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鈺彬
新疆科技學院,新疆 庫爾勒 841000
民事案件的復雜性日益凸現(xiàn),“同案不同判”現(xiàn)象也越來越多?!巴浮敝傅氖敲袷掳讣男再|、事實以及法律關系等都一樣,而“不同判”則指的是裁決結果不同。顧名思義,“同案”是指相同案件性質、類型、同類事實,而“不同判”是指在“同案”的基礎上,在適用法律上作出不一致的裁判。
民事案件下的民事糾紛一般發(fā)生于某一特定主體或時空中,“同案不同判”中的同案并不是指兩件民事案件的所有細節(jié)都完全相同,這樣的“同案”是不存在的,從法律意義上,對于“同案”的界定應該從法律事實、法律關系等多方面看[1],界定是否為“同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量:
從民事案件角度來看,一般為當事人提起訴訟尋求某一方面的法律保護或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此過程中,當事人要求保護的法律關系一致可被視為“同案”。民事案件中當事人訴訟的基礎和法律裁決的對象即是當事人要求保護的法律關系,因此,是否為“同案”需要看兩個民事案件的法律關系性質是否一致,當事人要求保護的法律關系也是人民法院審理的重點以及裁決的重要依據。換句話說,如果存在相同法律事實的兩個民事案件,若當事人要尋求人民法院保護的法律關系性質不一致,則不屬于“同案”,那么其判決結果自然也就不屬于“不同判”了。
除當事人要求保護的法律關系外,具有法律意義的案件事實也是判斷是否為“同案不同判”的重要依據,兩個民事案件的案件事實是否相同也是界定是否“同案”的標準。民事案件的判決結果是法官依據法律或相關條例對具有法律意義的案件事實進行的判斷與裁決,因此,只需要對比當事人請求保護的法律依據以及法律構成要件等與案件事實相關的內容是否具有相似性,從而確定兩個案件的案件事實是否一致。在判斷法律事實是否相同時,要過濾掉那些無法律意義的內容,即一些不會對裁決結果產生影響的“無關細節(jié)”[2]。
不同的民事案件所適用的訴訟程序也不盡相同,“同案”應該是基于相同的訴訟程序,所適用的訴訟程序不同或處于不同的訴訟階段,依法所適用的當事人權利、義務以及法官的裁判方式等不同會導致案件裁決結果不一致的現(xiàn)象。因此,即使是兩件民事案件的法律關系性質、法律事實都相同,但依法所適用的訴訟程序不同也不屬于“同案”。例如,兩個民事案件中,一起案件是通過調解的方式結案,另一起案件是通過裁判結案,那么不同的結案方式即不同的訴訟程序所導致的判決結果不同,顯然不能將這類情況歸結為“同案不同判”。除此之外,民事案件的終審時間或階段不同導致的裁判結果不同也不能被歸結為“同案不同判”。如,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一起案件一審結束后當事人未提起訴訟,一審結果便是終審結果,而另一起案件當事人行使了二審訴訟權利,二審為終審,這種情況顯然不是“同案不同判”。
在“同案不同判”的界定中,如何界定“不同判”也是研究“同案不同判”原因以及解決辦法的重要內容。“不同判”包含了實體裁判以及許多與實體裁判相關的問題,在界定了兩個民事案件為“同案”后,還要判斷兩者是否為“不同判”,界定的重心在于兩個民事案件在相同事實、法律關系的情況下,裁判結果所適用的法律或法規(guī)是否相同。
“同案不同判”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根本原因是法律適用不當、舉證規(guī)則使用不當等。在個案監(jiān)督中,要積極引導當事人用好抗訴以及再審檢察這兩個監(jiān)督手段,并嚴格把握這兩個監(jiān)督手段的適用條件,積極主動跟進案件,監(jiān)督案件的進展。類案監(jiān)督要注意把握正確的工作方法,與個案相比,類案監(jiān)督更具綜合監(jiān)督功能,但其使用范圍相對狹窄,在選擇類案監(jiān)督為“同案不同判”監(jiān)督手段時必須配合個案監(jiān)督,謹慎選擇類案監(jiān)督的范圍。例如,由于法院的法律適用的不同而導致的“同案不同判”可以選擇同一裁判尺度,堅持“同案同判”工作目標[3]。
“同案不同判”的法律監(jiān)督離不開法律監(jiān)督體系的完善,制度監(jiān)督與檢察監(jiān)督相結合有利于改善“同案不同判”現(xiàn)象。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地方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不得制定司法解釋性質文件的通知》,我國對地方人民法院以及地方人民檢察院提出了要求,即兩個機構都不得制定司法解釋性質類文件,這是由最高人民法院以及最高人民檢察院研究后提出的要求。該要求僅指出地方人民法院與人民檢察院不能制定司法解釋性文件,并沒有全面否決與其具有相似情況的解釋性文件的效力。事實上,正是由于過程中有太多客觀實踐的需要,考慮到現(xiàn)實因素,地方法院及檢察院這類規(guī)范性文件才未做到全面禁止。因此,改善“同案不同判”現(xiàn)象要完善相應的法律監(jiān)督體系,首先就是要做好對此類文件的效力以及合法性進行審查監(jiān)督,并積極邁出規(guī)范這類文件的步伐,及時填補法律的空缺,完善相應的法律適用,減少“同案不同判”現(xiàn)象。追根溯源,應盡快統(tǒng)一全國法律適用,這種制度監(jiān)督與檢察監(jiān)督不僅尊重了法院審判權的運行規(guī)律,也在滿足人民需要的同時尊重了檢察機關的法律監(jiān)督職能。在檢察監(jiān)督方面,若法院或檢察院在辦案過程中遇到了法院解釋性文件存在不科學、不合理的情況時,可以就此提出檢察建議,建議人民法院提高規(guī)范性文件的合法性以及有效性,及時制止人民法院使用不合法、不合理的解釋性文件作為法律依據進行適用。
“同案不同判”一直是社會以及立法、司法等機關擔憂的現(xiàn)象,“同案不同判”在很大程度上會嚴重損害司法機關的公信力,從而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因此,必須深入研究民事案件“同案不同判”的法理問題,從根源出發(fā),結合其他影響因素一起加強“同案不同判”的法律監(jiān)督,提高人民法院的公信力。
對待“同案不同判”要明確區(qū)分其類型,類型不同的“同案不同判”,其原因以及解決方式也不同。首先,對于“同一案件”或“相似案件”,不同審判機構存在不同裁判結果的現(xiàn)象,這種情況的產生并不能說明審判結果有問題,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可以通過二審以及審判監(jiān)督程序彌補審判制度以及程序機制的不足之處。其次,是民事案件中“相似案件”的不同判決。事實上,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兩個民事案件完全一樣是不存在的,基于民事糾紛的原因、特征等內容,不同法官在依法行使審判權時,對于“相似案件”的自我理解、案件解讀以及法律適用等的應用存在不同而得出了不同的裁判結果。但需要注意的是,“相似案件”的審判必須是合理的,有明確法律依據的。反之,若對“相似案件”的“不同判”是非正當的,那么這類“同案不同判”情況就應當給予高度警惕,立法者以及司法者都應高度警惕案件的判決是否正當?;谏鲜鋈惒煌愋偷摹巴覆煌小?,我們應合理區(qū)分“同案不同判”,并針對其產生原因以及結果采取應對措施。
法官必須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確保司法公正。從某種程度上說,“同案不同判”違背了司法公正的要求,在實踐過程中,要保持法官審判獨立性,部分“同案不同判”現(xiàn)象是我國司法規(guī)律的體現(xiàn)。法官根據個案特征,結合法律適用以及案件事實作出了一些符合法律基本要求的且合乎限度的“同案不同判”審判,這種“同案不同判”并不應該受到干擾[4]。輿論監(jiān)督為完善我國法律制度注入了新活力,但輿論監(jiān)督在監(jiān)督法院或檢察院的同時,也會為法官正常審判帶來壓力。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新媒體發(fā)展的背景下,一些無良自媒體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誘導輿論,在未經深入了解“同案不同判”背后的案件事實或掌握充分證據的情況下,媒體為博取流量發(fā)布了不實報道,引起了大批民眾在互聯(lián)網上“審判”,難免會給法官的審判施加壓力。輿論監(jiān)督是一把雙刃劍,在處理民意與司法兩者關系時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統(tǒng)一民眾、媒體、司法機關的認識,規(guī)范法律法規(guī),完善審判監(jiān)督體系是十分有必要的。但無論是媒體還是社會群眾都應注意,司法審判活動中法官應依法行使自己的獨立審判權,媒體與民眾應與其保持一定距離。當然,法官在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同時,也不能完全忽視民眾的意義,應適當傾聽民眾聲音,關注自己所作出的司法審判的社會效果,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司法審判的不合規(guī)問題并及時規(guī)避。這并未與獨立審判相沖突,而是理性對待與處理“同案不同判”現(xiàn)象。
案例指導制度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積極合理運用案例指導制度有利于正面解決“同案不同判”問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民事案件的復雜性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稀奇”的、不常見的民事案件映入大眾的眼簾,一些以往法律或標準中未涉及到的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法律適用的不完善導致“同案不同判”現(xiàn)象無法全面杜絕?!巴竿小笔且话阋饬x上且最理想化的傳統(tǒng)法理學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以及法理界最認可的判決。但在司法實踐領域,還不能完全達到這種境界,因此“同案不同判”現(xiàn)象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在司法實踐中,法官遇到“相似案件”時,采用遵循先例的方式給予裁判結果是較為常用的方法。當法官遇到棘手案件或特殊情況時,可借助案例指導制度來有效促進“同案同判”的實踐。“相似案件”的法律關系、案件事實等相同,通過案例指導可以起到正面的積極引導作用,促使法官從“相似案件”中獲得審判“靈感”,以此實現(xiàn)“同案同判”目標。案例指導制度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與法律條文相比,指導性案例并不具備強制性,也沒有清晰明確的處置方式,僅僅是為“相似案件”提供一個可供法官自由選擇運用的參考,法官可以行使自由裁量權選擇部分或全部參照。
上述提到,“同案不同判”現(xiàn)象存在正當與不正當之分,顯然不正當的“同案不同判”現(xiàn)象應杜絕。這就要求我們限制錯案追責范圍,明確相關責任人員,搭建科學的、有效的追錯機制。在司法實踐中,除了發(fā)揮案例指導的作用外,還要加快推進“同案同判”目標的實現(xiàn),盡量避免“相似案件”的“同案不同判”現(xiàn)象。對于非正當的“同案不同判”現(xiàn)象應及時發(fā)現(xiàn)并制止,在此基礎上要及時對相關責任人追責,以此減少“同案不同判”現(xiàn)象,增強法院的公信力[5]。一方面,要建立事后監(jiān)督機制,基于非正當“同案不同判”情況搭建追錯機制,避免主觀或非主觀原因導致的非正當“同案不同判”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另一方面,要加強事前、事中法律監(jiān)督力度,引導當事人提出二審訴求,對“相似案件”進行再審,在“同案不同判”現(xiàn)象形成前盡可能避免這類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總而言之,“同案不同判”現(xiàn)象雖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盡可能避免“同案不同判”現(xiàn)象是我國司法體系發(fā)展的重要目標。造成“同案不同判”現(xiàn)象的法理原因較多,拋開審判者主觀原因外,制定法、司法程序、裁判主體等因素是導致“同案不同判”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減少“同案不同判”現(xiàn)象需要法官能明確界定“同案”,并合理利用案例指導制度,結合案件事實作出正確的審判。針對民事案件中個案存在特殊情況的,也不必執(zhí)著于“同判”,應根據法律事實以及法律適用作出最為合法、合理的審判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