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學俊
(江蘇省寶應中學 江蘇 揚州 225800)
在我國教學事業(yè)不斷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當下,高中地理教學也迎來了新的更迭和轉機,教師們也紛紛投身于教育事業(yè),潛心研究、積極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自身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高中地理中涵蓋了人類生存環(huán)境、地理、地貌等諸多地理知識,對高中學生的興趣愛好、世界觀等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和作用。高中地理教師應當著眼于當下,充分利用手中豐富的教學資源,加強學生的地理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升。
高中地理知識涉及較廣,僅憑死記硬背這些地理知識學生很難全面理解、重點掌握、靈活運用。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加強地理相關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有效連接,讓學生在生活認知角度學習與理解知識,這樣才能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質量。同時,借助該種教學方式,教師也能夠豐富教學內容,使得學生能夠從更多的維度了解地理學習的內容,這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有著重要的幫助。
例如,在教學魯教版高一地理《第一單元 從宇宙看地球》(第二節(jié) 地球的形成與演化)這部分教學內容時,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自制的教學ppt為學生演示各種類型地層的案例圖片,以及這些地層目前分布在我國的哪些地區(qū),引導學生明確地層先后形成的形態(tài),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頁巖形成于靜水環(huán)境,玄武巖形成于火山活動過程中,石灰?guī)r主要形成于淺海環(huán)境等,幫助學生明晰各類地層的變化情況。其次,教師可以在播放各類化石圖片時,引導學生回憶參觀博物館時所看到的化石種類和外形。借助該種教學方式,教師能夠對教學內容進行概括,使得學生能夠對課時內容形成大致的了解,這對于學生開展后續(xù)的學習有一定的鋪墊作用。然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同學們,你們去過我省的博物館嗎?在博物館中有看到過化石嗎?知道化石是怎樣形成的嗎?”同學們紛紛作答:“看到過恐龍化石。還有琥珀中的蟲子和花朵?!?、“化石是動植物的遺體,經過多年的地下埋藏,逐漸演變而成的?!?。經過幾番問答后,教師可以為學生進行詳細講解:“化石是存留在地層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和遺跡。植物的莖葉,動物的骨骼,牙齒及其活動遺跡等,在地層或沉積物中經礦物質的填充或置換,形成了化石。課本中我們所看到的‘燕子石’其實就是古代三葉蟲。化石生物的生存與環(huán)境關系相當密切,依據化石可以推斷當時的地理環(huán)境。就像圖片中的三葉蟲生長在海洋,地層中含有三葉蟲化石,則說明該地層形成時為海洋環(huán)境?!薄_@樣來回穿插和關聯性的講解,不僅可以拉近學生與課本中枯燥理論知識之間的距離,也可以將無煙火氣息的概念和定義,形象立體、生動具體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同時,教師在借助該種教學方式推進教學任務的過程中,也能夠對生活情境進行創(chuàng)設,使得學生能夠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加強對于知識點的把握。因此,教師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推進教學任務的過程中,也更有利于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地理理論知識,逐漸令學生產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
高中階段學生學習任務繁重。因此,想要學生在課堂中輕松愉悅的全面掌握相關的地理知識,課堂氛圍的營造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前預習下一課的教學內容,并以主題式課堂教學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制作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作品,可以是一段話,可以是一幅畫,也可以是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圖片等等。不論教師采用了怎樣的教學形式,教師都能夠豐富教學的內容,在降低學生理解難度的同時,增強學生對于課時主題內容的把握,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動手積極性,還可以有的放矢的在課堂中將重要的知識點呈現在學生面前。明確的學習目標,有趣的主題課堂,不僅可以給學生提供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還可以增加地理課堂的趣味性,從而有效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魯教版高一地理《第三單元 從圈層作用看地貌與土壤》(走進桂林山水)這部分教學內容時,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著重收集與桂林山水有關的地理知識、人文、地貌、山水畫風景、圖片、視頻等資料,并引導學生在上課前,將自己準備的圖片、繪畫作品等張貼在班級的各個角落,以此來營造桂林山水的主題式課堂。借助該種教學方式,教師能夠對本課時的主要教學內容進行導入,為學生的后續(xù)學習奠定一定的基礎;其次,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視頻演示廣西桂林的美麗景色,在背景視頻和圖片不斷循環(huán)播放的同時,為學生詳細講解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借此,教師能夠對教學內容進行豐富,并且?guī)椭鷮W生在課時學習的過程中,加強對于知識點的把握。教師在教學本課時內容時,可以應用以下的話語,對課時教學的主題進行呈現:“同學們,本節(jié)我們的主題是桂林山水,請將各位準備好的作品和資料逐一為大家進行展示和講解?!保瑢W們有的準備了視頻資料;有的繪畫了一幅桂林山水的秀美景色;有的摘抄了古往今來,與桂林山水有關的名句;有的同學還從《徐霞客游記》中了解到徐霞客本人從21歲開始出游,30多年間游歷如今的江西、浙江、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云南等地,他考察了廣西,云南,貴州一帶的喀斯特地貌,實地勘察了一百多個石灰?guī)r溶洞,詳細記載并論述了其成因與特征。這是世界上研究喀斯特現象的最早記錄。這些資料不僅喚起了大家對桂林山水的向往,還為大家詳細展示了桂林市所在的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風情、地貌和人文景觀,以及桂林山水中“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優(yōu)美風景。同時,學生也能夠通過展現學習成果的方式,參與到課堂學習之中,并且能夠在同其他學生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從更多的角度對本課時的內容進行把握。然后,教師可以通過同學們展示的相關圖片,牽引出接下來將要講解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以以下的方式,結合著圖片內容,向學生進行介紹:“同學們,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地貌類型??λ固氐孛泊蠖喟l(fā)育于石灰?guī)r廣布的地區(qū)??λ固刈饔弥饕侵溉芙庥卸趸嫉乃?,對可溶性巖石如石灰?guī)r溶蝕和淀積的過程。巖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和水的溶蝕力、流動性的強弱,決定了喀斯特地貌發(fā)育的程度?!薄Mㄟ^以上主題式課堂的教學活動,不僅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滿足大家的好奇心,還可以幫助大家全面掌握喀斯特地貌的重要特征以及形成的原因。既豐富了大家的學識,又令學生們領略了祖國大好河山的美麗景色,即將地理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又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和負擔,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幸福感。
例如在學習《認識區(qū)域》的課時內容時,學生需要對“區(qū)域”的定義有把握,并且能夠應用自己的地理思維能力,完成對于本課時重點知識的理解。除此之外,學生還需要通過對于圖形的觀察,對圖中的信息進行提取和整理,增強自己歸納和整理的能力。為了達成這一教學目的,教師可以先對課程內容進行導入。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技術,對“區(qū)域”的圖片進行展示,并且對教學的氛圍進行營造。然后,教師可以以“區(qū)域”作為主題,推進教學任務。教師可以引導綜合能力較弱的學生回答以下問題:“在觀看這一幅圖時,你腦海中產生了哪些想法?你能夠應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概括‘區(qū)域’的定義嗎?”借助主題式教學的方式,教師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激發(fā),并且將學生帶入到課堂學習之中,幫助學生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實現對于課時內容的初步分析,這對于學生開展后續(xù)的學習任務有一定的鋪墊作用。因此,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回復,并且能夠在同教師進行互動的過程中,實現對于課時重點內容的把握。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繼續(xù)圍繞著“區(qū)域”這一主題,向綜合能力較強的學生進行深入地提問,以幫助學生把握本課時的核心內容:“區(qū)域的劃分有哪些現實意義?”在回答該問題時,學生不僅需要考慮“區(qū)域”劃分的內容,還需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實現對于“區(qū)域”劃分原因的分析。在此基礎上,學生還需要將這些內容以合適的方式進行串聯,得出有關“區(qū)域劃分意義”的內容,因而這對于學生的地理綜合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戰(zhàn)。在該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能夠以“區(qū)域”作為主題,實現對于課時內容的把握。同時,教師也能夠借助該種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激發(fā),使得學生能夠在課時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在興趣的推動下,加強對于課時內容的把握。
所有的刻苦學習,終是為了實際操作而做鋪墊的,理論知識是實踐的根本,也是實際生活的驗證。因此,在我國新課改背景下,想要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yǎng),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教師就應當從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擺脫出來,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為目的,將高中地理課堂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因此,教師可以從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的角度出發(fā),結合著對于學生基本學情的分析,采用新穎的教學方式,對教學任務進行推進,以增強課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利用業(yè)余時間將與教學內容有關的主題進行延伸和拓展。借此,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課時學習的額外時間,使得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借助這一段時間,加強對于課時學習任務的把握。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心觀察身邊的地理知識,培養(yǎng)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分類匯總問題和想辦法處理問題的習慣和能力,使得學生能夠在課時任務學習的過程中,加強對于地理知識的把握。這樣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更可以培養(yǎng)學生之間的凝聚力和團結互助、友愛奮進的良好道德品質,讓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過程中,令學生逐漸對地理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和熱愛,這對于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幫助。
例如,在教學完魯教版高一地理《第二單元 從地球圈層看地表環(huán)境》這部分教學內容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野外考察主題活動來了解野外考察的目的、步驟以及如何撰寫自然地理考察報告等,并在考察過程中通過掌握自身所處的位置、環(huán)境、氣候變化等諸多信息,來探索未知的世界。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依據所在地、目的地,結合相關知識點和今日的主題活動來詳細講述野外考察的目的,使得學生能夠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明確學習目標,并且為學生的后續(xù)學習奠定一定的基礎。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對于教師提問的把握,進行踴躍發(fā)言:“野外考察的主要目的(1)提高地理實踐能力。在考察過程中,運用羅盤、地形圖等工具對各觀察點進行觀察、測量、測試、收集標本樣品、填圖和攝影等。(2)訓練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通過野外考察對地表環(huán)境的綜合認知可以得到提升,通過多項指標進行分析還可以有效強化地理綜合思維。(3)培養(yǎng)協(xié)作精神。大家可以有效分工,集體協(xié)作,相互幫助,共同努力,不僅可以提升我們班集體同學之間的凝聚力,還可以有效促進大家互愛互助,培養(yǎng)我們個人的高尚情操?!薄F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野外考察的步驟,通過樹形結構圖的方式為大家展示,為大家明確考察步驟的關聯性和關鍵點。考察步驟如下:(1)選定考察地點。(2)搜集相關文獻資料。(3)規(guī)劃考察路線,選取觀察點位。(4)確定考察時間。(5)準備考察裝備。(6)野外實地考察。(7)總結分析考察成果,撰寫報告。”經過以上知識點的鞏固和主題考察實踐活動的進行,不僅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組織能力,應變能力,不僅有利于大家團結協(xié)作,高效完成學習任務,還可以提升學生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能力。
學生在進行初中地理知識的學習時,常常會因為地理知識的枯燥性和理論性,而不能夠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因此,學生在地理學習的過程中,并不能夠跟隨著教師的教學進度,實現對于地理知識的把握。為了能夠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嘗試以提問的方式開展課堂,促使學生能夠在同教師進行互動的過程中,對學習地理知識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使得學生能夠借助問題教學情境,對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培養(yǎng),這將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海洋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的相關內容時,學生需要把握“海洋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對于人類生活的影響,和“海洋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形成的原因。為了達成這一教學目的,教師可以以有關“海洋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的視頻作為切入點,讓學生能夠在視頻觀看的過程中,感受“海洋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的情境,這將幫助學生借助視頻材料,感受惡劣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因此,教師可以借助該種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進行調整,幫助學生為后續(xù)的學習任務做好相應的準備。然后,教師可以就“海洋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的原因,向學生進行提問。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通過應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對其進行分析,或者翻閱教材的方式,對相應的答案進行明確。然后,學生可以在同教師進行互動的過程中,增強自己對于“海洋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課時內容的把握程度,這將幫助學生在可是內容學習的過程中,構建更為完整的有關“海洋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的知識框架。為了能夠進一步地提高教學的質量,教師可以向學生進行如下問題的提問:“我們該如何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減小海洋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在地理問題分析的過程中,深入思考相應的問題,并且能夠輔助學生應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對相應問題的答案進行思考。因此,學生能夠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讓自己在深入思考的過程中,加強對于教材內容的理解程度。而教師可以借助該種教學方式,更為順利地推進“海洋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課時教學任務,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有著重要的幫助。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就自己的想法,同周圍的學生進行交流,因而能夠有助于良好討論氛圍的營造,使得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在其他學生的啟發(fā)下,以更為多維的角度,看待這一問題。同時,學生也能夠應用更為多元的方式,在生活的過程中,從小事做起,減小“海洋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這將不僅能夠實現對于知識的鞏固,還能夠對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進行提高。而教師可以借助該種教學方式,增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聯系,因而能夠營造良好的班級生活氛圍。
例如在學習《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的課時內容時,學生需要了解“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的內容,并且對國家有關這方面的戰(zhàn)略布局有一定的把握。同時,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使得學生能夠借助地理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核心素養(yǎng)。為了達成這一教學目的,教師可以對“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的內容提問,讓學生能夠在同教師進行互動時,應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所學的知識點,對相應的問題進行解決。因此,教師可以借助該種教學方式,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有一定的幫助。然后,教師可以就“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的意義進行提問:“在實施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政策以來,我國取得了哪些成就?如果繼續(xù)推進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我們將取得哪些成就?”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在閱讀教材內容時,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針對性解答。因此,教師可以借助該種教學方式,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使得學生能夠適應教學的進度。在學生能夠明確上述問題的答案后,學生便能夠“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課時的重點內容。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的角度出發(f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從小事做起,推進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的實施。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進行提問:“請嘗試以生活中的實例,說明如何從小事做起,推進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因此,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對于問題的把握,嘗試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解決,因而能夠幫助學生構建相對完整的知識框架。因此,學生能夠在同教師進行互動的過程中,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并且對“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的主要內容進行全面了解。而教師可以借助該種教學方式,推進教學任務的進行,這對于提高教學的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新課改背景下,我國的高中地理課堂,較之前已有了很大的改善,教師應當以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實踐能力、綜合應用能力為基礎,將地理理論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加深學生印象的同時,幫助學生迅速理解地理知識中的難點和重點。這樣不僅可以將繁雜的地理知識融入學生的生活與生命,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和負擔,還可以將地理結構,地貌變化、人文發(fā)展等知識強化在學生的腦海里,令他們形成立體的地理框架,擁有綜合的地理思維,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興趣,又可以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yǎng),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