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守罡
心肺復蘇(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搶救心臟驟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最為有效的措施。CPR 是通過胸外心臟按壓、人工通氣、電除顫及復蘇藥物的使用,使CA 患者恢復自主循環(huán)和呼吸,挽救患者的生命[1]。研究顯示,經(jīng)CPR 后自主循環(huán)恢復(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的住院病例,最終神經(jīng)功能預后較好出院比例極低[2-4]。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心肺復蘇成功病例,找出影響預后的相關(guān)因素。
1.1 一般資料病例選擇:我院2021 年3 月至2022 年3 月經(jīng)急診科CPR 救治后自主循環(huán)恢復(ROSC)患者49例,ROSC 定義為在非按壓情況下有可觸及的大動脈搏動并持續(xù)30 s 以上[3]。以下病例不納入本次研究:①嚴重外傷導致心臟驟停;②家屬拒絕以上心肺復蘇救治程序中的任意一項;③發(fā)病年齡<15 歲;④無法判斷CA 發(fā)生準確時間。臨床資料:49 例ROSC 病例中,急性心肌梗死21 例,腦出血7例,窒息4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4例,不明原因心臟驟停3例,低血鉀3例,高血鉀1例,消化道出血2 例,藥物中毒2 例,擴張型心肌病2 例。分為康復組(ROSC 后神經(jīng)功預后較好存活出院,17 例)和預后不良組(ROSC 后死亡和神經(jīng)功能不良出院,32例)。本文為回顧性研究,不存在醫(yī)學倫理問題。
1.2 CA 診斷標準患者意識喪失,大動脈搏動消失,無自主呼吸或僅有瀕死喘息,即可判斷為CA。心電圖或心電監(jiān)護顯示心室顫動、心臟停搏(一條直線)、無脈性室速及無脈電活動均為CA。
1.3 CA 病例信息參照Utstein 模式,統(tǒng)計CA病例資料,包括CA 發(fā)生地(院內(nèi)/院外)、CA 主要病因(心源性/非心源性)、CA 至CPR 開始時間、可除顫心律、氣管插管、CPR 持續(xù)時間、腎上腺素用量、急診PCI、ACS(急性冠脈綜合征)等。可除顫心律包括心室纖顫和無脈性室性心動過速。出院存活神經(jīng)功能預后評估按格拉斯哥-匹茲堡大腦功能分級(cerebral performance score,CPC)神經(jīng)功能預后較好包括CPC1 及CPC2,CPC3-CPC5 為神經(jīng)功能預后不良[5]。
1.4 復蘇方法按照2017 年AHA(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CPR 指南基本要求,對CA 患者立即進行胸外心臟按壓、暢通氣道、呼吸支持(氣管插管、球囊面罩/呼吸機輔助呼吸),腎上腺素1.0 mg 靜脈注射,每3-5 分鐘1 次,對可除顫心律立即實施電除顫。
1.5 統(tǒng)計方法實驗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1.0 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計量資料記為(x±s),計量資料用t檢驗或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1 ROSC后結(jié)局 49 例ROSC 病例,最終17 例康復(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較好)出院,32 例預后不良(2例嚴重神經(jīng)功能障礙,30 例死亡)。17 例康復出院病例中,行急診PCI 的急性心梗8 例,未行PCI治療的急性心梗6 例,慢性肺心病2 例,消化道出血1 例。49 例ROSC 病例共有可除顫心律(心室顫動21 例、無脈性室速1 例)22 例,均經(jīng)過電除顫治療,其中14 例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良好出院,另外8 例死亡。
2.2 兩組統(tǒng)計資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相關(guān)資料比較[n(%),x ± s]
2.3 CPR 預后相關(guān)因素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見表2。
表2 CPR 預后因素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
心肺復蘇(CPR)是搶救心臟驟停(CA)患者最為有效的救治措施,研究顯示,CA 患者最終是否能夠康復出院,取決于多種因素,包括CA 發(fā)生地、CA 病因、可除顫心律、腎上腺素用量和CPR 持續(xù)時間等[2-4,6-8]。許麗君[2]等研究發(fā)現(xiàn)心肺復蘇后6 h 內(nèi)動脈壓水平與神經(jīng)功能預后相關(guān),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徐勝勇[3]等研究發(fā)現(xiàn),腎上腺素累計劑量>5 mg 與極差的臨床預后有關(guān)。
本次研究中,院內(nèi)發(fā)生CA 病例經(jīng)CPR 后更容易康復出院,院內(nèi)CA 病例容易在最短時間內(nèi)得到及時、規(guī)范的CPR 救治。從發(fā)生CA 到CPR 開始時間,兩組對比顯示,CA 后越早進行CPR,ROSC 后越容易康復。兩組CPR 持續(xù)時間的差異,說明CPR 持續(xù)時間越長,患者預后不良的可能性越大,從另一個角度講,長時間的CPR,腎上腺素使用量越大,而較大劑量的腎上腺素可能與CA 患者的不良預后相關(guān)[3,8]。本次研究中,康復組腎上腺素用量明顯低于對照組,腎上腺素作為CPR 的首選藥物,能夠使更多的CA 患者恢復自主循環(huán),2017 年AHA 的CPR 指南腎上腺素用法為每3-5 min 給予1mg 靜 脈 注 射[1],Warren 等[9]一 項 回 顧 性 研 究 發(fā)現(xiàn),采取比指南推薦的3-5min 時間間隔更長的給藥間隔,可以明顯提高存活出院率,且時間間隔越長效果越好。Jouffroy 等[10]的一項以ROSC 為觀察終點的研究指出,腎上腺素累計劑量7 mg 為難以復蘇的閾值,可以作為TOR(termination of resuscitation,停止復蘇)的參考指標。
Ferguson 等[11]報道的256 例院內(nèi)CA,首次心電監(jiān)測為VF 或VT 出院存活率分別為40%和25%。49 例ROSC 病例中,CA 后具有可除顫心律直接影響到CA 患者的預后,關(guān)乎患者能否神經(jīng)功能正常存活出院。本次研究,心源性病因的CA 最終康復的比例較高,17 例較好神經(jīng)功能出院的病例中,14 例心源性病例均為ACS 病因,8 例行急診PCI 治療,6 例未行急診PCI。
通過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急診PCI 的β值 為4.201,P值 為0.011,OR值 為66.886,表 明ROSC 病例中,行急診PCI 者康復出院的概率是未行急診PCI 病例的66.8 倍。急診PCI 治療直接與患者能否神經(jīng)功能預后較好出院相關(guān),急診PCI可以迅速改善ACS 患者的心肌缺血,去除急性心肌缺血的病因,挽救瀕臨壞死的心肌,能夠使更多的患者康復出院。
本次研究中的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并未發(fā)現(xiàn)其他研究所闡述的影響康復出院的其他因素,如腎上腺素用量、CA 發(fā)生地等,可能與研究病例數(shù)量較少有關(guān),這方面還需要大樣本的研究進行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