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辰
(揚州大學 文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追本溯源,在20世紀前期出版的關于寫作教學的著作約有40多種,其中出版較早、較為有代表性的著作便有陳望道的《作文法講義》。陳望道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語文教育家,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人物,他的《作文法講義》兼具科學性和創(chuàng)新性,不僅開啟了20世紀前期中學寫作教學的先河,也為當今中學語文寫作教學指引了方向。筆者旨在通過評介陳望道的《作文法講義》,厘清其概況和主要內容,聯(lián)系中學語文寫作教學實際,進而探索中學語文寫作教學的現(xiàn)實意義,闡發(fā)其為中學語文寫作教學帶來的新啟示。
《作文法講義》起初是陳望道于1921年9月至1922年2月在《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上連載,后經(jīng)多次出版,于1950年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陳望道文集》第二卷。本文所據(jù)為該書1922年在民智書局發(fā)行的版本?!蹲魑姆ㄖv義》全書共12章,從篇章布局看,全書可分為導言、正文和余言三部分。首先在導言部分,作者闡述了文章的兩個核心元素“意思和文字”,并強調面對這兩個核心元素要保持“力求真實”的態(tài)度,同時作者也肯定了作文教學今后的發(fā)展方向——“問題”是文章的方法論;其次從正文部分看,第二章是作者綜述文章的研究,研究內容分為文章的構造、作文的分類和文章的美質這三類。第三章是作者深入講授文章構造中的“選詞”。他認為“寫作最應該注意選詞”,因為詞是文章中最根本的成分,如要選詞適切就須注意識辨“不純粹、不精確”的詞,要注意詞的蓄積,寫作用詞更要“恰當”。第四章是作者深入研究了文章構造中的“造句”,作者嚴密地講述了句的長短、駢散、張弛、賓主和斷續(xù)對于“好的作文的句子”的重要性。一個完滿的句子應是“悉從自然,順從內容和語言”的。在《作文法講義》第五章中,作者深入研究了文章構造中的“分段”。分段部分有兩個重要寫作要領:一是分段的實質要“以思想為主,按思想間斷處分析為段”,每段有且只有一個中心思想,依據(jù)實質分段有五種方法,包括以空間位置、時間順序、邏輯秩序、事件綱目及說話人物等為標準;二是分段的形式,段的形式于長度上要依寫作的中心思想而轉移;段的形式于寫法上,每段起首應一律低兩格寫。《作文法講義》第六章至第十章,是作者根據(jù)文章的不同旨趣將文章劃分為記載文、紀敘文、解釋文、論辯文和誘導文五種文體,并分別深入講授五種文體的寫作方法和旨趣意義。《作文法講義》第十一章作者詳細闡述了文章的三個美好品質。所謂文章的美質即文章上美妙的屬性,美質有三種分別是明晰、遒勁與流暢。“明晰”是關于知識的美質,就是寫作能夠把意思表達明白,讓人看懂,這里就必須具備“周到和顯豁”;“遒勁”則是關于感情的美質,就是指寫文章在有了明晰的美質后,須更進一步地“咄咄逼人”,文章若想遒勁,離不開思想和詞句兩方面;“流暢”是關于審美的美質,就是指文章在有知識和感情的美質后,還需使人“不厭百回讀”。寫文章要做到流暢有兩個要點,一是使用的語句要語氣自然,二是寫的文章讀起來要順口、聲調和諧。最后在余言部分,作者又詳細強調了寫作中標點的使用和寫作字體的美觀問題?!蹲魑姆ㄖv義》全書看似錯綜繁雜,但作者卻能言簡意賅地將寫作中的各個關鍵問題進行闡述分析,并講授各問題的基本解決方法,這無疑為當時及當下的中學語文寫作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指導。
陳望道先生的《作文法講義》對現(xiàn)代中學語文寫作教學理論具有奠基性的歷史影響,不僅對現(xiàn)代中學語文寫作教學內容的建構、寫作教材體系的建構帶來啟示,還為學生學習寫作、梳理正確的寫作意識指引了方向。
《作文法講義》從編排體例看,寫作的教學重點放在第六章至第十章。全書第六章至第十章,是陳望道根據(jù)文章的不同旨趣將文章劃分為記載文、紀敘文、解釋文、論辯文和誘導文五種文體,并分別深入講授五種文體的寫作方法和旨趣意義。在第六章中,作者將“記載人和物的形狀與性質”稱為記載文的旨趣,并詳細闡述記載文與繪畫、雕刻的區(qū)別。如記載文文章相比繪畫及雕刻能寫出各個瞬間的情狀。記載文的效用須注意兩點即“觀察和記載”,所謂“觀察”便是要將事物的情態(tài)如實記住。所謂“記載”是要做到傳達知識和表情達意。作者根據(jù)效用將記載文分為科學和文學的記載文,最后還重點教授了記載文的中心點和停留點的把握。
在第七章中,作者將“紀敘人物與物體的動作變化”稱為紀敘文的旨趣。紀敘文部分包含幾個重要的寫作要領,如紀敘文記載文的糅雜和轉變、紀敘文要素和問題、紀敘文的主旨和紀敘停留點、紀敘文的流動等。首先是關于紀敘文記載文的糅雜和轉變,作者通過舉例說明了紀敘文與記載文兩者間常有雜糅與交相轉變,并說明由于紀敘文與記載文區(qū)別不大,對于中小學生來說難以辨別,所以教材上一律將兩者混稱為“記敘文”。其次,作者深入闡述了紀敘文的四個要素和兩個問題,“四要素”是人物、事跡、處所、時分,這便是我們如今常說的“記敘文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兩個問題”是剪裁與整理問題?!凹舨谩奔磳懳恼虏豢赡苣冶M所有材料,剪取的人物事端要與文章的主旨和停留點相適應?!罢怼奔磳懳恼碌臅r候需要先將繁雜的人物事端整理清晰,使得事跡在紀敘文中順利開展,沒有停頓。最后,作者詳談如何解決“剪裁”與“整理”的問題。關于解決“剪裁”問題,這與紀敘文的主旨、停留點有關。只有紀敘文的旨趣確定,才可以收集相關的人物事端,從而確定紀敘文主旨。主旨既定,紀敘文材料剪裁方相適宜。關于紀敘文的停留點:停留點即立腳點,紀敘文寫作基于立腳點,不能隨意更改。同時紀敘文主旨與停留點有先后順序:“先定主旨,后定停留點?!标P于解決“整理”問題,作者詳細闡述了紀敘文的流動,所謂“流動”,就是文章中事跡時時開展進行,過程沒有停頓,這也是整理問題的原則?!凹o敘文流動”有兩個問題:流動的緩急、流動的次序。其中“流動的緩急,可緩慢但不可中止?!绷鲃拥拇涡蛴葹橹匾?,如從“紀敘文要素”分,可設為四類;如從紀敘文寫作作法分類,可設為兩類。陳望道先生似乎更偏向于從作法上分類,并且他指出不能純依照“時間紀敘”或“事件因果紀敘”,而是要把這兩種混合,才不會究前因而忘后果。
在第八章中,作者將“闡明普遍關系,剖析疑似界限,使人理解物體、事端、別的意象”稱為解釋文的旨趣。解釋文即說明文,這里包含幾個重要的寫作要領,分別是解釋文的旨趣、效用、條件、組織和明晰。首先關于解釋文的定義問題,作者花費大量篇幅來對比解釋文與紀敘文、解釋文與記載文,目的就是為了“闡明普遍關系,剖析疑似界限。”旨趣辨別清楚,便能確定文章的文體。其次,作者提出了解釋文的效用就是解釋事物使人理解,并明確指出:“一切凡是需要解釋使人理解的事物,都是解釋文?!苯忉屛牡幕A是解釋的對象,而解釋對象離不開類別、特色、分類、例正、對稱、同義語及語義的變遷這七項條件。最后,關于解釋文的組織問題:解釋文是解釋文的七項條件通過“加詳和減略”的方法組合而成。省略界說條件和界說條件附加界說的實現(xiàn),包括以下幾個原因:一是需要事物的本質不能標明或事物實際需要上不必標明的情況,單詞界說的條件均可省略;二是當被解釋的事物很難懂,才需要“界說條件附加界說”。關于解釋文的明晰問題,解釋文對語言明晰要求很高,不僅要求字句適合讀者,而且文章段落要按照自然的順序。
在第九章中,作者將“使人信從作者的判斷”稱為論辯文的旨趣,并詳細講授了論辯文與記載文、紀敘文、解釋文的區(qū)別。論辯文包含了幾個重要的寫作要領,如論題和判斷、引論和解釋、證明責任和證據(jù)、證明法式和論辯文的統(tǒng)一等。首先關于論題和判斷,作者指出:“論辯文的論點須是一個表述清晰的判斷。”論辯文的核心是論點,論題上的判斷必是一個判斷,對于所下的判斷必須從始確定,并用最明顯的字句表現(xiàn)出來。其次,論點確定后,接下來的關鍵便是闡明論旨的論證即論證過程,這里作者將論證過程分為“引論”“論辯本文”和“結論”。“引論”的目的是解釋論題的要領。引論中可以列入的解釋有六條,并且引論不可過長,不能列入與論題無關的話?!罢撧q本文”就是通過論據(jù)證明中心論點,這里需要注意兩點:一是認明證明的責任,二是搜集證明的證據(jù)。證明的責任要如何認明呢?作者認為必須通過審察判斷本身和社會背景的關系,否則從反面證明就“頗為危險”。證明責任內可以搜集的論據(jù)有直接證據(jù)和間接證據(jù)這兩種。在文中,作者詳細闡述了直接證據(jù)和間接證據(jù)所包含的詳盡類別,并強調搜集論據(jù)是寫作論辯文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最后,證明責任內的憑證即論據(jù)收集齊全后,就需要證明法式。證明法式即論證方式,全文中作者提出了三種方式包括演繹法、歸納法和比擬法?!敖Y論”是引論和論辯本文的提要,而論辯文的統(tǒng)一性則是“有機”,因此論辯文必須從始確定,堅持一言。
在第十章中,作者將“感化別人的言行和情感”稱為誘導文的旨趣。誘導文包含了幾個重要的寫作要領,分別是誘導文的分布與誘導文的條件。首先關于“誘導文的分布”,作者重點說明:誘導文可以獨立成文,但是誘導文平常大多摻雜在記載文、論辯文、紀敘文等文章中間。其次,誘導文大部分是偏向感染情感的,所以寫誘導文的時候要注意用真切純正的情感來誘導讀者。誘導文寫作需要涉及以下幾項重要的條件,如少用抽象的詞句,選詞造句要具體;寫作選詞造句要婉轉從容、莊重、樸素,恰到好處;寫作要避開文章的單調呆板之處,要有變化;文章寫作內容先輕后重、井然有序等。最后,作者重點指出其《作文法講義》中所劃分的五種文體,是有關作文法上的分類,并不是關于文章作品的分類。有關文章作品的實際分類,不能囫圇劃分,因為一篇文章大多都包含兩種及以上的文體。
《作文法講義》全面闡述了陳望道的寫作教學思想,在當時就已經(jīng)走在了寫作教學時代的前沿,同時還具備一定的科學體系,符合中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正如陳望道先生在小序中所說:“我希求從來對于作法只是零碎掇拾的習慣,從此變成有組織的風尚。”《作文教學法》的現(xiàn)世,對當今中學語文寫作教學帶來了奠基性的影響,筆者將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語文學習任務群和學生寫作思維邏輯體系來探討《作文法講義》對中學語文寫作教學的現(xiàn)實意義與價值。
《作文法講義》是一本較早傳授寫作法知識的論著之一,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可操作性。陳望道的寫作構思正如他在小序所言:“一切都想提綱挈領地說;一切都想條分縷析地說;一切都想平允公正地說?!睍嘘P于文章的元素、文章的構造、作文的分類和文章的美質的詮釋正是陳望道對于“力求真實的態(tài)度,文章研究的問題和教學今后的發(fā)展”等理念的傳達。
首先,陳望道在本書中傳遞的第一個教學理念是“舉例分析教學法”。“舉例分析教學法”是在充分考慮教學實際的基礎上,重視示例對學生的示范價值。如在造句部分講解句的斷續(xù)時,作者通過:‘天氣很冷,電車狂風似的走著?!韪臑椤鞖夂芾?。電車狂風似的走著?!睦?,說明了“一句通常只表一個意思,不是一個意思的不可混入句中。”本書中所舉示例大多是具有經(jīng)典性和生活化的文學作品與小說,給學生啟示的同時又兼具趣味性,不僅適應當時的學生,對如今的學生來說也很實用。
其次,陳望道在《作文法講義》中傳遞的第二個教學理念是“體系完備的文體教學法”。陳望道在全書的第六章至第十章,依照編排體例,循序漸進地介紹了完備的寫作教學文體。這些文體的分類具有前瞻性和系統(tǒng)性,同樣適用于如今中學語文寫作教學,如記敘文。從教學難度看,文體的類別也是從易理解的記載文和紀敘文到解釋文與論辯文,最后到誘導文。作者詳細闡述了五種文體的基本做法,對各種問題的體系均建設完備,使得作文寫作兼具實用性與科學性。
最后,陳望道在《作文法講義》中傳遞的教學理念是“教授明確的寫作法”。陳望道認為作文教學內容是可以把握的,這也是如今的中學語文教師所探尋的教學方法。以教授解釋文為例。作者先將“闡明普遍關系,剖析疑似界限,使人理解物體、事端、別的意象”定義為解釋文的旨趣。然后花費大量篇幅來對比解釋文與紀敘文、解釋文與記載文,千知學生如何確定文章的文體。最后再一一闡述解釋文的效用、解釋文條件、解釋文的組織和明晰,教授學生們明確的寫作法。
《作文法講義》是如今我們梳理認識20世紀前期寫作教學研究狀況的專著代表之一。起初于1921年至1922年在《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上連載,初步勾勒出了當時中學語文寫作教學研究的概貌,為中國中學語文寫作教學注入了活力,具有不可估量的語文學科價值。
首先,《作文法講義》建設了完備的文體寫作方法,奠定了中學語文寫作教學的基礎。陳望道依據(jù)作文法定義了五種文體,開創(chuàng)了中學語文寫作教學的先河,并使其沿用至今,如我們熟知的“議論文”就是文中所提的“論辯文”,“說明文”就是“解釋文”等。他在書中明確揭示了文體寫作的方法,使得寫作變成了“有組織的風尚”,改變了傳統(tǒng)的依靠經(jīng)驗、個人語感的寫作方式,讓學生有章程可依。
其次,《作文法講義》轉變了寫作價值取向。寫文章由古至今都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不僅是過去的“學而優(yōu)則仕”,還是如今的“應試教育”?!蹲魑姆ㄖv義》誕生于“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這無疑是“功利主義”到“實用主義”的思想大跨越?;诖?,《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提出了必修課程的學習要求,如“要多讀多想多寫、多角度觀察生活;努力從不同層面角度進行闡發(fā)、發(fā)展獨立的閱讀能力”。《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明確提出了中學生在第四學段(7—9年級)表達與交流部分的要求:“學生要多角度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為寫作奠定基礎?!币虼?,中學語文寫作教學的實施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以實用性為基礎,從現(xiàn)實生活的需要出發(fā),培養(yǎng)中學生寫作的自主性、實踐性和育人性。
最后,《作文法講義》為如今的新課標革新提供了示范?!蹲魑姆ㄖv義》成書于白話文興起之初。全書是陳望道用白話文自編的教學講義,主要目的是傳授白話文的寫作法則,其書中教學示例也都是白話文。此外,書中對作文法詮釋中也有很多陳望道自編的通俗白話句例。《作文法講義》是陳望道結合自身優(yōu)秀的寫作素養(yǎng),傳授白話文寫作技巧,是文言文至白話文變革的先聲。目前,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概念。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提出有助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得到有效培養(yǎng)。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共安排了18個學習任務群,均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指向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和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的培養(yǎng)。其中,“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文學閱讀與寫作、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等學習任務群都彰顯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寫作的諸多新要求。
目前,中學語文寫作教學、學生寫作存在諸多問題,如教師教學過于重視形式主義、應試主義,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相脫離,寫作教學過于脫離學生生活,等等。因此,倡導力求真實的寫作態(tài)度、踐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育人方式是中學語文寫作教學不可缺少的價值所在。
首先,中學語文教師教學過于重視形式主義、應試主義。所謂的寫作教學形式主義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重視寫作用語詞堆砌,使得文章內容空洞。所謂的寫作教學應試主義,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快速地提升同學們的寫作內容與思想,只能通過點撥及范式來指導同學們如何快速提高寫作的語詞、語言形式與結構,使文章在短時期內得以規(guī)范化和程式化。這種寫作教學往往會導致形式主義和應試主義。
其次,中學語文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相脫離。在語文教材的編制層面,基于大單元專題寫作的教學設置,閱讀教學中課后的“思考與探究”部分需要設計“讀寫結合”的練習路徑;在課堂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實踐操作層面,語文教師需要系統(tǒng)地將精讀、略讀課文、名著導讀與單元寫作教學之間進行有機的讀寫對接,并且需要統(tǒng)籌地將閱讀講學與寫作教學進行“寫中有悟、以寫促讀、以讀促寫”的合作共生;在語文課程教學目標的設定和實施層面,語文教師過去往往側重于閱讀教學目標對“知識與技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授,反而容易忽略了“過程與方法”這一教學目標在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中的作用。
最后,中學語文寫作教學過于脫離學生生活。正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提出的必修課程的學習要求:“要多讀多想多寫、多角度觀察生活。”《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提出:“學生要多角度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為寫作奠定基礎?!毙抡n改背景下,明確了學生的寫作學習需要多角度觀察生活。然而,“應試教育背景下”的語文考試作文題目的設置卻未能緊扣學生的家庭與學校生活,學生不得不編寫“虛假故事”與抒發(fā)“虛情假意”,寫“偽作文”。從而導致了教師教學寫作更為“形式化”,過于脫離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制止這種“偽循環(huán)”就要在改革課標的基礎上改革考試方式,從而達到寫作生活化。
《作文法講義》作為“五四運動”后較早的寫作教學專著之一,為當今中學語文寫作教學指引了方向。眾所周知,中學語文寫作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陳望道先生指出:“在寫作中不僅要學點語言學、修辭學的知識,還要學與思維邏輯相關的理論?!睂懳恼虏粌H涉及文體的相關理論知識,而且與學生學習寫作的思維邏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前,陳望道先生就已經(jīng)接受過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并且靈活地運用在寫作《作文法講義》中。比如在論述科學的記載文記載事物的順序時,就運用了演繹法。由此可見,靈活運用思維邏輯,不僅可以將作者寫作時的思維通過文章傳遞給讀者,還可以使文章更為嚴密嚴謹。
基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一線語文教師要在教育理念上給予培養(yǎng)學生寫作思維邏輯足夠的重視。中學語文寫作教學缺乏培養(yǎng)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導致學生為了應試不得不依照教師教授的“點撥及范式”快速套用寫作的語詞、語言形式與結構,造成“偽作文”“假感情”。這與當下應試的大環(huán)境也有關,普通高中語文課程課程標準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都進行了革新,不僅提出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語文學習任務群”等核心概念,而且要求一線語文教師要按照課標進行大單元教學。但是“應試背景下”教師的教學思維、學生的學習寫作的思維不發(fā)生改變,便很難有較大的教學進展,這需要語文教師在平時的寫作教學過程中長期的引導。陳望道在《作文法講義》傳授給我們的教學理念有“舉例分析教學法”“體系完備的文體教學法”和“教授明確的寫作法”,這些方法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力求真實的寫作態(tài)度,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邏輯意識與文體分類意識,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