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討論是指在老師的指導下,就教材中的核心內容或疑難點,在獨立鉆研的基礎上,共同討論、辯論的教學組織形式,課堂討論是否有效關系到一堂課的成敗。文章結合具體案例簡述課堂討論的教學策略,通過師生多元互動、對話辯論、相互滲透、相互借鑒與深層學習,促進討論深入與理解深化,最終推動學生思維進階,使學生在高效的課堂討論與課堂對話中慢慢逼近知識的本質。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課堂討論;教學實踐;本質
一、背景與內涵
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課堂討論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有的教師把課堂討論操作成師生問答,看似熱鬧,其實膚淺;有的教師在組織課堂討論時沒有設定主題,導致學生討論時東拉西扯,不得要領;有的教師在組織課堂討論時缺乏科學的引導策略,反被學生“牽著鼻子走”,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什么是課堂討論?課堂討論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中的核心內容或疑難點,在獨立鉆研的基礎上,共同討論、辯論的教學組織形式,可以全班進行,也可以分組進行。課堂討論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教師是課堂討論的引導者。如果沒有教師指導,學生就容易在討論中迷失方向,難以開展深入的討論和探究。第二,課堂討論一定是圍繞“教材中的核心內容或疑難點”來展開的。小學數(shù)學中的“基礎理論”指課本中的“核心知識技能”(知識本質或概念),重要疑難問題就是由課本中的核心概念引發(fā)的疑難問題。第三,課堂討論有一個重要的準備工作,它一定是在學生獨立鉆研的基礎上進行的。如果學生沒有經(jīng)過獨立學習與思考,討論一定是泛泛而談的,也不可能逼近知識的本質。第四,課堂討論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一般的討論,也可以是辯論等,但在課堂討論的過程中一定要有猜想與驗證、演繹與推理。第五,課堂討論的組織形式可以是全班學生共同討論,也可以是分組進行,但每組的人數(shù)要合理控制,便于集中意見,使思維多向碰撞,這樣更容易把課堂討論引向深入。
二、思考與實踐
一般來說,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有多種,按信息流轉方向來分,有單向傳輸型,即“填鴨式”教學;單線反饋型,有反饋,有師生互動,但無生生互動;互動交流型,師生、生生互動交流;交錯對話型,師生交錯溝通,網(wǎng)狀交流,很好地促進了思維的碰撞。
上述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各有利弊,具體來說,第一,以教師講解為主的講授教學,有利于教師在講授中呈現(xiàn)學習內容,較少提問,較少互動,這樣學習容量較大,但不利于學生深入思考與探究;第二,以師生問答為主的互動教學,有利于教師通過提問引出學習事實,師生問答較多,互動頻繁,但不利于學生之間互動,學生難以對單個問題追根究底;第三,以師生討論為主的對話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存在很多實質性互動,有自評、他評、他他評(這是教改中提倡的一種評價形式,讓第三者、第四者等來評論前面人的講述以及前面人的評述),推動學生進行思維碰撞與頭腦風暴,深入討論問題,進而追問知識的本質。
多元交錯的對話型課堂值得推崇。對話是真正意義上的思維碰撞和融合,是師生敞開心扉、彼此接納和精神相遇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對話學習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1]。在課堂討論中強調對話,就是鼓勵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之間進行多種形式的交流、深入持續(xù)的交流、從知識到情感的全方位交流等。課堂以教師提出問題或誘導學生發(fā)問展開,以刺激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互動中進行思維碰撞,在交流中慢慢逼近知識的本質。
下面以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下冊“解比例”的教學片段來說明優(yōu)化課堂討論的實踐策略。
【片段一】導入新課,確定學習方向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復習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質。今天一起來學習“解比例”。看到課題,你們覺得本堂課會學些什么?
生:可能會學“什么是解比例”。
生:還可能會學“為什么要解比例”以及“怎樣解比例”。
師:很好,同學們已經(jīng)學會使用“3W提問法”,也能較好地進行提問了。
【即時感悟】所謂“3W提問法”就是對于一般的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無非是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是什么”(What),二是“為什么”(Why),三是“怎么辦”(How)。因為這三個問題的英文單詞中均含有“W”,所以我們把它稱為“3W提問法”。通過這一方式,學生們慢慢地都學會了提問。
【片段二】課堂討論,穿插講解
師:同學們,剛才你們自學了5分鐘,現(xiàn)在把書合起來,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誰來說說什么是解比例?
第一個學生采用背誦的方式,把書上的概念大致地背了出來。
師:這句話很長,其實我們也不用背下來。誰能用自己的話把它說出來?
生:在一個比例中共有四個項,其中的三個項已經(jīng)知道,我們要去求第四個項,這就是解比例。
生:我來補充,其中的三個項是已知的,另外一個項是未知的,解比例就是求那個未知項。
師:是的,同學們已經(jīng)把“解比例”的意思表達清楚了。其實它是一個“過程”。它是怎樣的一個過程呢?誰再來說一說?
生:就是在一個比例里有四個項,有三個已知項,求另外一個未知項的過程,就是解比例。
師:這位同學概括得很好,為他鼓掌!理解后再概括,是不是比原來背概念簡單多了?死記硬背不容易記牢,我們深入思考而且積極地用自己的話去表述,反而印象深刻。大腦里有一種東西叫神經(jīng)元,理解與表達多了,神經(jīng)元的關聯(lián)就多了,關聯(lián)越多,你的腦子就越聰明[2]。所以我們要好好使用我們的腦子,這也是越會動腦筋的學生學習越好的原因。
【即時感悟】這里通過通俗的說法,穿插講解一些腦科學知識,讓學生意識到科學用腦能夠促進學習進步,這是成長型思維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運用。
【片段三】針對練習,辨析提升
師:下面我們來看看幾位同學在黑板上板演的課上“做一做”的三道題,看看他們是不是真的會解比例,先看第一題。
【即時感悟】在學生自學課本、教師巡視課堂時,教師有意選擇有一點小錯的同學,讓他把自己的解比例過程呈現(xiàn)在黑板上,便于學生更加明確解比例的注意事項。同時三道題的討論、評講也各有側重。第一道題討論、評講的重點是格式要求,第二道題討論、評講的重點是做記號,第三道題討論、評講的重點是特殊的分數(shù)形式解比例與“十字相乘法”。
生:我覺得解答是對的。
師:再仔細看看,到底有沒有問題呢?拿出你們的“火眼金睛”。
生:噢,我發(fā)現(xiàn)了,她在解比例的時候,中間的等號不對齊,這樣不好看。
生:我發(fā)現(xiàn)了,她的“解”字后沒有寫“:”,這樣是不對的。
教師讓學生看課本,看看書上有沒有“:”,提示解題格式與細節(jié)很重要。
師:我們來看第二道題。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它有什么特點?
生:我發(fā)現(xiàn)他在解題的時候,把兩個內項和兩個外項上分別畫了一條連線,這樣能比較清楚地看出是哪兩個項相乘。
師:你看得很仔細,我們在開始學習一個新的知識技能的時候,一定要細致一些,要像剛才這位同學這樣,通過一些記號來幫助自己解題,這樣就能保證理解準確,做得正確。
師:我們來看第三題。這道題跟前兩道題目有什么不一樣呢?
生:剛才兩道題是橫著寫的,這道題是豎著寫的。
生:剛才是一般形式,這道題是分數(shù)形式。
師:這類題如何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答呢?
生:我覺得是交叉乘的。
生:我覺得交叉相乘,正好是一個乘號的樣子。
這時,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說法,在原題上用紅筆畫了一個大大的“×”,把內項與外項分別相乘的意思表示出來。
師:在這里,我們把這樣的相乘,叫作“十字相乘”,請同學們記下來。從剛才的解比例過程中,你們有什么想說的?
生:無論是一般的解比例,還是分數(shù)形式的解比例,它們都是依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的。
【片段四】再次質疑,厘清本質
師:現(xiàn)在請大家核對這三道題,如果有錯誤請自行用紅筆改正。學到現(xiàn)在,大家還有什么疑問?
生:老師,我有一個問題,就是解比例與解方程有什么關系?
師:這個問題很有價值,大家說說看是什么關系?
生:都是求一個未知數(shù)。
師:其實剛才的這個問題,問“有什么關系”, 應該有兩層意思,一個是區(qū)別,一個是聯(lián)系?;蛘哒f,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回應剛才提問的同學)你是問這個意思嗎?
【即時感悟】“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誘發(fā)嘗試思維的引擎,是教學活動設計的重中之重[3]。這個問題是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迸發(fā)出來的,說明學生在課堂中思維沒有停止。同時,對于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在加以肯定的同時,要注意幫助學生把問題分析得更加清晰明了,便于學生討論與回答這個問題。教師不能對學生提出的“不好的問題”采取不聞不問的態(tài)度,而應正面引導,或智慧修正,讓“不好的問題”變成“好的問題”,這樣也許能夠生成意想不到的精彩或不期而遇的驚喜。
生:是的,我其實就是想問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生:我覺得相同,它們都有X,都是求未知數(shù)。
生:不同的地方是,之前的沒有“比”,這里有“比”。
師:很好,那么“解比例”與“解方程”是怎樣一種包含關系呢?
生:應該是解方程的范圍比較大,解比例是其中的一種。
師:同學們的回答真棒!還有什么疑問嗎?
生:剛才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就是為什么要學習解比例?
師:是啊,我們剛才討論熱烈,差點忘記了這個上課開始就有同學提出的問題——為什么要學習解比例呢?(同學們在思考,未有人回答)
師: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那同學們能不能舉個例子來說明呢?
生:我想舉個例子,比如我們要配制糖水,就要解比例。
師:嗯,有點這個意思了!但是,我覺得你講的我還不是很明白,大家聽明白了嗎?
師:(等待片刻,學生沒有反應)你們接不上,那我就來說說。假如有一小瓶糖水,它的甜度已經(jīng)確定了,現(xiàn)在想制作另一大瓶糖水,而且要和剛才的那個小瓶的糖水的甜度一樣,該怎么辦呢?
生:老師你別說,我知道了!這里要求大瓶糖水中的糖或水,就要用到解比例了。
師:這位同學回答得很好。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解比例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配制農(nóng)藥、配制鹽水、行駛路程、購買物品等,后面還要繼續(xù)學習這類知識。
【即時感悟】這雖然是之后要學習的知識,但學生們卻通過“為什么要學習解比例”列舉出來了,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正是因為教師抱著“靜待花開”的教學信念,學生的課堂討論才會如此精彩。這里除了體現(xiàn)“學生問你,你去問他/她”的教學理念,還體現(xiàn)了“學生進一步,你就退一步”的反用,即“學生退一步,你要進一步”。
從上面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本課的課堂討論中,有學生靜心傾聽后提問、回應與辯論,有其他學生補充、接話、幫忙,還有教師在其中“穿針引線”和“圓場”,但總的應該是“學生進一步,教師就退一步”;當然,如若“學生退一步”,教師則要“進一步”。
總之,在課堂討論中,要把學生作為討論的主體,教師在討論中則扮演向導或者協(xié)助者的角色。教師有時要裝作“茫然者”“糊涂人”,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聽聽同學們怎么說;有時則要扮演一個“反方代言人”,以激發(fā)學生之間的辯論,將課堂討論引向深入;有時,教師發(fā)現(xiàn)課堂討論偏離了方向、主題,就要做個指路人,做好向導,把他們引到問題的中心。
[參考文獻]
【1】房超平.思維第一:全面提升學習力[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88.
【2】瑪麗·凱·里琪.可見的學習與思維教學:讓教學對學生可見,讓學習對教師可見[M].林文靜,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30-33.
【3】李淑靜,聶艷軍.指向核心任務的關鍵性問題設計[J].小學數(shù)學教師,2021(12):83-87.
作者簡介:繆建平(1967—),男,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跨塘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