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琛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華僑中學 廣東 江門 529000)
2017課程標準作為教材修訂的綱領性文件,對語文課程提出了新的目標,著力發(fā)展學生四大學科核心素養(yǎng),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
新教材依據(jù)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兩條線索,創(chuàng)新教材體系設計,重視課程內容的整合與實踐。過去的教材大多是單篇成課或以文體為單元串聯(lián)點,主線單一,師生在使用教材和學習過程中固然老馬識途,可以在文體類型上溫故知新,但也容易養(yǎng)成惰性思維,缺乏革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性。部編版新教材側重以主題、內容、寫法為集結點,靈活多元的單元教學資源更具整合性質,這些給予課程內容的整合更多的靈活性,教學過程充滿了自主探究的更大空間,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滿了挑戰(zhàn)。
因此,今昔新舊教材內容和教學方式的發(fā)展變遷中“單一”與“豐富”矛盾對立著。誠然,“簡單”的教學方式逐漸跟不上日新月異時代的發(fā)展、認知的節(jié)奏,既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成長需求,也難以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教材“豐富”、“多元”的教學資源有如“霧里看花水中望月”,讓人看不清教學的本質,教與學往往容易泥足深陷,負重難行。有人說,教育是追求完美的過程,教師們常常在追求教學的“完美”的路上樂此不疲: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流程滴水不漏,教學步驟有條不紊,一切都在老師的掌控之中。但若缺少依據(jù)學情,因材施教的靈活性;若缺少結合生活,與時俱進地拓展教學資源的敏銳性,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學習的激情日益消退,學生個性學習和自主學習的空間得不到滿足,學生在語文課堂容易迷失方向,甚至產生學習倦怠。語文教學的當務之急,絕不是輕率地從“復雜”回歸“簡單”,而是如何在“簡單”與“復雜”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教師既要改革低效的“簡單”教學方法,又要刪掉那些無效的“復雜”教學環(huán)節(jié),追求“簡約”但不“簡單”,“展開”但不“復雜”的教學,做到目無全牛,心有章法,一以貫之,掌握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游刃有余地整合語文教學資源,探究高效教學模式,從而達到減負擔、高質量的教學效果。
新教材雖然從編寫理念、結構體例、課文選編、內容設計等方面有明顯的變化,給教和學帶來不小的挑戰(zhàn),但教師若能以平和的心態(tài)來應對這些變化,把握教育的真諦,在教學中不斷加深理解,不難發(fā)現(xiàn)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習任務群”是對十多年來課程改革經驗的精煉濃縮,它與語文教學實踐中老師們嘗試的“主題教學”“專題教學”“綜合性學習”“擴展閱讀”“比較閱讀”“群文閱讀”有許多共通之處。明確語文四大核心素養(yǎng)是以“語言建構與運用”為基礎,牽好這個“牛鼻子”,抓住語文教學的根本,其他素養(yǎng)才能在語言實踐運用中不斷達成。以“簡”原則,以“簡”的思想來調適矛盾,使課堂中看似矛盾的因素統(tǒng)一和諧。辯證地看,“簡”化了的課堂意味這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潛心會文,學生有足夠的空間表現(xiàn)自我,教師有足夠的機會促進教學生成,語文課才能真正上出“語文味”。
為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學中的簡單,我們把這種復雜中的簡單稱之為“簡約”?;睘楹啠院嗰S繁?!敖滩钠鋵嵵皇莻€例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語文教師面對容量豐富的教材,不再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擔憂,而應有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能——熟悉教材的“骨架”和“皮肉”,對教材深入剖析,大膽取舍,機智整合,以“簡約”之法實現(xiàn)語文教學游刃有余。
語文集結式教學模式為“簡約”教學作了很好的示范。語文集結式教學模式,可以將單元學習內容進行整體設計,用圍繞某類“主題”集結相應的語文課內教學內容和課外教學資源,拓寬學生學習平臺,完善學生知識系統(tǒng),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一種教學模式。它的特點是按專題集結、先學后教;螺旋推進、自成體系。在語文教學中,圍繞單元“學習任務群”可開展一些常規(guī)的集結式學習:集結式預習、集結式閱讀研討、集結式交流展示、集結式寫作。
2.1 集結式預習,側重在認知,學生需完成的主要任務是了解單元課文作者的生平,本單元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學生可以通過查閱圖書資料、搜索互聯(lián)網資源來完成。學生可以自主完成,也可以小組分工協(xié)作完成,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養(yǎng)成運用“知人論世”的閱讀方法的習慣,熟練地運用不同手段獲取學習資源。
2.2 集結式閱讀研討,主要以某一主題引導學生開展閱讀研討,指導學生在閱讀本單元作品的基礎上,對作品進行概括,對每一篇作品的內容進行提煉,撰寫閱讀筆記或提綱,繪制思維導圖等,然后運用比較閱讀的方式進行研討,這一學習模式既關注學生文本的學習,又可調動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教師也要適時地補充作品的時代背景,拉近學生與作品之間的距離,為后續(xù)深入閱讀和討論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最終實現(xiàn)幫助學生理解作品內涵,提升理性思維能力,提高審美鑒賞能力的目標。
2.3 集結式交流展示,主要圍繞語文核心素養(yǎng)以及課程標準設置的若干任務群,靈活設計表達與交流等實踐性、活動性較強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和運用語言,在個性化的參與和實踐中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2.4 集結式寫作,打破了以往閱讀和寫作分而治之的局面,新教材從單元閱讀中生發(fā)寫作任務,以一定情境下的任務作為驅動,將靜態(tài)的寫作知識轉化為動態(tài)的寫作指導,大大小小的寫作活動融入了單元的整體學習之中,文學類(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實用類(綜述、演講詞、文學點評)寫作兼而有之,力求使寫作任務更加貼近生活實際,滿足學生個性化表達的多種需求(推薦書、視頻制作腳本、編制人物關系圖),激發(fā)了學生寫作的興趣,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綜合提升寫作素養(yǎng)。
集結教學模式適應了課程內容整合新形勢,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學情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使這一教學模式更好地滿足課程內容的整合、學科素養(yǎng)的整合、課程資源的整合、課程知識的整合、課程實踐的整合的多種需求。集結教學模式的好處在于使教學資源更集中、教學流程更簡潔、教學效果更高效。運用主題集結式教學模式教學,一個單元大致用六七課時就能學完,省出時間可指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創(chuàng)意寫作、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也對主題集結式教學模式進行了不斷的嘗試,探究出以下幾種集結式教學模式:
3.1 體裁集結式教學。教材是開展教學的依據(jù),語文教材的大部分單元是閱讀與寫作為主的單元,部編版高中語文各單元往往按照學習任務群的要求,圍繞人文主題及核心人物選擇課文,很多單元打破了文體的限制,體現(xiàn)出通過不同體裁的文本表達同一主題從而呈現(xiàn)出不同風格的單元特色。
四大文學體裁之一的戲劇,是高中各版語文教材都無法割舍的文學樣式,部編版高一必修下冊的戲劇單元,精選了古今中外的經典戲劇名篇《竇娥冤》、《雷雨》、《哈姆雷特》,倘若按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對三部經典戲劇逐一展開分析,勢必耗時而低效。在本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大膽地實踐,創(chuàng)新單元內部組織,采用體裁集結式教學模式,參照“閱讀——品悟——分析——排演——創(chuàng)作——反思”的學習步驟(圖示),指導學生自主參與單元中的經典戲劇作品的實踐活動。
戲劇單元的集結式教學,可以整合為以下三個步驟來進行:首先,指導學生通過閱讀劇本,領略戲劇的感染力,抓出戲劇沖突這一中心,多層次深入理解劇本的豐富意蘊。其次,引導學生朗讀經典臺詞,選擇表演精彩段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準備小品或劇本的創(chuàng)作、演出。最后,鼓勵學生分組合作,登上舞臺,親身體驗,深入戲劇天地,投入劇情,化身為劇中人物,反復排演中找到最適宜的處理方式,感受其中的魅力。整個教學流程中,教師運用點面結合的方法,讓學生了解中外戲劇的基本常識,選擇其中一部戲劇重點品析,重點分析矛盾沖突、臺詞、人物形象、主題等。對其它作品教師可讓學生自主品讀,并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的課外戲劇《桃花扇》、《日出》、《羅密歐與朱麗葉》等,鼓勵學生嘗試貼近生活的戲劇創(chuàng)作和富有個性的表演。觀劇、演劇結束后,學生對劇本會有更深入的理解,此時趁熱打鐵,再開展一些研究性、實踐性較強的教學活動是比較適宜的。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放手讓學生從個性化閱讀開始,并以課堂教學的睿智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友善的合作者的身份,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幫助他們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個性化的體驗、個性化的表達。
戲劇的“觀”“演”“研”集結式教學,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通過對戲劇矛盾沖突、人物形象的探究理解,進入想象和創(chuàng)作的過程,符合學生的認識和創(chuàng)作過程,整個學習過程學生參與熱情高,展演的戲劇作品也充分展現(xiàn)了他們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愉悅。體裁集結式教學實現(xiàn)了對同一體裁的教材文本的有效整合,使語文教學更簡約、更實在。
體裁集結式教學雖然可以依托過去以文體為單元串聯(lián)點的單元模式,但老師們在整合相同體裁的教學資源過程中更需認真篩選、敢于革新,放出眼光、運用腦髓、與時俱進,大膽取舍,為語文教學提供真正的源頭活水。
3.2 題材集結式教學。就文學作品來說,題材指構成一篇或一部“敘事性”文學作品內容的一組完整的生活現(xiàn)象。教材中不同單元、不同的體裁的文本內容也可根據(jù)教學需要按題材集結重組,因“材”施教,進行縱深式的語文學習活動。
高中語文教材匯集了歷代名家的詩賦名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題材集結式教學,將教材中的古典詩歌按懷古詩、邊塞詩、羈旅詩、閨怨詩、山水田園詩、詠物詩、愛情詩、送別詩等詩歌題材類型分組整合,教給學生讀懂同題材詩歌的方法,舉一反三,實現(xiàn)語文的高效教學。
例如:《歸園田居》(其一)是陶淵明田園詩組詩作品的第一首,具有綱領性的作用。教師不僅可以以本首詩(詩人)為起點或中心,輻射性拓展相關學習資源(如圖示),讓學生自主梳理陶淵明的詩文題材類型,全方位地認識作者,積累學習陶淵明的飲酒詩、詠懷詩、田園詩、散文詞賦等。教師還可以用專題整合、比較閱讀來完成相應的任務群學習任務,實現(xiàn)真正的深度學習。
又如,部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第八單元的單元主題“傾聽理性的聲音”意在通過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相關主題的文章,引導學生領會學生觀點,解讀思考文章與時代的關系,感悟作者們以天下為己任、持正守道的見識和情懷。選文《阿房宮賦》和《六國論》都圍繞秦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這段歷史來展開,但又各有側重,《阿房宮賦》旨在通過秦朝的興亡,警惕當朝者認識荒淫無度必然人心背離,國亡族滅?!读鶉摗穭t在秦與六國的興亡對比中,諷諫統(tǒng)治者以史為鑒,不要一味賄賂只求茍安。教師在用好教材、立足課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展延伸閱讀,拓展互文比對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提出有價值的探究問題,總結“六國”教訓的同題材文章還有蘇軾、蘇轍和清代李楨的三篇,六國的滅亡和秦國的滅亡又有異同,李楨的《六國論》延續(xù)了賈誼《過秦論》“仁義不施”之論,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特定的視角立論,但又各有缺陷,教師可以確定創(chuàng)新性閱讀目標,從論點、論據(jù)等角度加以比較,并說說各篇文章的得失,形成相對科學、辯證的歷史判斷,進而達到訓練學生思辨性思維能力的目標。
3.3 對象集結式教學。新教材按照“整體規(guī)劃、有機滲透、自然融入”的基本思路,凸顯語文課程的獨特育人特點。教材以單元的整體設計基礎,以學習任務群為驅動,但始終離不開以課文為載體。教學中要打破單片教學的藩籬,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體系內課文的聯(lián)系。
時代的印記和作家的心靈有著緊密復雜的聯(lián)系,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往往是作者生命的記錄和反映。教學中,把同一作家的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集結教學,對比鑒賞,結合詩人不同階段的生平經歷、創(chuàng)作背景等,可以引導使學生更深入把握作品內涵,領悟作者精神世界。例如,《聲聲慢》是李清照晚年抒發(fā)家國身世之愁的詞作,是詞人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學生了解李清照晚年遭遇國破、夫死、家亡等一系列不幸的遭遇,才能更真切地領會到詞作中恍惚悲涼的心境、漂泊無寄的孤苦、欲吐還咽的愁緒。教學之余,回顧或補充詞人不同時期相關作品,如《如夢令》、《醉花陰》、《一剪梅》、《漁家傲》、《訴衷情》等,讓學生借助知人論世、誦讀涵泳、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等方法感受詩歌意境,解讀詩歌內涵,比照分析(如圖),學生對于李清照早期、中期、晚期的“愁”的深淺差異的情感體驗更為豐富和細膩,思考會變得更加深邃和理性。
教師還可以“著眼整體,一線串珠”,突破教材編訂順序,將“同題異構”的作品進行集結式教學和深化,豐富教學資源,大膽“求同探異”。同一寫作對象的經典作品在語文教材中也屢見不鮮,比如,寫赤壁的詞、賦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同為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創(chuàng)作。教師可指導學生對這三篇“同題異構”的作品在創(chuàng)作背景、文體特征、語言風格、作者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進行比較賞鑒。通過深入地學習與豐富的拓展,學生一定會對蘇軾其人、其文產生更濃厚的興趣和深刻的思考。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搜集有關赤壁的詩文,比如,李白的《赤壁歌送別》、杜牧的《赤壁》、蘇轍的《赤壁懷古》、袁枚的《赤壁》,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所選的詩文品讀、思考、形成自己的感受并交流分享,探討各首詩文的意蘊和文化意義。整個學習過程,學生通過挖掘豐厚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不斷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走進文人精神世界,加深了對民族文化傳統(tǒng)和審美傾向的理解。更好地發(fā)揮語文學科在立德樹人方面的優(yōu)勢。
3.4 方法集結式教學。授之魚不如授之漁。在語文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以“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為立足點,通過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語言文字運用實踐,進而提升其他三方面的語文素養(yǎng),實現(xiàn)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使學生形成“比較穩(wěn)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針對不同的單元教學任務,老師可以從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閱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綜合實踐素養(yǎng)的發(fā)展等方面設計相應的語文實踐活動。例如,在“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活動中給學生加以閱讀方法、閱讀規(guī)劃、寫讀書心得的指導,使學生通過整本書閱讀既能拓寬閱讀視野,還能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提升閱讀鑒賞能力,促進他們深入的學習與思考;在“經典詩文誦讀”等活動中,老師可以進行誦讀方法的指導和誦讀示范,引導學生從聲與情、詩與樂、詩與畫等方面進行誦讀設計,注意聲音與肢體表情協(xié)調,詩歌與音樂、詩歌與畫面和諧交融,力求朗誦聲情并茂,在誦讀中增加語言積累、情感熏陶和文化積淀。真實的、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能啟發(fā)學生思考,并在思考的過程中獲得需要的方法,積累必要的資源,豐富語言運用的經驗,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真正享有學習的獲得感。在“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思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交流”學習活動中,教師可結合學生創(chuàng)作實際和寫作能力考查的需要,從記敘文(小說)、議論文、散文等文體的寫作方法角度進行集結式教學,結合教材,推薦時文,拓展遷移,片段訓練,整理范例,集中展示等方式,實現(xiàn)寫作能力的有效提高,綜合提升寫作素養(yǎng)。
集結式教學模式,并不只是提倡教師把課上得簡約一點,同時也希望教師把課上得實在一點,深刻一點。語文課的“簡約”,指的是教學內容的簡約,教學結構的簡化。教學內容的簡約,首先,要把教學目標定得集中一點——突出基礎;其次要將教學課題盡量控制一點——抓住關鍵。教學結構的簡化,既要還教學過程以本來面貌;還要盡量減少課堂教學的環(huán)節(jié)。課的“實在”,主要是指課堂教學應做到:真實、樸實、扎實;課的“深刻”,主要是指教學不要微言大義,無限上升。
“大道至簡”,語文集結式教學模式絕不提倡“好大喜功”,只見“森林”不見“樹木”;更不是孤立機械“咬文嚼字”,只有“綜合”沒有“局部”。語文教學要回歸簡約,最核心的關鍵是教師要深化內功,遵循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靈活恰當?shù)剡\用集結式教學模式教學,真正實現(xiàn)課程目標、課程資源、課程知識、課程實踐、學科素養(yǎng)全方位的整合,最終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簡約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