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梅 陳 燕
(陜西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1)
陜南紅色文化主要指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陜南蘇區(qū)的人民在革命斗爭中形成的紅色文化,核心是蘇區(qū)精神。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陣地,高校思政課作為意識形態(tài)傳播的主渠道,承擔著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的職責。
陜南紅色文化承載著中國共產黨和廣大人民群眾自強不息的奮斗歷程,獨特的文化品質具有示范、引導和價值塑造的教育功能,將陜南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具有鑄魂育人的重要意義。
首先,符合新課改內容的要求。新課改要求重點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四史等設定課程模塊,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到思政課中,豐富了課程內容,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內在需要。其次,突出新課改建設的重心。建設“大思政課”,把思政小班與社會大班相結合,強調實踐教學,同時積極開發(fā)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踐機會。最后,體現(xiàn)新課改理念的核心。新課改要求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tǒng)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tǒng)一,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手段,而紅色文化融入高效思政課可以使學生產生社會責任感,符合高校思想政治課課程改革的要求。
首先,紅色文化內涵符合當代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將陜南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其次,在過去的五千年里,紅色文化是在中華民族肥沃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來的,具有強大的魄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最后,大學生正處于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時刻,部分大學生的思想尚未成熟,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要通過挖掘陜南紅色文化內涵,發(fā)揮紅色文化的引領作用,樹立優(yōu)秀典型。
當今中國正處于物質生活較為富裕、精神文化多元、社會結構日益多樣的時代,社會中各種思潮紛繁復雜,歷史虛無主義、普世價值等錯誤思潮對社會的發(fā)展產生了不利影響。將陜南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堂,一方面可以使當代青年更好地學習紅色文化,感受紅色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可以增強青年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認同感,引導他們自覺抵御各種錯誤觀念,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
文化興則國興。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因此,要將紅色文化作為我們前進的動力和不竭的奮斗之源。高校作為培養(yǎng)知識分子、傳播紅色文化的重要平臺,應當利用好自身優(yōu)勢傳承紅色精神、講好紅色故事,引導青年做好社會主義的接班人,積極傳承紅色文化,賡續(xù)紅色血脈。
陜南地區(qū)的紅色文化資源相對豐富,但是對紅色文化的挖掘和運用程度相對較低,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程也收效甚微。
陜南紅色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情感內涵,然而在實踐過程中,對陜南紅色文化的研究缺乏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并未給紅色文化注入新的時代元素,創(chuàng)新其時代內涵。紅色文化要扎根于當代中國的具體實踐,創(chuàng)新地繼承、弘揚和發(fā)展。這樣才能始終保持生機和活力,不斷茁壯成長。
從供給側而言,陜南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離不開教師的精心設計,也離不開整合過程中的及時引導和反饋。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僅將紅色文化作為教學工具和教材,導致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掌握不足。因此,教師需要不斷提高教學組織與運用能力,切實深化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課的融合度。
從需求側而言,在市場化環(huán)境的影響下,高校大學生普遍存在輕視紅色文化理論課的現(xiàn)象。紅色文化的研究被一些學生片面地認是政治宣傳,教師也未能很好地回應學生關切,存在教師“供給側”和學生“需求側”失衡的現(xiàn)象。
紅色文化大多為理論性成果,缺乏易于理解的直觀感性素材,因此,學生在學習紅色文化時較難入心入腦,需要教師細致地進行講解。然而,部分高校教師并未將紅色文化的教育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導致思政課的政治性較強,思政課氛圍淡薄。
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為紅色文化傳播提供了多樣化途徑,但是部分高校在傳播紅色文化時,未能充分利用各類平臺宣傳紅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資源浪費。此外,部分教師的教育理念較為陳舊,多采用傳統(tǒng)的書本教學和PPT進行“填鴨式”教學,不利于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學習。紅色文化的政治理論性較強,重理論輕實踐的學習方式并不利于紅色文化的廣泛傳播。
紅色文化生動鮮活,經久不衰,將陜南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并非是簡單糅合,而是要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結合時代熱點豐富紅色文化內涵。具體而言,提升陜南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實際效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陜南紅色文化雖然擁有十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其中的內涵仍需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偉大的建黨精神是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指導我們前進的精神動力,是高校思政課教學重要的課程資源。陜南紅色文化以其獨特的革命斗爭精神,充分展示了陜南人民愛黨愛國、熱愛和平的高尚情操,還體現(xiàn)了陜南人民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這與建黨精神高度一致,因此,將偉大建黨精神與陜南紅色文化相結合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將偉大的建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時期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艱苦奮斗的輝煌見證,高校要根據時代的具體要求,結合地方紅色文化教育資源,編寫校本研讀教材,豐富高校思政課的課程內容。其次,革命事跡、紅色故事、偉大人物等都是紅色文化的重要內涵,以真實的歷史材料和人物事跡進行教學,貫通古今,有助于引導大學生重溫黨的百年歷史,重回紅色年代,感受革命先輩的偉大精神??傮w來說,將陜南紅色文化與偉大建黨精神深度融合,有利于豐富和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的內涵底蘊,使紅色文化永葆生機活力。
1.提升教師學識素養(yǎng)。首先,高校教師應全面把握、理解和研究紅色文化,將陜南紅色文化內化于心;其次,除了對經典文本、經典著作理論的研究學習之外,還應當緊跟時代步伐,著眼于陜南地方特色,深入挖掘地方紅色文化,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最后,靈活設置課程內容,巧妙地將陜南紅色文化融入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紅色文化的生機與活力在高校思政課堂綻放。
2.轉變學生思想觀念。首先,學生應當認識到學習紅色文化知識可以修身養(yǎng)性,洗滌心靈。在多元觀念盛行的時代,要將紅色文化觀念內化于心,堅定理想信念。其次,要提高對紅色文化的興趣,培養(yǎng)積極探索、主動探究的能力,深入了解紅色文化的悠久歷史和革命精神。比如,主動分享紅色故事,積極參與紅色實踐,真正做到學有所得,讓陜南紅色文化真正融入高校思政課。
首先,可以建設與紅色文化相關的景觀建筑,將紅色文化與校園建設相融合,營造濃厚的紅色文化校園氛圍;其次,將紅色文化融入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多開展一些例如暑期“三下鄉(xiāng)”,尋訪歷史遺跡的活動,讓學生親臨革命圣地,感受紅色文化的精神。通過營造和弘揚紅色文化的校園氛圍,增加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興趣,使陜南紅色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課堂。
首先,將 “5G+VR”技術引入高校思政課,可將學生平時所獲取的碎片化紅色文化知識組合在一起;其次,高校應當重視網絡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可以通過建設紅色文化官方微博,開拓紅色APP,利用微博、抖音、微信等網絡平臺,推出陜南紅色文化專題內容,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紅色文化故事,傳播紅色文化,為高校思政課增添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