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生,張萬朋,楊 創(chuàng),張勝博
(1.華東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上海 200062;2.華東師范大學 信息學部,上海 200062)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政策聚焦減輕中小學生校內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涉及校內與校外雙重治理,既強調提升學校教育質量,發(fā)揮其主陣地作用,也注重深化校外教育培訓機構治理,有利于構建良好的基礎教育生態(tài),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1]??梢?,“雙減”政策是涉及多層級、多主體、多內容的復雜政策系統(tǒng),在執(zhí)行和推進的過程中需深度溝通協(xié)商和有效整合各相關利益主體的權益沖突并形成共識,以推動多元主體合作,發(fā)揮多方力量形成治理合力,促進相關執(zhí)行層面的“雙減”政策更加科學合理從而真正有效的實施。
梳理“雙減”政策已有相關研究與實踐,可以發(fā)現,各級政府主要通過行政命令和相關舉措來推進“雙減”工作,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建立“雙減”工作專項督導半月通報制度,教育部設立“雙減”曝光臺專欄、將繼續(xù)深化“雙減”工作列入年度重點工作并定期公布工作進展,還打造“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支撐“雙減”工作等,各省市政府也陸續(xù)出臺地方政策進行創(chuàng)新與探索;專家學者層面,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fā)展研究院通過問卷調查或訪談來分析“雙減”政策實施后現狀與效果,發(fā)布《全國“雙減”成效調查報告》[2],學者們還圍繞“雙減”政策意義和影響[3]、政策實施重點與難點[1,4,5]、校外培訓機構治理[6,7]、課后服務優(yōu)化路徑與策略[8,9]、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10,11]等內容展開研究;各大新聞媒體則聚焦和追蹤“雙減”政策實施后的校外培訓機構轉型或倒閉[12]、卷款跑路[13,14]等現象并進行系列報道。然而,對與政策息息相關的家長、學生、教師和培訓機構等核心主體的訴求關注和相關研究較少。
多元共治是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本質特征,而“雙減”政策關乎政府、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培訓機構、社會組織等多方利益主體,在實施與推進過程中需要這些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充分且嚴肅的討論,才能促使“雙減”工作系統(tǒng)有序、科學合理、健康可持續(xù)地開展與實施。大數據時代,“雙減”政策實施后迅速成為社會公眾關注的教育熱點話題,并引起社會重大網絡輿情。此外,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公眾網絡政治訴求表達越來越普遍,社交平臺、論壇、媒體客戶端、政府問政平臺等成為網絡輿情信息的聚集地,極大縮短了政府與公眾的溝通距離、拓寬了政策信息溝通渠道、擴大了政策溝通范圍,成為公共輿論與政府回應間的重要橋梁[15]。同時,政府也在不斷強化網絡輿情的回應和治理能力建設,其中地方領導留言板和門戶網站、自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和抖音等)、問政客戶端和網上視頻信訪系統(tǒng)是政府網絡回應的主要載體[16]。公眾網絡訴求表達時,不同利益主體會結合自身特點與政府進行信息互動[17],表現出多元的留言特征,如存在著“依法抗爭”“依政策抗爭”和“以法抗爭”的話語特征[18,19],不同情感傾向或泛集體主義傾向的訴求表達等,且不同留言特征又會影響政府回應的選擇性,如政府對教育和就業(yè)等民生問題回應更少且更愿意回應泛集體主義話語表達的訴求[20],留言字數和情感表達等會顯著影響政府的回應性[21]。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改革及教育政策常常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和討論。作為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輿情分析有利于推動教育政策的實施與完善[22],其中教育網絡輿情研究強調對不同地域、各主體訴求、時空演變、內容形式、信息互動等輿情內容分析[23]。部分研究關注了具體教育議題的網絡輿情分析,如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工資待遇網絡訴求[24]、課外補習網絡輿情與政府回應分析[16],但對于“雙減”政策網絡輿情的研究仍較少[25],尤其是“雙減”政策網絡輿情公眾關注與政府回應的關系研究有待補充。“雙減”政策作為當前教育政策的熱點話題,其網絡輿情應該得到關注和重視。與其他教育議題網絡輿情存在共性特征,已有相關研究為本文的分析框架和方法選取提供了有益參考。值得聚焦的問題是:“雙減”政策網絡輿情有何特征?公眾關心的議題有哪些?政府回應受哪些因素影響,存在哪些回應模式?本文將基于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公眾留言及政府回應內容的大數據分析,來回答上述問題,根據“雙減”政策網絡輿情的現實特征、公眾關注和政府回應的關系及存在問題,為科學、有效、精準的實施、執(zhí)行與推進“雙減”政策提供相關政策建議。
“雙減”政策網絡輿情渠道呈現多元化特征,微信、媒體客戶端、微博、資訊是輿情的主要渠道[25]。本研究選取全國網絡問政平臺——人民網“地方政府留言板”作為數據來源,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考慮:首先,數據針對性強,該平臺為網絡問政平臺,主要是公眾對關心的各類民生問題(如城建、交通、教育和就業(yè)等)進行有針對性的利益訴求表達;其次,客觀性較強,相比而言,媒體客戶端和資訊多為事實報道,僅能反映輿情關注熱度,微信、微博的大量留言也多是與利益訴求無關的個人情緒表達或從眾表達,內容隨意性較大,“僵尸帖”或無意義帖較多[26],部分學者的“雙減”政策調查問卷與訪談設計傾向性較明顯,以上情況均容易掩蓋真實客觀的問題與利益訴求,再加之該平臺隸屬于人民日報社,地方政府無權對留言擅自刪除或修改,使數據客觀性有所保證[16,27];最后,覆蓋面很廣,數據規(guī)模較大,該平臺是全國性網絡問政平臺,可反映全國各地區(qū)省市縣議題留言訴求、地方政策執(zhí)行實際,截止到2021年12月30日平臺公眾留言量累計為370萬條,政府回應量為300萬條。
近年來,該平臺教育類留言量也快速增長,2020年教育類留言量占總留言量比例的7.8%,2021年該占比為9%,位于當年最受關注議題的前三名,分別為城建(50.3%)、交通(9.1%)、教育(9%),表明公眾對于教育議題的關注度較高。其中2021年7月教育留言數占當月總留言比例為8.97%,“雙減”政策實施之后,該占比明顯快速上升至8月的10.07%,到9月到達頂峰,占比為11.19%,之后10月和11月占比呈現下降趨勢(分別為7.9%和6.18%),到12月又上升至9.93%。2022年1月處于學校寒假及春節(jié)期間,教育類留言占比明顯減少,僅為5.7%,2-3月假期結束加之又處于兩會期間,教育類留言占比又開始呈現快速上升趨勢,分別達到9.25%和9.4%。
本文利用Python軟件獲取了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期間62.9萬條群眾留言并進行自動文本分類分析,通過對標題和留言內容進行關鍵詞(如“雙減”、“雙減”政策等)篩選,從中抽取出與“雙減”政策相關留言1601條。借鑒現階段大數據文本分析的主要研究方法[21,26,27],本研究綜合運用有監(jiān)督機器學習法開展自動文本分析,如詞頻分析、主題分析和情感分析等,運用空間分析描述文本數據的空間分布與聚類情況,并運用Logit統(tǒng)計分析方法估計公眾關注特征變量與政府回應變量間的關系。
1.公眾留言的時空分布
總體來看,2021年7月24日到2022年3月31日期間,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關于“雙減”政策的公眾留言數為1601條,政府回應數為1423條。該部分呈現“雙減”政策網絡輿情時空特征。由圖1可知,時間維度上,公眾留言量于2021年7月之后進入快速增長階段,且主要集中在2021年8月和9月爆發(fā)(9月達到頂峰,為795條),10月以來逐漸呈下降趨勢,但在2022年1月之后又呈現略微上升趨勢。該輿情特征與政策頒布時間節(jié)點關聯較大,2021年7月24日“雙減”政策實施后,7月29日教育部辦公廳出臺《關于進一步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學科類和非學科類范圍的通知》,8月11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要求建立“雙減”情況半月通報制度、8月18日北京和8月26日上海等地相繼出臺地方“雙減”文件,且8月為學生參與校外培訓活動的集中時間,培訓機構及家長學生等相關利益群體最先受到“雙減”政策的沖擊,由此這些群體的網絡輿情快速上漲。而在9月1日-16日期間,教育部等部門密集發(fā)布了《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材料管理辦法(試行)》、《關于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監(jiān)管的通知》、《關于將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統(tǒng)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的通知》、《關于堅決查處變相違規(guī)開展學科類校外培訓問題的通知》、《校外培訓機構從業(yè)人員管理辦法(試行)》、《關于做好現有線上學科類培訓機構由備案改為審批工作的通知》等配套政策,9月也是“雙減”政策實施后中小學新學期首月,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和培訓機構等主體都需要適應“雙減”政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新問題,讓網絡輿情達到頂峰。
圖1 “雙減”政策網絡輿情中公眾留言與政府回應時間分布
空間維度上,如圖2所示,分省市看,全國留言量排名前四位的省市依次為北京(379條)、廣東(149條)、浙江(128條)、河南(125條),留言較為集中,其中北京留言量遠遠高于其他省市;四川、陜西、安徽、天津、江蘇、上海六省市的留言量處于中等水平,大約為50-100條;遼寧、甘肅、重慶等13省市的留言量為15-40條,留言分布處于中間地帶;新疆、江西等8省的留言量均低于15條,留言量很少且較為分散,位于全國后8位。分地區(qū)看,東部地區(qū)公眾留言量最多,遠遠高于其他地區(qū),中部和西部地區(qū)留言量基本相當,東北地區(qū)留言量最少。北京、廣東、浙江等東部沿海發(fā)達省市,教育發(fā)展水平高,校外培訓市場發(fā)達,“雙減”政策對這些省市的校內外教育尤其是校外培訓影響明顯,且其作為“雙減”政策試點城市,較早出臺了地方政策,再加之互聯網普及率更高,媒體業(yè)發(fā)達,新聞傳播速度快,公眾獲得信息更多,因而關注度討論度更高。河南、四川、陜西、遼寧等中西部和東北部教育人口大省,人口密集,學齡人口規(guī)模較大,教育發(fā)展水平相對較高,考試競爭壓力較大,家長對教育期望更高,培訓機構較多,其中鄭州、成都和沈陽是“雙減”政策試點城市,因此公眾政策關注度也比較高。新疆、青海、西藏等省,人口稀疏分散,學齡人口規(guī)模較小且多為寄宿制學校,校外培訓需求小,培訓機構很少,政策影響較小,加之其地方“雙減”政策出臺時間較為晚,導致公眾關注度很低。
圖2 “雙減”政策網絡輿情中公眾留言與政府回應空間分布
2.公眾留言的關鍵詞分析
圖3為公眾“雙減”政策留言的詞云分析結果,詞云根據留言文本詞語及相應的詞頻繪制,詞語規(guī)模越大反映該詞在留言文本中出現的頻率越高[21]。公眾留言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主要是留言人身份詞匯,如家長、孩子、學校、機構、學生、老師等;其次是反映公眾關注議題的相關詞匯,呈現多元化特征,如政策、退費、教育、時間、培訓、課程、退款、上課、作業(yè)、學科、放學、服務、托管、延時、負擔、違規(guī)、減負等;再次是涉及公眾留言對象選擇的詞匯,如領導、國家、政府、書記、教育局、教育部、市長等;還有公眾留言表達取向和情感的詞匯,包括希望、解決、懇請、建議、咨詢、投訴、求助、感謝等;也有涉及公眾關注議題所在學段的詞匯,如小學等。
圖3 公眾對“雙減”政策訴求表達的詞云分析
3.公眾留言對象
公眾可以選擇向省級或地市級的黨政負責人表達訴求[27]。從黨政部門來看,向書記的留言量為1269條,占比為79.3%,而向行政首長的留言量為332條,占比為20.7%,反映公眾更愿意向黨委部門表達訴求。分政府層級看,向省級政府的留言量為699條,占比為43.7%,向地市級政府的留言量為902條,占比為56.3%,表明公眾更愿意向地市級政府表達“雙減”政策訴求。
4.公眾利益表達方式
在“雙減”政策訴求利益表達方式上,代表個人利益的留言量為846條,占比52.8%,高于代表集體利益的留言量(755條)與占比(47.2%)??傮w來看,二者相差不大,表明公眾傾向于采用“個人+集體”,即綜合運用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話語特征來表達個體層面的“雙減”政策訴求[16]。
5.公眾留言主體
從留言主體來看,家長留言所占比重最高,為88.9%,遠遠高于其他留言主體;其次是教師留言和培訓機構的留言,二者占比相當,為4.5%;學生留言占比最低,為2.1%,表明家長尤為關注“雙減”政策,且訴求很多。
6.公眾留言涉及學段
從學段來看,義務教育階段留言約占80%,遠遠高于基礎教育中非義務教育階段比重。其中小學教育階段留言占比最高,為62.6%,其次是初中教育,占比為17%,學前和高中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占比相當,分別為10.4%和10%。因“雙減”政策聚焦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因此政策實施后義務教育階段受到的影響較大,其留言量也占據主要地位。而對于學前和高中階段并無明確細致的條例,強調參照“雙減”政策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政策關注度較低,因此公眾關注度和留言量相對較少。
1.議題內容分析
公眾對“雙減”政策的關注議題分布情況值得關注。表1呈現了公眾關注的12個議題留言量及占比情況。其中機構退費議題的公眾留言最多,留言量為786條,占比為49.09%,受到的關注度較高,遠遠高于其他11個議題。其次是“雙減”政策咨詢議題,其留言量為404條,占比達25.23%;再次是機構違規(guī)行為、學校作息時間、學校違規(guī)行為和課后服務四個議題,留言量介于140-300條,比例范圍為9%-17.5%;孩子身心健康、學生睡眠、作業(yè)量和其他議題等四個議題留言量低于100條,占比區(qū)間為5%-6%,關注度較低;機構教師失業(yè)和教師負擔議題公眾關注度最低,留言量均低于50條,占比低于3%。
表1 公眾對“雙減”政策的關注議題分布情況
其中機構退費議題主要聚焦“機構倒閉退費難、退款慢、卷款跑路、退費無門”等問題;“雙減”政策咨詢多集中在城市和農村、幼兒園和高中、公辦與民辦學校、寄宿制與非寄宿制學校學生、學科類與興趣班培訓的“雙減”政策實施范圍與標準統(tǒng)一性等方面;機構違規(guī)行為主要是指“雙減”政策實施后,迅速出現的大量學科培訓機構違反合同,未經家長學生允許私自或強行更改授課內容、教師、方式和時長等,設置分期退款霸王條款,變更公司名稱或經營業(yè)務來轉移學費等,并進行私下補課、隱形補課、變相培訓以及私人家教、無證辦補習班等違法違規(guī)行為;學校作息時間主要涉及學校上學、放學時間安排與家長上下班接送時間不一致的問題,“雙減”政策實施后,放學后托管問題(即“三點半”問題)在很大程度得到緩解,但也隨之帶來了新問題,即政策規(guī)定學校上課時間(小學上午上課時間不早于8:20,中學不早于8:00)以保證學生睡眠時間,但與多數雙職工家庭上班時間存在沖突,大部分家長送完孩子上學再去上班面臨遲到問題,若提前送孩子到學校,而部分學校禁止提前入校,孩子在入校前的這段時間面臨無人監(jiān)管困境,以及多子女家庭接送時間矛盾、學校中午放學和上課時間安排等問題;學校違規(guī)主要是指部分學校因升學率指標和老師因績效考核需要,出現選擇性執(zhí)行或變相執(zhí)行“雙減”政策行為,如變相考試,設置兩套課表應對檢查,以“假自愿”和“假自主”名義組織初高三學生節(jié)假日校內補課,采取“一刀切”措施強制學生參與課后服務,提供“減配”、“簡配”或“低配”等課后服務或將其異化為“集體教學或補課”等違規(guī)行為;課后服務議題主要包括對服務類型、師資、質量及相關配套措施等訴求,如課后服務內容、種類和形式多樣化并增強可選擇性,增加體育、美術和音樂類等課程或社團活動,強化課后輔導教師的專業(yè)性和針對性。
孩子身心健康議題主要指課后服務實施后,學生在校時間過長而出現厭學情緒,中小學生正處于生長發(fā)育期,但飲食營養(yǎng)無法保障,且缺乏體育運動時間,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發(fā)展,因此強烈要求學校在課后服務期間提供配套餐飲供應;學生睡眠議題主要指初高中生晚自習延時服務導致放學時間太晚,學生睡眠時間難以保證;作業(yè)量議題主要是指少部分家長認為“雙減”政策實施后孩子的作業(yè)量明顯減少,而大部分家長認為孩子的作業(yè)量,尤其是高中生的作業(yè)量沒有變化,甚至存在大量隱性和變相作業(yè),兩種訴求并存;機構教師失業(yè)是指“雙減”政策實施后,大量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倒閉或縮減規(guī)模,以機構教師為主的從業(yè)人員被解雇或遭遇暴力裁員、拖欠工資,且短時間難以找到新工作等困境;教師負擔主要是部分學校強制要求所有教師參與課后服務工作,教師工作時間延長,工作負擔和心理壓力增加,影響了他們正常的生活和休息等[1];其他議題則涉及學校亂收費或重復收費、家長被要求購買指定教輔資料、異地高考治理等問題。
2.議題的時空分布
進一步分析機構退費、“雙減”政策咨詢、機構違規(guī)、學校作息時間、學校違規(guī)、課后服務六大主要議題的時空分布差異。時間維度上,與公眾留言總規(guī)模的變化趨勢一致,六大議題的留言量主要集中在2021年8月和9月,10月以后留言規(guī)模逐漸呈下降趨勢,2022年1月-3月出現略微上升趨勢,其中除機構違規(guī)留言在8月達到頂峰外,其余五個議題留言均在9月達到頂峰。
空間維度上,各省市公眾對“雙減”政策關注的議題有較大差別,表現出很強的地域性。圖4依次呈現了機構退費、政策咨詢、機構違規(guī)、學校作息時間、學校違規(guī)、課后服務六大議題留言比例的地區(qū)分布。其中機構退費議題在東部沿海發(fā)達省市的關注比例較高,如北京、浙江、上海、江蘇、廣東、天津等,這些省市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公眾對于優(yōu)質、個性化教育資源需求強烈,教育培訓市場十分發(fā)達,如在北京的新東方、好未來、巨人教育、51talk青少兒英語等,杭州旦悅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蘭迪少兒英語、大棗、abc360等,上海的精銳教育集團,深圳市阿卡索資訊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少兒英語等培訓機構,受“雙減”政策影響很大,出現校外培訓高參與率導致的高退費需求。其次是四川、重慶、陜西、河南、安徽和江西等中西部教育人口大省,校外培訓參與率也較高,政策實施后退費需求較大。對于“雙減”政策咨詢議題,北京、河南關注比例最高,其次是廣東、安徽、遼寧、天津、浙江、四川和陜西等,集中于沿海和部分中西部、東北部省份,這些省份大多屬于“雙減”政策試點城市,較早探索地方政策,因此政策關注度更高。與機構退費議題的省市分布類似,北京、浙江和廣東對機構違規(guī)議題的關注度最高,其次是遼寧、天津、河南、陜西等省份。
圖4 公眾關注六大議題留言比例的空間分布(單位:%)
對于學校作息時間,部分沿海發(fā)達省市(北京、廣東和天津)和大多數中部省市(河南、安徽、陜西、湖北、山西)關注比例較高,表明“雙減”政策實施后,中小學上學時間與家長上班時間的矛盾在這些省市比較突出,受到廣大家長群體的廣泛關注。同樣,部分沿海省市(廣東、北京、廣西)和絕大部分中西部地區(qū)(河南、安徽、陜西、四川、甘肅)對學校違規(guī)關注度較高,表明學校違反“雙減”政策規(guī)定的行為,在以上省市表現較為突出。關于課后服務,北京、廣東關注比例最高,其次是天津、河南和安徽等省,此外,遼寧、江蘇、四川、陜西和甘肅關注也較高?!半p減”政策要求中小學校提供延時服務、暑期托管等課后服務,大部分教育需求轉移到學校,但這個過程需要時間來緩沖和過渡,且各省市區(qū)縣學校辦學條件和管理水平差距較大,存在許多復雜情況,課后服務關注度的地區(qū)差異明顯,如北京、廣東等發(fā)達省市更關注課后服務的類型、形式和質量等,而河南、安徽和陜西等省市則傾向關注課后服務的師資來源、收費標準等。
分地區(qū)看,東部對機構退費關注度很高,對“雙減”政策咨詢和機構違規(guī)等議題也有一定關注度;“雙減”政策咨詢在中西部占比很高,此外,中西部對學校作息時間、學校違規(guī)和課后服務等議題關注度也較高,東北地區(qū)則主要關注機構違規(guī)和課后服務議題。
3.議題的文本長度與情感態(tài)度分析
留言議題文本長度、情感傾向是公眾網絡留言表達的重要考慮因素。公眾“雙減”政策留言文本字符長度差別較大,字符范圍在24-997個之間,平均字符為202個,中位數為164個,標準差為131。不同議題的文本長度也存在差異,孩子身心健康議題平均文本長度最長,為287個字符,其次是教師負擔,平均文本長度為273個字符;機構教師失業(yè)、課后服務、作業(yè)量、政策咨詢和學生睡眠等議題平均文本長度超過230個字符;學校作息時間、學校違規(guī)和機構違規(guī)等議題平均文本長度超過200個字符;機構退費議題的平均文本長度最短,為187個字符。
情感態(tài)度方面,大部分公眾留言表達為中立情感,占比為43.2%,強正向和弱正向情感表達分別為0.1%和15%,而負向情感表達為41.7% ,其中有10.4%為強負向情感表達,31.2%為弱負向情感表達。其中,機構退費、機構違規(guī)、學校違規(guī)和作業(yè)量議題的情感表達最負面,多為投訴或舉報話語表達;教師負擔、課后服務、政策咨詢和機構教師失業(yè)議題表達很積極,大都依據政策規(guī)定以咨詢或求助口吻來表達訴求,印證了“雙減”政策輿情與傳統(tǒng)輿情在“依政策抗爭”話語特征上的一致性,并提供大量具體問題細節(jié),希望得到政府回應與幫助。此外,學校作息時間、孩子身心健康和學生睡眠議題表達也較積極,多為建言類話語表達。
本部分考察“雙減”政策網絡輿情政府回應性的現狀。圖1呈現了政府回應公眾訴求的月度分布情況,受政治周期和回應制度安排等影響,政府回應月份總體上遲于公眾留言月份,回應集中在2021年9月(576條)和10月(367條),而后逐漸呈下降趨勢,但在2021年12月和2022年3月略微呈上升趨勢。
同時,本研究進一步將政府回應劃分為回應積極性與回應有效性[16],并對其進行界定,回應積極性是指政府對公眾“雙減”政策網絡留言進行回應;回應有效性是指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來反饋和答復公眾的留言訴求,如回應內容中明確表達對問題實際調查或具體解決的過程、或提供政策答疑、問題解決方案等。截止到2022年3月底,各省市黨政機構共回應1423條公眾“雙減”政策留言,政府積極回應率占比為88.9%,表明政府對公眾訴求回應積極性較高,其中政府有效回應量為1337條,有效率占比為83.5%。
政府回應性的省市差異值得關注,由圖2和圖5可知,分回應量看,總體呈現留言多的省市回應量也多的特征,但各省市積極回應率和有效回應率存在差異,且存在極端值情況需考慮,如福建、新疆、海南、寧夏、西藏和青海等省份公眾留言量和政府回應量均少于12條。政府積極回應率上,除去極端值外,西部地區(qū)的重慶積極回應率最高達100%,浙江、四川、安徽、天津、遼寧積極回應率均超過95%。吉林、北京、河南、甘肅、廣西、黑龍江、上海、陜西積極回應率在85%以上,江蘇、貴州、山東、河北、廣東、山西、湖南積極回應率均在70%以上,湖北積極回應率最低,為62.5%。有效回應率上,除去極端值外,部分沿海省份(如山東)和大部分中西部省市(如重慶、陜西、山西、湖南、湖北、甘肅、云南)政府有效回應率最高,均達到100%;其次,部分中西部省市(如四川、安徽、廣西、河南、內蒙古等)、大多數東部沿海省市(如浙江、江蘇、北京、廣東、天津、上海等)以及東北三省有效回應率均在88%以上;河北有效回應率最低,為73.7%。
圖5 政府積極回應與有效回應公眾“雙減”政策留言的省份差異
總的來看,經濟發(fā)達的東部省市積極回應率和有效回應率整體上低于中西部和東北地區(qū),因東部省市留言量(914條)遠遠多于中部(280條)、西部(326條)和東北(81條)地區(qū),因此東部省市面臨的公眾訴求眾多且復雜多樣,從調查到提供解決方案再到回復的過程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因此回復的時效性不夠強,且問題的復雜程度也對政府的有效回應帶來很大挑戰(zhàn),導致東部省市政府積極和有效回應率比中西部及東北部低。
基于已有數據,該部分采用二元Logit回歸方法,進一步分析不同議題和公眾留言行為特征(如留言對象、留言主體等)對政府回應的影響。表2呈現了政府回應性統(tǒng)計分析結果,從模型(1)與模型(2)、模型(3)與模型(4)的結果比較可看出,各變量的回歸系數值相差較小,表明4個模型的穩(wěn)健性較好,且各模型卡方檢驗的顯著性水平均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回歸分析結果的可信度較高。
表2 政府回應性的解釋模型:基于二元Logit回歸
1.政府回應的議題選擇
政府回應公眾留言議題的差異,反映了政府在回復不同群體議題訴求時的傾向性和行為選擇[21]。模型(1)和模型(3)分別為政府對不同議題回應積極性和有效性的回歸結果。與其他議題相比而言,機構退費、政策咨詢和機構違規(guī)議題能顯著性地提高政府回應積極性和有效性的概率;學校作息時間和課后服務議題提升回應積極性概率并不顯著,但能顯著性提升回應有效性的概率;學校違規(guī)和教師負擔議題能顯著性降低回應積極性的概率,但對提升回應有效性的概率沒有顯著性影響;孩子身心健康、學生睡眠和作業(yè)量等議題對降低回應積極性和提升回應有效性均無顯著性;機構教師失業(yè)議題對降低回應積極性沒有顯著性,但對降低回應有效性概率有顯著性影響。
2.公眾留言行為特征與政府回應
公眾訴求行為特征差異也會對政府回應產生影響。模型(2)和模型(4)分別呈現了公眾訴求對象、訴求主體、利益表達方式、訴求涉及學段、情感傾向和留言文本長度對政府回應積極性和有效性的影響。與省級政府相比,向地級市政府留言能顯著提升回應積極性和有效性概率;與省市/市長相比,向書記留言獲得積極和有效回應的概率性明顯更高;與培訓機構相比,家長留言獲得積極和有效回應的概率顯著更高,而教師留言獲得回應積極性和有效性的概率明顯更低,學生留言對回應積極性和有效性的影響沒有顯著性;與代表集體利益表達相比,代表個人利益訴求表達獲得積極回應的概率明顯更大,而獲得有效性回應的概率沒有顯著性差異;與學前教育相比,小學教育留言獲得積極和有效回應的概率明顯更高,而高中教育留言獲得積極和有效回應的概率明顯更低,初中教育留言顯著性降低了回應積極性的概率,但對降低回應有效性概率沒有顯著性影響;公眾越采取正面的情感表達,對獲得積極回應的概率沒有顯著性影響,但對降低回應有效性的概率有顯著性影響;公眾留言文本長度越長,越能獲得積極回應,但會顯著性降低有效回應的概率。
基于上述回歸結果,發(fā)現政府在面對不同議題和公眾留言行為特征時,其回應積極性和有效性存在顯著差異。本研究通過分析政府回應積極性和有效性兩維度在各議題和公眾留言行為特征上的差異,將地方政府回應“雙減”政策網絡輿情的模式,劃分別為“善治型”回應、“選擇型”回應 、“表演型”回應和“逃避型”回應[16]四種(具體見圖6)。
圖6 “雙減”政策網絡輿情中地方政府的回應模式
“善治型”[28]回應模式是指政府在回應“雙減”政策網絡輿情時,既積極且有效地回應了公眾“雙減”政策訴求,表現出負責任、有作為、高效率且治理能力強的政府形象。其中,機構退費、“雙減”政策咨詢、機構違規(guī)等議題、家長留言、小學教育、向地市級和書記留言得到政府積極且有效的回應。
“選擇型”[29]回應模式指政府對“雙減”政策網絡輿情回應的積極性較低,甚至采取刻意回避的策略,但會對部分公眾訴求進行有效回復,呈現出有所選擇、有所傾向性的差異化回應特征。其中,課后服務和學校作息時間安排議題得到政府雖不積極但有效的回應與解決。
“表演型”[30]回應模式指政府對“雙減”政策網絡輿情進行了積極地回應,但回應內容缺乏有效性,既無對公眾訴求問題的實際調查求證過程、也無實質有效解決處理問題的建議,呈現出回應雖積極但低效的“敷衍式、表演式、作秀式”特征。其中留言字數越長、代表個人或集體利益留言越可能得到政府雖積極但低效的回應。
“逃避型”[31]回應模式指政府對“雙減”政策網絡輿情既不積極又低效回應,呈現被動無作為、逃避問題和治理能力弱的政府形象,其中教師留言、高中教育、情感傾向、初中教育、學生留言等公眾留言主體和學段,以及學校違規(guī)、教師負擔、機構教師失業(yè)、學生睡眠、孩子身心健康和作業(yè)量等問題得到政府即不積極同時也無效的回應。
1.“雙減”政策網絡輿情在2021年8月-9月大規(guī)模爆發(fā)并主要集中在部分東部沿海發(fā)達省份和中西部教育人口大省,其中家長留言和義務教育階段訴求占比很高
我國“雙減”政策網絡輿情集中于2021年8月、9月爆發(fā),之后整體呈現下降趨勢,這與“雙減”政策及相關配套政策頒布時間基本重合;東部沿海發(fā)達省市(如北京、廣東、浙江)和中西部教育人口大省(如河南、四川、陜西)“雙減”政策網絡留言明顯更多,公眾對政策關注度很高;公眾更愿意向黨委部門和地市級政府,并傾向綜合運用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話語特征來表達個體的層面“雙減”政策訴求;留言主體絕大多數為家長,學生和教師占比很小;義務教育階段留言占比很高,其中小學留言最多,遠遠高于學前和高中階段。
2.機構退費難、“雙減”政策咨詢、機構違規(guī)、課后服務等是公眾關注的重點議題,且在時空分布、情感態(tài)度上存在較大差異
機構退費難、“雙減”政策咨詢、機構違規(guī)、學校作息時間、學校違規(guī)和課后服務等是公眾關注的主要議題,其中“機構退費難”的公眾關注度最高。公眾訴求議題分布存在明顯時空差異,時間維度上,機構退費留言量在各月均較高,是公眾(尤其是家長)一直以來關注的重要問題;政策咨詢留言集中在2021年8月和9月,主要圍繞“城市和農村、幼兒園和高中、公辦與民辦學校、寄宿制與非寄宿制學校學生”等政策實施范圍和執(zhí)行標準是否統(tǒng)一的問題展開;機構違規(guī)議題留言在2021年8月份達到峰值,主要表現“雙減”政策實施后,機構違反合同,違規(guī)轉移機構學費、拖欠工資,隱形補課、變相培訓等違法違規(guī)行為;學校作息時間、學校違規(guī)和課后服務等議題均在2021年9月份達到峰值,學校在9月開學后需具體落實“雙減”政策,推進過程中出現的相關問題引起公眾重點關注??臻g分布上,東部對機構退費關注度很高,中西部和東部地區(qū)廣泛關注政策咨詢議題,此外,中西部對學校作息時間、學校違規(guī)和課后服務關注度也較高,東北地區(qū)則對機構違規(guī)和課后服務關注度較高。公眾對機構退費、機構違規(guī)、學校違規(guī)等議題的情感表達最負面,多為投訴或舉報話語,課后服務、政策咨詢、學校作息時間等則多為積極情感表達。
3.中西部及部分沿海發(fā)達省份政府網絡回應積極性和有效性較高,以“善治型”和“逃避型”政府回應模式為主
地方政府回應集中在2021年9月和10月,而后逐漸呈下降趨勢,回應積極性和有效性整體較高,多數中西部省市及部分沿海發(fā)達地區(qū)政府回應積極性與有效性較高,但總體來看,東部省市積極、有效回應率低于中西部和東北地區(qū)。地方政府回應積極性和有效性在不同議題和公眾留言行為特征上存在差異,機構退費、政策咨詢和機構違規(guī)議題得到政府積極且有效回應的概率更大,學校作息時間和課后服務議題得到有效回應的概率更高,學校違規(guī)和教師負擔議題得到積極回應的概率更低,而機構教師失業(yè)議題得到有效回應的概率更低;向書記和地級市政府留言、家長留言、小學階段留言得到積極且有效回應概率更高,基于此,可歸納出“善治型”回應、“選擇型”回應 、“表演型”回應和“逃避型”回應四種政府回應模式,且地方政府對“雙減”政策網絡輿情回應以“善治型”和“逃避型”回應為主,反映了各省市政府在網絡輿情回應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上的差異性。
國家層面發(fā)布“雙減”政策后,還密集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各省市也相繼制訂地方細則來貫徹落實,表明“雙減”工作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研究發(fā)現,地方政府“雙減”政策網絡輿情回應機制和治理能力仍需進一步完善和提升。
首先,地方政府應繼續(xù)強化對“雙減”政策網絡輿情的重視程度和治理力度,提高對部分重要議題、各類留言主體和非義務教育階段的關注度,增強回應的積極性和有效性,切實解決公眾實際訴求。地方政府對公眾“雙減”政策網絡輿情的回應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傾向性和選擇性,且“善治型”和“逃避型”回應模式并存。因此,建議政府在關注機構退費難、政策咨詢和機構違規(guī)等議題的同時,增強對課后服務、學校作息時間、學校違規(guī)、教師負擔、作業(yè)量等重要議題的關注度并采用切實有效的策略來解決,既要關注家長訴求、小學階段問題,也要重視教師需求、學前和中學階段問題,并統(tǒng)一和明確城鄉(xiāng)、公辦與民辦學校、寄宿制與非寄宿制學校的政策執(zhí)行范圍和標準,掃除政策盲點,增強政府治理能力,推進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打造積極、負責、有為的善治型政府。
其次,綜合利用各類網絡問政平臺,構建網絡輿情常態(tài)化監(jiān)管機制,加強“雙減”政策輿情規(guī)律分析及形勢變化預判,以適時調整和優(yōu)化政策。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公眾政治生活參與逐步擴展到網絡空間,網絡問政平臺、微博、微信、知乎、媒體客戶端等網絡平臺成為社會公眾政治訴求表達重要載體,且回應網絡訴求、治理網絡輿情已成為政府工作內容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政府要綜合利用各類網絡平臺或網絡問政平臺,如人民網地方政府留言板已成為多數省市政府制度化、常態(tài)化的網絡問政與處理平臺,再結合社會公眾廣泛使用的網絡平臺如微信、微博、抖音等,來構建“雙減”政策網絡輿情常態(tài)化監(jiān)管機制,實時關注網絡輿情動態(tài),精準識別公眾訴求的真實性,并進行分類和匯總,開展針對性的調查、督導和治理。尊重“雙減”政策網絡輿情客觀規(guī)律,基于大數據方法提升對網絡輿情的分析和應用能力,增強輿情形勢變化預判,適時調整政策或推進策略,降低改革風險與成本,促進政策科學、精準地推進。
最后,將統(tǒng)一治理政策與因地制宜相結合,各省市政府在推進“雙減”政策過程中要注重其本土化、地方化,兼顧地區(qū)教育發(fā)展實際和公眾需求,以有效推進并落實“雙減”政策。國家層面的“雙減”政策,屬于宏觀層面的頂層設計,起引領方向作用,而政策能否真正落地關鍵在省市級政府推進政策的本土化、地方化。“雙減”政策網絡公眾關注議題和政府回應省市差異明顯,然而已出臺的部分省市政策內容同質化明顯,對政策的本土化探索不夠,缺乏因地制宜的政策細則[32]。“雙減”政策聚焦減輕校內外教育負擔,強調提升校內教育質量,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而各地區(qū)教育發(fā)展水平、教育需求、學生負擔差異較大,如東部發(fā)達地區(qū)和中西部教育人口大省的學校教育水平較高、培訓市場教發(fā)達,在治理校內負擔的同時,應重點關注校外培訓機構的預收費資金監(jiān)管、變相培訓、高端家政、眾籌家教等現象治理,大部分中西部地區(qū)校外培訓市場不發(fā)達,公眾更加關注學校教育質量的提升,應重點關注校內教學質量、師資保障、課后服務等方面的供給能力提升,兼顧地區(qū)教育發(fā)展實際和公眾需求,制定適合本地省情、市情、學情的政策細則[32],避免盲目一刀切地實施政策,才能切實有效地推進并落實“雙減”政策。