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云 溫進
1.北京市門頭溝區(qū)中醫(yī)醫(yī)院辦公室,北京 102399;2.北京市門頭溝區(qū)中醫(yī)醫(yī)院針灸科,北京 102399
偏頭痛屬于原發(fā)性頭痛,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中或重度搏動性偏側頭痛,可持續(xù)4~72 h,伴或不伴惡心嘔吐、畏光畏聲,活動后加重,具有反復性和周期性[1],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很大影響。中醫(yī)理論認為偏頭痛主要由于痰、火、瘀等因素阻滯經絡,導致氣機受阻,不通則痛,歸屬于“首風”“頭痛”“頭風”范疇[2]。治療方面,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方法[1]為口服止痛藥,但有一定的副作用,且長期應用可能產生耐藥;中醫(yī)常規(guī)治療方法[3]有內服中藥、針刺、推拿、艾灸、耳針等方法,臨床效果佳且基本無不良反應。馬少群先生根據自身經驗在傳統(tǒng)艾灸法的基礎上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馬氏溫灸法,經前期研究發(fā)現馬氏溫灸法較傳統(tǒng)艾灸更加高效、安全、方便,適宜各類人群使用[4]。本研究選取北京市門頭溝區(qū)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48例寒凝血瘀型偏頭痛患者的病例資料進行分析,旨在探討馬氏溫灸法聯(lián)合針刺治療寒凝血瘀型偏頭痛的臨床效果。
選取2021年1月至12月北京市門頭溝區(qū)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48例寒凝血瘀型偏頭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4例。對照組中,男11例,女13例;年齡26~55歲,平均(31.25±3.29)歲;病程2~29月,平均(14.17±5.12)個月。觀察組中,男11例,女13例;年齡23~54歲,平均(36.45±4.82)歲;病程2~27月,平均(13.05±6.22)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北京市門頭溝區(qū)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倫理批準文號:016),所有參與研究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西醫(yī)診斷標準[5]:頭痛未經治療或治療無效,發(fā)作時間持續(xù)4 h以上,表現為單側搏動性、中度或重度疼痛,活動后加重,伴或不伴惡心、嘔吐、畏光、畏聲,發(fā)作5次以上,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頭痛。中醫(yī)診斷標準[2]:單側頭痛,頭痛性質可為跳痛、刺痛、脹痛等,反復發(fā)作,久治不愈,時痛時止,持續(xù)時間不等,伴或不伴惡風、畏寒、手足不溫、便溏、頭昏蒙、嘔吐清水痰涎,舌質紫暗或淡暗或青紫,或有瘀斑、瘀點,舌苔薄白,脈沉弦細澀。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醫(yī)及西醫(yī)診斷標準,年齡18~60歲。排除標準:①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②合并心腦血管或肝腎等嚴重疾病,以及癲癇、中風及精神病史的患者;③對本研究采用的治療藥物及方法過敏的患者;④近1個月內應用過相關治療藥物的患者。
對照組患者采用針刺聯(lián)合常規(guī)艾條灸治療,采用0.30 mm×40 mm規(guī)格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華成,京械注準20172271110),針刺雙側風池穴、合谷穴、太沖穴,患側太陽穴、頭維穴、率谷穴、足竅陰穴,所有穴位均留針30 min,頻次均為1次/d;艾條灸關元穴、雙側風池穴、患側太陽穴、率谷穴、陽陵泉穴,術者手持艾條,距離患者皮膚2~5 cm處行懸灸,使患者感到穴位周圍有溫熱感但無灼痛感、穴位局部皮膚呈現輕度紅暈為宜,艾灸時間20 min/次,1次/d。觀察組患者采用針刺聯(lián)合馬氏溫灸法治療,針刺操作同對照組;馬氏溫灸法具體穴位見表1,囑患者充分暴露施灸部位,在馬氏溫灸器中放入艾絨并將其點燃,用棉布包裹溫灸器,放置于穴位處,施灸時間20 min/次,1次/d,艾灸溫度以患者感覺舒適為宜[6]。兩組患者均每周治療3次,連續(xù)治療4周。
表1 馬氏溫灸取穴表
比較治療前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和臨床療效。①疼痛程度分級采用VAS評分[7],向患者說明0~10分的數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讓患者根據自己的感受評價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數字。②臨床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8]擬定,采用尼莫地平評分法,完全緩解:無偏頭痛發(fā)作,偏頭痛積分減少≥95%;明顯緩解:偏頭痛積分減少80%~<95%;中度緩解:偏頭痛積分減少50%~<80%;輕度緩解:偏頭痛積分減少30%~<50%;無緩解:偏頭痛積分減少<30%;有效率=(完全緩解+明顯緩解+中度緩解)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VAS評分低于本組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的比較[n(%)]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例)
偏頭痛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中青年多見,女性多于男性[1];中醫(yī)理論認為,頭為諸陽之會,五臟六腑之氣皆上注于頭,手足三陽經絡亦上會于頭,對于偏頭痛臨床辨證分為肝郁血虛、陰虛陽亢、痰熱內擾、寒凝血瘀幾大證型[9];寒凝血瘀證型的病機主要是由于體內陽氣虛微,機體失于溫煦,寒邪侵犯,凝滯于機體,氣血運行不暢,脈絡受阻,血瘀于內,不通則痛[10]。
本研究將馬氏溫灸法聯(lián)合針刺治療偏頭痛,一方面是因為針刺對于偏頭痛具有較好的鎮(zhèn)痛效果,利用提插、捻轉等手法刺激人體的相應穴位,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其不良反應小,在臨床上易于推廣應用[11];在國內研究中,白春瑤等[12]基于腦-腸軸理論結合“調神和胃針法”,驗證了針刺可以對病變臟腑以及情志同時進行調節(jié),對于偏頭痛的治療有著較大的優(yōu)勢;柯洪奎等[13]的試驗證明針刺可以調節(jié)血清5-羥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itde,CGRP)、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能幫助減少慢性偏頭痛患者偏頭痛發(fā)作頻率、持續(xù)時間,降低其疼痛程度;在國外研究也證實了針刺治療頭痛的臨床效果[14]。另一方面是由于艾灸可通過艾絨燃燒產生的熱量刺激體表一定的穴位,增強局部血液循環(huán)和淋巴循環(huán),促進免疫細胞的再循環(huán)及向淋巴組織內移動,并通過神經、體液的傳導,引起大腦皮質抑制性物質的擴散,降低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性,既起到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再發(fā)的作用,又可起到鎮(zhèn)靜、鎮(zhèn)痛的作用[15-18];鄭友鋒[10]的臨床試驗表明熱灸對寒凝血瘀型偏頭痛具有較好的療效,同時另一項臨床試驗也證實透灸對于無先兆性偏頭痛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19]。馬氏溫灸法可一次同時灸數個穴位,施救過程中無需手持,將灸器固定于穴位之上,坐臥均可治療,保證每日施灸程度和分量充足,使穴位較好地吸收灸熱,每日更換施灸部位又保持了穴位的敏感性,安全有效,易于接受[20]。本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兩者聯(lián)合治療對減輕寒凝血瘀型偏頭痛的疼痛程度可起到良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采用馬氏溫灸法聯(lián)合針刺治療寒凝血瘀型偏頭痛能降低患者的VAS評分,提高臨床效果,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