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芳
(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qū)第一實驗小學 山東 東營 257000)
語文閱讀是小學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項尤為關(guān)鍵的教學版塊,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開展閱讀教學活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小學語文水平。對此,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注重語文閱讀教學的開展確保閱讀的教學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針對性并且在小學語文的教學大綱中,也曾明確指出要通過閱讀教學的開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推進,在國內(nèi)一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還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對此,要根據(jù)學生所出現(xiàn)的問題制定有效性的教學措施,進而保證提升學生的語文語感,增強在閱讀教學中的學習質(zhì)量,提高小學語文水平[1]。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語感是一項重要的能力,也是提高語文學習水平所必須具備的一項核心素質(zhì)。語感就是指在閱讀的過程中對于文字的認知和理解的能力[2]。如果學生在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過程中具備一定的語感,那么就會提升閱讀速度,更快地理解文章中的內(nèi)容。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所開展的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學生學習效率和聽課質(zhì)量在一定程度上受語感的影響。小學語文的教學大綱中也曾經(jīng)明確指出,開展小學語文的教育教學主要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感,讓學生通過閱讀能對文章中的語言文字產(chǎn)生敏感的嗅覺,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是開展小學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首要任務。由此可見,語感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尤為關(guān)鍵,換句話說學生小學語文水平可以從學生語感能力來直接體現(xiàn),只有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語感能力,才會在日后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對此,在現(xiàn)階段的小學語文閱讀課上教師要轉(zhuǎn)變現(xiàn)有的教育教學模式,通過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來加強對于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
現(xiàn)階段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課堂上只是對于小學語文教材中知識點進行重點的分析與解讀并沒有提升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視,這使得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都能對語文知識點有一個詳細的了解,而對于文章中一些個別詞句中所蘊含的道理卻沒有進行深入的分析,這樣使得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流于形式,也沒有彰顯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本質(zhì)。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制定,很多教師對于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倡的教育教學理念沒有進行深入的解讀,自然對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也沒有給予一定的關(guān)注,讓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無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依然在采用以往的教學模式,針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反復的剖析,意在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在教育教學的方式上,教師依然在采用以往的教授式的教學模式并且占據(jù)著課堂的絕大多數(shù)時間,沒有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較低。教師將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心放在了閱讀理解的分析和探討上,而對于在閱讀過程中的積累和實踐活動卻沒有進行深入的探討,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針對在教材中所出現(xiàn)的一些重點的詞句進行深入的分析,然后以此為基礎(chǔ)進行試題的演練,讓學生反復的進行練習,這樣降低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出現(xiàn)這樣的教學教育教學情況都是由于在日常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注重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所導致的[3]。
3.1 情感分析探究與討論。在開展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有能夠充分的理解作者在寫這篇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才能夠?qū)ξ恼轮兴磉_的含義進行精準的把控,這就需要在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著重分析文章中所蘊含的情感,讓學生能夠通過自身的理解來了解文章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這樣以來學生的語感能力就會自然而然的得到一定的提升。通常情況下在教材文章中的情感并沒有進行直接的描述,都是通過文章中的某些句詞來體現(xiàn),對此,教師要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去探究文章、感悟文章,了解文章中所作者所要表達的真實情感,只有教師正確的引導學生才能夠?qū)ξ恼轮兴N含的情感進行精準的分析與把控,從而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能夠體會到作者當時寫作的情景。通過在課堂上注重閱讀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shè),讓學生能夠在這樣的閱讀氛圍中提高自身的語感能力,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課外閱讀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閱讀視野,這樣為后續(xù)學生自主進行課外閱讀打下了扎實的基礎(chǔ)。當下隨著信息技術(shù)的普及,多媒體教學成為了現(xiàn)階段小學各類學科教學中的輔助工具,教師也應該靈活地運用到小學語文的教育教學過程當中,通過在閱讀過程中向?qū)W生展示有關(guān)的素材和寫作的背景,能夠讓學生對于文章的寫作背景和歷史環(huán)境有一定的認知,進而提升自身的語感。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就要讓學生首先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感受文章中所蘊含的情感,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來說尤為關(guān)鍵。
3.2 誦讀品味,敏化語感。誦讀主要是指在閱讀過程中的朗讀與背誦。在現(xiàn)如今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制定,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閱讀教學尤為關(guān)鍵[4]。教師在開展閱讀的過程中,從字詞的講解到文章的整體結(jié)構(gòu)以及寫作特點都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與探究,但是所收獲的教學效果確實卻不明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讓學生進行自我朗讀,因此忽略了對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這也有悖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教育教學特點。對此,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首先要放聲朗讀將閱讀的重心放在朗讀和背誦文章的層面上,朗讀是提高學生語感能力的一項重要途徑。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能夠再現(xiàn)在文章當中的藝術(shù)形象,進而感受文章當中所蘊含的韻律、節(jié)奏和氣勢美,讓聽者在朗讀的過程中就能夠感受到其中的意境,進而引發(fā)情感上的共鳴。而背誦也同樣是提高學生語感能力的一項重要方法,教師要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將一些經(jīng)典的詩詞和優(yōu)美的篇章進行背誦,讓學生通過反復的背誦來感受其中的含義,不但要把詩詞和段落能夠完整地背誦下來并且還要了解每個詞、每句話的意思,然后進行反復的推敲來感受其中作者所蘊含的情感,這樣當自己在進行寫作的過程中,這些優(yōu)美的詩詞和片段就會隨著自己寫作的思路躍然紙上。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詠柳》為例,這首詩是盛唐時期著名詩人賀知章所寫的一首描寫柳樹的詩詞。本詩詞共分為四句,詩詞中通過運用了大量擬人化的詩句,將柳樹比喻成亭亭玉立的少女進而來歌頌春天。在整首詩的行文結(jié)構(gòu)上通過總-分的結(jié)構(gòu)來表達了柳樹的美。在開展語文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給學生重點分析本詩中的重點詩詞以及每句話的含義,然后讓學生進行背誦等學生能夠熟練地背誦一下這篇詩詞時要讓學生加強對本首詩的理解,這樣當學生日后在進行描寫春天或者是柳樹的文章寫作時就能夠靈活地運用本首詩中的詩句和寫作的手法,提升文章的文采,進而提高學生的整體小學語文水平。
4.1 揣摩比較詞句。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只有比較才能夠體現(xiàn)出差距,比較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能力的一項有效措施,在開展小學閱讀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挑選那些具有表現(xiàn)力的詩詞、語句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選取一些具有典型語感因素的句子,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適當?shù)脑鰷p和改變,然后進行反復的比較揣摩,去感受其中的語句,進而來感受作者在造詞用句上的精妙之處[5]。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泊船瓜洲》為例,全詩總共有四句,其中“春風又綠江南岸”據(jù)說這一句詞中“綠”字是作者經(jīng)過細心篩選最終敲定的字。一個“綠”字用微妙含蓄的表達來描寫了在春風過后江南所呈現(xiàn)的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與此同時,還表現(xiàn)出了詩人內(nèi)心復雜的矛盾。作者透過一個“綠”字,希望能夠?qū)崿F(xiàn)早日回家的愿望,將這個字換成“吹”,讓學生在進行反復閱讀分析比較揣摩,觀察是否還會體現(xiàn)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4.2 揣摩研讀句子。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在教材當中通常有一些文章中所蘊含了富有哲理的句子,這些句子從語言上來看值得深入分析。對于這樣的詩詞和語句,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進行反復的閱讀與思考,結(jié)合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情感來感受深層的含義。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雷雨》為例,文章中通過描寫:“滿天的烏云,黑沉沉的壓下來,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響”這樣的句式來寫出了在雷雨到來之前,自然界各種景觀的變化,通過“黑沉沉”“越來越”這樣詞匯的應用來寫出了雨勢大、急。作者在文章中通過這些重點的詞匯,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在雷雨到來前、雷雨到來中、雷雨到來后的景象。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這些重點詞來進行深入的分析,進而探究作者對于事物描寫時詞匯的應用,這樣也能夠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
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聯(lián)系生活能夠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的提高,任何優(yōu)秀的作品都是源自于生活,如果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只是單純地依靠教輔資料和語文知識點的講解,那么不會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對于一些特殊的詞語,不同階段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理解,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不同,使得很多詞語的解釋主要是依靠在生活中所積累的經(jīng)驗,并不是單單的依靠教輔工具上的注釋,對此,教師應該在班級定期的開展課外閱讀指導性的教學活動,給學生增添一些閱讀交流和溝通的機會,讓學生之間通過分享閱讀的心得和感悟,感受到閱讀給自身帶來的樂趣,提升自身的語感。在課外閱讀指導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開展多種閱讀方式,例如建構(gòu)聲情并茂讀書的“語文味”課堂、親子互動閱讀等。例如,開展親子閱讀活動,讓父母和學生共同進行課外閱讀,通過父母和學生一起閱讀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提升課外閱讀的樂趣,不管是采用哪一種方式都是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增強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語感能力,進而形成良好的閱讀學習習慣,并且通過閱讀增強自身的綜合素質(zhì),提高小學階段學生語感能力的有效性。
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前,教師應該進行課前教學的準備階段,通過課前準備可以讓學生對即將學習的課程有一個大體了解,接下來在閱讀教材中的文章時,就避免了因為教學節(jié)奏過快或者語文寫作背景生僻,導致學生失去了語文閱讀的積極性。對此,教師可以開展每日一篇習作,并且開展這樣教學的目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以讀帶寫,深化語感,同時借助專業(yè)的閱讀、寫作技巧提升自身的語感能力[6]。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小壁虎借尾巴》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這節(jié)新課之前對這篇課文的標題進行解讀:小壁虎為什么要借尾巴,在學生日常的認知之中小動物一旦沒了尾巴就會喪失性命,但是為什么偏偏小壁虎卻沒有?這樣一系列的問題會提高學生對閱讀課程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就文章中的知識點和學生進行探究:初步了解一些動物尾巴的作用?文章中出現(xiàn)了哪些生字?這樣在學習過程中小學生就能夠帶著疑問進行閱讀,進而提高了學生自主思考、探究的學習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還提高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語感能力。學生語感能力是語文寫作的基礎(chǔ),在閱讀語文文章的時候,學生的語感會得到一定的鍛煉,教師應該針對小學的語文閱讀進行引導、啟發(fā),讓學生從文章中最簡單的問題入手。與此同時,還有對文章中出現(xiàn)的語文修辭手法和詞匯進行摘抄和背誦,并將這些寫作手法合理的借鑒在自己的文章中,使文章的內(nèi)容更為豐富、多彩。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日月潭》為例,教師要在學生通讀完全文后提出幾個問題: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帶領(lǐng)大家觀看了哪些景色?在文章中哪些句子能夠體現(xiàn)?日月潭在作者心中是個什么樣的地方?學生帶著教師提出的問題在進行閱讀,進而找出文章中向人們描繪了光華島、日潭、月潭以及各種獨具日月潭特色的景物,文中的描寫手法由清晨到中午,這種寫作手法值得學生在以后習作中的借鑒。在進行閱讀之后,教師給學生布置一個閱讀的任務,描寫一處自然風光,在課后讓學生找找相關(guān)內(nèi)容,閱讀描寫景色的句子,然后教師讓學生在閱讀完之后根據(jù)積累的詞匯和兩篇文章中用到的寫作手法來寫一篇關(guān)于景色的文章,這樣的指導方式能夠提升學生語感能力,增強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對語言的運用,通過語文閱讀實現(xiàn)語感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尤為關(guān)鍵,語感是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因素。對此,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靈活地運用教育教學方式來通過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并且將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始終貫穿在整個教育教學活動當中,進而提高學生的小學語文文學素養(yǎng),促進其全方位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