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順林
(婺源縣思口中學,江西 上饒 333200)
講評指的是教師圍繞學生在考試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進行講解、評價,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正。傳統(tǒng)的講評課堂常常是由教師講解題目,分析學生錯誤的原因,學生只是傾聽、接受灌輸,這樣的課堂很難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教師可以設計多元化講評課堂,讓學生也參與講評活動,從而讓他們積累語文知識,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建構和應用的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一個人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和他人交流的時候就能準確明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把握住對方話語中的關鍵點,有助于學生樹立自信心,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同時,語言是思維的外化表現(xiàn)形式,如果學生能表達得清晰明了,他們的思路就會變得更清晰,對提升思維能力有一定的幫助。
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挖掘教學資源,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存在的各種問題,然后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找到解決方法。表述的時候缺乏表達重點,觀點不夠清晰、不夠深刻,這是學生遇到的最主要的問題,因為初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夠發(fā)達,所以總結能力不強。同樣,由于思維缺乏邏輯性,部分學生的表述不夠有條理,這也是語文教學中經常遇到的難題。
有些學生平常喜歡閱讀,積累了不少好詞好句,并喜歡在表達的時候運用它們,這雖然能讓表達更豐富,但是也造成了很多學生喜歡賣弄某些專業(yè)術語,表達不夠通俗易懂的現(xiàn)象。與之相反的是,還有一些學生閱讀積累不足,導致他們的表述如同白開水,缺乏韻味,很難吸引聽者的注意力。
由此可見,如何表達得有思想性和藝術性,這是學生在語言表達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教師要從這兩個方面入手,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講評活動中,教師不僅要指出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還要給他們提供交流的機會。如有的學生表達的觀點不夠明確,教師應加以提醒,讓他們思考自己到底想要表達什么,以及如何才能表述得更深刻、透徹。如在《孔乙己》一課的習題中,要求學生總結文章的中心思想,但是很多學生都只是介紹了孔乙己的一生,沒有深入挖掘文章。針對此問題,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
師:“設想一下,如果兩個人交談,一個人興致勃勃地介紹了一位名人、一部電影的優(yōu)點,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是為了讓對方也喜歡這位名人、這部電影。”
師:“反之,如果介紹者先強調了‘這個人人品不好’‘千萬別看這部電影’,那么目的是什么?”
生:“起到了批評的作用?!?/p>
師:“所以,在表述之前,先要明確地講述自己的觀點,作者為何要寫孔乙己,孔乙己和當時的特定社會有什么關系?如果能在回答的時候,突出中心思想,那么表述就能更清晰了。”
通過這段師生對話,學生認識到了自己在表達中存在的問題,通過舉一反三,認識到表述要有目的性,要突出中心思想,從而在表述其他內容時能把握住關鍵信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在腦海中總結自己的觀點,用一兩句話概括,并且不要急于表達,而要先思考自己的表述是否合理。
在表達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按照一定的邏輯來表達,即使學生沒有明確地說明自己要從哪幾個角度來表述,在具體講述的過程中,也要有一定的順序,要按照重要性、相關性等順序排序,將相同的內容歸納在一起,展現(xiàn)出隱性規(guī)律,從而讓表述更有條理。
如《濟南的冬天》的講評課中有一題,是圍繞描寫景物的觀察角度,列舉了課文中的一些句子。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句子看似都是寫景,但是觀察角度各有不同。利用這個機會,教師引導學生注意表達方式:“大家看,原來在描述事物的時候,不能太過于隨意,而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來寫。”此后,教師又給學生展示了一些圖片,讓學生觀察,將隱性分類融入觀察中。
初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已經發(fā)展到了一定程度,但是他們的歸納總結能力和表達能力依然不夠。所以,教師要加以引導,讓學生認識到表述要有一定的條理性,這樣才能讓聽者把握住重點,提升交流效果。
部分學生在表達的時候只是講述了自己的觀點,但是不知道如何舉例說明;還有的學生雖然表述的內容很豐富,但講得不夠通俗易懂。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鼓勵學生從實際生活中尋找例子,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表達才能通俗易懂,然后將方法運用到自己的表達中,提升表達效果。
如在學習《桃花源記》后,學生做了一些文言文內容的習題,有的學生對古今異義詞的理解不夠深刻。筆者請完成習題情況較好的學生給大家講解題目,該學生用了“古今異義、詞義縮小、詞義轉移”等比較難懂的術語,其他學生聽后不太理解。筆者便利用這個機會引導其提升表達能力:“你說得很好,但是這樣表達的話,不夠通俗易懂,如果能結合實際生活中的情景進行表述,講解一下古今異義的產生,并舉幾個實際例子,那么大家會更容易明白?!痹搶W生得到啟迪后,調整自己的表述方法,試著在表達中融入生活體驗,聽者一下子就明白了該學生要表達的意思。此后,筆者又讓學生以同樣的方式記憶其他的古今異義詞,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了提升。
學生發(fā)現(xiàn),如果能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融入表達中,多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那么聽者就會覺得生動有趣,他們傾聽的興趣會有所提升,交流表達的效果也會更好。
很多學生的表達如同白開水,淡而無味,他們不懂得如何生動形象地表述,讓表達內容更為豐富。針對這個問題,教師要給他們舉例子,讓他們從課本中尋找描述生動的詞句,探究其表達方式,然后在自主表述的時候加以借鑒。
如在學習《春》的時候,教師講評習題:“下面的這些句子分別是從哪些不同的角度入手展現(xiàn)春天的?”例句包括“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等。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句子是分別從觸覺、嗅覺、聽覺的層面進行介紹的,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此時,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表述進行思考,讓學生自主交流,可以描述自己看到的美景,并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如有學生在介紹春天的時候,積極表述:“遙遠的牧笛聲傳了過來,輕輕撥動空氣,桃花也隨著輕輕擺動起來,似乎是迎合著笛聲,翩然舞蹈?!边@樣一番表述自然更為清晰,也更加生動、細膩,充滿韻味。
總之,教師要避免直接灌輸有關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知識,要采用隨文教授的方式。其實,在講評的過程中滲透相關的修辭知識,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能讓學生更深切地認識到表述的要點。語言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個部分,是指學生運用字詞句段的能力。學生要以語言作為基礎媒介,用準確的詞句表達意思,注意表達的時候結構要合理,語言要簡潔、合乎規(guī)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