術課堂中積攢專業(yè)的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