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治強(qiáng)
淮南市博物館 安徽淮南 232001
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壽州窯中心窯址處于今天的淮南市大通區(qū)上窯鎮(zhèn),是我國古代一處著名的陶瓷窯場。它創(chuàng)建于南北朝晚期,結(jié)束于南宋,歷史悠久,瓷品豐富。碗,是壽州窯各時(shí)期各窯口燒制的常見器物,也是最受百姓歡迎的民生用品。
碗是盛食的器具,最早的瓷質(zhì)碗出現(xiàn)在東漢。碗的形狀多呈圓形,口大底小,有底足,口徑一般為高度的二倍。碗與盞在形態(tài)上十分相似,有人說盞是碗的一種樣式,吃茶或飲酒用的小碗。由于沒有明確的區(qū)分標(biāo)準(zhǔn),一般稱作碗。碗作為人們?nèi)粘1仨毜娘嬍称髅?,早在新石器時(shí)代,我們的先人就已發(fā)明了陶碗,雖然歷經(jīng)數(shù)千載,史前的碗與歷史時(shí)期的各種質(zhì)地的碗在品相上幾乎一樣。不同時(shí)期不同的碗,盛滿了人們的滿懷期待和美好愿望,代表著時(shí)代的工藝水平和審美取向。碗,諧音“挽”,隱喻為“挽留”之意。祖先留給我們的碗,也在挽留著歷史前行的足跡,裝滿祖先辛勤的汗水。
碗不單是冰冷的器皿,它始終帶著暖呼呼的溫度,映照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有著豐富的文化寓意。比喻待遇優(yōu)厚的“金飯碗”,處事公平的“一碗水端平”,雜亂無條理的“盆朝天、碗朝地”,貪心不足的“吃著碗里,瞧著鍋里”。因碗的存在,還出現(xiàn)了“鋸?fù)虢场?,即以鋸補(bǔ)陶瓷器為業(yè)的人。因?yàn)橥肱c人生的緊密相連,引發(fā)了宋代文人騷客的吟唱,如宋代的晏殊《蝶戀花?玉碗冰寒消暑氣》、辛棄疾的《菩薩蠻?香浮乳酪玻璃碗》、郭應(yīng)祥的《霜天曉角?琉璃十碗》。
從壽州窯窯址上采集和以往的考古發(fā)掘收獲中,都能見到大量的各式各樣的壽州窯瓷碗標(biāo)本,以隋唐時(shí)期的最為多見。那么壽州窯的碗都長啥樣呢,下面將為大家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隋代的碗:
1.蓮瓣紋直口碗
直口,方唇。腹深直,腹上部刻劃有仰式蓮瓣紋,瓣與瓣緊密相連,環(huán)腹一周。小平底。施青釉接近底部??趶?2、底徑4.2、高8.3厘米。
2.青釉敞口碗
敞口,尖唇。深弧腹。平底。整器無裝飾。器腹施青釉,底足不施釉??趶?1.1、底徑4.3、高3.4厘米。
3.侈口深腹碗
侈口,方唇。深弧腹。小平底。碗上腹部施釉??趶?4、底徑6.7、高6.7厘米。
4.帶凹弦紋青釉碗
敞口,尖圓唇。淺弧腹。小平底。在口沿的下方施一道凹弦紋。碗上腹施青釉??趶?0.2、底徑5.5、高2.9厘米。
隋代碗的造型小巧,體薄質(zhì)輕:皆是圓形,口有直口、侈口、敞口之分,口徑大小10.2~14.8厘米;高度2.9~8.3厘米;小平圓底,底足直徑4.2~6.7厘米,開始出現(xiàn)足邊緣斜削,數(shù)量較少;施青釉,絕大部分施上半釉。多無裝飾,少量的裝飾紋有蓮瓣紋和凹弦紋。胎質(zhì)較細(xì),灰白胎常見。
唐代的碗:
1.青黃釉碗
敞口,尖圓唇。深腹。假圈足,無斜削?;野滋?,顆粒感粗。上半腹施青黃釉??趶?5.4、底徑6、高8.2厘米。
2.大敞口青黃釉碗
大敞口,尖圓唇,淺弧腹。假圈足,無斜削?;野滋?。上半腹施青黃釉??趶?8.3、底徑8.4、高6.2厘米。
3.青黃釉深腹碗
敞口,尖唇。深弧腹。假圈足,邊緣斜削。紅褐胎。上半腹施青黃釉??趶?4.4、底徑6.3、高11.1厘米。
4.瓜皮黃釉敞口碗
敞口,尖圓唇。深弧腹。假圈足。土黃胎。施黃釉均勻未及底足??趶?3.2、底徑9.2、高8.5厘米。
5.敞口折沿碗
敞口、尖圓唇,微折沿。深直腹。假圈足,足邊斜削。胎骨稍粗,土黃色,顆粒感強(qiáng)。施黃釉不及底。素面。口徑15.7、底徑7.9、高8厘米。
6.侈口深直腹碗
侈口、尖圓唇。斜直腹。假圈足,足底邊緣有斜削。灰白胎。器施有化妝土,尚未施釉,這說明壽州窯瓷器可能存在二次燒,即先施化妝土入窯高溫?zé)?,出窯施釉后,再入窯低溫烘烤??趶?0.3、底徑4.1、高5.3厘米。
7.黃釉深腹碗
敞口、斜直深腹,假圈足,足邊斜削?;野滋?。施黃釉近底部??趶?1、底徑5、高6厘米。
8.敞口黃釉碗
敞口,尖圓唇。淺腹。假圈足,未斜削。上半腹施黃釉??趶?7、高6.8厘米。
9.斗笠黃釉碗
口開闊,方唇。淺腹。假圈足?;野滋?。腹部施黃釉未及底??趶?5.3、底徑6.2、高5.1厘米。
10.黑釉束頸碗
直口、平唇。束頸。深弧弧。灰白胎。假圈足,無斜削。施黑釉接近底足??趶?3.7、底徑5.6、高6.9厘米。
11.玉璧底黃釉碗
敞口,尖圓唇,淺腹。整腹施蜜蠟黃釉。玉璧底,底面未施釉,米糊底,底心凹處施黃釉。器形規(guī)整,釉水均勻肥厚??谘赝庥幸蝗ξ词┯?,下邊釉水邊緣齊整,可能存在覆燒工藝??趶?4.8、底徑7.1、高4.4厘米。
12.黑釉深腹碗
敞口,方唇,束頸。深弧腹。假圈足,無斜削。胎色灰白,顆粒粗。器腹施黑釉。釉水均勻,發(fā)色烏黑。
13.茶葉末釉折沿碗
大敞口,尖唇,外折沿。淺弧腹。假圈足,邊緣斜削。灰白胎。腹部施茶葉末釉未及底足。口徑21.6、底徑8.4、高6.9厘米。
14.黑釉斗笠碗
口開闊,尖唇。斜直深腹。假圈足,邊緣斜削?;野滋?。腹部施黑釉未及底足。口徑18、底徑8、高65厘米。
15.醬色釉斗笠碗
大開口,尖唇,外折沿。斜直腹。假圈足,邊緣斜削。腹施醬色釉未及底?;野滋???趶?6.6、底徑14.5、高9.7厘米。
16.高足碗
直口,寬唇。淺弧腹。喇叭狀圈足?;野滋?。施青黃釉為及底??趶?1、底徑5.5、高6.5厘米。
17.海棠口碗
海棠花口,尖圓唇。淺腹。腹外壁有三條內(nèi)凹的豎道壓印紋。假圈足,無斜削。碗內(nèi)底是一朵六瓣貼花,腹內(nèi)壁上也貼折枝花三處,環(huán)繞腹內(nèi)壁均勻分布?;野滋?。腹施黃釉,底足無釉??趶?4.9、底徑6.4、高4.1厘米。
18.四出筋紋玉璧底碗
大敞口,尖唇。淺腹,腹內(nèi)壁壓印四道內(nèi)凹豎條紋。假圈足。灰白胎。施黃釉??趶?5、底徑7.5、高4厘米。
唐代壽州窯燒的碗造型豐富多樣,釉色增多,燒造技藝和裝飾審美比隋朝有了很大的進(jìn)步。碗的類型有敞口折沿碗、侈口深腹碗、斗笠碗、海棠口碗、玉璧底碗、高足碗、黑釉束頸深腹碗等形狀。釉色有青黃釉、瓜皮黃釉、黃釉、茶葉末釉、黑釉、醬色釉。唐代壽州窯燒造的碗早期造型有高足碗、瓜皮黃釉碗、青黃釉大碗、青黃釉碗,釉色流行青黃或黃中閃青釉,以敞口居多,口徑11~24.4厘米,底徑5.5~9.2厘米,高6.5~11.1厘米。唐中期黃釉瓷碗興盛,同時(shí)也出現(xiàn)了少量的黑釉和醬色釉,折沿碗、海棠口碗、四出筋紋碗出現(xiàn)。碗的口徑11~18.3厘米,底徑5~8.4厘米,高4.1~8厘米。唐晚期除燒造大量的黃釉碗外,還少造更多的黑釉碗、茶葉末釉和醬色釉碗,器形中出現(xiàn)了玉璧底碗、黑釉敞口束頸碗、茶葉末釉折沿碗、醬色釉斗笠碗。碗的口徑11.3~36.6厘米,底徑5.6~14.5厘米,高4.2~12.1厘米。從壽州窯碗的碗底,也可以輔助年代推斷和分期,比如隋代至唐早中期,碗底是以平底和平底內(nèi)凹為主,唐晚期玉璧底,唐末、五代、宋碗底演化成窄圈足。
唐代壽州窯窯爐以饅頭窯為主,也有依山而建的龍窯。裝燒工具有窯棒、匣缽和各式各樣的支釘。以支釘支撐套疊,并用四根窯棒夾住固定仰燒;或使用匣缽仰燒為主,可能已存在覆燒工藝。唐代碗利用轆轤拉坯成型,拉坯又叫做坯,即把揉煉好的泥料放在轆轤上,轉(zhuǎn)動(dòng)轉(zhuǎn)盤,借助旋轉(zhuǎn)的力量,用雙手將泥向上拉,做成所需的形狀。碗與盤等圓形器,皆需要拉坯成型。碗底足多是餅形,唐晚期出現(xiàn)了玉璧底,五代宋玉璧底演化成窄圈足。底足斜削自隋代青釉碗底始見,在唐代的一些器物上更加普遍,這是壽州窯制作工藝的一個(gè)顯著特點(diǎn)。壽州窯碗注重釉色裝飾,隋代多施青釉,唐代黃釉為主,中晚期出現(xiàn)了茶葉末釉、黑釉和醬色釉,有個(gè)別碗設(shè)計(jì)成花口和刻畫出筋紋,有的在碗內(nèi)壁剪紙貼花各種盛開的花卉。
壽州窯瓷器里的碗,多種多樣,琳瑯滿目。它們既是制瓷匠人手里的泥巴藝術(shù),又是人民百姓世代需要的實(shí)用器具。它也隨著人們審美情趣和實(shí)用要求的提高,在形狀、紋飾和質(zhì)量上精益求精,具備的功能也更加具體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