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路平
本課設計以浙江省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改精神為依據,以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圍繞關鍵問題,落實浙江省課堂轉型的四條要求和衢州市“四有”課堂,考慮個體差異,通過設置層次性目標和差異化評價標準,確保完成教學目標。
1.教材特征:兩傳一搶和兩傳兩搶是模擬比賽中持球隊員和無球隊員面對緊逼防守的情境下,運用護球步法、假動作、變換傳球手法等方法擺脫防守,進行有質量的傳接球。持球人和接球人如何運用護球步法、傳球手法、變速、變向、信號提醒等方法擺脫防守,創(chuàng)造空間是籃球比賽中始終會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
2.教材價值:兩傳一搶和兩傳兩搶練習方法,有助于學生找到并理解防守下的傳接球方法,還可培養(yǎng)學生遵守規(guī)則、堅決果敢、合作進取的優(yōu)良品格。
1.身心特點:教學對象為我校高一籃球選項班學生,共32人。高一學生思維的流暢性和靈活性有較大發(fā)展,主要表現為能從不同方面,運用多種方法去解決問題;想象力發(fā)展獨具特點,主要表現在有意想象發(fā)展迅速,想象的創(chuàng)造性水平逐步提高,想象的現實性增強。
2.已有基礎:經過前期的課堂教學,初步建立了常態(tài)化合作學習小組,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習意識初步顯現,具備了一定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80%以上的學生具備無防守下的傳接球能力;50%的學生在無防守下能做到接球穩(wěn)、出球快;10%的學生協調和靈敏能力比較弱,球性和基本功較弱,高中之前較少參與籃球運動。
3.個體差異:由于身體素質、籃球基礎和學習習慣的差異,學生會表現出不同的學習能力。
籃球“傳接球技戰(zhàn)術練習方法2:兩傳一搶”教學設計
(續(xù)表)
(續(xù)表)
本節(jié)課以浙江省提出的課堂轉型四個方面為理論依據,從結構化問題、小組化教學和精準化評價三個角度入手,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中呈現層級化、個性化和可視化。
1.結構化問題,讓思維層級化
本課設計意圖是希望學生隨著練習的推進,思維能指向護球擺脫步法、變換傳球手法、假動作、變速等具體方法層面。為了引導學生伴隨著練習的推進分別進行得出方法、論證方法和運用方法三個層級的思維活動,本課采用結構化問題分級引導。第一級問題串由教師預先設計的一個基本問題加上三個子問題構成,它們來源于課的關鍵問題,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練興趣,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練習。第二級問題串是在練習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練習情況,結合情境進行問題追問,它來源于學生出現的問題和需要獲得的答案,目的是指向事實、發(fā)現答案。
2.小組化學習,讓思維個性化
(1)全程小組化
在課的開始部分,將本課的學練內容以任務包的形式介紹給全體學生;在課的準備部分,各組在組長帶領下,按照教師布置的內容和要求,到各自場地進行熱身練習;在基本部分的“學練三個一”環(huán)節(jié),除了單一練習和組合練習前進行一次全體集合外,其他都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分組講解和學練;在結束部分的放松小結環(huán)節(jié),同樣以分組的形式進行放松與討論。
(2)分層小組化
本課在固定分組的基礎上,隨著練習的深入,逐漸向分層分組遞進。比如,在比賽方法設置上每一組根據水平高低選出第一梯隊4人和第二梯隊4人和另一大組對應的水平隊員進行標準場地和自制場地比賽;另外,將比賽部分的學練標準,設置為得分累計獲得6分的隊伍獲勝并與另外一個場地的獲勝隊伍進行可運兩次球的比賽,體現分層學習的需要。
(3)小組“問題化”學習
本節(jié)課中各小組在結構化問題引導下,緊緊圍繞“問題”展開學習、討論,最終總結出了適合本組水平的傳接球配合方法。
通過落實以上三個方面的小組化學習,各小組在小組學習評價表上呈現出不同的傳接球方法和遇到的問題,小組學習思維表現出個性化特征。
3. 精準化評價,讓思維可視化
(1)量化學練標準。本課對“學練三個一”標準進行了量化,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清晰地知道自己和本組的學練情況并能實時記錄。
(2)使用學習評價牌。在組合練習的集中講解環(huán)節(jié),教師對全體學生介紹了學練標準和小組學習評價牌的使用方法和要求。在深入小組進行巡視指導過程中,一邊查看學習評價牌,一邊開展檢查指導,實時掌握各組學生練習情況。在課的結束部分,邀請一名學生上臺介紹本組學習成果和遇到的問題。最后,由教師出示參考答案、解讀答案并引出下一節(jié)課內容。
1.基本問題設置不夠精確
本節(jié)課的關鍵問題是“擺脫防守,創(chuàng)造空間”,那么根據基本問題來源于關鍵問題的邏輯,本節(jié)課原先的基本問題“面對緊逼防守,如何進行有質量的傳接球”的指向性就不夠精確,應該改為“面對緊逼防守,如何進行擺脫防守創(chuàng)造傳接球空間”。
2.一級問題鏈結構化有缺陷
在組合練習和比賽環(huán)節(jié)的問題設置上,沒有繼續(xù)設置針對持球人在對應情境下如何傳球的問題,而是將問題引向無球的擺脫方法上,導致有些持球人沒有觀察同伴跑位的意識,繼而不能及時傳出球,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組合練習中傳接球的成功率和比賽中創(chuàng)造投籃空間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